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尘不染」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2024年09月03日成语故事61

“一尘不染”的成语故事:

  唐高宗年间,弘忍大师开坛讲学,当时他的手下有五百余名弟子,最有慧根的当属大弟子神秀。神秀,俗姓李,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少年时为儒生,游学江南,博览经史。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神秀在洛阳天宫寺出家。五十岁那年,他翻山越岭,不远千里,投于弘忍门下,从事打柴、汲水等劳役以求法。六年来,他夜以继日在弘忍身边服侍,深为弘忍器重,遂擢升其为上首弟子。在当时,神秀被大家公认为禅宗的衣钵继承人。 弘忍感到自己渐渐老去,便想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这天,他召集众僧,要求每人作一偈(梵语“颂”,即佛经中的唱词),以便了解各人的道行深浅。神秀悟道颇深,当即在寺院的廊壁上题了一首偈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偈诗中所说的“菩提树”,即古印度的毕婆罗树,它是一种普通得犹如杨、柳、桐、槐那样的树。当年,年轻的悉达多王子在结束了六年的苦行之后,就坐在一棵毕婆罗树下悟道成佛,被后世尊为释迦牟尼。人们为了感念佛祖证悟人生真理的不朽功德,把他悟道时给予他遮护的毕婆罗树称为菩提树,也就是觉悟之树。弘忍大师见到后大为赞赏,让众僧都来诵念此偈。   一天,慧能听到有人诵读神秀

成语“一尘不染”词条资料: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歇后语:水洗玻璃
英文翻译:There is not a speck of dust.
成语解释:原为佛教用语。佛家把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尘”;说道者不为六尘所玷污;保持心地清静。形容不受坏思想、坏作风的沾染和腐蚀。也形容环境清静整洁。
成语简拼:YCBR
成语出处:宋 张耒《腊初小雪后圃梅开》:“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 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造句:特别是夏季,绿树红楼,一尘不染。(臧克家《老舍永在》)
成语注音:一 ㄔㄣˊ ㄅㄨˋ ㄖㄢˇ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俄文翻译:идеáльная чистотá <ни пылинки>
读音纠正:一,不能读作“yì”。
成语谜语:真空;玉宇澄清万里埃
反义词:贪得无厌、欲壑难填
成语用法:一尘不染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和环境。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错字纠正:染;右上是“九”;不是“丸”。
近义词:一干二净、冰清玉洁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辨析:一尘不染和“一干二净”都形容很干净。但一尘不染语义重;有“一点灰尘也不留”的意思;还可以形容人不受坏风气的影响;“一干二净”形容的只是一点不剩。
日文翻译:少(すこ)しも悪習(あくしゅう)に染(そ)まらない。ちりーつなく清潔(せいけつ)なこと
成语读音:yī chén bù rǎn
其他翻译:<法>intègre <immaculé>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69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