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淫”「冶容诲淫」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冶容诲淫”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男人为什么怕自己的老婆穿暴露的衣服呢 这是为什么?、“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话的准确意思?出自孔子那部著作?、慢藏诲盗 冶容诲淫 具体是什么意思、请问君无其罪却有怀璧之罪出处,有典故吗?、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出处、成语 冶容诲淫 是什么意思?、“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历史典故是什么?《乳赋》真是陈独秀写的吗?等
目录索引:
1:成语“冶容诲淫”的词条资料
2:男人为什么怕自己的老婆穿暴露的衣服呢 这是为什么?
3:“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话的准确意思?出自孔子那部著作?
4:慢藏诲盗 冶容诲淫 具体是什么意思
5:请问君无其罪却有怀璧之罪出处,有典故吗?
6: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出处
7:成语 冶容诲淫 是什么意思?
8:“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历史典故是什么?
成语“冶容诲淫”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冶容誨滛成语读音:yě róng huì yín
成语简拼:YRHY
成语注音:一ㄝˇ ㄖㄨㄥˊ ㄏㄨㄟˋ 一ㄣ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周易 系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冶容:打扮得容貌妖艳;诲:诱导,招致;淫:淫邪。指女子装饰妖艳,容易招致奸淫的事。
成语用法:冶容诲淫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造句:是知女子修道,亦似一段障难,而况冶容诲淫者哉。(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
成语“冶容诲淫”的扩展资料
1. 男人为什么怕自己的老婆穿暴露的衣服呢 这是为什么?男人怕自己的老婆穿衣服太暴露,这是因为很在乎自己的老婆,不想让别人看的太多。这种情况也是可以理解的。也可以理解为男人很爱自己的老婆的,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想法。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2.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话的准确意思?出自孔子那部著作?
姑且假设意思是这样的:即使学生只主动送一块干肉给我,我也很愿意教给他学问哪. 对于《〈论语·述而〉》“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一章的解释,治《论语》的学者们长期聚讼纷纭,由于争论的焦点一直集中在对“束修”一词的训诂上,为获得对它的定诂,人们的视野往往不能超越“束修”一词,因而忽略了对本章其他语词词义的厘定,或者对其他语词曲为之说,以求合于“束修”的既定诠释,思考过程中常常存在着方法论上的错误,那就是缺少对整个章句的训释是否符合整部《论语》文本、先秦语用实例和孔子的总体思想的衡。鉴于此,本文拟在综合前贤对“束修”一词综合阐释的基础上,求索本章其他语词可能的词义,同时将本章放在《论语》文本和孔子为人及其总体思想上去理解。
一、 束修
历来对“束修”一词的解释大略有以下几种:束带修饰;年十五;拜师的礼物。如果细心考索可以发现,几家早期有代表性的注家(值得注意的是,因为他们去古未远,后来各说大抵由此生成或者从中找到佐证)对于“束修”一词的解释并不象后来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泾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互相承认,同时并存。
西汉孔安国《论语注》有云:“束修,束带修节。”I然而曹魏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则谓:“言人能奉礼,自行束修以上,则皆教诲之。”对孔安国这一段话,萧梁皇侃《论语义疏》是这样理解的:“孔注虽不云修是脯,而意亦不得离脯也。”如此,在孔安国那里,“束修”兼具动作束带修节和名词肉脯二义。
东汉郑玄《论语注》:“束修,谓年十五以上也。”II而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则有以下记载:“自……(省略号为缺文,本段中以下省略号仿此)酒脯。十五以上有……经说曰臣无意外之交弟子有束……与人交者当有所教诲以忠信之道也。”壬本有“自行束修……施遗焉”字样III。根据文中有“酒脯”、“施遗”语词,可知在郑玄眼中,“束修”又可释为弟子拜师的礼物。如此,在郑玄那里,“束修”一词又兼具表十五岁年龄和名词肉脯二义。
上引孔颖达解释《尚书·秦誓》“如有束修一介臣”句原文如下:“孔注《论语》以束修为束带修节,此亦当然一介谓一心耿介,断断然守善之貌。”而在《礼记·少仪》“其以乘壶酒、束修、一犬赐人;若献人,则陈酒、执修以将命,亦曰‘乘壶酒、束修、一犬’”一段的正义中,孔颖达谓“束修,十脡脯也。酒脯及犬皆可为礼也。”准此,孔颖达之释“束修”就全与孔安国同,也兼束带修节和肉脯二义。
上述孔安国、郑玄、孔颖达于“束修”一词皆持二解,且其义项互相交叉,看来不能认为这三位大学者皆系模棱两可之辈,也不能简单地从语境上强生分别心,只能看作这三个义项本可相通,事实也正如此:其时持十脡脯去拜师,一般在十五岁左右IV,如孔子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为政》)《尚书大传》:“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嫡子,年十三入小学,见小节而践小义,年二十入大学,见大节而践大义。”“余子十五入小学,十八入大学。”要之,不拘泥于十五岁这一年即可。V而弟子行拜师礼之时,自然恭敬有加,必要束带修饰而后可,日久相沿成习,“束修”遂成为人生特定年龄段的一种仪式或着装,而后又反过来用这种特定年龄段的仪式或着装来指代这个年龄段,汉语中“及笄”、“弱冠”皆此类也。又因表修饰的“修”与表肉脯的“修”相通,如今本《述而》:“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敦煌出土唐写本《〈论语〉郑氏注》“修”作“修”VI又如今本《颜渊》:“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其中的“修”字,日本书道博物馆藏敦煌写本《论语郑氏注》也作“修”VII,上述二字显然系“修”的异体字。又如《孟子·尽心上》“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墨子》中“修”多作“修”。“束修”于是具有了三种义项,在具体语用过程中,则视使用者的需要或仅取其一,或兼取其二,于是出现纷然杂陈的局面。这就是后世研究者无论执持哪一说都能找到足够例子但又不足以说服持论对方的原因。
二、 自、行、以上
前人于本句解诂,多以解决“束修”一词为目的,从上述三说中择取其一,然后援引文献以证明,文章也就打住。其实,本句训诂的难点还不仅仅在“束修”,还有“自”、“行”、“以上”和下文的“诲”字。
“自”字在《论语》和与之相先后的其他典籍中无甚深义,除本义“鼻子”、后起义代词“自己”和介词“自从”外也无更多歧义,问题是今人极容易与今天的“自行”相联系,于是解读成如“人洁己以进”VIII之义,似乎于《论语》文本有证。但笔者检索了《周易经传》、《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春秋》及《三传》等典籍,未见第二处将“自行”用作一词的语例。IX孤证不立论,因而也就不便将二字连读。
关于“行”字,有学者释为“行年”,从句义言,这与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吻合,于理也能通。然而,尽管《庄子》、《荀子》、《韩非子》三部先秦典籍中“行年”一词凡九见,但同是这些典籍,却未见有一处以“行”代“行年”之例,《论语》、《孟子》中则连“行年”一词也未见。增字释义在此就显得不甚合适,既如此,“行年”一义就与本句无涉。
再看“以上”。“上”很早就有二义,一作动词,一作方位名词及其引申义。“以”字意义的生成也随“上”字而变化。如果将“行束修以上”作为一个动作,与“洁己以进”语法功能相同,本句意义也能说得通,事实上也确有学者作过这样的解释X。但在笔者检索过的先秦文献中,如《周易经传》、《论语》、《老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春秋》及《三传》等,“以上”二字连读时,“上”作动词仅《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一例:“(叔向)下,执其手以上”,XI而作为方位名词的“上”则所在多有,仅《墨子》中就达三十四处之多。就是《论语》中也有一例:“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再者,从句式上看,本句与先秦其他典籍中出现过的“自有生民以来”、“自三代以下”“自中人以上”结构极似。XII第三,“上”作动词,本句应是“自行束修以上者”而不是“自行束修以上”,此点允下文展开。
至此,“自行束修以上”可作如下解读:自从十五岁毕恭毕敬地行了拜师礼之后……
三、 诲
一看到“诲”字,很容易使人想起同在《述而篇》中的两处“诲人不倦”:“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前者体现出孔子虚以下人的美德,后者则是孔子客观的自我评价。但这偏偏是个很具迷惑性的字眼,若作如字读,“诲”谁呢?人们自然想到了那些主动提着礼贽上门求教的弟子。以此立论,且不说上文已论“自行”不作一词,更不作主动解;验诸《论语》文本和孔子为人,穷困如颜回,未必能付得起这在别人看来并不昂贵的学费;更何况这话听起来太不象出自一个喻于义胜过喻于利的君子之口。于是又有人提出另一种解读:那些十五岁以上的后生,我都曾教诲过他们XIII。这又遇到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这般骄矜不实的言词与孔子一贯的谦躬态度相距甚遥,譬如《泰伯篇》“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夫子的言说无疑胜过后人的猜测;第二,依此立论,前半句应是“自行束修以上者”,如:
子曰:“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学而》)
子曰:“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
子曰:“?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八佾》)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述而》)
上述除第四例“者”字结构在意义上作为介词“与”的受事者外,其他皆作动词的受事者。而在《论语》一书中,这样倒置的受事者除了以下二种情况外一般都是“者”字结构,一是本身是具体的人名如《泰伯篇》的泰伯、尧、舜、禹和《季氏篇》的齐景公等,二是主语部分过长,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但是,迄今所见的《论语》各种本中,本章并未发现有“者“字的异文。需要作补充说明的是这个问题在第一种解读中同样无法克服。由此可见前文对本章上半句的诠释无误,于“诲”字,则只能另作解释。
唐初陆德明《经典释文》引郑玄《论语注》云:“(诲)鲁读为‘悔’字,今从古。”这是一条很关键的信息。陆氏《经典释文》叙录谓“郑校周之本,以齐、古正读,凡五十事。”近代王国维从《经典释文》勾稽出二十四条,得出结论道:“郑氏所据本固自鲁论出之张侯论,及以古论校之,则篇章虽仍鲁旧,而字句全从古文。”XIV一旦“全从古文”,难免有所差池。如《乡党篇》“瓜祭”,鲁读“瓜”为“必”,郑注从古论;《卫灵公篇》“好行小慧”,鲁读“慧”为“惠”,郑注也从古论,其实二者皆不可必。回到本章,“诲”既不能作如字读,依鲁论作“悔”,其义却能豁然贯通,曰:自从十五岁毕恭毕敬地行了拜师礼之后,我还不曾有过没有遗憾的日子呢。其实,正如上述《卫灵公篇》的“慧”与“惠”一样,“诲”“悔”二字系本有其字的通假,如《易系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淫”中的“诲”字,陆德明《经典释文》引卜虞本正作“悔”。汉代经师于本有其字的假借造诣精深,于本无其字的假借则有未曾深研处,这也许正是郑玄从古论作“诲”又作如字读的原因所在。然而在清人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母”部中,却收录了周秦汉典籍中大量以“母”字为声旁的字相互通假的语例:悔,字亦作“痗”,《尔雅·释诂》:“痗,病也。”《诗·伯兮》“使我心痗”、《十月之交》“亦孔之痗”,《释文》本作“悔”字。又为“侮”,《诗·抑》“庶无大悔”笺:“慢也。”《书·洪范》“曰悔”,郑注“悔之言晦也,晦犹终也”。《诗·生民》“履帝武敏”,《尔雅·释训》谓“敏,拇也”。《老子》“澹兮其若海”,《释名·释水》:“海,晦也。”……由上述诸例可推知,“诲”“悔”因同声而通假。而在本文所讨论的“自行束修以上”一章中,根据意义和语法通例,则以鲁论“悔”作本字读为优,通行本之“诲”仅一借字耳。
孔子有“悔”,这是实践的孔子日新其德的好学精神和强烈的自省意识决定的,有《论语》文本为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3. 慢藏诲盗 冶容诲淫 具体是什么意思
“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意思是收藏财物时疏忽不慎,无异于教人来偷窃;过分地打扮妆饰,无异于引诱人来调戏。
出自西周姬昌所作《周易·系辞上》中的一句话。
注释:
(1)慢藏:懒于收藏财物,收藏财物不谨慎。
(2)诲:教唆,诱导。
(3)冶容:妖艳的容貌。冶,过分打扮。容,容貌。
《周易》认为,为人做事谨慎一些,可以避免很多麻烦。许多时候,祸患是由自己不经意招来的。由于表达的意思具有普遍性,这句话常被人引用,并演变成了成语。
扩展资料
与之相似的一句话:“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意思是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草民不能私藏宝玉,一个小草民没理由有宝玉,除非盗取抢劫。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出自春秋左丘明《春秋左传·桓公十年》。
典故:当初,虞叔有块宝玉,虞公想要得到,虞叔没有给他,然后,虞叔为此而感到后悔,说:“周这个地方有句谚语说:‘一个人本来没有罪,却因为拥有宝玉而获罪。’”于是就把宝玉献给了虞公。
可是,虞公又来索要虞叔的宝剑,虞叔说:“这实在是贪得无厌。如此贪得无厌,将会给我带来杀身之祸。”于是就发兵攻打虞公。所以,虞公出奔到共池那个地方去了。
在这段故事中,虞叔因为担心贪图财宝招来祸患,所以,把宝玉献出去了;但是,虞公得到了宝玉仍不知满足,最终因为贪得无厌而引来灾祸。
《左传》的意思是,自己不要贪图财宝,可以免祸,但是,绝对不是说毫无原则地把自己的所有财宝都送给别人;别人如果贪图财宝,也许一开始能得逞,但是,如果不知满足,也就必然招来祸患。这句话后来被引申为“怀才其罪”,甚至“怀色其罪”等等。
财宝、才华、美貌本身都没有罪过,然而心术不正的人总是想要摧毁或者抢夺。所以如果你怀壁、怀才、怀色等等,应该像虞叔后来对待虞公那样把那些觊觎你的人打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4. 请问君无其罪却有怀璧之罪出处,有典故吗?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开放分类: 成语、文化、典故、词汇、国学 【发 音】pǐ fū wú zuì,huái bì qí zuì 【释 义】 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 原指财宝能致祸。 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出 处】 《春秋左传·桓公十年》,原文是:“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典 故】 当初,虞叔有块宝玉,虞公想要得到,虞叔没有给他,然后,虞叔为此而感到后悔,说:“周这个地方有句谚语说:‘一个人本来没有罪,却因为拥有宝玉而获罪。’”于是就把宝玉献给了虞公。可是,虞公又来索要虞叔的宝剑,虞叔说:“这实在是贪得无厌。如此贪得无厌,将会给我带来杀身之祸。”于是就发兵攻打虞公。所以,虞公出奔到共池那个地方去了。显而易见,这句话的意思是,贪图财宝会招来祸患。在这段故事中,虞叔因为担心贪图财宝招来祸患,所以,把宝玉献出去了;但是,虞公得到了宝玉仍不知满足,最终因为贪得无厌而被打败。我们可以看到,《左传》的意思是,自己不要贪图财宝,可以免祸,但是,绝对不是说毫无原则地把自己的所有财宝都送给别人;别人如果贪图财宝,也许一开始能得逞,但是,如果不知满足,也就必然招来祸患。这句话后来被引申为“怀才其罪”,甚至“怀色其罪”等等。我们也可以说,一个人去炫耀或者贪图财宝、才华、美貌的时候,常常会招来祸患,财宝、才华、美貌本身都没有罪过,但是,以此来炫耀或者贪图这些的时候,就可能引来灾祸了。《周易·系辞上传》中说:“慢藏诲盗,冶容诲淫”也就是这个道理。张尔岐先生说:“如慢藏而不知防者,是教人使盗;冶容而好自炫者,是教人以淫,何莫非自致哉!”我们应该好好想一想,这究竟是弊病呢,还是至理名言呢?如果谁愿意为了满足自我的虚荣心而招致祸患,那么,尽管去炫耀、贪图。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5.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出处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出处:《左传引周谚》
《左传引周谚》作者:佚名 (先秦)
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出自 《春秋左传·桓公十年》,原文是: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原指财宝能致祸。 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当初,虞叔有块宝玉,虞公想要得到,虞叔没有给他,然后,虞叔为此而感到后悔,说:’周这个地方有句谚
语说:’一个人本来没有罪,却因为拥有宝玉而获罪。’’于是就把宝玉献给了虞公。可是,虞公又来索要虞叔的宝剑,虞叔说:’这实在是贪得无厌。如此贪得无厌,将会给我带来杀身之祸。’于是就发兵攻打虞公。所以,虞公出奔到共池那个地方去了。显而易见,这句话的意思是,贪图财宝会招来祸患。在这段故事中,虞叔因为担心贪图财宝招来祸患,所以,把宝玉献出去了;但是,虞公得到了宝玉仍不知满足,最终因为贪得无厌而引来灾祸。
词义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左传》的意思是,自己不要贪图财宝,可以免祸,但是,绝对不是说毫无原则地把自己的所有财宝都送给别人;别人如果贪图财宝,也许一开始能得逞,但是,如果不知满足,也就必然招来祸患。这句话后来被引申为’怀才其罪’,甚至’怀色其罪’等等。我们也可以说,一个人去炫耀或者贪图财宝、才华、美貌的时候,常常会招来祸患,财宝、才华、美貌本身都没有罪过,但是,以此来炫耀或者贪图这些的时候,就可能引来灾祸了。
《周易·系辞上传》中说:’慢藏诲盗,冶容诲淫’也就是这个道理。张尔岐先生说:’如慢藏而不知防者,是教人使盗;冶容而好自炫者,是教人以淫,何莫非自致哉!’我们应该好好想一想,这究竟是弊病呢,还是至理名言呢?如果谁愿意为了满足自我的虚荣心而招致祸患,那么,尽管去炫耀、贪图。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6. 成语 冶容诲淫 是什么意思?
冶容诲淫:指女子装饰妖艳,容易招致奸淫的事。冶容:打扮得容貌妖艳;诲:诱导,招致;淫:淫邪。出处 《周易·系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淫。”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很高兴第一时间为您解答,如有问题请及时追问,如果满意,请!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7.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历史典故是什么?
匹夫无罪怀玉其壁的意思是你作为芸芸众生一个没有是非功过的人没有什么错,可是你拿着一块美玉到处乱逛就有罪恶至极,让人讨厌了。这个壁现在引申为美貌和才华等,可见人性的险恶。这句话最早出现在春秋左转恒公十年中,虞叔有一块宝玉,虞公很喜欢。虞叔没有给他,回来后很后悔,于是又送给虞公。后来虞公看中虞叔的宝剑,又来索要。虞叔觉得虞公得寸进尺,于是出兵攻打虞公。
贪心财宝会召开祸害
春秋左传一开始就介绍虞叔有一块宝玉,巧夺天工,精美无比。让无数人爱不释手,当然虞公也在其内,后来虞公开口向虞叔请求赠予宝玉。可是虞叔也十分喜欢这块玉,割舍不下就拒绝虞公的请求。回到家中的虞叔觉得宝玉是死物,怎么能与人相提并论呢。于是就把宝玉献给了虞公。可是好景不长,虞公又看中虞叔的一把宝剑,于是毫不客气的前来索要。得知这个消息的虞叔觉得虞公得寸进尺,迟早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于是出兵攻打虞公。
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左传中的虞叔因为有宝玉而担心招来杀身之祸,于是把宝玉献出去。而虞公得到宝玉不知足,甚至得寸进尺想要虞叔的宝剑,最后也招来杀身之祸。左传中的意思除了告诉人们不要去贪心财宝,可以避免祸害。但是也不要一味的放弃自己的财宝来献给别人,假如别人满意是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假如不满意,必然会遭到祸殃。就像慢藏诲盗,冶容诲淫,为了满足虚荣心而引起祸害,得不偿失。
怀才怀色其罪
这句话后来也引申为怀才其罪,怀色其罪。人们要低调,不要过分炫耀,否则会引起灾害。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8. 《乳赋》真是陈独秀写的吗?
《乳赋》是民国学者陈独秀创作的文学作品,文章描写细腻,文风生动形象,侧面体现出民国大师的豁达性情和风流形象。
原文:
“乳者,奶也。妇人胸前之物,其数为二,左右称之。发于豆蔻,成于二八。白昼伏蛰,夜展光华。曰咪咪,曰波波,曰双峰,曰花房。从来美人必争地,自古英雄温柔乡。
其色若何?深冬冰雪。其质若何?初夏新棉。其味若何?三春桃李。其态若何?秋波滟滟。动时如兢兢玉兔,静时如慵慵白鸽。高颠颠,肉颤颤,粉嫩嫩,水灵灵。夺男人魂魄,发女子骚情。
俯我憔悴首,探你双玉峰,一如船入港,又如老还乡。除却一身寒风雨,投入万丈温暖海洋。深含,浅荡,沉醉,飞翔……”
白话译文:
所谓乳,就是人们惯常称呼的奶子。她长在女子胸前,共有两个并且互相对称。她在女孩儿豆蔻年华时期开始成长,到了十六岁时候就能发育成熟了。白天的乳,藏在衣襟下;到了夜里,她就展露出光华美艳来。
人们有称它咪咪的,也有称它波波的、或者谓之双峰的,更有赞美它是花房的。她是美人们的必争之地,自古以来就是英雄的温柔之乡。
他的颜色,犹如深冬的冰雪;她的质地,好像初夏刚采下的棉苞。她的口味,恰似鲜美的三春桃李;她的美态嫣然,泛着滟滟的秋波。颤动时,活像战战兢兢的白兔儿;安静时,酷似一双慵懒的白鸽儿。她如挺拔秀丽的山峰,是抖动迷人的乖乖肉儿,粉粉嫩嫩的哟,水水灵灵的哟。
是她,夺取了男人的英武魂魄;是她,焕发了女子的风骚之情。让我埋下憔悴的头,探寻一双洁白如玉的她吧。当此之时,我的心,如同船儿进入了宁静的港湾;我的情,就像是,人老了还归思念阔别多年的故乡。
于是哟,我浑身的寒风冷雨一扫而空,幸福地沉浸在温暖万丈的海洋里。我深深含着她,用舌尖轻柔地拨弄她,我的心,沉醉了,我的情,飞扬了!沉醉了,飞扬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到了民国初期,女子的身体还是不可一点外露。辛亥革命之后,西风东渐,上海一些追求开放的女性,将紧身的小马甲演绎出风情,以轻薄纱料制成背心,外罩网纱,竟然露胳膊现肌肤。
保守人士接受不了了,1918年夏,上海市议员江确生致函江苏省公署:’妇女现流行一种淫妖之衣服,实为不成体统,不堪入目者。女衫手臂则露出一尺左右,女裤则吊高至一尺有余,及至暑天,内则穿红洋纱背心,而外罩以有眼纱之纱衫,几至肌肉尽露。’
他认为这是一种淫服,有“冶容诲淫”的副作用,致使道德沦丧,世风日下。要求江苏省、上海及租界当局出面禁止“以端风化”。
1920年上海政府发布公告,禁止“一切所穿衣服或故为短小袒臂露胫或模仿异式不伦不类”,并称其’招摇过市恬不为怪,时髦争夸,成何体统”、“故意奇装异服以致袒臂、露胫者,准其立即逮案,照章惩办”。
也就是说女子只要穿着低胸露乳、裸露胳膊、小腿的服装,就将有可能面临牢狱之灾。那个年代,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倡导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是不能容忍保守势力如此胡作非为的,于是他们反击了。
1922年,上海美校长刘海粟鼓励第17届西画系采用裸体模特,并在画展公开这些人体画像,差点被孙传芳抓起来蹲大牢。
1927年3月28日,蛇山南麓的阅马场热闹非凡,妇女协会宣传组走上街头演讲。她们现身说法,卷起裤腿,光着脚丫控诉缠足之苦。
宣传组成员顾灵芝高声演讲:“要坚决放脚,要坚决剪发,还要坚决反对束胸!束胸是最不人道主义的!束胸是一条毒蛇!它缠着我们妇女的肉体和灵魂”说到激动处,她脱掉上衣,双手托着丰满的乳房说:“你们看,这就是真正的解放。”
并热泪盈眶地振臂高呼:’全中国妇女解放万岁!’在妇女协会的号召下,妇女摆脱买卖婚姻,放脚剪发,反对束胸,提倡自由恋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乳赋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