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县”字的成语「赤县神州」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赤县神州”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赤县神州”有什么地理知识?、中国为什么被称为赤县神州、"神州"说法到底有什么来历?、成语赤县神州是什么意思?、( )的神州、神州的意思、神州指的是什么?它还有其他名字是什么?为什么中国自古称为神州?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有怎样的传说?“九州,赤县,中原,海内,四海,六合,八荒” 这些词在古代的含义?成语大全 神州华夏是什么意思修齐治平和中国的由来是什么?神州大地中神州什么意思?“长夜难明赤县天”是什么意思?文言文翻译!!等
目录索引:
1:成语“赤县神州”的词条资料
2:“赤县神州”有什么地理知识?
3:中国为什么被称为赤县神州
4:"神州"说法到底有什么来历?
5:成语赤县神州是什么意思?
6:( )的神州
7:神州的意思
8:神州指的是什么?它还有其他名字是什么?
成语“赤县神州”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赤縣神州成语读音:chì xiàn shén zhōu
成语简拼:CXSZ
成语注音:ㄔˋ ㄒ一ㄢˋ ㄕㄣˊ ㄓㄡ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神州大地
成语出处:金 元好问《四哀诗 李钦叔》:“赤县神州坐陆沉,金汤非粟祸侵寻。”来自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中国的别称。
成语用法:赤县神州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中原或中国。
成语造句:凭着短剑长琴,游遍赤县神州。(元 范子安《竹叶舟》第二折)
英文翻译:China
日文翻译:中国の美称
成语谜语:中国
成语“赤县神州”的扩展资料
1. “赤县神州”有什么地理知识?如果看过古天乐的《寻秦记》,大概会对里面仙风道骨的白胡子老爷爷有印象,这位齐人邹衍,在电视剧中总是以一手抚弄胡须,一边摇头晃脑地说着“老夫夜观天象,……”的形象出现,似乎学识渊博。而事实上,历史上的邹衍虽然大抵没有电视上那么可亲,学识却真是不赖。“赤县神州”这个成语,就是来自邹衍的“大九州说”。
赤县神州,赤县和神州,都是中国的别称,其中神州之称一直沿用至今。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邹衍)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金·元好问《四哀诗·李钦叔》诗曰:“赤县神州坐陆沉,金汤非粟祸侵寻。”清·吴沃尧《糊涂世界》:“名山大川之间,赤县神州之外,无远勿届,不期而然。”清·黄遵宪《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岂知赤县神州地,美洲以西日本东。”梁启超《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此又天下万国凡有血气者莫不皆然,非直吾赤县神州之民也。”
邹衍,齐国人。生卒年不详,据推断大约生于公元前324年,死于公元前250年,战国末期最著名的学者之一,在哲学、地理学和天文学方面都有杰出贡献。就学于稷下学宫,先学儒术,改攻阴阳五行学说,然而终以儒术为其旨归。“邹衍以儒术干世主,不用,即以变化始终之论,卒以显名。……邹子之作变化之术,亦归于仁义”(《盐铁论·论儒第十一》)。“邹子疾晚世之儒墨不知天地之弘,昭旷之道,将一曲而欲道九折;守一隅而欲知万方,犹无准平而欲知高下,无规矩而欲知方圆也。于是,推大圣终始之运,以喻王公列士……”(《盐铁论·论邹第五十三》)。
在地理学方面,邹衍提出“大九州说”,补充了中国早期占统治地位的天体观和地理观之不足,开创了海洋开放型地理观。邹衍的地理学说,认为儒者所说的“中国”,不过是天下的1/80。他命名中国为“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就是《禹贡》中所说的九州,可暂时称为“小九州”。与赤县神州大小相当的州,还有8个,就是大九州。每一大州的四周,有裨海环绕。一块地上生活的人和鸟兽无法与另一地的接触来往。这样将它们分别以9划分,应共划出81个区域,中国便只为其中的一个区域。显然,邹衍所说的“有大瀛海环其外”的“九州”实为现代意义上的“九洲”。关于大九州的名称,《史记》只提到一个赤县神州,顾颉刚先生以《淮南子·地形训》的记载为全备:“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济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扬州曰申土。”
“大九州”是一种对世界地理观念的大胆设想,反映了当时的地理认识比《禹贡》时代又有一定发展。
邹衍“大九州说”的产生,可能跟齐国商业交通的发达,尤其是便于海上交通的条件有关系。这一学说,反映了我国战国时期人们对世界地理的推测,认为中国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同时也扩大了人们的眼界,在人类地理认识史上是一个进步。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而并没有明确的科学依据。
邹衍是在对“小九州”有充分认识并且熟悉大海包围陆地这一事实的基础上,以中国的九州为根据,通过外推而假设出了“大九州”。其采用的方法是,“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诊,因而推之,及海外人所不能睹”。邹衍从黄海、渤海包围山东半岛,推想到“大九州”中“乃有大瀛海环其外”。这种由已知推未知的方法,在人类上下求索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不失为一种有效有用之法。同时,大九州学说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说,从时间与空间来推衍,顺推是五行相生说,主要讲天(大自然);逆推为五行相胜说,主要讲人(人类社会历史);由小推到大,由近推及远的大九洲说主要讲地(地理),既中央之外,以东南西北“四极”来对应春夏秋冬“四时”,用八卦九宫之数来排列成九州,这也是邹衍“天人合一”宇宙观思想的体现。
邹衍的“大九州说”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大陆文化背景的地理学说不相符,其中的合理成分也无法证明,因而遭到过包括司马迁在内的一些学者的怀疑和抨击。在邹衍的学术生涯中,显得更为引人注目的就只是阴阳家学派的创始与他的“五德终始说”,而“大九州说”不为大多人所接受。
但是这并不影响此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交通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视野、所能到达的范围越来越大,伴随对越来越多新的岛屿、大陆的认识和了解,这种“大九州说”其科学的一面渐渐为人所知。第一部关于宇宙方面的传奇之书《山海经》,就是根据大九州说的方式来编排的。元代张翥言道:“九州环大瀛海,而中国曰赤县神州。其外为州者复九,……此邹氏之言也。人多疑其荒唐诞夸。况当时外缴未通于中国,将何以证验其名矣。”明代的郑和下西洋也和当时人们相信大九州说关系密切。
时至近代,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紧闭的国门,中国的有识之士痛定思痛,“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学习西方先进思想与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人们又想起了邹衍的“大九州说”。中国清末外交官,改良主义政论家薛福成(1838~1894)于1891年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回国后撰写了《出使日记》,其中写道:“昔邹衍谈天,……司马子长谓其闳大不经,桓宽、王充并讥其迂怪虚妄,……今则环游地球一周者,不乏其人,其形势方里,皆可核实测算,余始知邹子之说,非尽无稽,或者古人本有此学,邹子从而推阐之,未可知也。”
赤县神州,当现代科学证明了世界七大洋五大洲,并绘制了精美的地图时,神州之名早已传遍华夏。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升空的刹那,同时带向太空的,或许还有中国古人对于世界瑰丽的想象。
也许上帝赐予人类最厚重的礼物,便是想象力与创造力。人类从不停止想象的脚步。焉知今日之论,不类昔日邹衍“大九州说”?那么,就让我们以神州之名,尽情地畅想未来吧。www.gyjslw.com
2. 中国为什么被称为赤县神州
赤县神州,又称神州赤县,对中国、中土的泛称、别称、美称。上古时,炎帝以火德王,炎帝统辖的土地叫赤县;黄帝以土德王,黄帝统辖的土地叫神州。黄帝打败了炎帝后,统一起来就称作神州赤县或赤县神州。赤县、神州为天下九大洲之一,下又分九州,即九州中国。“大九州”学说最早出现在战国齐人驺衍(一作邹衍)言论中,谓“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后以借指中原或中国。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3. 神州说法到底有什么来历?
赤县·神州:赤县、神州之称,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驺衍的人说:“中国名为赤县神州。”后来人们就称中国为“赤县神州”。但更多的是分开来用,或称赤县,或称神州。华:古同“花”,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对华的解释,一种说法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自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作华。《左传疏》:“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另一种说法是:“华”含有赤色之意。周朝人喜欢红颜色,把红颜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作华。还有一种说法,华是由我国古称华夏省简而来。中华:秦以前,华夏族称自己的祖国为中国,秦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而又有“中华民族”的说法。“中”即中国,“华”是华夏族的简称。唐代韩渥诗:“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和“外国”对用。华夏:商朝时,由于实行裕民政治,政治与文化都比以前有所进步,所以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和南方、北方一些少数民族,都向商称臣。华夏族是当时的主要民族,后来人们就把华夏作为中国的代称。九州:源于大禹治水划定九州的传说。相传夏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淮南子·地形》又载:中国古代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嗣后,九州便泛指中国。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来的还有九域、九有、九土、九区。宋代绘制《九域图》即中国地图。 <<绎史.黄帝纪>>:’自神农以上有大九州,柱州,迎州,神州之等,黄帝以来,德不及远,惟于神州之内分为九州,黄帝受命,风后受图,割地布九州,置十二国.’神农及以前辖有大九州----与神州等同的州,分别是神州,迎州,戎州,合州,冀州,柱州,玄州,咸州,扬州.从<<山海经>>来看,大九州之说有一定的道理.中国先民早就分布到世界各地,以北亚,东南亚,太平洋诸岛和美洲为最多.从考古发现来看,细石核的年代以华北最早,西伯利亚,日本,北美西部细石核绝对年代依次递减,是华北人迁移的路线.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中国先民的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海外,体现在文物,语言,民俗上,有领人信服的证据,只是多数次人对此缺乏业知识,但不应妄称不可信.即使不是直接管理大九州,中国先民在太昊,神农时代向外迁移,其足迹达到世界许多地方也是事实.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先列中国名山大川......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一般认为中国古代以中国为天下,并不是事实.中国仅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或九分之一.古人知道世界很大,所以者有大九州的说法.有人说赤县神州得名于炎帝神农.<<山海经>>的<<五藏山经>>,<<海内经>>与神州的范围大致相当,<<海外经>>,<<大荒经>>远及海外.<< 淮南子.地形>>所列九州相当于大九州,其它地方谈到九州是赤县神州. <<尚书.舜典>>:’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舜分全国为十二州.尧时洪水滔天,共工,鲧治水失败,禹’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夏本纪>>)治服洪水的同时划定了九州.有人说禹治九州,是<<左传.昭公四年>>的:’四岳,三涂,阳城,太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此为’小九州’,其地域不出晋中,晋南,豫西,陕西东南.这种观点是疑古的产物.’九州之险’并不是九州的全部,’小九州’之说以偏概全,低估了大禹的功绩.<< 禹贡>>所载山川,地名,如三危,碣石,彭蠡,山民山,不仅比’小九州’大,也比一般人所说的’中原’要大.考古学上应当明确:尧舜禹时代有共主,有诸侯,甸服,绥服,要服,荒服有不同的义务,考古学文化面貌不同,是在情理之中的,据这些不同就说夏的疆域仅限于’小九州’一带,是不切合实际的.名义上臣服的方国,不可能完全接受共主所在方国的文化,但文化从中心地带向外扩散,也能影响邻近的方国. <<禹贡>>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尔雅.释地>>无青州,梁州,有幽州,晋州.<<周礼.夏官.职方氏>>无徐州,梁州, 有幽州,并州.这种分歧可能与’十二州’的合并有关.后世史,地著作多以<<禹贡>>九州为准. ’九州’也有很多别称,如九囿,九围,九隅,九有,九土等.<<国语.鲁语上>>:’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这里共工为诸侯之共主,列在烈山氏(神农)之后,与<<山海经>>所列’炎帝--炎居--节并--戏器--祝融--共工--后土’的谱系一致.这里的共工是炎帝后裔,姜姓.西周共和时,<<竹书纪年>>称’共伯和千一位’.共伯即共工后裔,姜姓.共工氏地在九州腹心地带.<<山海经.中山经>>:’蒲山之首曰甘枣之山,共工出焉,西流注于河.’甘枣山即雷首山,不周山,为共工氏生活的地区.共工怒触不周山,就在其地.契封于蕃.亦即甘枣山一带.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亦在其处.共地是文明绵延不断的地方,地在九州之中.可以说,共工及其后裔在中国上古时代有重要地位,不能因为尧时共工治水失败而否定共工氏的历史地位.(蕃在永济县,亳在垣曲县. <<通鉴外纪.包牺以来纪>>:’人皇氏.....依山川土地之势, 财度为九州,谓之九囿.’相传人皇氏兄弟九人,称九头纪,为十纪之首.按这种说法,人皇氏之时已分九州.<<逸周书.尝麦解>>:’九隅无遗’(蚩尤追黄帝,战斗惨烈. <<诗经.玄鸟>>:’方命厥后,奄有九有.’<<长发>>:’帝命式于九围.’’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经过比较,会发现九有是不乏用例的,并非误写.九州及各种同义词,是古代入人心的观念.九州即中国,大九州即世界.大九州说明古人对广大的世界有一定的认识,何必生造什么’小九州’呢? 神州代表的意思: 神州代表的意思是中国,还有华夏。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4. 成语赤县神州是什么意思?
赤县·神州:赤县、神州之称,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驺衍的人说:“中国名为赤县神州。”后来人们就称中国为“赤县神州”。但更多的是分开来用,或称赤县,或称神州。 华:古同“花”,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对华的解释,一种说法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自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作华。《左传疏》:“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另一种说法是:“华”含有赤色之意。周朝人喜欢红颜色,把红颜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作华。还有一种说法,华是由我国古称华夏省简而来。 中华:秦以前,华夏族称自己的祖国为中国,秦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而又有“中华民族”的说法。“中”即中国,“华”是华夏族的简称。唐代韩渥诗:“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和“外国”对用。 华夏:商朝时,由于实行裕民政治,政治与文化都比以前有所进步,所以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和南方、北方一些少数民族,都向商称臣。华夏族是当时的主要民族,后来人们就把华夏作为中国的代称。 九州:源于大禹治水划定九州的传说。相传夏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淮南子·地形》又载:中国古代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嗣后,九州便泛指中国。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来的还有九域、九有、九土、九区。宋代绘制《九域图》即中国地图。
<<绎史.黄帝纪>>:’自神农以上有大九州,柱州,迎州,神州之等,黄帝以来,德不及远,惟于神州之内分为九州,黄帝受命,风后受图,割地布九州,置十二国.’神农及以前辖有大九州----与神州等同的州,分别是神州,迎州,戎州,合州,冀州,柱州,玄州,咸州,扬州.从<<山海经>>来看,大九州之说有一定的道理.中国先民早就分布到世界各地,以北亚,东南亚,太平洋诸岛和美洲为最多.从考古发现来看,细石核的年代以华北最早,西伯利亚,日本,北美西部细石核绝对年代依次递减,是华北人迁移的路线.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中国先民的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海外,体现在文物,语言,民俗上,有领人信服的证据,只是多数次人对此缺乏业知识,但不应妄称不可信.即使不是直接管理大九州,中国先民在太昊,神农时代向外迁移,其足迹达到世界许多地方也是事实.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先列中国名山大川......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一般认为中国古代以中国为天下,并不是事实.中国仅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或九分之一.古人知道世界很大,所以者有大九州的说法.有人说赤县神州得名于炎帝神农.<<山海经>>的<<五藏山经>>,<<海内经>>与神州的范围大致相当,<<海外经>>,<<大荒经>>远及海外.<<淮南子.地形>>所列九州相当于大九州,其它地方谈到九州是赤县神州.
<<尚书.舜典>>:’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舜分全国为十二州.尧时洪水滔天,共工,鲧治水失败,禹’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夏本纪>>)治服洪水的同时划定了九州.有人说禹治九州,是<<左传.昭公四年>>的:’四岳,三涂,阳城,太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此为’小九州’,其地域不出晋中,晋南,豫西,陕西东南.这种观点是疑古的产物.’九州之险’并不是九州的全部,’小九州’之说以偏盖全,低估了大禹的功绩.<<禹贡>>所载山川,地名,如三危,碣石,彭蠡,山民山,不仅比’小九州’大,也比一般人所说的’中原’要大.考古学上应当明确:尧舜禹时代有共主,有诸侯,甸服,绥服,要服,荒服有不同的义务,考古学文化面貌不同,是在情理之中的,据这些不同就说夏的疆域仅限于’小九州’一带,是不切合实际的.名义上臣服的方国,不可能完全接受共主所在方国的文化,但文化从中心地带向外扩散,也能影响邻近的方国.
<<禹贡>>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尔雅.释地>>无青州,梁州,有幽州,晋州.<<周礼.夏官.职方氏>>无徐州,梁州,有幽州,并州.这种分歧可能与’十二州’的合并有关.后世史,地著作多以<<禹贡>>九州为准.
’九州’也有很多别称,如九囿,九围,九隅,九有,九土等.<<国语.鲁语上>>:’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这里共工为诸侯之共主,列在烈山氏(神农)之后,与<<山海经>>所列’炎帝--炎居--节并--戏器--祝融--共工--后土’的谱系一致.这里的共工是炎帝后裔,姜姓.西周共和时,<<竹书纪年>>称’共伯和千一位’.共伯即共工后裔,姜姓.共工氏地在九州腹心地带.<<山海经.中山经>>:’蒲山之首曰甘枣之山,共工出焉,西流注于河.’甘枣山即雷首山,不周山,为共工氏生活的地区.共工怒触不周山,就在其地.契封于蕃.亦即甘枣山一带.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亦在其处.共地是文明绵延不断的地方,地在九州之中.可以说,共工及其后裔在中国上古时代有重要地位,不能因为尧时共工治水失败而否定共工氏的历史地位.(蕃在永济县,亳在垣曲县.
<<通鉴外纪.包牺以来纪>>:’人皇氏.....依山川土地之势,财度为九州,谓之九囿.’相传人皇氏兄弟九人,称九头纪,为十纪之首.按这种说法,人皇氏之时已分九州.<<逸周书.尝麦解>>:’九隅无遗’(蚩尤追黄帝,战斗惨烈.
<<诗经.玄鸟>>:’方命厥后,奄有九有.’<<长发>>:’帝命式于九围.’’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经过比较,会发现九有是不乏用例的,并非误写.九州及各种同义词,是古代入人心的观念.九州即中国,大九州即世界.大九州说明古人对广大的世界有一定的认识,何必生造什么’小九州’呢?摘自www.gyjslw.com
5. ( )的神州
中国古有“赤县、神州”之称,其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驺衍的人说:“中国名为赤县神州。”后来人们就称中国为“赤县神州”。但更多的是分开来用,或称赤县,或称神州。 华:古同“花”,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对华的解释,一种说法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自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作华。《左传疏》:“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另一种说法是:“华”含有赤色之意。周朝人喜欢红颜色,把红颜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作华。还有一种说法,华是由我国古称华夏省简而来。 中华:秦以前,华夏族称自己的祖国为中国,秦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而又有“中华民族”的说法。“中”即中国,“华”是华夏族的简称。唐代韩渥诗:“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和“外国”对用。 华夏:商朝时,由于实行裕民政治,政治与文化都比以前有所进步,所以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和南方、北方一些少数民族,都向商称臣。华夏族是当时的主要民族,后来人们就把华夏作为中国的代称。 九州:源于大禹治水划定九州的传说。相传夏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淮南子·地形》又载:中国古代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嗣后,九州便泛指中国。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来的还有九域、九有、九土、九区。宋代绘制《九域图》即中国地图。<<绎史.黄帝纪>>:’自神农以上有大九州,柱州,迎州,神州之等,黄帝以来,德不及远,惟于神州之内分为九州,黄帝受命,风后受图,割地布九州,置十二国.’神农及以前辖有大九州----与神州等同的州,分别是神州,迎州,戎州,合州,冀州,柱州,玄州,咸州,扬州.从<<山海经>>来看,大九州之说有一定的道理.中国先民早就分布到世界各地,以北亚,东南亚,太平洋诸岛和美洲为最多.从考古发现来看,细石核的年代以华北最早,西伯利亚,日本,北美西部细石核绝对年代依次递减,是华北人迁移的路线.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中国先民的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海外,体现在文物,语言,民俗上,有领人信服的证据,只是多数次人对此缺乏业知识,但不应妄称不可信.即使不是直接管理大九州,中国先民在太昊,神农时代向外迁移,其足迹达到世界许多地方也是事实.<<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先列中国名山大川....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一般认为中国古代以中国为天下,并不是事实.中国仅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或九分之一.古人知道世界很大,所以者有大九州的说法.有人说赤县神州得名于炎帝神农.<<山海经>>的<<五藏山经>>,<<海内经>>与神州的范围大致相当,<<海外经>>,<<大荒经>>远及海外.<<淮南子.地形>>所列九州相当于大九州,其它地方谈到九州是赤县神州.<<尚书.舜典>>:’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舜分全国为十二州.尧时洪水滔天,共工,鲧治水失败,禹’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夏本纪>>)治服洪水的同时划定了九州.有人说禹治九州,是<<左传.昭公四年>>的:’四岳,三涂,阳城,太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此为’小九州’,其地域不出晋中,晋南,豫西,陕西东南.这种观点是疑古的产物.’九州之险’并不是九州的全部,’小九州’之说以偏盖全,低估了大禹的功绩.<<禹贡>>所载山川,地名,如三危,碣石,彭蠡,山民山,不仅比’小九州’大,也比一般人所说的’中原’要大.考古学上应当明确:尧舜禹时代有共主,有诸侯,甸服,绥服,要服,荒服有不同的义务,考古学文化面貌不同,是在情理之中的,据这些不同就说夏的疆域仅限于’小九州’一带,是不切合实际的.名义上臣服的方国,不可能完全接受共主所在方国的文化,但文化从中心地带向外扩散,也能影响邻近的方国.<<禹贡>>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尔雅.释地>>无青州,梁州,有幽州,晋州.<<周礼.夏官.职方氏>>无徐州,梁州,有幽州,并州.这种分歧可能与’十二州’的合并有关.后世史,地著作多以<<禹贡>>九州为准.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6. 神州的意思
神州即华夏、中国、中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古今通论》:“昆仑东南方五千里谓之神州,州中有和羹乡方三千里,五岳之域,帝王之宅,圣人所生也”;《混元圣纪》:“昔在神州,以神仙之道教化天下,上自三皇,次及五帝,修之皆得神仙”;《太清金液神丹经》:“但古圣人以中国神州,以九州岛配八卦,上当辰极,下正地心,故九州岛在此耳”。俗称“神州大地”。中土为神州,黄帝为中央天神。黄帝以土德王,相传黄帝领治的土地称为神州,赤帝统辖的土地称为赤县,赤县和神州合称“神州赤县”或“赤县神州”。http://baike.baidu.com/view/96950.htm#sub96950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7. 神州指的是什么?它还有其他名字是什么?
神州,或称“赤县神州”“九州” ,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理区划概念 。「赤县神州」一词最早出自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十二州」源自舜将九州改为十二州的传说。九州的范围东至东海,含辽东地区在内,北以戈壁大漠及燕山山脉作为汉民族地区与草原游牧民族地区的分界线。西以河西走廊,巴蜀与藏地相接,向南囊括岭南地区。古代九州的地理范围与古代汉族传统聚居地区重叠,称为「华夏九州」或「汉地九州」。《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古今通论》:昆仑东南方五千里谓之神州,州中有和羹乡方三千里,五岳之域,帝王之宅,圣人所生也;《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记载:“土则神州中岳。”刘良注:“神州,洛阳也。”这说明“神州”就是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混元圣纪》:昔在神州,以神仙之道教化天下,上自三皇,次及五帝,修之皆得神仙;《太清金液神丹经》:但古圣人以中国神州,以九州岛配八卦,上当辰极,下正地心,故九州岛在此耳。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8. 为什么中国自古称为神州?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有怎样的传说?
中国远古部落首领黄帝统治的土地被称为神州。《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古今通论》:昆仑东南方五千里谓之神州,州中有和羹乡方三千里,五岳之域,帝王之宅,圣人所生也;《混元圣纪》:昔在神州,以神仙之道教化天下,上自三皇,次及五帝,修之皆得神仙;《太清金液神丹经》:但古圣人以中国神州,以九州岛配八卦,上当辰极,下正地心,故九州岛在此耳。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9. “九州,赤县,中原,海内,四海,六合,八荒” 这些词在古代的含义?
九州 是中国古代的称呼 具体指 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赤县 是中国的别称,“赤县神州”的省称。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驺衍的人,他说:“中国名为赤县神州。”后来人们就称中国为“赤县神州”。但更多的是分开来用,或称赤县,或称神州。
中原,主要是指中国中部 主要是河南省,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
海内 国境之内,全国。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六合是 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贾谊《过秦论》:“及至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八荒也叫八方,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八面方向,指离中原极远的地方。后泛指周围、各地。
我是学的古典文献学 不懂问我哦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10. 成语大全 神州华夏是什么意思
神州华夏就是指中国。华夏 [huá xià][释义] 中国的古称;古代汉族的自称神州 [ shén zhōu ] [释义] 古时称中国为赤县神州(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后用神州做中国的别称摘自www.gyjslw.com
11. 修齐治平和中国的由来是什么?
出处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又称儒家用语。“修”,指修身;“齐”,指齐家,“治”,治国,“平”,平天下。他们以“修身”为中心,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主张由近及远,由己及人,把“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形成封建伦理政治哲学的整个体系。这样,儒家的道德论便更加系统化、理论化,更能适应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统治的需要。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 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一、“中国”一词之本义考 华夏族人称其四境民族为蛮、夷、戎、狄,而自称为“中国”。“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文献,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而言,如《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是指中原地区,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徒中国”。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六是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正因为如此,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而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又如在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 二、“中国”一词之地域观念演变考 “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当《尚书》上出现“中国”时,仅仅是西周人们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到东周时,周的附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了,“中国”的涵义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膨胀,“中国”成了列国全境的称号。秦汉以来,又把不黄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都称为“中国”,“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则成了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的用名词。 事实上,“中国”一名虽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从夏、商、周开始直至清末,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 China,简称China(“中国”)。至此,“中国”一名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1949年成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将“中国”概念完善、充实到今天的含义。 三、“中国”一词别名考 “中国”的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随着图的扩大,凡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唐代韩亻屋诗云:“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与“外国”对举。所以,“中国”也简称“华”,中国人侨居海外称“华侨”。 “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当时列国纷争,战火连天,人们渴望统一,于是产生了区划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贡》便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其它古籍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也有“九州”的记载,尽管具体的州名有所差异,但记载的均为九个州。“州”正式成为政区是东汉的事。后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细,辖区也越来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当于战国时代“九州”的范围。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古时候,中国曾有“四海”之称,以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战国齐人邹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启发,大胆提出了“大九州”说。他认为《禹贡》九州合起来只能算一州,叫“赤县神州”;同样大小的州共有9个,但不过是裨海环绕的小九州;这样的小九州共有9个,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为大瀛州所环绕。所以,“神州”只占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后代的事实虽然证明这只是一种假说,但“神州”之名一直沿用到今天。四、世界文化中的“中国”名称考 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等国人,尊称中国为Cina、Thin、Sinae,许多发达国家几乎都用与之音近的名词来称呼中国,中文译音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这些都是“秦”字的外文对应,或以为从“丝绸”的“丝”读音而来,也有人认为源出“瓷器(china)”或闽南话的“茶”。 俄罗斯将中国叫“契丹”,显然另有来源。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武力强盛,控制着整个蒙古高原及其周围地区,铁骑所至,所向无敌。而当时刚刚兴起于东欧平原的俄罗斯人,初闻东方惟有契丹,故称中国为“契丹”,并沿用至今。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12. 神州大地中神州什么意思?
中国古有“赤县、神州”之称,其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驺衍的人说:“中国名为赤县神州。”后来人们就称中国为“赤县神州”。但更多的是分开来用,或称赤县,或称神州。 华:古同“花”,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对华的解释,一种说法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自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作华。《左传疏》:“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另一种说法是:“华”含有赤色之意。周朝人喜欢红颜色,把红颜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作华。还有一种说法,华是由我国古称华夏省简而来。 中华:秦以前,华夏族称自己的祖国为中国,秦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而又有“中华民族”的说法。“中”即中国,“华”是华夏族的简称。唐代韩渥诗:“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和“外国”对用。 华夏:商朝时,由于实行裕民政治,政治与文化都比以前有所进步,所以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和南方、北方一些少数民族,都向商称臣。华夏族是当时的主要民族,后来人们就把华夏作为中国的代称。 九州:源于大禹治水划定九州的传说。相传夏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淮南子·地形》又载:中国古代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嗣后,九州便泛指中国。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来的还有九域、九有、九土、九区。宋代绘制《九域图》即中国地图。<<绎史.黄帝纪>>:’自神农以上有大九州,柱州,迎州,神州之等,黄帝以来,德不及远,惟于神州之内分为九州,黄帝受命,风后受图,割地布九州,置十二国.’神农及以前辖有大九州----与神州等同的州,分别是神州,迎州,戎州,合州,冀州,柱州,玄州,咸州,扬州.从<<山海经>>来看,大九州之说有一定的道理.中国先民早就分布到世界各地,以北亚,东南亚,太平洋诸岛和美洲为最多.从考古发现来看,细石核的年代以华北最早,西伯利亚,日本,北美西部细石核绝对年代依次递减,是华北人迁移的路线.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中国先民的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海外,体现在文物,语言,民俗上,有领人信服的证据,只是多数次人对此缺乏业知识,但不应妄称不可信.即使不是直接管理大九州,中国先民在太昊,神农时代向外迁移,其足迹达到世界许多地方也是事实.<<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先列中国名山大川....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一般认为中国古代以中国为天下,并不是事实.中国仅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或九分之一.古人知道世界很大,所以者有大九州的说法.有人说赤县神州得名于炎帝神农.<<山海经>>的<<五藏山经>>,<<海内经>>与神州的范围大致相当,<<海外经>>,<<大荒经>>远及海外.<<淮南子.地形>>所列九州相当于大九州,其它地方谈到九州是赤县神州.<<尚书.舜典>>:’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舜分全国为十二州.尧时洪水滔天,共工,鲧治水失败,禹’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夏本纪>>)治服洪水的同时划定了九州.有人说禹治九州,是<<左传.昭公四年>>的:’四岳,三涂,阳城,太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此为’小九州’,其地域不出晋中,晋南,豫西,陕西东南.这种观点是疑古的产物.’九州之险’并不是九州的全部,’小九州’之说以偏盖全,低估了大禹的功绩.<<禹贡>>所载山川,地名,如三危,碣石,彭蠡,山民山,不仅比’小九州’大,也比一般人所说的’中原’要大.考古学上应当明确:尧舜禹时代有共主,有诸侯,甸服,绥服,要服,荒服有不同的义务,考古学文化面貌不同,是在情理之中的,据这些不同就说夏的疆域仅限于’小九州’一带,是不切合实际的.名义上臣服的方国,不可能完全接受共主所在方国的文化,但文化从中心地带向外扩散,也能影响邻近的方国.<<禹贡>>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尔雅.释地>>无青州,梁州,有幽州,晋州.<<周礼.夏官.职方氏>>无徐州,梁州,有幽州,并州.这种分歧可能与’十二州’的合并有关.后世史,地著作多以<<禹贡>>九州为准.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13. “长夜难明赤县天”是什么意思?
赤县:战国时称中国为赤县神州。 天:天空。 “长夜难明赤县天”意译:中国何时才能走出漫长的黑夜?
出自《毛泽东诗集》中的《浣溪沙(长夜难明赤县天)》
1、原文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2、创作背景
自一八四○年中英鸦片战争时起,外国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者开始侵入中国。他们和他们的走狗在中国横行霸道,好似群魔乱舞。从那时起到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已经有一百多年的时间。1950年,美帝国主义进入朝鲜,中国面临再次被侵略的危险。
3、关于作者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
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www.gyjslw.com
14. 文言文翻译!!
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在他之后,出现了学者邹子等人。 齐国有三个邹子。在前的叫邹忌,他借弹琴的技艺得以求见齐威王,随后便参与了国家政事,封为成侯并接受相印,做了宰相,他生活的时代要早于孟子。 第二个叫邹衍,生在孟子之后。邹衍目睹了那些掌握一国之的诸侯们越来越荒淫奢侈,不能崇尚德政,不象《诗经·大雅》所要求的那样先整饬自己,再推及到百姓了。于是就深入观察万物的阴阳消长,记述了怪异玄虚的变化,如《终始》、《大圣》等篇共十余万字。他的话宏大广阔荒诞不合情理,一定要先从细小的事物验证开始,然后推广到大的事物,以至达到无边无际。先从当今说起再往前推至学者们所共同谈论的黄帝时代,然后再大体上依着世代的盛衰变化,记载不同世代的凶吉制度,再从黄帝时代往前推到很远很远,直到天地还没出现的时候,真是深幽玄妙不能稽考而追究它的本源。他先列出中国的名山大川,长谷、禽兽,水土所生的,各种物类中最珍贵的,一概俱全,并由此推广开去,直到人们根本看不到的海外。他称述开天辟地以来,金、木、水、火、土的五种德性相生相克,而历代帝王的更替都正好与它们相配合。天降祥瑞与人事相应就是这样的。他认为儒家所说的中国,只不过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罢了。中国称做“赤县神州”。赤县神州之内又有九州,就是夏禹按次序排列的九个州,但不能算是州的全部数目。在中国之外,像是赤县神州的地方还有九个。这才是所谓的九州了。在这里都有小海环绕着,人和禽兽不能与其他州相通,像是一个独立的区域,这才算是一州。像这样的州共有九个,更有大海环在它的外面,那就到了天地的边际了。邹衍的学说都是这一类述说。然而,总括它的要领,一定都归结到仁义节俭,并在君臣上下和六亲之间施行,不过开始的述说的确泛滥无节了。王公大人初见他的学说,感到惊异而引起思考,受到感化,到后来却不能实行。 因此,邹衍在齐国受到尊重。到魏国,梁惠王远接高迎,同他行宾主的礼节。到赵国,平原君侧身陪行,亲自为他拂试席位。到燕国,燕昭王拿着扫帚清除道路为他作先导,并请求坐在弟子的座位上向他学习,还曾为他修建碣石宫,亲自去拜他为老师。他作了《主运》篇。邹衍周游各国受到如此礼尊,这与孔丘陈蔡断粮面有饥色,孟轲在齐、梁遭到困厄,岂能是相同的吗!从前周武王用仁义讨伐殷纣王从而称王天下,伯夷宁肯饿死不吃周朝的粮食;卫灵公问作战方阵,孔子却不予回答;梁惠王想要攻打赵国,孟轲却称颂太王离开邠(Bīn,宾)地的事迹。这些有名人物的做法,难道是有意迎合世俗讨好人主就算了吗?拿着方榫头却要放入圆榫眼,哪能放得进去呢?有人说,伊尹背着鼎去给汤烹饪,却勉励汤行王道,结果汤统一了天下;百里奚在车下喂牛而秦穆公任用了他,因而称霸诸侯。他们的做法都是先投合人主的意愿,然后引导人主走上正大的道路上去。邹衍的话虽然不合常理常情,或许有伊尹负鼎、百里奚饭牛的意思吧? 从邹衍到齐国稷下的诸多学士,如淳于髡(kūn,昆)、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邹奭等人,各自著书立说谈论国家兴亡治乱的大事,用来求取国君的信用,这些怎能说得尽呢? 淳于髡,是齐国人。见识广博,强于记忆,学业不主一家之言。从他劝说君王的言谈中看,似乎他仰慕晏婴直言敢谏的为人,然而实际上他事察颜观色,揣摩人主的心意。一次,有个宾客向梁惠王推荐淳于髡,惠王喝退身边的侍从,单独坐着两次接见他,可是他始终一言不发。惠王感到很奇怪,就责备那个宾客说:“你称赞淳于先生,说连管仲、晏婴都赶不上他,等到他见了我,我是一点收获也没得到啊。难道是我不配跟他谈话吗?到底是什么缘故呢?”那个宾客把惠王的话告诉了淳于髡。淳于髡说:“本来么。我前一次见大王时,大王的心思全用在相马上;后一次再见大王,大王的心思却用在了声色上:因此我沉默不语。”那个宾客把淳于髡的话全部报告了惠王,惠王大为惊讶,说:“哎呀,淳于先生真是个圣人啊!前一次淳于先生来的时候,有个人献上一匹好马,我还没来得及相一相,恰巧淳于先生来了。后一次来的时候,又有个人献来歌伎,我还没来得及试一试,也遇到淳于先生来了。我接见淳于先生时虽然喝退了身边侍从,可是心里却想着马和歌伎,是有这么回事。”后来淳于髡见惠王,两人注交谈一连三天三夜毫无倦意。惠王打算封给淳于髡卿相官位,淳于髡客气地推辞不受便离开了。当时,惠王赠给他一辆四匹马驾的精致车子、五匹帛和璧玉以及百镒黄金。淳于髡终身没有做官。 慎到,是赵国人。田骈、接子,是齐国人。环渊,是楚国人。他们都攻黄帝、老子关于道德的理论学说,对黄老学说的意旨进行阐述发挥。所以他们都有著述,慎到著有十二篇论文,环渊著有上、下篇,田骈、接子也都有论著。 邹奭,是齐国几位邹子中的一个,他较多地采用邹衍的学说来著述文章。 当时齐王很赏识这些学士,从淳于髡以下的人都任命为列大夫,为他们在人来人往的通衢大道旁建造住宅,高门大屋,以示对他们的尊崇和偏爱。以此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宣扬齐国最能招纳天下的贤才。 荀卿,是赵国人。五十岁的时候才到齐国来游说讲学。邹衍的学说曲折夸大而多空洞的论辩;邹奭的文章完备周密但难以实行;淳于髡,若与他相处日久,时常学到一些精辟的言论。所以齐国人称颂他们说:“高谈阔论的是邹衍,精雕细刻的是邹奭,智多善辩,议论不绝的是淳于髡。”田骈等人都已在齐襄王时死去,此时荀卿是年最长,资历深的宗师。当时齐国仍在补充列大夫的缺额,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分担任稷下学士的祭酒。后来,齐国有人毁谤荀卿,荀卿就到了楚国,春申君让他担任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罢官,便在兰陵安了家。李斯曾是他的学生,后来在秦朝任丞相。荀卿憎恶乱世的黑暗政治,亡国昏乱的君主接连不断地出现,他们不通晓常理正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信奉求神赐福去灾,庸俗鄙陋的儒生拘泥于琐碎礼节,再加上庄周等人狡猾多辩,败坏风俗,于是推究儒家、墨家、道家活动的成功和失败,编次著述了几万字的文章便辞世了。死后就葬在兰陵。 当时赵国也有个公孙龙,他曾以“离坚白”之说,同惠施的“合同异”之说展开论辩,此外还有剧子的著述;魏国曾有李悝,他提出了鼓励耕作以尽地力的主张;楚国曾有尸子、长卢,齐国东阿还有一位吁子。自孟子到吁子,世上多流传着他们的著作,所以不详叙这些著作的内容了。 墨翟,是宋国的大夫,擅长守卫和防御的战术,竭力提倡节省费用。有人说他与孔子同时,也有人说他在孔子之后。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