成语“渔()()()”「渔翁得利」

2024年08月25日成语大全70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渔翁得利”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渔翁得利是什么意思、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古文翻译成中文、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渔是什么意思?、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是什么意思、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主要内容、等

目录索引:
1:成语“渔翁得利”的词条资料
2:渔翁得利是什么意思
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古文翻译成中文
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渔是什么意思?
5: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是什么意思
6: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主要内容

成语“渔翁得利”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漁翁得利
成语读音:yú wēng dé lì
成语简拼:YWDL
成语注音:ㄩˊ ㄨㄥ ㄉㄜˊ ㄌ一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近义词:渔人得利
成语出处:清·庾岭劳人《蜃楼志》第15回:“趁着潮州兵将赴调,我乘空袭了城池,岂不是渔翁得利?”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见“渔人得利”。
成语用法:渔翁得利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得便宜。
成语造句:郭沫若《屈原》第五幕:“后来他又骂他愚弄国王,愚弄南后,想离间齐国和楚国的邦交,好让秦国来渔翁得利。”

成语“渔翁得利”的扩展资料

1. 渔翁得利是什么意思
【成语】: 渔翁得利【拼音】: yú wēng dé lì【解释】: 渔翁:比喻第三者。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2.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古文翻译成中文
蚌刚出来晒太阳,鹬去啄他的肉,蚌把壳合着并紧紧的夹着(钳住)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一只死蚌。”蚌也对鹬说“今天你拔不出去,明天也拔不出去,就会有死鹬。”两个谁都不让谁。渔人经过时看到并它们捉了。 额直译大概是这样了 如果要通顺点就楼上的。www.gyjslw.com
3.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渔是什么意思?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渔指的是渔夫。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4.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是什么意思
意思:鹬和蚌相互争斗,打渔的人得到了好处。
读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rén dé lì 
例句: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事情是时有发生的。
近义词: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 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翻译:河蚌出出晒太阳,鹬用嘴啄它的肉,被蚌夹住。鹬说不下雨你就得干死,蚌说你抽不出来嘴就得饿死。二者相争的时候,被打渔的人一块抓走了。
扩展资料
成语典故:
赵国准备讨伐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明天你的嘴取不出,就会有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弊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www.gyjslw.com
5.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为:
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
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白话释义:
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夫”那样的角色。
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考虑。”惠王听了,恍然大悟,说:“有道理!”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此文出自战国刘向所著的《战国策》。
扩展资料
文章赏析:
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人,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方带来灭顶之灾。选文中讲的是当赵国将要攻打燕国时,著名说客苏代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劝谏赵惠王,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瓮得利”的故事。
委婉地道出赵国攻打燕国可能给燕赵两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希望赵惠王审时度势,纵观战国风云,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面对雄心勃勃意欲伐燕的赵惠王,苏代不是直陈赵国攻打燕国的是非对错,而是巧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不仅展示了他过人的胆识,而且展示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写作背景:
刘向初以父荫任辇郎,后擢任谏大夫。宣帝时选为儒俊材,曾应诏献赋颂数十篇,官至散骑谏大夫给事中。元帝时,擢任散骑宗正给事中,因屡次上书言事,弹劾宦官弘恭、石显及外戚许、史,曾两度下狱,被免为庶人,闲居十余年。
成帝即位后被启用,拜中郎,使领三辅都水,迁光禄大夫,官至中垒校尉。刘向多次上书,建议削弱外戚力,甚为成帝嘉许,但终不能用。其为人平易朴实,不重威仪,廉洁乐道,潜心学术,昼诵《书》《传》,夜观星象,常常通宵达旦。
刘向喜言五行灾异之说,并据以论证现实政治。其学问渊博,曾奉诏整理五经秘书、诸子诗赋近20年,对古籍的整理保存作出了巨大贡献。撰成《别录》,为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又集合上古以至秦汉符瑞灾异之记,推衍行事,以类相从,撰成《洪范五行传》11篇,文学上以辞赋和散文见长,《汉书·艺文志》载有其赋33篇,今多散佚,唯存《九叹》系拟屈原《九章》之作,在追念屈原之辞中寄托身世之感。
其散文今存部分奏疏和点校古籍的叙录,著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其文叙事简约,论理畅达,从容不迫,对唐宋古文家有一定影响。又采集前代史料轶事,撰成《战国策》。来自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65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