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新”字的成语「日新月异」

2024年09月24日成语大全164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日新月异”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日新月异怎么造句?、新中国有什么日新月异的变化?、有关日新月异的对联、关于祖国发展日新月异的资料、日新月异的意思是什么、日新月异是什么意思啊、日新月异是什么意思“日新月异”是什么意思?等

目录索引:
1:成语“日新月异”的词条资料
2:日新月异怎么造句?
3:新中国有什么日新月异的变化?
4:有关日新月异的对联
5:关于祖国发展日新月异的资料
6:日新月异的意思是什么
7:日新月异是什么意思啊
8:日新月异是什么意思

9:“日新月异”是什么意思?

成语“日新月异”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rì xīn yuè yì
成语简拼:RXYY
成语注音:ㄖˋ ㄒ一ㄣ ㄩㄝˋ 一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一日千里、与日俱进
反义词:一成不变、故步自封、依然如故
读音纠正:异,不能读作“yí”。
错字纠正:异,不能写作“艺”。
成语辨析:日新月异和“一日千里”都可形容发展迅速。但日新月异重于变化得快;变化新;“一日千里”偏重在前进得快。
成语出处:宋 林景熙《霁山集》:“金碧嵯峨,日新月异,则亦不独师能之也。” 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新:更新;异:不同。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成语用法:日新月异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造句:教授之术,亦采法列强,教科之书,日新月异。(清 吴趼人《痛史 原叙》)
英文翻译:and month by month
俄文翻译:преображаться с каждым днём
日文翻译:日進月歩(にっしんげっぽ)
其他翻译:<德>sich von Tag zu Tag ǎndern <tǎglich neue Verǎnderungen erfahren><法>renouvellement constant <progrès chaque jour>
成语谜语:初一;大年初一

成语“日新月异”的扩展资料

1. 日新月异怎么造句?
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日趋重要,各种新兴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今天,世界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发生着迅速的变化。随着高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高技术产品开始层出不穷。
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2. 新中国有什么日新月异的变化?
1、新中国经济实力大幅跃升。
经过70年的奋斗,我国经济总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600多亿元到2018年突破90万亿元大关,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在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新中国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我国实现了从几千年的封建制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跨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重大成就。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更加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大力弘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创造力和活力竞相迸发,“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景象成为新时代的社会标识。
3、新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分量越来越重,影响力越来越大。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0多个增加到现在的178个。中国坚持正确的对外方针和政策,广泛开展双边和多边外交,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还是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无论是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还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彰显了中国外交的大国特色、大国风格、大国气度,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4、综合国力日益强大。
“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载人航天、深海探测、C919大飞机、天眼望远镜等重大科技成果振奋人心,青藏铁路、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港珠澳大桥等国家工程捷报频传,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高铁、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网购等引领潮流……一个繁荣昌盛、日新月异的泱泱大国不断向世界呈现出中国精彩。
5、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改善。
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新中国成立初到2018年,我国人均GDP从119元增加到64644元,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27.7%和30.1%,城镇和农村居民年人www.gyjslw.com
3. 有关日新月异的对联
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4. 关于祖国发展日新月异的资料
1949年10月1日,30多万军民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开国大典。人群、彩绸、鲜花、灯饰等汇成了喜庆的海洋。下午三时在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位,人民领袖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这个宏亮的声音震撼了北京、震撼了中国、震撼了世界!
来自www.gyjslw.com
5. 日新月异的意思是什么
基本信息
  
日新月异 ( rì xīn yuè yì )   
【解 释 】异:不同。白天更新,夜晚改变。形容发展变化快,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亦作“ 日异月新”。   
【出 处】 宋·林景熙《霁山集》:“金碧嵯峨,日新月异,则亦不独师能之也。”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示 例】 清·吴趼人《痛史·叙》:“教科之书,~。”   
【用 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变化大   
【近义词】 一日千里、与日俱进   
【反义词】 一成不变、故步自封   
【灯 谜】 初一;大年初一   
【英语】 to change with each passing day
编辑本段典故
  异:不同。日日更新,月月不同。形容发展变化快,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大学》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尚书·康诰》曰:   ‘作新民。’《诗·大雅·文王》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   子无所不用其极。”   以上引文的意思是说,商代的汤王在战胜夏桀之后,在所用的盘   上铸上铭文(警策的话):“如果每天都用新的标准修养自己的品德,那   么自己的品德就一天比一天提高,这样,每迎来新的一天,自己的品德   便又有新的提高。”《尚书·康》说:“教化人民服从商朝管理,做新的百   姓。”《诗·大雅·文王》说:“周原是商朝的国,但周文王励精图治,   到临死时,已为周武王讨伐商纣创造了条件,周的使命就是革旧图新,   打败商纣王,建立新的国家。”所以,地位高的人在修养品德时没有一处   不尽心尽力的。   《礼记》这段话被概括为典故“日新月异”,不再限于形容品德   修养的提高,更多地形容事物的发展、进步很快。   引文句末的“无所不用其极”也是常见的典故,原指修养品德   时没有一处不尽心尽力的,褒义。现已失去褒义,为贬义,指任   何坏事都干得出来或任何极端手段都使得出来。
~希望能帮到你。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6. 日新月异是什么意思啊
新:更新;异:不同。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月牙山人(朱金城)对曰:“彼月异,月月异,再月异。”横批:“日新月异。”日新月异倡导代表人类不断发展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是一个日积月累的变化,从量变到达质变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是人类思想进步和物质创新的哲学。
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7. 日新月异是什么意思
日新月异释义:新:更新;异:不同。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8. “日新月异”是什么意思?
日新月异[ rì xīn yuè yì ],意思是:新:更新;异:不同。 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出处:《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日新月异的近义词:扶摇直上、今非昔比、与日俱进、一日千里、蒸蒸日上
日新月异的反义词:每况愈下、一成不变、依然如故、故步自封、固步自封
造句:
1、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观念也日新月异。
2、当今的科技水平发展之快可谓日新月异。
3、我国的服装工业发展很快,花色款式日新月异。
4、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面貌日新月异。
5、自从通了火车,小镇的变化真是日新月异。
6、 日新月异的生物科技,让很多患不治之症的病人燃起了重生的希望。
7、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复制动物已经不是梦想。
8、沧海桑田,日新月异,五十年之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民众的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10、众所周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11、资讯的流通速度日新月异,现在已经可以透过电脑网路看到远方的亲友。
12、解放后,祖国的面貌日新月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3、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14、今天,中国经济欣欣向荣,日新月异。
15、近几十年来,“机器人”的研制日新月异,发展很快。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77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