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鞭()()”「执鞭随蹬」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执鞭随蹬”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形容追随的成语、执鞭随镫有什么含义?这个典故出自哪里?、“执鞭随镫”这个成语出自、成语执鞭随蹬出自于三国演义中谁对关羽说的、带马字的名言或成语、谁有出自论语的成语,20个,一定一定要有成语意思、成语第三个字是随执鞭坠镫的意思及成语解释形容追随的成语有哪些?论语中的成语(出处及原句,简短的解释)要超过一百个“执鞭随镫”这个成语出自等
目录索引:
1:成语“执鞭随蹬”的词条资料
2:形容追随的成语
3:执鞭随镫有什么含义?这个典故出自哪里?
4:“执鞭随镫”这个成语出自
5:成语执鞭随蹬出自于三国演义中谁对关羽说的
6:带马字的名言或成语
7:谁有出自论语的成语,20个,一定一定要有成语意思
8:成语第三个字是随
成语“执鞭随蹬”的词条资料
成语简拼:ZBSD
成语注音:ㄓˊ ㄅ一ㄢ ㄙㄨㄟˊ ㄉㄥˋ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执鞭随镫
成语出处:《论语·述而》:“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手里拿着马鞭,跟在马镫旁边。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随在左右。
成语用法:执鞭随蹬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成语造句:愿将军不弃,收为步卒,早晚执鞭随蹬,死亦甘心。(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
成语“执鞭随蹬”的扩展资料
1. 形容追随的成语【成语】:马首是瞻【拼音】:mǎshǒushìzhān【解释】:瞻:往前或向上看。看着我马头的方向,决定进退。比喻追随某人行动www.gyjslw.com
2. 执鞭随镫有什么含义?这个典故出自哪里?
执鞭随镫就是忠心跟随的意思,常常用来比喻人因为仰慕跟甘心追随他人;执鞭随镫这个典故出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执鞭随镫这个典故的两位主人公便是周仓和关羽,当时周仓对关羽十分仰慕,后来便在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过程中,追随了关羽,而后便成为了蜀汉的一名大将,终生都在给关羽和蜀汉效力,从未有过二心。
最开始的时候,周仓本来是黄巾起义军的一员,后来又在一座山头当了土匪。周仓这个人物不仅在《三国演义》中出现过,在《山西通志》中也出现过,但是最威的《三国志》中却没有记载,所以周仓大约是一位不知原型的虚拟人物。在《三国演义》中,周仓本来一腔热血加入了黄巾起义军,后来又跟裴元绍合伙占山为王,当起了山匪头子,常年在山头以打劫为生。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时候,对关羽十分仰慕的周仓便毫不犹豫地决定要跟随关羽。当时关羽正在与裴元绍交谈,从裴元绍处得知周仓也在,此时的周仓便主动带着手下的人来找关羽,在见到关羽后又主动下马参拜关羽,并向关羽表达了自己的仰慕之情,关羽为此十分感动,于是便答应了周仓。
然而,关羽虽然答允了周仓,却又在询问甘夫人意见的时候动摇了。甘夫人问关羽:“你此前拒绝了想要追随你的廖化,为何这次又要接纳周仓呢?”关羽听了不知如何应对,于是便拒绝了周仓。然而,周仓追随关羽的心思十分坚决,被关羽拒绝以后,周仓依然不愿意放弃,而是继续游说关羽,在周仓的不懈努力下,关羽这才下定决心收纳了周仓,这边是“执鞭随镫”的典故。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3. “执鞭随镫”这个成语出自
三国演义
执鞭随蹬 手里拿着马鞭,跟在马镫旁边。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随在左右。 执而不化 指固执己见,不知变通。 执法如山 执行法律象山一样不可动遥 执经问难 手捧经书,质疑问难。后多指弟子从师受业。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4. 成语执鞭随蹬出自于三国演义中谁对关羽说的
周仓,执鞭随镫,成语,作谓语,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随左右。关公立马待之。果见一人,黑面长身,持枪乘马,引众而至;见了关公,惊喜曰:“此关将军也!”疾忙下马,俯伏道傍曰:“周仓参拜。”关公曰:“壮士何处曾识关某来?”仓曰:“旧随黄巾张宝时,曾识尊颜;恨失身贼党,不得相随。今日幸得拜见。愿将军不弃,收为步卒,早晚执鞭随镫,死亦甘心!”像关公身边有周仓,甘愿执鞭随镫的故事,在三国演义里面是不是独一无二?
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5. 带马字的名言或成语
马 字开头的成语:
马勃牛溲
马勃,菌类;牛溲,车前草。比喻至贱之物
马浡牛溲
见“马勃牛溲”
马不解鞍
同“马不停蹄”
马不停蹄
比喻一刻也不停留,毫不间歇
马尘不及
比喻赶不上,跟不上
马迟枚疾
见“马工枚速”
马齿徒长
见“马齿徒增”
马齿徒增
《谷梁传·僖公二年》:“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后因以“马齿徒增”谦称自己虚度年华,没有成就
马到成功
形容事情顺利,一开始就取得胜利
马到功成
见“马到成功”
马耳春风
见“马耳东风”
马耳东风
东风吹过马耳。比喻充耳不闻、无动于衷或互不相干。语出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之二:“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马放南山
见“马入华山”
马腹逃鞭
《左传·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后以“马腹逃鞭”比喻躲脱惩罚
马革裹尸
见“马革裹尸”
马革裹尸
亦作“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谓英勇作战,死于战场。于战场
马革盛尸
见“马革裹尸”
马工枚速
谓汉司马相如、枚皋二人为文,一工一速
马迹蛛丝
同“蛛丝马迹”
马角乌头
《燕丹子》卷上:“燕太子丹质於秦,秦王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秦王不听,谬言曰:‘令乌白头,马生角,乃可许耳。’”后因以“马角乌头”比喻不能实现之事
马龙车水
犹言车水马龙
马鹿易形
变易马鹿的形象。语本《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后以比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马毛猬磔
南朝宋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后因以“马毛猬磔”形容狂风大作,气候恶劣
马面牛头
犹牛头马面
马牛襟裾
穿衣服的马牛。讥人不明道理、不识礼仪
马牛其风
谓马、牛奔逸。《书·费誓》:“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孔颖达疏:“僖四年《左传》云:‘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贾逵云:‘风,放也,牝牡相诱谓之风。’然则马牛风佚,因牝牡相逐,而逐至放佚远去也。”后用以表示互不相干
马前泼水
元杂剧《渔樵记》写汉朱买臣家贫,卖薪自给,行歌诵书,妻羞之,求去。后买臣拜太守,妇要求复婚,买臣泼水于马前,令妻收回,以示夫妻不能再合。后因以“马前泼水”比喻夫妻离异,无法挽回
马去马归
据《淮南子·人间训》载,边塞老翁失马,人以为祸,结果其马领胡人骏马同归,人皆贺之,而其子却因骑马摔伤致残,乡人吊之,不料胡人入塞,边塞丁壮战死者十九,其子却因腿跛而全。后因以“马去马归”喻世事多变,得失无常
马如流水
形容人马熙攘
马如游龙
形容人马熙熙攘攘的景象。语出《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
马如游鱼
同“马如游龙”
马入华山
《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后因以“马入华山”表示天下太平,不再打仗
马上得天下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后因以“马上得天下”为武功建国之典
马上房子
谓当面赞成,背后反对
马上功成
犹言马上得天下
马上看花
犹言走马看花
马上墙头
指男女青年相恋之处
马首是瞻
古代作战时,士兵看主将的马头决定进退,比喻服从指挥或乐于追随别人行动。语本《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杜预注:“言进退从己。”
马首欲东
谓东归;返回。语本《左传·襄公十四年》:“栾黡曰:‘晋国之命,未是有也。余马首欲东。’乃归。”杨伯峻注:“秦兵在西,东则归矣。”
马瘦毛长
比喻人穷志短
马水车龙
犹言车水马龙
马咽车阗
形容车马繁多,非常热闹
马仰人翻
形容混乱或忙乱不堪的样子
马中关五
犹言鲁鱼亥豕
马壮人强
犹言人强马壮
马捉老鼠
比喻瞎忙乱
马足车尘
喻四处奔波,生活动荡不定
马足龙沙
指驰骋边疆,扬威域外。龙沙,塞北沙漠地方www.gyjslw.com
6. 谁有出自论语的成语,20个,一定一定要有成语意思
《学而篇第一》
1-1、【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论语·学而》(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2、【不亦乐乎】——不是很高兴的吗?《论语·学而》(1·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3、【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论语·学而》(1·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论语·学而》(1·3):“巧言令色,鲜矣仁!”
1-5、【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6、【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论语·学而》(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汉·桓宽《盐铁论·授时》:“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1-8、【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论语·学而》(1·6):“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9、【贤贤易色】——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论语·学而》(1·7):“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1-10、【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论语·学而》(1·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11、【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论语·学而》(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2、【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论语·学而》(1·10):“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1-13、【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论语·学而》(1·12):“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1-14、【敏于事慎于言】——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论语·学而》(1·1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1-15、【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论语·学而》(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1-16、【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论语·学而》(1·15):“《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1-17、【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论语·学而》(1·15):“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为政篇第二》
2-1、【众星拱北】——拱:环绕,拱卫;北:指北极星。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论语·为政》(2·1):“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北辰星拱】——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论语·为政》(2·1):“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论语·为政》(2·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4、【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5、【而立之年】——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6、【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7、【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8、【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9、【从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论语·为政》(2·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10、【犬马之养】——供养父母的谦辞。《论语·为政》(2·7):“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11、【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论语·为政》“子游问孝”(2·7)、“子夏问孝”(2·8)。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2-12、【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论语·为政》(2·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3、【君子不器】——君子不应该成为像器皿一般只具有单一用途的人。《论语·为政》(2·12):“君子不器。”
2-14、【周而不比】——周:亲和、调合;比:勾结。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论语·为政》(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2-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学习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论语·为政》(2·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6、【异端邪说】——指和正统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学说。《论语·为政》(2·16):“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论语·为政》(2·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8、【多闻阙疑】——闻:听;阙疑:有疑问的地方要保留。虽然见多识广,有不懂之处,还应存有疑问。指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论语·为政》(2·18):“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2-19、【言寡尤,行寡悔】——指说话做事很少犯错误。《论语·为政》(2·18):“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2-20、【举直措枉】——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错: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选用贤者,罢黜奸邪。《论语·为政》(2·19):“举枉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论语·为政》(2·2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22、【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论语·为政》(2·24):“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篇第三》
3-1、【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论语·八佾》(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2、【杞宋无征】——指资料不足,不能证明。《论语·八佾》(3·9):“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3-3、【了如指掌】【了若指掌】【如指诸掌】——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论语·八佾》(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3-4、【告(gù)朔饩(xì)羊】——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不亲到祖庙告祭,只杀一只羊应付一下。后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论语·八佾》(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3-5、【爱礼存羊】——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论语·八佾》(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3-6、【乐而不淫】——快乐而不过分。指表现的情感有节制。《论语·八佾》(3·20):“《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7、【哀而不伤】——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论语·八佾》(3·20):“《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8、【成事不说】——说:解说。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在解说;后指事情已过,不要再解说。《论语·八佾》(3·21):“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9、【既往不咎】【不咎既往】——咎:责怪。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论语·八佾》(3·21):“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3-10、【尽美尽善】——尽:极。极其完善,极其美好。形容事物完无缺。同“尽善尽美”。《论语·八佾》(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里仁篇第四》
4-1、【里仁为美】——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论语·里仁》(4·1):“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4-2、【造次颠沛】——流离失所,生活困顿。《论语·里仁》(4·5):“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3、【观过知仁】——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论语·里仁》(4·7):“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4-4、【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论语·里仁》(4·8 ):“朝闻道,夕死可矣。”
4-5、【恶衣恶食】——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论语·里仁》(4·9 ):“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6、【无适无莫】——适:厚;莫:薄。待人处事不分厚薄,没有偏向。《论语·里仁》(4·10):“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4-7、【一以贯之】——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论语·里仁》(4·15):“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4-8、【见贤思齐】——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论语·里仁》(4·1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9、【游必有方】——要是出游,必须要告知去处。《论语·里仁》(4·1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10、【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一方面高兴,一方面又害怕。《论语·里仁》(4·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4-11、【讷言敏行】——讷言:说话谨慎;敏:敏捷。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论语·里仁》(4·2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公冶长篇第五》
5-1、【瑚琏之器】——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论语·公冶长》(5·4):“子贡问日:’赐也何如?’子日:’女器也’。日:’何器也?’日:’瑚瑚也。’”
5-2、【闻一知二】——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论语·公冶长》(5·9):“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5-3、【闻一知十】——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论语·公冶长》(5·9):“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5-4、【朽木不雕】【朽木难雕】【朽木不可雕】——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论语·公冶长》(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5-5、【朽木粪土】【朽木粪墙】——朽木:烂木头;粪土:脏土臭泥。比喻不堪造就、对社会没有用处的人。《论语·公冶长》(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5-6、【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论语·公冶长》(5·10):“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5-7、【敏而好学】——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论语·公冶长》(5·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8、【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论语·公冶长》(5·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9、【善与人交】——善于与别人交朋友。《论语·公冶长》(5·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5-10、【三思而行】【三思而后行】——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论语·公冶长》(5·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5-11、【愚不可及】——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极其愚笨。《论语·公冶长》(5·21):“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5-12、【斐然成章】——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论语·公冶长》(5·22):“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5-13、【不念旧恶】——念:记在心上。不计较过去的怨仇。《论语·公冶长》(5·23):“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5-14、【安老怀少】——安:安顿;怀:关怀。尊重老人,使其安逸;关怀年轻人,使其信服。《论语·公冶长》(5·26):“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15、【计过自讼】——检讨自己的过错而内心自责。《论语·公冶长》(5·27):“已矣乎,吾未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雍也篇第六》
6-1、【行不贰过】——指犯过的错误不再犯。《论语·雍也》(6·3):“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6-2、【迁怒于人】——受甲的气向乙发泄或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论语·雍也》(6·3):“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朱熹注:“怒于甲者,不移于乙。”
6-3、【肥马轻裘】【乘肥衣轻】——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生活奢侈豪华。《论语·雍也》(6·4):“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6-4、【周急继乏】【周急济贫】【周贫济老】——周:接济。继:帮助。救济帮助有急难和贫乏的人。《论语·雍也》(6·4):“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
6-5、【犁生骍角】——指杂色牛生纯赤色、角周正的小牛。比喻劣父生贤明的儿女。《论语·雍也》(6·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邢昺疏:“杂文曰犁。骍,纯赤色也。角者,角周正也。舍,弃也。诸,之也。仲弓父贱人而行不善,故孔子称谓仲弓,……言仲弓父虽不善,不害于子之美也。”
6-6、【一箪一瓢】——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论语·雍也》(6·11):“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7、【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论语·雍也》(6·11):“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8、【陋巷箪瓢】——陋:简陋,窄小;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住在陋巷里,用箪吃饭,用瓢喝水。形容生活极为穷苦。《论语·雍也》(6·11):“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9、【不改其乐】——不改变自有的快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快乐。《论语·雍也》(6·11):“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10、【不堪其忧】——忧:愁苦。不能忍受那样的愁苦。《论语·雍也》(6·11):“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11、【行不由径】——径:小路,引伸为邪路。从来不走邪路。比喻行动正大光明。《论语·雍也》(6·14):“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6-12、【祝鮀之佞】——祝鮀,春秋卫人,能言善辩,或指其善以巧言媚人,后因以为佞人的典型。《论语·雍也》(6·16):“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6-13、【文质彬彬】——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论语·雍也》(6·1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14、【敬而远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论语·雍也》(6·22):“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6-15、【先难后获】——难:艰难,劳苦;获:收获。先付出劳动然后再取得收获。比喻不坐享其成。《论语·雍也》(6·22):“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6-16、【乐山乐水】——乐:喜爱,爱好。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论语·雍也》(6·2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6-17、【从井救人】——从:跟从。跳到井里去救人。原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行为。现多比喻冒险救人。《论语·雍也》(6·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人)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
6-18、【博文约礼】——博:广;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论语·雍也》(6·27):“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6-19、【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论语·庸也》(6·29):“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6-20、【博施济众】——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论语·雍也》(6·30):“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6-21、【立人达人】——立:建树,成就;达:发达,显贵。旧指帮助人建立功业,提高地位。 《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6-22、【能近取譬】——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论语·雍也》(6·30):“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述而篇第七》
7-1、【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论语·述而》(7·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7-2、【信而好古】——信:相信;好:爱好。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东西。《论语·述而》(7·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7-3、【爱素好古】——指爱好朴质,不趋时尚。《论语·述而》(7·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7-4、【学而不厌】——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论语·述而》(7·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5、【诲人不倦】——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论语·述而》(7·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6、【不愤不启】——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论语·述而》(7·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7-7、【不悱不发】——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发:启发。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论语·述而》(7·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7-8、【举一反三】——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论语·述而》(7·8):“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9、【一举三反】——指善于推理,能由此及彼。《论语·述而》(7·8):“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10、【一隅三反】——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论语·述而》(7·8):“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11、【用行舍藏】——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论语·述而》(7·11):“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7-12、【一虎不河】——原指空手搏虎,徒步渡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后在元剧中比喻不顾一切。《论语·述而》(7·11):“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源自《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7-13、【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论语·述而》(7·11):“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源自《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7-14、【死而无悔】——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态度坚决。《论语·述而》(7·11):“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7-15、【临事而惧】——临:遭遇,碰到;惧:戒惧。遇事谨慎戒惧。《论语·述而》(7·11):“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7-16、【执鞭随蹬】——手里拿着马鞭,跟在马镫旁边。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随在左右。《论语·述而》(7·12):“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7-17、【不知肉味】【三月不知肉味】——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论语·述而》(7·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7-18、【求仁得仁】——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论语·述而》(7·15):“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7-19、【饮水曲肱】——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论语·述而》(7·16):“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7-20、【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论语·述而》(7·16):“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7-21、【曲肱而枕】——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泛指胳膊。枕:枕着。枕着弯曲的胳膊睡。形容人生活恬淡,无忧无虑。《论语·述而》(7·16):“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7-22、【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论语·述而》(7·16):“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7-23、【富贵浮云】——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飘。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论语·述而》(7·1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24、【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论语·述而》(7·1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25、【乐以忘忧】——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快乐。《论语·述而》(7·1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26、【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老年即将来临。形容人心工作,心怀愉快,忘掉自己的衰老。《论语·述而》(7·19):“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7. 成语第三个字是随
第三个字是随的成语:
傍花随柳
【拼音】:bàng huā suí liǔ
【解释】:形容春游的快乐。
【出处】:宋·程灏《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示例】:幸居同泗水之滨,况地接九山之胜,尽可~,庶几游目聘怀。
★明·陶宗仪《辍耕录·真率会》
【近义词】:傍柳随花
【语法】:作谓语、宾语;指狎妓
彩凤随鸦
【拼音】:cǎi fèng suí yā
【解释】:凤:凤凰;鸦:乌鸦。美丽的凤鸟跟了丑陋的乌鸦。比喻女子嫁给才貌配不上好的人。
【出处】:宋·祝穆《事文类聚》:“杜大中起于行伍,妾能词,有‘彩凤随鸦’之句,杜怒曰:‘鸦且打凤’。”
【示例】:自从加克娶了姑娘,人人都道~,不免纷纷议论。 ★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六回
【近义词】:嫁鸡随鸡
【语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淑女嫁鄙男
飞蓬随风
【拼音】:fēi péng suí fēng
【解释】:枯蓬随风飞。比喻人没有主见,态度随着情势而转变。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明帝纪》:“飞蓬随风,微子所叹,永览前戒。”
【示例】:你不能抱~的态度得过且过。
【近义词】:飞蓬乘风
【语法】:作宾语、定语;指人没主见
甘雨随车
【拼音】:gān yǔ suí chē
【解释】:车行到哪里,及时寸就下到哪里。旧时称讼地方官的政治措施的话。
【出处】:三国·吴·谢承《后汉书》:“回赴,雨随车而下。”
【示例】:~,云低轻重之盖;还珠合浦,波含远近之星。 ★唐·骆宾王《上兖州启》
【语法】:作谓语;比喻德政广被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拼音】:jià jī suí jī,jià gǒu suí gǒu
【解释】:封建礼教认为,女子出嫁后,不论丈夫好坏,都要永远跟从。
【出处】:宋·欧阳修《代鸠妇言》:“人言嫁鸡逐鸡飞,安知嫁鸠被鸠逐。”宋·赵汝鐩《古别离》诗:“嫁狗逐狗鸡逐鸡,耿耿不寐展转思。”
【示例】:你难道没听见人说,“~”,那里个个都象你大姐做娘娘呢?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一回
【近义词】:泼水难收、嫁鸡逐鸡,嫁犬逐犬
【语法】:作定语、主语、分句;用于女性
如影随形
【拼音】:rú yǐng suí xíng
【解释】:好像影子总是跟着身体一样。比喻两个人关系亲密,常在一起。
【出处】:《管子·任法》:“然故下之事上也,如响之应声也;臣之事主也,如影之从形也。”汉·刘向《说苑·君道》:“故天之应人,如影之随形,响之效声者也。”
【示例】:善恶昭彰,~。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一回
【近义词】:形影不离、亲密无间
【反义词】:格格不入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分句;形容关系密切
入乡随俗
【拼音】:rù xiāng suí sú
【解释】: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的习俗。
【出处】:《庄子·山木》:“入其俗,从其令。”
【示例】:庞贝古城潜藏得过于轰轰烈烈,中国人温文尔雅,连自然力也~,一层层地慢慢来。
★余秋雨《文化苦旅·五城记》
【近义词】:入境问俗、因地制宜
【语法】:作宾语、分句;指顺从当地的习俗
执鞭随蹬
【拼音】:zhí biān suí dèng
【解释】:手里拿着马鞭,跟在马镫旁边。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随在左右。
【出处】:《论语·述而》:“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示例】:愿将军不弃,收为步卒,早晚~,死亦甘心。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
【近义词】:执鞭随镫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比肩随踵
【拼音】:bǐ jiān suí zhǒng
【解释】:犹比肩继踵。形容接连不断。
【出处】:《韩非子·难势》;“且夫尧、舜、桀、纣千世而一出,是比肩随踵而生也,世之治者不绝于中。”
【示例】:
【近义词】:比肩继踵、比肩连袂
【反义词】:断断续续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连续不断
采凤随鸦
【拼音】:cǎi fèng suí yā
【解释】:比喻才貌出众的女子嫁给远不如自己的男人。
丹漆随梦
【拼音】:dān qī suí mèng
【解释】:指追随前哲。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齿在逾立,则尝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
【示例】:丹漆应随梦,珠囊岂浪传。
★清·钱谦益《和遵王感怀述德四十韵》
【语法】:作宾语、定语;指追随前哲
俯仰随人
【拼音】:fǔ yǎng suí rén
【解释】:一举一动都随人摆布。
【出处】:宋·苏轼《送李公恕赴阙》诗:“安能终老尘土下,俯仰随人如桔槔。”
【示例】:纵横自有凌云笔,~亦可怜。 ★金·元好问《论诗》诗之二一
【近义词】:俯仰由人、俯仰于人
【语法】:作谓语、定语;比喻一切受人支配
甘分随时
【拼音】:gān fèn suí shí
【解释】:甘愿顺随时世环境。
【出处】:元·无名氏《谇范叔》楔子:“常则是半生忙不遂,我平生志,居陋巷甘分随时。”
【语法】: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嫁狗随狗
【拼音】:jià gǒu suí gǒu
【解释】:比喻女子只能顺从丈夫。
【出处】:宋·陈造《题六幺后》:“兰摧蕙枯昆玉碎,不如人家嫁狗随狗鸡随鸡。”
【示例】:女孩子不能有~的思想。
【近义词】:嫁狗逐狗
【语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女性
适俗随时
【拼音】:shì sú suí shí
【解释】:犹言顺应时俗。
【出处】: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中》:“案绰文虽去彼淫丽,存兹典实,而陷于矫枉过正之失,乖夫适俗随时之义。”
【语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飘茵随溷
【拼音】:piāo yīn suí hùn
【解释】:比喻由于偶然的机缘而有富贵贫贱的不同命运。亦多指女子堕落风尘。同“飘茵堕溷”。
【出处】:清·吴梅《风洞山·殉烈》:“虽然是苦结局伤心断魂,煞强如没收煞飘茵随溷。”
【近义词】:飘茵堕溷、飘茵落溷
【语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顺时随俗
【拼音】:shùn shí suí sú
【解释】:顺应时势,随从习俗。
【出处】:《陈书·姚察传》:“察乃博引经籍,独违群议……其不顺时随俗,皆此类也。”
【近义词】:入乡随俗
【语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随地随时
【拼音】:suí dì suí shí
【解释】:①指依照当时当地情形;在不同的时间、地点。②任何时间、地点;时时处处。同“随时随地”。
【出处】:清·魏源《圣武记》第一卷:“居近珲春之库尔喀人,分驻佐领,随地随时编丁入军籍,统称为吉林之兵。”
【近义词】:随时随地
【语法】:作定语、状语;指时时刻刻
随时随地
【拼音】:suí shí suí dì
【解释】:①指依照当时当地情形;在不同的时间、地点。②任何时间、地点;时时处处。
【出处】:清·周中孚《郑堂札记》卷一:“游山诗有时地之异宜,随时随地,设色布景,否者皆陈言也。”
【示例】:有人向他建议:多招募民间乡勇,分散在宁波、镇海、定海附近,~以小队水陆分扰乱人。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一节
【近义词】:随地随时
【语法】:作定语、状语;指时时刻刻
随寓随安
【拼音】:suí yù suí ān
【解释】:犹言随遇而安。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出处】:宋·魏了翁《浪淘沙》词:“世念久阑珊,随寓随安。人情犹望衮衣还。”
【近义词】:随寓而安、随遇而安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指能顺应环境
枉直随形
【拼音】:wǎng zhí suí xíng
【解释】:指影子的曲直随形而定。
【出处】:《列子·说符》:“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然则枉直随形而不在影。”
【语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修短随化
【拼音】:xiū ǎn suí huà
【解释】:修:长;化:造化,旧指自然界的主宰者,迷信说法指运气、命运。人的寿命长短,随造化而定。
【出处】: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语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执鞭随镫
【拼音】:zhí biān suí dèng
【解释】: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随左右。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8回:“愿将军不弃,收为步卒,早晚执鞭随镫,死亦甘心。”
【示例】:清·钱彩《说岳全传》第25回:“望爷爷收录,小人情愿~。”
【近义词】:执鞭坠镫、鞍前马后
【语法】:作谓语;表示倾心追随
逐浪随波
【拼音】:zhú làng suí bō
【解释】:逐浪:追逐浪潮;随波:随顺波流。喻指一个人缺乏主见,总是随顺时尚,人云亦云。
【出处】: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泥滞苟且,没而不觉,随波漂流,与漂俱灭者亦甚众多。”
【示例】:群飞独宿水中央,~羽半伤。
★陈衍《元诗纪事·宋无》
【近义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语法】:作定语、状语;指没主见
逐影随波
【拼音】:zhú yǐng suí bō
【解释】:跟着别人的影子走,随着水流飘移。形容无主见。
【出处】:明·沈德符《野获编·内监·冯保之败》:“思为报复仇,且结张诚欢,故出全力攻之,言官不过逐影随波而已。”
【近义词】:随波逐流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8. 执鞭坠镫的意思及成语解释
【鞍前马后】:马前马后。指追随左右。【步后尘】:后尘:走路时扬起的尘土。指跟在别人后面追随模仿。【步人后尘】:后尘:走路或行车时后面扬起的尘土。指跟在人家后面走。比喻追随模仿,学人家的样子,没有创造性。【丹漆随梦】:指追随前哲。【附骥攀鳞】:比喻追随有名望的人左右,依附其成名。【附膻逐臭】:膻:羊臊气。比喻依附和追随奸佞。【附膻逐秽】:膻:羊臊气。比喻依附和追随贵,追逐个人利益。
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9. 形容追随的成语有哪些?
[鞍前马后] ān qián mǎ hòu 马前马后。指追随左右。
[杖履相从] zhàng lǚ xiāng cóng 指追随左右。
[附骥攀鳞] fù jì pān lín 比喻追随有名望的人左右,依附其成名。
[执鞭随镫] zhí biān suí dèng 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随左右。
[执鞭随蹬] zhí biān suí dèng 手里拿着马鞭,跟在马镫旁边。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随在左右。
[执鞭坠镫] zhí biān zhuì dèng 亦作“执鞭随镫”。谓服侍别人乘骑,多表示倾心追随。
[趋炎附势] qū yán fù shì 趋:奔走;炎:热,比喻势。奉承和依附有有势的人。
[攀龙附凤] pān lóng fù fèng 指巴结投靠有势的人以获取富贵。
[曲意逢迎] qū yì féng yíng 曲意:违背自己的意愿去曲从别人;逢迎:迎合。想方设法奉承讨好别人。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10. 论语中的成语(出处及原句,简短的解释)要超过一百个
论语中的成语,总结如下:
1 不亦乐乎 《学而》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有朋友从远方来到,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成语义:①不也是很快乐;②表示程度过甚,达到难以应付的地步;③表示情况令人满意;④表示十分高兴。
2 犯上作乱 《学而》
原文: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翻译:不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
成语义:①触犯上级,闹乱子;②指叛逆活动;③历代剥削阶级把人民的反抗、起义诬蔑为“犯上作乱”。
3节用爱人 《学而》
原文: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翻译: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候国,要严肃慎重、心认真办理国家的政事,以要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又爱护部下和人民;按照农时的季节役使人民。
成语义: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4食无求饱 《学而》
原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翻译: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时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成语义:吃饭不要求饱足。
5居无求安 《学而》
原文:同上
成语义:指不去一心追求安适舒服的居所。
6 安贫乐道 《学而》
原文: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翻译:贫穷却不去巴结,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不如贫穷仍快快乐乐,富裕仍爱好礼义的人。
成语义:安于清贫,乐于实践自己所信奉的思想。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
7巧言令色 《学而》
原文: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花言巧语,面容和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成语义:原指铺张修饰没有实际内容的语言或文章,后多指虚假而动听的话。
8告往知来 《学而》
原文:告诸往而知来者
翻译:告诉你过去的事情,你就可以知道未来要发生的事。
成语义:
9慎终追远 《学而》
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翻译:曾子说:“要谨慎地办理好丧事,虔诚地祭祀祖先,这样人民的道德就会归复中厚老实。
成语义: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祭远代的祖先。
10温良恭俭让 《学而》
原文:以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翻译:用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来了解政事的。
成语义:形容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11言而有信 《学而》
原文: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翻译:讲信用,要符合于义;只有符合义的诺言才可以去实现。
成语义:说出来的话算数,有信用。
12从心所欲 《为政》
原文: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七十岁的时候,就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会出现违背规矩。
成语义:①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②代指人的年龄,七十岁。
13而立之年 《为政》
原文:三十而立
翻译: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
成语义:指人开始成熟。
14见义勇为 《为政》
原文: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翻译:不是自己的祖先却去祭祀,那是谄媚。遇到符合义的事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
成语义:见到了正义的事情就要勇敢地去做。
15 举直措枉 《为政》
原文: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翻译:选拔正直的人,安排的位置在邪恶的人之上,百姓便信服;选拔邪恶的人,安排的位置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信服了。
成语义:起用正直贤良,罢黜奸佞。
16 犬马之养 《为政》
原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翻译:子游问孔子怎样做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孝顺,就是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不够的,对于狗马也能做到饲养。如果对父母只奉养而不诚心孝顺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没有什么区别?
成语义:比喻供养父母。
17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为政》
原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翻译:人如果不讲信用,就不知道该怎么办啦。
成语义:指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18三十而立 《为政》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的时候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到事情就不迷惑了;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去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才能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做出违背规矩。
成语义:三十岁自立于世,开始成熟。
19 随心所欲 《为政》
原文:同上。
翻译:同上。
成语义: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多含贬义。
20 温故知新 《为政》
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旧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就会可以获得新的知识,这样就可以作老师了。
成语义:温习已学过知识有获得新的体会。也比喻回顾历史,认识现在。
21 一言以蔽之 《为政》
原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翻译:《诗经》的内容,用一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内容。
成语义: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22 异端邪说 《为政》
原文: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翻译:研读邪说,那是残害自己。
成语义:不符合正统思想的、被认为有严重危害的思想、言论。
23 周而不比 《为政》
原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翻译:君子在道义上团结人,不以私利相互勾结;小人善于因私利而勾结,不能在道义上团结人。
成语义:关系亲密但不相互勾结。
24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
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翻译:孔子谈论季氏,说他在庭院内观赏八佾之舞,这种事情如果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呢?
成语义:如果这个可以容忍,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表示绝不容忍。
25 哀而不伤 《八佾》
原文:《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翻译:《诗经》中的《关雎》篇的内容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悲伤。
成语义:①感情适度,悲哀而不过度伤心;②形容诗歌、音乐等含优雅哀调,却又感情适度而不过分、具有中和之美。
26 不咎既往 《八佾》
原文: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翻译:已经完成的事情就不再说了,已经做过的事情就不必再劝谏了,已经过去的事情不要再去追究责备了。
成语义: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责备。
27 尽善尽美 《八佾》
原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翻译:孔子谈到韶乐说:“美极了,又好极了。”谈到武乐时说:“美极了,还不够好。”
成语义:形容事物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
28 了如指掌 《八佾》
原文:或问 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翻译:有人问孔子举行“ 祭”的由来。孔子说:“不知道。能懂这种道理的人治理天下,会像把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吧!”孔子一边说一边指着自己的手掌。
成语义:对情况清楚得就像指点掌上的东西给人看一样。比喻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
29 杞宋无征 《八佾》
原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翻译: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杞国去不足以作为考证的证明;殷代的礼,我能说出来,宋国却不足以作为考证的证明。因为文字资料不足,熟悉夏礼、殷礼的贤人也不多。如果文献足够的话,我就能用它来作考证的证明了。
成语义:杞国、宋国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比喻事情缺乏足够的证据。
30绘事后素 《八佾》
原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翻译:子夏问道:“‘美好的笑容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黑白分明,粉嫩的脸庞着色化妆绚丽多彩好打扮啊。’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了白地子,然后才画上画。
成语义:①指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进行彩绘。②比喻礼乐产生于仁义之后;比喻做事先从简单做起,然后逐步深入。
31朝闻夕死 《里仁》
原文:朝闻道,夕死可矣。
翻译:早上明白道理,晚上死去,也是可以的。
成语义:早上听到真理,哪怕晚上死去也心甘情愿。形容对真理的渴望心情。
32 恶衣恶食 《里仁》
原文: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翻译:孔子说:“士有志于道,而又以穿的衣服不好吃的饭菜不好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的。”
成语义: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俭朴。
33 观过知仁 《里仁》
原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翻译:孔子说:“人犯的错误,同他那一类人是一样的。观察一个人犯的什么错误,就能知道他是哪一类人。
成语义:通过一个所犯过错的性质,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34 见贤思齐 《里仁》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
翻译:孔子说:“见到圣贤的人考虑要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进行自我反省。
成语义:看到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就想要向他学习,看齐。
35 讷言敏行 《里仁》
原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翻译:孔子说:“君子要谨慎地说话,而要敏捷地行动。”
成语义:语言迟缓,行动敏捷。古代儒家所奉行的一种修身之道。
36无适无莫 《里仁》
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翻译: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要做的,也没有一定不要做的,而是服从于义。
37 一以贯之 《里仁》
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翻译:孔子说:“曾参啊!我所主张的‘道’是由一个根本的宗旨贯穿始终的。
成语义: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贯穿于其整个儒家学说之中。泛指将一种理论、思想贯穿于事物的始终。
38 造次颠沛 《里仁》
原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翻译:君子一刻也不能违背仁德,即使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仁德去做,即使是在流离困顿的时候也必须按照仁德的要求去做。
成语义:指匆忙不安定。
39流离颠沛 《里仁》
原文:同上
翻译:同上
成语义:形容生活困苦而到处流浪。
40 安老怀少 《公冶长》
原文: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翻译:使老人们生活安定,朋友们互相信任,年轻的孩子们得到关怀和爱护。
成语义:使老年人安逸,使年少者归心。形容使人民生活安定。
41不耻下问 《公冶长》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向孔子请教:“孔文子为什么谥号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说:“因为他聪明而又喜欢学习,遇见比自己差的人,也肯于向他虚心求教,不以为耻辱,所以他的谥号叫做‘文’。
成语义: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求教。
42不念旧恶 《公冶长》
原文: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翻译:孔子说:“伯夷、不记住过去的仇怨,人们对他的仇怨因此减少。
成语义:不记住或不计较别人过的错误或个人间的仇怨。
43 斐然成章 《公冶长》
原文: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翻译:我家乡的学生们,志向远大,心气骄傲,而行为粗简,文采都有较高的成就。我不知道应该怎样教导他们。
成语义:①富有文采。多形容文章的文辞生动。②形容成绩或声名显著。含褒义。
44 计过自讼 《公冶长》
原文: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翻译:孔子说:“算了吧!我没有过能够看到自身的错误而从内心自责的人。”
成语义:省查自己的过错而内心自责。
45 善与人交 《公冶长》
原文: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翻译:孔子说:“晏平仲善于同别人交往,和他相处的时间愈久别人就愈敬重他。”
成语义:善于跟别人结成朋友。
46听其言而观其行 《公冶长》
原文: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翻译:开始的时候,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对于人我是听了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成语义:听了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动。指看人是否言行一致。
47 闻一知十 《公冶长》
原文: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翻译:颜回听到一件事可以推测知道十件事,我知道一件事只能推测出两件事。
成语义:听到一点就由此此推求而知道十点。形容非常聪明。
48 朽木不雕 《公冶长》
原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翻译:宰予白天睡大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不能再雕刻什么了,粪土的墙壁不能再粉刷了。对于宰予这个人,何必再去谴责他呢?“
成语义:①腐朽的木头不能雕刻。比喻人或事情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②比喻人不堪造就。
49朽木粪土 《公冶长》
原文:同上
翻译:同上
成语义:比喻不堪造就的人或不可收拾的东西。
50 喜怒不形于色 《公冶长》
原文: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翻译: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三次担任宰相,没有表现出高兴的神情;三次被罢免,也没有表现出愤怒的神色。每次罢免时一定把自己旧日的一切政令公务都告诉新任宰相。
成语义:高兴和愤怒都不表现在脸色上。指沉着而有涵养,感情不外露。
51 三思而后行 《公冶长》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翻译:季文子要三次考虑后才做某一件事情。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成语义:原指经过三次考虑,然后去做。后泛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去做。
52 愚不可及 《公冶长》
原文: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翻译:宁武子,当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就聪明;当国家昏庸无道时,他就装愚蠢。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赶得上;他的那种装愚,别人可就赶不上了。
成语义:原指装傻,别人无法赶上他。后指极其愚笨。指处于不利局面善于装糊涂的人。
53博施济众 《雍也》
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翻译:子贡说:“如果有人广泛地给人民施以好处,又能周济众人,怎么样呢?可以说是仁德吗?”
成语义:广泛地救济困苦的人。形容人广施恩惠,使人们免于患难。
54 不改其乐 《雍也》
原文: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翻译:一竹筒粗饭,一瓢冷水,住在简陋的不巷子里,一般人都无法忍受这种困苦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
成语义:不改变自己的快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来快乐。
55 乘肥衣轻 《雍也》
原文: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翻译:孔子说:公西华到齐国,乘坐肥马驾的车,身穿贵重的皮衣。
成语义:驾驭肥壮的马,身穿贵重的衣服。形容生活奢侈豪华。
56 从井救人 《雍也》
原文: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翻译:宰我问道:“有仁德的人,虽然告诉他:‘一位有仁德的人掉到井里啦。’他会跟着跳下去吗?”
成语义:跟着落下井的人下井去,以营救落井的人。比喻做好事不讲方式、不计后果没给别人带来好处而徒然损害自己。比喻冒着极大的风险去拯救别人。
57箪食瓢饮 《雍也》
原文:同54
翻译:同54
成语义:一箪食,一瓢水。形容生活贫苦。
58 敬而远之 《雍也》
原文: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翻译:孔子说:“心倡导人民遵守仁义道德,尊敬鬼神,但又要远离它不要沉迷,这就可以说是聪明啦。”
成语义:尊敬他而又有所顾忌而不去接近他。既不得罪他,也不接近。
59乐山乐水 《雍也》
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翻译: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长寿。”
成语义:
60 立人达人 《雍也》
原文:夫仁者,已欲立则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翻译:作为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立身,就要帮助别人立身;自己想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凡事都能从切近的生活中将心比心,推已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呀。
成语义:帮助人建立功业地位。
61 能近取譬 《雍也》
原文:同上
翻译:同上
成语义:能够就近拿自己作例子来比方别人。指推已及人,将心比心。也指能用就近的事物来做譬喻。
62 文质彬彬 《雍也》
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翻译:内在的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未免粗野;外在的文采胜过内在的质朴,就未免浮夸虚伪。只有把文采与质朴配合恰当,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成语义: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不仅文雅,而且懂礼貌。
63先难后获 《雍也》
原文: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翻译:有仁德的人,首先付出艰苦的努力,获得的结果放在后边全不计较,便可以说是‘仁’啊。
成语义:先辛苦而后收获。形容不坐享其成。
64 周贫济乏 《雍也》
原文: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翻译:我听说过,君子应救济急需要的人,而救济已经富裕的人。
成语义:救济帮助有急难和贫乏的人。
65浮云富贵 《述而》
原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用不义的手段得到荣华富贵,对于我来说,那些荣华富贵如同天上的云彩。
成语义:把富贵看成飘浮的云彩。比喻把金钱、地位看的很轻。
66 诲人不倦 《述而》
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翻译: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接解的知识,学习永不满足,耐心地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些对于我有哪些呢?”
成语义:教导人不知疲倦。形容教导别耐心。
67 举一反三 《述而》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翻译:孔子说:不到冥思苦想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点拔他;不到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一点,他不能由此类推出相关三点,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成语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68 乐以忘忧 《述而》
原文: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翻译:你为会么不说:“他的为人,发愤时,竟然忘记了吃饭;快乐时,就忘记了忧愁,连衰老就会到来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成语义:快乐的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高兴。
69乐在其中 《述而》
原文: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翻译:吃粗食,喝冷水,弯曲着胳膊当枕头,快乐就在其中了。
成语义:快乐就在这里。
70临事而惧 《述而》
成语义:遇到事情而有所惧怕。指遇到事谨慎处理。
原文: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翻译:孔子说:“赤手空拳要和老虎搏斗,没有船要趟水过河,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不和他在一起。和我一起的必须是遇事小心谨慎,严肃认真,善于筹划谋略的而能争取成功的人
71暴虎冯河 《述而》
原文:同上
翻译:同上
成语义:①空手打老虎,徒步过大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②比喻果敢勇猛。
72 求仁得仁 《述而》
原文: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翻译:求仁德而得到了仁德,不有什么怨恨呢?
成语义:寻求仁德就得到仁德。比喻理想、愿望都已实现,如愿以偿。
73 三人行,必有我师 《述而》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在一块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长处,向他们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反省自己改正。
74 述而不作 《述而》
原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翻译:孔子说:只传述旧知识而不创作新知识,相信而且喜爱古代的文化,我把自己比作老彭。
成语义:只阐述前人的学说,自己并不创新,指没有新的见解。
75 信而好古 《述而》
原文:同上
翻译:同上
成语义:信奉并爱好古代文化。
76学而不厌 《述而》
原文:同66
翻译:同66
成语义: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77一隅三反 《述而》
原文:同67
翻译:同67
成语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即举一反三。
78饮水曲肱 《述而》
原文:同69
翻译:同69
成语义:喝冷水弯曲胳膊当枕头用。比喻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79用行舍藏 《述而》
原文: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翻译:孔子对颜渊说:“任用我,我就去;不任用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啊!”
成语义:被任命进就出来干一番事业,不被任用时就退隐。
80 执鞭随蹬 《述而》
原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翻译:孔子说:“如果富贵是可以求取的,就是去当一名拿着马鞭的驭者,我也去做。如果不可以求取,我还是做我爱好的事情吧。”
成语义:手执马鞭,跟在马蹬旁边。比喻追随左右,尽心效力。
81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
原文: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翻译:孔子说:“学习好像追赶什么追不上,追上了不恐怕再失去它。
成语义: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还怕又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
82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泰伯》
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翻译:同成语义。
成语义:不居于某种职位,就不用去谋划有关的事务。
83 笃志好学 《泰伯》
原文: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翻译:孔子说:坚定信念,努力学习,坚守治国做人之道,有危险的国家,不要进入,有祸乱的国家,不在哪里居住。
成语义:一心一意爱好学习。
84 犯而不校 《泰伯》
原文: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翻译:曾子说:“有才能的人向没有才能的人询问;学问多的向学问少的人询问;有才能却像没有,学问充盈却好像很空虚;被人冒犯了也不去计较。我从前的朋友曾经这样做过。
成语义:别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是儒家提倡的恕道。
85 六尺之孤 《泰伯》
原文: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翻译:曾子说:“能够把年幼的孤儿托付给他,能够把国家的命运委托给他,面临重大考验坚守气节不动摇屈服。”
成语义:尚未长大成年的孤儿。
86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泰伯》
原文:曾子言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翻译:曾子说:“人到临死时,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形容临终嘱咐之言。
87 死而后已 《泰伯》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翻译:曾子说:“有仁德的人,胸怀不能不宽广,意志不能不坚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仁’作为自已的任务,不也是很重要的吗?直到死了才停止,不也是很久的?”
成语义:到死才停止。指把毕生的精力全部贡献出来。
88 战战兢兢 《泰伯》
原文: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翻译:曾子病重,召集弟子说:“看看我的脚和手,有没有毁伤的地方。《诗经》中说:‘战战兢兢,就像站在深渊的旁边,又像走在薄冰之上。”
成语义:形容极端害怕而小心谨慎的样子。
89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泰伯》
原文:同上
翻译:同上
成语义:好像面对深渊,又好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处于危险的境地,战战兢兢,提心吊胆。
90 不舍昼夜 《子罕》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孔子面对奔腾不息的流水说:“时间流逝就像这水一样,日夜不停的地奔流。”
成语义:不分白天黑夜。日夜不停。比喻夜以继日。
91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乡党》
原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成语义:原指吃米不满足于舂得细,吃鱼、肉不满足于切得细。后来形容食物精细做,极其讲究。
92 春风沂水 《先进》
原文: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土雩,咏而归。
翻译: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好,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一路回来。
成语义:原意是大人与儿童在沂水洗个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指放情自然,旷达高尚的生活乐趣。
93 成人之美 《颜渊》
原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翻译: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全别人做坏事。小人与这相反。
成语义:成全别人的好事或实现其愿望。
9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
原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成语义: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95 驷不及舌 《颜渊》
原文: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成语义:驷马虽快,也追不上说出的话。指话一出口就难以收回。戒说话应当慎重。
96 驷马难追 《颜渊》
成语义:比喻事实既成或话已出口,不可挽回。
97 刚毅木讷 《子路》
原文:子曰:“刚、勇、木、讷,近仁。”
翻译:孔子说:刚直、勇敢、质朴老实,语言谨慎,接近于仁。
成语义:刚直果断,朴实慎重。
98 大言不惭 《宪问》
原文: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翻译:一个人大言不惭,那么实际去做就困难了。
成语义:说大话不知知道害羞。
99 谲而不正 《宪问》
原文: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翻译:晋文公诡诈不正派,齐桓公正而不诡诈。
成语义:诡诈而不正派。
100 一匡天下 《宪问》
原文: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
翻译: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在诸侯中称霸,匡正了天下’。
成语义:纠正混乱局面,使天下纳入正轨。引申为统一天下。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11. “执鞭随镫”这个成语出自
三国演义
执鞭随蹬 手里拿着马鞭,跟在马镫旁边。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随在左右。 执而不化 指固执己见,不知变通。 执法如山 执行法律象山一样不可动遥 执经问难 手捧经书,质疑问难。后多指弟子从师受业。
摘自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