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敦”字的成语「温柔敦厚」

2024年09月17日成语大全92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温柔敦厚”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形容人很温柔的成语、《论语》中所谓的“温柔敦厚”是怎么解释的?、温柔敦厚而寓涵固执是什么意思?、是中国文化思维方式的温柔敦厚、阴柔的风格更具理性还是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的阳刚、激进、激烈更具理性、温柔如水的是不是成语、温柔敦厚什么意思、温柔敦厚的意思比喻温柔的词语如何理解温柔敦厚等

目录索引:
1:成语“温柔敦厚”的词条资料
2:形容人很温柔的成语
3:《论语》中所谓的“温柔敦厚”是怎么解释的?
4:温柔敦厚而寓涵固执是什么意思?
5:是中国文化思维方式的温柔敦厚、阴柔的风格更具理性还是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的阳刚、激进、激烈更具理性
6:温柔如水的是不是成语
7:温柔敦厚什么意思
8:温柔敦厚的意思

9:比喻温柔的词语

10:如何理解温柔敦厚

成语“温柔敦厚”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wēn róu dūn hòu
成语简拼:WRDH
成语注音:ㄨㄣ ㄖㄡˊ ㄉㄨㄣ ㄏㄡ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温文尔雅、温情脉脉
反义词:尖酸刻薄、出言不逊
读音纠正:敦,不能读作“chūn”。
错字纠正:敦,不能写作“淳”。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经解》:“入其国,其教不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原指态度温和;朴实厚道。后也泛指待人温和宽厚。温柔:温和柔顺;敦:诚恳。
成语用法:温柔敦厚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造句:依孔子的见解,诗的灵魂是要“温柔敦厚”的。(闻一多《诗人的横蛮》)
英文翻译:gentle and kind

成语“温柔敦厚”的扩展资料

1. 形容人很温柔的成语
温情脉脉:形容怀着温柔的情感,很想表露的样子.温柔敦厚:指温和而有宽容.柔情蜜意:温柔的情感,亲密的情意.多指男女之间的缠绵情愫.温良恭俭让:形容人所具有的美德、温和、善良、恭谨、俭约、谦让.温文尔雅:指态度温和,举止文雅.轻言细语:形容说话声音轻柔,语气温和.柔能克刚:多指用温和手段服人的处世之道.柔心弱骨:形容性情柔和.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2. 《论语》中所谓的“温柔敦厚”是怎么解释的?
1.兴于诗
孔子之时,诗在知识阶层一次次的引诗、歌诗、赋诗中,不断地重塑着自己的威和经典地位。诗作为礼乐文化中的举足轻重者,乃是“贵族交往活动显示修养、身份和传达信息的精致委婉的文化形式”[xv]。也可以说,诗在当时已经成了礼仪文化共同体内的一种言说方式和生存方式,小至人与人之间的赋诗应对,大至国与国之间的外交辞令,都离不开对《诗》的非现成化的随机运用。
“赋诗言志”、“诗以合意”[xvi],“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xvii],表明了当时“六经注我”的用诗风气。这种风气使得用诗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和诗的本意有相当大的出入。这就要求,一方面,交往活动的参与者必须学诗,不学诗则无以开口,孔子讲“不学诗,无以言”[xviii]就是对此而言;另一方面,学《诗》也不能止于学而知之,而是要学而能化、学而能用。于是,这种学既表现在“对《诗经》数百篇的诗句极为熟悉,不仅可以自己信口拈出,而且能迅速了解对方所赋诗句的出处和含义”,又表现为“对‘断章取义’的称引艺术有高度的把握,能够根据各种复杂的情境用赋诗来应对变化和表达意愿”。[xix]
《论语》中共有两处孔子结合具体篇章与弟子讨论《诗经》的记载,我们且来看看这两场对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
“始可与言《诗》已矣”表明学诗、言诗必须要能够“告诸往而知来者”,也就是说在学诗上要能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而针对学诗上的学而不化、化而不通等现象,孔子就批评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对;虽多,亦奚以为。”[xx] 除此之外,孔子所强调的言诗要“告诸往而知来者”,更表明了他对诗的诠释有着明显的德化指向,这在上面的两场对话中都可以得到说明[xxi],而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才对子贡、子夏这些学子大为赏识。这也可以说是孔子的断章取义、“六经注我”吧。而也只有在孔子的这种解释原则下,我们才能恰如其分地切入对“兴”的理解和领会。
关于“兴于诗”之“兴”,朱子的解释是“兴,起也”[xxii]。上面第二个例子中孔子所说“起予者商也”之“起”也可以说就是兴的意思,虽然此处朱子的解释只是“起,犹发也”。但是在解释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之“兴”时,孔安国只是注解为“引类譬喻”,而朱熹则解释为“感发志意”。因此,兴就是起、发或者是启发之意。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孔子所说的学诗不仅仅要我们能告往知来,更要能从诗中领会到德化意味。而诗之兴也能在如上的两个方面启发(起发)我们,它不仅止于让我们学会譬喻、产生联想,更重要的乃是诗“可以通过具体的譬喻和生动的联想,来感发和振奋我们的心志情意,使我们从感性的‘美’的体验,上升到理性的‘善’的意识。这正是立德修身的起始阶段”[xxiii]。而孔安国的解释显然忽略了孔子的这个最终的德化或伦理指向。
诗的德化指向在孔子之时已是共识,比如“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xxiv]。孔子更是看重诗教,《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其中的《诗》就是指孔子在《论语》中一再提起的“诗三百篇”。孔子明确地将诗教与成就君子结合起来,“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xxv] 诗教在于使人侵润于诗中,并最终成为文质彬彬、温柔敦厚的君子。而诗之所以能有德化之功,乃是因为在孔子看来“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xxvi]。无邪,就是纯正,无过无不及,也正因为诗(思)无邪,才能起人、兴人。当然,这里面有个孔子删诗、整诗的前提[xxvii],不过孔子对诗的整删本身就是一个对《诗》的伦理化的解释过程。
2.立于礼
在《论语》中,与“立于礼”相同的表述还有“不学礼,无以立”[xxviii]、“不知礼,无以立也”[xxix]。这些足以表明学礼、知礼的重要性,但问题是:礼之立人,要在什么样的意义上理解才是恰当的。
直观孔子的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耳边回荡着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我们的疑问随之而来:孔子的言传身教不正是想把人塑造成一个揖让进退的礼器吗?《论语·乡党篇》中所描绘的那个孔子难道不是一个机械的、呆板的形象吗?即使我们承认这一篇的描绘是生动的,但那难道不是在“戴着镣铐跳舞”吗?“以礼杀人”、压抑人性、束缚自由,“礼”总是这样在最大的程度上被我们误解着,即使我们生来就在礼乐世界之中生存着,我们也可以最轻而易举地从所谓的“礼仪之邦”之传统中读出“吃人”二字。
但必须指出的是,这里的工作并非是“礼”赞,而是想努力地朝向现象本身、亦即孔子所倡导的是怎样的礼。从其弟子“子绝四”的记述以及《论语》文本记载的很多事例来看,孔子并不是固执之人。比如在对待礼的问题上,孔子并不固守原来的礼而注意到了礼的损益原则[xxx]。孔子之时,礼经历着损益,礼的危机使得“在春秋后期,‘礼’与‘仪’的分辨越来越重要”[xxxi]。礼与仪也就是《礼记》中提到的“礼之本”(礼义)和“礼之文”(礼仪)。与礼仪相比,孔子更为看重礼的精神[xxxii]: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子罕篇》)
从孔子“吾从众”与“吾从下”的对比可以看出,礼首先并不意味着麻冕或玉帛,所以孔子认为礼仪上的某些损益是可行的,但是这种损益应该有理有节,如果我们忽视礼的精神,或不能领会到本真的仁爱,那么我们所在乎的也将只是礼在形式上的变化,而礼则会由此堕入形式化。据此,孔子明确指出了若是“人而不仁”,礼乐也就无从谈起,就像我们在前面讲的,如果为孝不敬,那么这种仅仅意味着能养形式上的礼就是不合礼的。在这里,似乎有点仁为礼乐奠基的意思,不过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这场对话: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篇》)
尽管孔子在此的“克己复礼为仁”只是重复“古志”[xxxiii],但是从其下面的解释来看,孔子是相当认可这句话的。问题是如果说仁为礼乐奠基,那么何来“克己复礼为仁”?因为后者似乎又表明了礼乐为仁奠基的意思。
其实,孔子在此使用的乃是一种类似于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循环的方法。我们在前面的工作已经凸现出仁奠基于本真的生存现象,是对人与人之间本真生存关—系的本真领悟。礼不是别的,礼就是在这种本真领会基础上的一种伦理建构,并进一步体现为礼仪与礼义的结合,只是礼仪具有相对的灵活性和变化性。因此,本真的礼就“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关系的具体的人性化形式”[xxxiv],而也只能在这种动态关系中,仁爱这种情感才能生发出来。《礼记》有言:“礼义之经也,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已矣。”[xxxv] 又说“礼者,理也。”[xxxvi] 讲的就是这个“理”。所以,“克己复礼为仁”并不意味着礼乐为仁奠基,而是说只有返回到非礼勿为的本真生存现象中,我们才能很好地领会仁,并由此踏上行仁的道路。否者,一味沉沦于无礼的行为之中就难以上路,因此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xxxvii]
如果我们不是简单地把礼视为一个框架,而是充分地认识到本真生存之礼的“人情”味,那么我们就会明白礼乐恰恰构成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等等,“依‘礼’而行就是完全向他人开放;因为礼仪是公共的、共享的和透明的;不依‘礼’而行则是隐蔽的、暧昧的和邪恶的,或纯粹是横的压迫”[xxxviii]。
礼毕竟有着一套礼仪规范,在这种规范下的活动难道不是一种束缚吗?芬格莱特曾举过一个相当恰当地比喻:
一个确实尽力学习礼的人,最终都能够富于想象力地以适应环境的方式,娴熟地将各种形式融合或重新融合起来,当他这样做的时候,是以一种精审而非盲从的方式,显得自然而优雅——富有创造性地。因此,娴熟于礼的个体都类似于音乐表演的大师,尽管总体上遵从预先定好的乐谱曲调,但是,他却以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家的、积极主动的方式来诠释着这首乐曲。(《孔子:即凡而圣》,第108页)
比如我们演奏《春江花月夜》,当然是要依照它的乐谱来演奏,可是一个好的演奏家却能将之诠释的淋漓尽致,而听众也会沉醉其中,余音绕梁,以致“三月不知肉味”。乐谱只是对生手才构成限制,而对于高手来说,乐谱不仅不构成他的限制,反而恰恰是成就他的机缘和舞台。
学习礼仪也是同样的道理,最初或许只是蹩脚的人云亦云或亦步亦趋,甚至只是一种“限制”,而一旦我们领会到那本真的仁爱并娴熟于礼乐的世界之中时,我们才能真正的“立”起来,而我们的生活也才由此充分展现出它的丰富性来,“当种种礼仪行为被视为构成一天日常事物的诸多圆满的事件时,这些礼仪行为就是多种多样和多姿多彩的”[xxxix]。
3.成于乐
孔子有很好的音乐素养,既能演奏,如鼓琴、击磬、鼓瑟,[xl] 又能歌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xli];更为重要的是,孔子的正乐、乐教还体现着他自己独特的乐感、乐论。
在《论语》中,《韶》与“郑声”是孔子树立的两个“典型”,而对二者所持态度之强烈反差凸现着孔子乐的取向。“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认为人若不仁,乐则不乐。因此,孔子强调乐不仅要“尽美”,还要“尽善”。由此,孔子对于尽善尽美的《韶》很是看重[xlii],并能沉醉其中以致“三月不知肉味”[xliii]。孔子还认为乐应该体现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正平和,而其“乐正”就是正淫乐以归于“雅乐”,正所谓:“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xliv] 为什么孔子不止一次地指斥“郑声”?[xlv] 就是因为“郑声淫”而“乱雅乐”,[xlvi] 所以孔子才深以为“恶”,并主张“放郑声”。
在学乐方面,孔子可谓言传身教: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史记·孔子世家》)
从“习其曲”、“习其数”,到“得其志”、“得其为人”,孔子生动地诠释着一个好学的学子形象。这个例子还表明,只有“得其为人”,才算是真正的学有所“成”。这是“成于乐”的第一层意思。而且这里的“成于乐”之乐(音“岳”)还不是一种完结,毋宁说此时的“成”恰恰意味着一种崭新的开始,因为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乐(音“洛”)起来,或者说是以之为乐。
所以,我们还要充分注意到乐(音“岳”)与乐(音“洛”)在古代乃是相通的,正如《礼记·乐记》所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前为乐(音“岳”),后为乐(音“洛”),皆是人情之展现。不过,孔子强调“乐”(音“洛”)要懂得节制,所谓“乐也者,节也”[xlvii]。否则,“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xlviii]。骄乐(音“洛”)指“侈肆而不知节”,宴乐(音“洛”)指“淫溺而狎小人”,[xlix]皆不符合孔子“乐而不淫”、“乐节礼乐”的原则。
能否“节乐”(音“洛”)关键还是一个能仁与否的问题,比如孔子就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就像只有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一样[l],也惟有仁者能好乐(音“岳”)、能好乐(音“洛”)。这就表明乐乃是奠基于仁之上的,“孔颜乐处”也能很好地证明这一点。
成于乐,既意味着成于乐(音“岳”),又意味着成于乐(“洛”)。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3. 温柔敦厚而寓涵固执是什么意思?
就是,温柔,老实,又有内涵。还有点固执的意思。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4. 是中国文化思维方式的温柔敦厚、阴柔的风格更具理性还是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的阳刚、激进、激烈更具理性
  哈哈,这可是一个非常深奥、很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哟!因为,“文化”是一个涵盖极广的概念,几乎包罗万象,其实质内涵不能很明晰地加以确定;“思维方式”也会涉及到人心理许多方面的外延问题;而“理性”这个概念,虽然经常被人们使用,大家似乎皆懂其意,但究竟什么是“理性”,至今仍然也是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而且,这三个概念的定义,东西方之间本来就有差异,有的甚至分歧很大。所以,这三个包含因素都较多的概念再结合到一起,就很难令人寻摸到一个准确的解析路径。
  但是,看“jinyue”先生(也许是位女士)的提问,似有所倾向,或有所特指,我觉得用例证式的现象加以说明更适合。比如,看待、思考或处理、决策同一个问题,各具代表性的中国人和西方人,会表现出怎样的差异?谁更能体现出理性?如果是这样的问法,似乎更容易回答一些。
  一方面应该承认,中国人和西方人的传统思维特点的确是不一样的,做事情、思考问题,表现都很明显,比如对待老人和孩子(特别是自家老人和孩子)的具体做法、传统的年节和婚丧嫁娶习俗(仪式)、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等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许多方面,都大相径庭;除此之外,像绘画和音乐舞蹈艺术,东西方之间的差异,就更加迥异了。
  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否认,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方之间的经济、科技差距在缩小,交融日益密切,文化差异也逐渐趋同;西方正在掀起东方热,我们中国也可谓是更加日益地“西方化”。这就使得中国许多鲜明的传统特色,包括人们思考问题和办事情的眼光及价值取向,与西方国家的差别变得越来越模糊。
  在传统的文化特色和思维特点比较上,不可以简单地说中国和西方哪个更具理性。这就像苹果和梨一样,各有各的色、形、味,彼此差异太大,互相之间没有可比性,不能用“好”与“不好”来给它们下结论;如果有谁因为自己喜欢苹果而说梨子不好,那最多也只能算作他的“一家之言”。说到这里,有的人可能会持有异议,因为在近代化和现代化发展上,西方走在了中国的前头,尤其是持续了一百年的被动挨打,这毫无疑问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的结果,而中国为什么会在近代化、现代化发展上落后于西方,不能不说根深蒂固的思维传统和文化因素在里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从进入二十一世纪开始的“后现代”思潮,越来越审视西方的近代化和现代化给人类生存所依赖的地球资源、环境所带来的更为严峻的负面影响,反过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包括许多西方人,日益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维特点,这又不能不让人重新衡量东西方传统文化究竟哪个真正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假如真的到了人人在为自己一个饭碗、一块生存空间而拼命的时候,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恐怕只有习惯了遵从和顺服的中国人,才能够临危不乱。所以,这不是谁好谁坏的问题,只能说各有利弊,至少现在还不能妄下此种结论。
  不过,有一个很明显的现实问题,在这里不能不加以考虑。中国的纲常伦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却也孕育了重大压力的人口问题,人口问题最终所涉及的,仍然是一个生存和发展问题,甚至会形成单纯内部生存机会和资源的竞争、抢夺态势,更甭说还有外来潜在的资源争夺问题同时存在。这是中国在与西方对比和较量过程中一个非常不利的因素。
  一切的文化因素、一切的思维方式,恐怕都是次要的,关键还要看政界怎么引领。西方联邦制国家的首脑出了问题,掌握材料的人可以进行“弹劾”,真正体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是延续了千年“单一制”传统的中国所做不到的,打个最简单的比方:老百姓谁要是作奸犯科,比如还不算这方面罪过的杨乃武和小白菜,那得判重罪,而高官却可以堂而皇之地娶妻纳妾,皇帝更是可以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子,这种情况下,谁还真正相信那所谓的纲常伦理说教呢?中国的当者,职最终要服务于他们的私利。在这种情况下,政要的率先垂范、自我约束整治机制和规范的管理力度,特别是他们的胆识,就将是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决定因素。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5. 温柔如水的是不是成语
“温柔如水”不是来成语,含自“温柔”的成语只有2个:
1、温柔敦厚
wēn róu dūn hòu
【解释】温柔:温和柔顺;敦厚:厚道。原指态度温和,朴实厚道。后也泛指待人温和宽厚。
【出处】《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
【结构】联合式。
【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2、温柔体贴
wēn róu tǐ tiē
【解释】温顺关怀体贴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20回:“人才将心事说出,蒋玉菡也深为叹息敬服,不敢勉强,并越发温柔体贴,弄得个人真无死所了。”
【结构】联合式成语
【用法】作谓语、定语;多用于女性来自www.gyjslw.com
6. 温柔敦厚什么意思
德艺双馨:形容一个人的德行和艺术(技艺)都具有良好的声誉。一般指从事艺术的人。温柔敦厚:原指态度温和,朴实厚道。后也泛指待人温和宽厚。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7. 温柔敦厚的意思
什么意思是温柔敦厚的。性格温和,宽以待他人,成熟稳重,不易发火,对人有一种亲近感。待人厚道,心地善良,宽以待人,为人和善。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8. 比喻温柔的词语
关于温柔的词语 ·秀曼 ·柔情 ·软款 ·柔闲 ·柔澹 ·软香巢 ·软温温 ·肉里刺 ·柔情侠骨 ·柔嫕 ·柔悫 ·柔厚 ·柔顺 ·柔服 ·柔娥 ·柔淑 ·柔情密意 ·柔恶 ·柔善 ·柔温 ·柔丽 ·柔静 ·猗狔 ·旖旎乡 ·温柔乡 ·温柔境 ·温情密意 ·宛媚 ·温柔 ·温情 ·稳重 ·温柔敦厚 ·甜软 ·甜言软语 ·诗教 ·绮腻 ·敦厚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9. 如何理解温柔敦厚
际温厚的态度,表明由“诗刊”启蒙的缘故......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74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