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招()()()”「招贤下士」

2024年08月27日成语大全117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招贤下士”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礼贤下士的事例100字、补贤下士的意思是什么?、礼贤下士 的下是什么意思、招贤什么成语有哪些、古代招贤纳士的圣旨内容、招贤纳士的同义词、----下士成语访贤,招贤的成语等

目录索引:
1:成语“招贤下士”的词条资料
2:礼贤下士的事例100字
3:补贤下士的意思是什么?
4:礼贤下士 的下是什么意思
5:招贤什么成语有哪些
6:古代招贤纳士的圣旨内容
7:招贤纳士的同义词
8:----下士成语

9:访贤,招贤的成语

成语“招贤下士”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zhāo xián xià shì
成语简拼:ZXXS
成语注音:ㄓㄠ ㄒ一ㄢˊ ㄒ一ㄚˋ ㄕ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招贤纳士、招贤礼士、礼贤下士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9回:“于是宣王招贤下士,疏远嬖佞……齐国大治。” 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招:招收;贤:有才德的人;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广泛网罗人才
成语用法:招贤下士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网罗人才。

成语“招贤下士”的扩展资料

1. 礼贤下士的事例100字
燕昭王黄金筑台,以求贤士,轰动一时,招来贤士无数,使得燕国辉煌一时
1.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孔子的这句话,引出了“不耻下问”这个成语。后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向地位和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或形容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
2. 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在离他逝世两个星期前的一天里,当他得知外孙女婿来到他家,便迫不及待地叫他讲授高能物理基本粒子的基本知识。老伴劝他:“你连坐都支持不住,还问这些干什么?”竺老听了老伴的话儿,一边咳嗽一边说:“不成,我知道得太少。” 好一个“我知道得太少”!这种谦逊好学,不耻下问,甘拜人师,永不满足的精神,正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竺可桢在气象学上辛勤耕耘,数十年如一日地进行长期观察研究,一生硕果累累。谁能想到,一个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竟还在84岁的高龄,在生命处于垂危之际,先后五次向晚辈求教’补课’,孜孜不倦。不能不说这正是我国谦逊好学,不耻下问,甘拜人师,永不满足的精神这一传统美德在一个大科学家身上的生动体现,正是他能走向人生光辉顶点的基本要素。怎能不令人深深敬 佩呢?
3. 曹操手下有很多能人,因为曹操礼贤下士,所以很多人都来投奔他.
4. 燕昭王筑黄金台,尊郭槐为师,礼贤来自www.gyjslw.com
2. 补贤下士的意思是什么?
礼贤下士是指对贤者以礼相待;对学者非常尊敬,于褒义词。
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3. 礼贤下士 的下是什么意思
有地位者能尊礼有才德的人,谦恭待士。 礼与下是动词,礼表示尊敬 ,下表示放下自己的身份地位谦恭地对待. 贤与士是名词,指的是有德才的人. 《旧唐书.卷一三一.李勉传》:“其在大官,礼 贤下士,终始尽心。”《红楼梦.第三回》:“且这贾政最喜的是读书人,礼贤下士,拯溺 救危,大有祖风。”亦作“礼贤好士”、“礼贤接士”、“礼士亲贤”。
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4. 招贤什么成语有哪些
招贤下士 [zhāo xián xià shì ] 生词本基本释义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份去结交。出 处《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礼贤下士,圣人垂训;骄多矜尚,先哲所去。”百科释义招贤下士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zhāo xián xià shì,意思是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份去结交。
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5. 古代招贤纳士的圣旨内容
圣旨;求贤令1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2,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3?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4,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5。”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6!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7?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8?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9,唯才是举10,吾得而用之。 通过招贤纳士笼络大批优秀人才,是华夏文明得以绵延不息、兴盛至今的原因之一。古人招纳贤才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代,据《孟子》记载,商汤曾五次派人“以币聘”伊尹辅治国政,后来伊尹助汤灭掉夏桀。到了周代,招贤已经开始形成一种制度,规定每年三月都要“聘名士,礼贤者”,广征八方人才。此后,我国历代都有具体的人才招聘的政策、形式与方法。 归纳起来,古人招贤纳士主要有五种方式。 一是筑黄金台。亦称招贤台,是古代帝王招贤纳士的一种常用手段。典出战国:燕昭王欲报齐仇,拟招徕人才,向郭隗问计。郭隗说:“请先自隗始。”昭王即为其筑宫室而敬之如师,并在北易水南(今河北易县东南)筑台招贤,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士。燕昭王礼贤下士名声不胫而走,出现了“士争凑燕”的局面,于是乐毅、邹衍、剧辛、苏代等相继而至,使燕国日益强盛而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有首唐诗曾赞道:“燕昭北筑黄金台,四方豪杰乘风来。”三国时,诸葛亮也曾“筑高台于成都之前,以延四方之士”。 二是出招贤榜。亦称求贤令。汉高祖曾发布“招贤诏令”遍于天下,还规定凡发现的人才,当地郡守都要亲自勉励,驾车送至京城,不为者罢官。三国时,曹操曾三下“求贤令”,聚集了众多人才,形成“猛将如云”的局面。朱元璋率义军征战,所到之处皆布有招贤榜。 三是荐举。历史上许多朝代实行过荐举人才的方法。有才不荐,朝廷治罪。春秋时,施伯向鲁庄公推荐曹刿,长勺一战大败齐军。汉武帝下荐贤诏曰:“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明初,德高望重的元老重臣杨士奇,一生以荐贤为己任。 四是实地查访。曹操一向重视通过调查访问获得人才。明朝左光斗风雪之夜私行查访,发现了民族英雄史可法。朱元璋非常重视到隐处求才,使明初“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胜数”。 五是“毛遂自荐”。《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6. 招贤纳士的同义词
招贤纳士: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近义词:敬贤礼士 礼贤下士 网罗人才反义词:植党营私
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7. ----下士成语
礼贤下士lǐ xián xià shì[释义] 礼:以礼相待;对待有礼貌;贤:指贤士;有美德、有才能的人;下:谦居于别人之下;以示对人尊敬;士:旧指有知识学问的人。对贤者以礼相待;对学者非常尊敬。旧时形容封建君主或官员尊敬和  重视人才。[语出] 《新唐书·李勉传》:“其在朝廷;鲠亮谦介;为宗臣表;礼贤下士有始终;尝引李巡、张参在幕府。”[正音] 士;不能读作“sì”。[辨形] 士;不能写作“土”。[近义] 彬彬有礼 以礼待人[反义] 居高临下 盛气凌人[用法] 用作褒义。用于那些能够谦恭地对待有才能之人的领导者。一般作谓语、定语。[结构] 联合式。[例句] 他虽身居高位;但谦恭屈己;能~。[英译] honour worthy men of letters
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8. 访贤,招贤的成语
三顾茅庐、礼贤下士、招贤下士、求才若渴、
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66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