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指”的成语「以指测河」

2024年09月25日成语大全50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以指测河”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之,于,而,以”在文言文中所有的解释、以指测河的介绍、以河结尾的成语、以指开头的成语、以指测河 的 近义词 是、关于有指的成语、有一个叫什么所指的成语吗测字的测的成语以测开头的成语大全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春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解释等

目录索引:
1:成语“以指测河”的词条资料
2:“之,于,而,以”在文言文中所有的解释
3:以指测河的介绍
4:以河结尾的成语
5:以指开头的成语
6:以指测河 的 近义词 是
7:关于有指的成语
8:有一个叫什么所指的成语吗

9:测字的测的成语

10:以测开头的成语大全

11: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春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

1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解释

成语“以指测河”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yǐ zhǐ cè hé
成语简拼:YZCH
成语注音:一ˇ ㄓˇ ㄘㄜˋ ㄏㄜˊ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以戈舂黍、以锥餐壶
成语出处:《荀子·劝学》:“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的。
成语用法:以指测河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成语“以指测河”的扩展资料

1. “之,于,而,以”在文言文中所有的解释
之 zhī
〈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词性变化
--------------------------------------------------------------------------------
◎ 之 zhī
〈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 之 zhī
〈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 之 zhī
〈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go]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3) 取 [take]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4) 如;好像 [look]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5) 又如:于何(如何)
词性变化
--------------------------------------------------------------------------------
◎ 于
於 yú
〈介〉
(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in, at, etc.]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2) 又
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宋· 欧阳修《归田录》
(3) 又
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于:介词,到。)—— 清· 姚鼐《登泰山记》
(4)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
(5)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for, etc.]
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何有于我。——《论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唐· 韩愈《师说》
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
语于富者。——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6)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7)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from]。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8)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by]
不拘于时。——唐· 韩愈《师说》
苦于多疾。——宋· 苏轼《教战守》
伤于缚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择于自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9) 又如: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10) 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than]
甚于妇人。——《战国策·赵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同于真。——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11) 又
同于幻。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12)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13) 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to, etc.]。如:荣誉归于教练
(14) 表示相对的位置 [in]。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15) 姓
◎ 于 yú
(1) 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
越于诸侯。——《国语·晋语》
(2) 又
以免于难。
可以免于难。
(3) “於”
名〉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bristles on the jaws]
而,颊毛也。——《说文》
词性变化
--------------------------------------------------------------------------------
◎ 而 ér
<连>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 而 ér
〈代〉
(1) 你;你的 [you;your]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 而 ér
〈助〉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of]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 而 ér
<语气>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 而 ér
〈动〉
(1) 如,好象 [seem;like]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2) 另见 néng
〈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2)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use]
以,用也。——《说文》
以,用也。——《小尔雅》
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
纯以形式。——蔡元培《图画》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
(3) 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的)
(4) 使,令 [take]
向欲以齐事王攻 宋也。——《战国策》
(5) 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6) 凭借;仗恃 [depend on]
富国以农,距敌恃卒。——《韩非子》
(7) 认为,以为 [consider as ]
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
(8) 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
(9) 做,从事 [do]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叶绍钧《倪焕之》
词性变化
--------------------------------------------------------------------------------
◎ 以 yǐ
〈名〉
(1) 原因,缘故 [reason]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
(2) 无固定职业的人 [unoccupied person]
以闲民。——《拾雅》
候疆候以。——《诗·周颂》
(3) 以色列的简称 [Israel]。如:阿以战争
◎ 以 yǐ
〈介〉
(1) 把,拿 [using;taking;by means of ]——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
以刀劈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
(3) 依,按,凭 [in accordance with;by]——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何以谓之文。——《论语》
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
以我酌油知之。——宋· 欧阳修《归田录》
以大中丞抚 吴者。——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乡人子谒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以其智力为也。——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4) 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
(5) 在,于 [in]——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柳宗元《断刑论》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余以乾隆。—— 清· 姚鼐《登泰山记》
(6) 从,自,由 [from]——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
今以长沙, 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史记》
(7) 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比喻见识浅陋狭隘)
◎ 以 yǐ
<连>
(1) 为 [in order to;so as to;for]。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2) 因为,由于 [because of]——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贪勤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成以其小,劣之。——《聊斋志异·促织》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
以数谏故。——《史记·陈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3) 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4) 和,而 [and;as well as ]——表示并列关系
夷以近。——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载以来。——清· 周容《芋老人传》
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聊斋志异·促织》
(5) 则,那么 [then]——表示条件关系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
(6) 才 [only]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宋· 苏洵《六国论》
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后汉书·列女传》
(7) 表目的或结果等 [aim;target]
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 以 yǐ
〈助〉
(1) 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日观以西峰。——清· 姚鼐《登泰山记》
(2) 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
(3) 加在句尾,表示肯定语气
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战国策》
(4) 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得以; 能以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2. 以指测河的介绍
以指测河,成语, 作宾语、定语,意思是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的。出自《荀子·劝学》:“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3. 以河结尾的成语
百二山河 百二:以二敌百。比喻山河险固之地 暴虎冯河 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被山带河 靠着山,环着河。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表里山河 表里:即内外。外有大河,内有高山。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 不废江河 赞扬作家或其著作流传不朽。 楚界汉河 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 带砺山河 带:衣带;砺:磨刀石;山:泰山;河:黄河。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口若悬河 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象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 锦绣山河 高山和河流就像精美鲜艳的丝织品一样。形容美好的国土。 涓涓不壅,终为江河 壅:堵塞。细小的水流如果不堵塞,终将汇合成为大江大河。比喻对细小或刚刚萌芽的问题不加注意或纠正,就会酿成大的问题。 涓滴成河 涓滴:小水珠。一点一滴的水珠汇集起来就可以成为河流。形容积少成多。 砺山带河 砺:磨刀石;山:泰山;带:衣带;河:黄河。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泥船渡河 坐泥土做的船过河。比喻非常危险。 气吞山河 气势可以吞没山河。形容气魄很大。 三豕涉河 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 气壮山河 气:气概;壮:使壮丽;山河:高山和大河。形容气概豪迈,使祖国山河因而更加壮丽。 血流成河 形容被杀的人极多。 香象渡河 佛教用语。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评论文字精辟透彻。 偃鼠饮河 比喻所需极有限。 滴水成河 比喻积少成多。 信口开河 比喻随口乱说一气。 半壁山河 指国土的一部或大部分。 辨如悬河 辨,通“辩”。犹言口若悬河。 辨若悬河 辨,通“辩”。犹言口若悬河。 担雪填河 见“担雪塞井”。 倒峡泻河 比喻文笔酣畅,气势磅礴。 负石赴河 河:这里指黄河。背着石头跳进黄河。比喻人以死明志。亦作“负石赴渊”。 后海先河 语本《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比喻做事要先本后末。 挥剑成河 将宝剑一舞,就变出一条河。形容法术高明,神通广大,实力雄厚。 九江八河 泛指所有的江河。 口如悬河 见“口若悬河”。 口似悬河 见“口若悬河”。 砺岳盟河 同“砺带河山”。 邈若山河 形容遥远得如隔山河。 邈以山河 同“邈若山河”。 三兽渡河 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4. 以指开头的成语
指日可待    指鹿为马    指东打西    指手画脚    指名道姓    
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5. 以指测河 的 近义词 是
【成语】: 以指测河【拼音】: yǐ zhǐ cè hé【解释】: 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的。【出处】: 《荀子·劝学》:“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近义词】: 以戈舂黍、以锥餐壶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6. 关于有指的成语
横眉冷对千夫指 扼臂啮指 指皂为白 指手顿脚 发纵指使 发踪指使 点指划脚 指猪骂狗 指掌可取 指皁为白 指瑕造隙 指天为誓 指树为姓 指手划脚 指手点脚 指矢天日 指事类情 指山卖磨 指桑说槐 指日誓心 指日高升 指日而待 指日成功 指囷相赠 指亲托故 指破迷团 指南攻北 指李推张 指空话空 指麾可定 指挥可定 指方画圆 指东说西 指东话西 指东划西 指不胜偻 摘瑕指瑜 语近指远 颐指风使 以指测河 言近指远 雪鸿指爪 先意承指 望风希指 誓天指日 十手争指 誓日指天 射鱼指天 折胶堕指 如指诸掌 染指于鼎 染指垂涎 旁指曲谕 明如指掌 鲁阳指日 搤臂啮指 烂如指掌 计日指期 闳意眇指 闳意妙指 拱揖指麾 拱揖指挥 拱挹指麾 攻瑕指失 发踪指示 发上指冠 恶籍盈指 点指画字 点指莋脚 词约指明 指鹿作马 指桑骂槐 指挥若定 指日可下 指腹为婚 指鹿为马 指天画地 眦裂发指 指山说磨 指日可待 指天誓日 指东画西 指不胜屈 指手画脚 指天射鱼 指名道姓 指鸡骂狗 指雁为羹 颐指气使 以指挠沸 一弹指顷 惜指失掌 使臂使指 首屈一指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食指大动 十指连心 如臂使指 伸手不见五指 屈指可数 千夫所指 千人所指 骈拇枝指 眄视指使 令人发指 了如指掌 口讲指画 交臂历指 戟指怒目 发综指示 发指眦裂 弹指之间 寸指测渊 不吝指教 目指气使 了若指掌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7. 有一个叫什么所指的成语吗
【屈指而数】屈:弯曲。形容数量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
【染指垂涎】形容急欲攫取,十分贪馋。垂涎,流口水。
【十手争指】指人如有不善,众人则争相指责。
【誓天指日】对着天、日发誓。
【射鱼指天】向天射鱼。比喻虽劳而必无所获。
【手指脚划】用手脚比划。
【微言大指】微言:精微的言辞;大指:深刻的意旨。精微的言辞,深刻的道理。多就儒家经书而言。
【雪鸿指爪】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同“雪泥鸿爪”。
【先意承指】指孝子不等父母开口就能顺父母的心意去做。后指揣摸人意,谄媚逢迎。同“先意承志”。
【言近指远】话很浅近,含义却很深远。同“言近旨远”。
【语近指远】语言浅近,含意深远。指,本旨。
【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的。
【指不胜数】
【指东划西】指说话时的手势动作。比喻说话避开主题,东拉西扯。
【指东话西】犹言东拉西扯。指说话文不对题或空言不实。
【指东说西】①见“指东话西”。②犹言指桑骂槐。
【指方画圆】指谈论时以手指比画。
【指腹为亲】在怀孕时就为子女定下婚约。
【指顾之间】指:用手指;顾:回头看。比喻时间十分短促。
【指挥可定】指一经调度安排,不须多久,局势即可平定。同“指麾可定”。
【指画口授】一面讲一面用手势帮助表达意思。形容详细地解说。
【指槐骂柳】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表面上骂甲,实际上是骂乙
【指空话空】指故弄玄虚。
【凿空指鹿】指凭空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指南打北】指着南边打北边,打得对手防不胜防。
【指南攻北】犹声东击西。
【指李推张】指相互推委,逃避责任。
【指鹿作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同“指鹿为马”。
【指亲托故】指为亲戚,假托故旧。即指攀附有势的人。
【指日成功】指不久即可成功。
【指日而待】指不久即可实现。同“指日可待”。
【指手点脚】犹指指点点。形容背后指点议论之状。
【指手顿脚】一面指着骂,一面跺着脚。形容蛮横不讲理的样子。
【指山卖磨】指着山上的石头当磨来卖。比喻事情还没有头绪就过早说出去或答应下来。也指以有名无实的手法进行欺骗。
【指桑说槐】比喻明指此而暗骂彼。同“指桑骂槐”。
【指树为姓】道教传说,老子生于李树下,因以李为姓。
【指天说地】指着天说着地。形容无所不谈。
【指天为誓】誓:发誓。指着天誓。表示意志坚决或对人表示忠诚。
【指一说十】指着一说成是十。形容不顾事实,存心夸大。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8. 测字的测的成语
测字的测的成语 :
变幻莫测、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深奥莫测、
深不可测、
以防不测、
人心叵测、
高深莫测、
诡秘莫测、
祸出不测、
天有不测风云、
不测之忧、
不测之诛、
寸指测渊、
不测之险、
险遭不测、
天年不测、
祸生不测、
不测之渊、
令人莫测、
心怀叵测、
神鬼莫测、
管窥蠡测、
神机莫测、
不测之罪、
窥测方向,以求一逞、
以蠡测海、
风云不测
虎变不测、
神奇莫测、
不测之智、
以指测河、
玄妙莫测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9. 以测开头的成语大全
测渊寸指:以一寸之指而测深渊.比喻浅学不能探明深理.测海持蠡:蠡:瓠瓢,古代舀水用具.指用瓢来测量海水的深浅多少.比喻用浅薄的眼光去看待高深的事物.摘自www.gyjslw.com
10. 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春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
劝学。如果不究礼法。仅凭诗经尚书去办事。就如用手指测量河水。用戈矛捣春米。用锥子扎铜壶。费力不讨好。不可巧用之。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1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解释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意思: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一、所在选段原文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译文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三、出处
战国荀子的《劝学》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
二、赏析
这篇文章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内容、方法和目的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文章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讲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段讲学习的内容,第四段讲学习应当善始善终。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
三、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劝学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77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