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趁火抢劫是啥意思怎么读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趁火抢劫”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刑法对于趁火打劫是怎么规定的、如何趁火打劫~~~~~~~~、趁热打铁和趁火打劫是一个意思吗?、趁火打劫源自?、趁火打劫有什么战争案例?、等
目录索引:
1:成语“趁火抢劫”的词条资料
2:刑法对于趁火打劫是怎么规定的
3:如何趁火打劫~~~~~~~~
4:趁热打铁和趁火打劫是一个意思吗?
5:趁火打劫源自?
6:趁火打劫有什么战争案例?
成语“趁火抢劫”的词条资料
成语简拼:CHQJ
成语注音:ㄔㄣˋ ㄏㄨㄛˇ ㄑ一ㄤˇ ㄐ一ㄝ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当代成语
近义词:趁火打劫
反义词:除暴安良
成语出处:郭沫若《尚儒村》:“兵队来了,有钱的请外人的红十字会来贴张保护的封条,没有钱的便趁火抢劫。” 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趁着别人紧张时去捞取私利或害人
成语用法:趁火抢劫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造句:你不能趁火抢劫,这是违法犯罪的事情
英文翻译:rob the owner while his house is on fire
成语谜语:房子着了抢东西
成语“趁火抢劫”的扩展资料
1. 刑法对于趁火打劫是怎么规定的趁火打劫是一个广意词,就比如近期多发的车辆侧翻,市民哄抢,目前我国法制没有明确罪行,但是对于具有社会危害和造成他人财产损失较大的会对当事人给予经济处罚和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对于危害性不大并且未对他人造成较大财产损失的进行批评教育
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2. 如何趁火打劫~~~~~~~~
我是来打酱油的……占座!冒泡!落井下石一个道理。
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3. 趁热打铁和趁火打劫是一个意思吗?
趁热打铁:比喻要抓紧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去做 .近义词: 事不宜迟、机不可失、不可或缓、一鼓作气.趁火打劫: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含贬义,同乘人之危.近义词:浑水摸鱼、顺手牵羊、打家劫舍二者意思完全不同.
来自www.gyjslw.com
4. 趁火打劫源自?
勾践趁灾复仇
勾践为了复仇,做了很久的准备,但起兵灭吴的战机是怎么选择的呢?吴国重臣伍子胥被害,吴国旱灾,没有收成,吴王夫差老虎离山,和中原各国诸候到黄池会盟,国内空虚。于是勾践趁火打劫,发兵攻吴,一举灭吴。诸葛亮趁火劫城趁火打劫是隔岸观火的连续计谋。诸葛亮先是为东吴借东风使东吴火烧曹操大军,在东吴和曹操大战之际,诸葛亮便趁机轻松地劫得荆州、襄阳、长沙、武陵、桂阳、零陵等州郡,使流窜多时的刘备有了割据的地盘。多尔衮趁火入中原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杀,明朝军队崩散。李自成军队入北京后忙于登基,刘宗敏又霸占了明朝边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这样逼得吴三桂不肯投降,便欲借清兵复仇。这正是中原起大火,没有一支力量能抵挡清兵入关。于是清国摄政大臣多尔衮趁火入关,遂有了二百多年的清朝历史。乐毅伐齐,乱而取之公元284年,乐毅率燕、秦、楚、韩、赵、魏六国兵马伐齐。谋士剧辛劝乐毅夺取齐国边城。乐毅分析道:齐国国君已失去民心,齐军主力已被歼灭,国内还处于混乱之中,若乘胜直捣齐国国都临淄,一定可胜。如果失去这个机会,让齐国王重整旗鼓,以后再要攻占临淄就难了。于是,乐毅长驱直入,齐国大乱,齐国王出走,乐毅兵不血刃,占领了临淄。
刘兰成混兵造反
公元618年,起义军首领綦公顺占领了北海(今山东潍坊、益都等地),海陵起义军首领臧君相带5万人马来夺此地盘。綦公顺兵数不如对方多,甚为忧虑。部将刘兰成建议,敌料不到我们会主动进攻他,不如速迎击之。于是綦公顺带5000兵兼程迎击之。刘兰成带20人敢死队走在最前面,他们距敌50里时,发现敌军散兵抢劫未归,于是立刻化装成敌兵,沿途听得敌军口令,将校名字,行至城门,守城门人以为都是己方抢劫归来的兵士,均放入城。半夜,刘兰成的20人敢死队,闯入主将住所,杀人放火,敌军大乱。这就帮助綦公顺从城外迅速取城,大获全胜,臧君相只身逃命。
希特勒浑水摸鱼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希特勒为挽回败局鼓舞士气,拼凑了一支军队发动了阿登战役。德军突破美军薄弱防线,美军正在混乱之际,德军派出2000名会讲流利英语的人穿美制军装混入美军后方,杀了交通警,取代交通警,将美军的运输指挥得一片混乱。最后,他们被查获,按国际法,他们没穿德军军装,不得享受俘虏待遇,被全部枪毙。朝鲜地主乘人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5. 趁火打劫有什么战争案例?
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里失火,一片混乱,无暇自顾的时候,去抢人家的财物。乘人之危捞一把,这可是不道德的行为。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当敌方遇到麻烦或危难的时候,就要乘此机会进兵出击,制服对手。《孙子.始计篇》云:“乱而取之,”唐朝杜牧解释孙子此句说,“敌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相互争霸,战事频繁。经过长期战争,越国终因不敌吴国,只得俯首称臣。越王勾践被扣在吴国,失去行动自由。勾践立志复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表面上对吴王夫差百般逢迎,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因国之后,勾践依然臣服吴国,年年进献财宝,麻痹夫差。而在国内则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越国几年后实力大大加强,人丁兴旺,物资丰足,人心稳定。吴王夫差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勾践的假象迷惑,不把越国放在眼里。他骄纵凶残,拒绝纳谏,杀了一代名将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生活淫靡奢侈,大兴土木,搞得民穷财尽.公元前473年,吴国颗粒难收,民怨沸腾。越正勾践选中吴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诸侯在黄池会盟的时机,大举进兵吴国,吴国国内空虚,无力还击,很快就被越国击破灭亡。勾践的胜利,正是乘敌之危,就势取胜的典型战例。【故事】 努尔哈赤、皇太极都早有入主中原的打算,只是直到去世都未能如愿。顺帝即位时,年龄太小,只有七岁,朝廷的力都集中在摄政王多尔兖身上。多尔兖对中原早就有攻占之意,想在他手上建立功业,已遂父兄未完成的入主中原的遗愿。他时刻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明朝的一举一动。 明朝末年,此时明帝国因为小冰河期天气异常寒冷,灾荒频繁和外敌频繁入侵在风雨中飘摇。十六岁登基的崇祯竭尽全力,勤俭勤勉,兢兢业业,付出全部的精力与明末庞大无耻的文官集团抗争,十七年来用尽心力去挽救天下和百姓,最终以身殉社稷。用自己的生命为大明社稷殉葬。他热爱百姓,在最后关头分秒必争的紧急时刻,命令吴三桂进京勤王仍然要他弃地不要弃民。遗书中写着“勿伤朕百姓一人”,这是他一生对百姓的心声。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一举攻占京城,建立了大顺王朝。可惜农民进京之后,立足未稳.首领们渐渐腐化堕落。明朝名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也被起义军将领掳去。吴三桂本是势利小人,惯于见风使舵。他看到明朝大势已去,李自成自立为大顺皇帝,本想投奔李自成巩固自己的实力。而李自成胜利之后,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