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名”字的成语「徒拥其名」

2024年10月04日成语大全91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徒拥其名”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太昊是伏羲,伏羲是名字还是姓?另一说伏羲为风氏,其妹女娲名为风里希。、带拥和而的成语、什么其名的成语、什么名什么其什么其、徒看头的四字成语、名其成语有哪些、第二个字是拥的成语文言文《北宋名相吕端》翻译拥可以组哪些成语第一个字是徒成语文言文《北宋名相吕端》翻译等

目录索引:
1:成语“徒拥其名”的词条资料
2:太昊是伏羲,伏羲是名字还是姓?另一说伏羲为风氏,其妹女娲名为风里希。
3:带拥和而的成语
4:什么其名的成语
5:什么名什么其什么其
6:徒看头的四字成语
7:名其成语有哪些
8:第二个字是拥的成语

9:文言文《北宋名相吕端》翻译

10:拥可以组哪些成语

11:第一个字是徒成语

12:文言文《北宋名相吕端》翻译

成语“徒拥其名”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tú yōng qí míng
成语简拼:TYQM
成语注音:ㄊㄨˊ ㄩㄥ ㄑ一ˊ ㄇ一ㄥˊ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近义词:徒拥虚名、徒有虚名、徒有其名
成语出处:《清朝野史大观·清朝史料·军机领袖》:“军机大臣有时多至六七人,而权实操于领袖,新进者画诺奉行,徒拥其名也。”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徒:只。空有名望。指有名无实
成语用法:徒拥其名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只有名声。
英文翻译:vainly possessing an empty name

成语“徒拥其名”的扩展资料

1. 太昊是伏羲,伏羲是名字还是姓?另一说伏羲为风氏,其妹女娲名为风里希。
传说:少昊即金天氏风挚。少昊,己姓,一说嬴姓,名挚,号金天氏,又号青阳氏,又称“朱帝”、“白帝”、“西皇”、“穷桑氏”、“空桑氏”,在位84年,寿百岁崩,其后代郯子国尊为高祖(《春秋》),后人尊为祖先神帝。伏羲女娲政的七任帝。他的祖辈是五任帝太昊,父辈是帝太昊的次子该,也就是史书上说的金天氏。他的母亲是女娲氏族的首领,称作皇娥。
少昊,也作“少皞”、“少皓”、“少颢”,是大华夏显宗康皇帝,又称青阳氏、金天氏、穷桑氏、云阳氏,或称朱宣,姓己(一说姓嬴),名玄嚣,为黄帝[1]长子,生于穷桑(今山东省曲阜北),建都于山东省曲阜市。因为他能继承太昊伏羲氏的德行,故称少昊或小昊。他曾以鸟作官名,并设有管理手工业和农业的官,主要活动于山东西南部一带(一说雷泽地区,今菏泽一带),擅于治水与农耕。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儒帝颛顼,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渊,甘水出焉”。
《山海经·大荒南经》写道:“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 晋人郭璞在为《山海经》“甘渊”作注时说:“水积则成渊也。”珂案:大荒南经云:“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原作日浴,据宋本改)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经文“东南海之外”,北堂书卷一四九引无南字,无南字是也。大荒南经此节疑亦本当在此经“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之下,乃简策错乱,误脱于彼也。此经甘渊实当即大荒南经羲和浴日之甘渊,其地乃汤谷扶桑也。海外东经云:“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即此,亦即少昊鸟国建都之地。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上云:“少昊金天氏邑於穷桑,日五色,互照穷桑。”谓此也。则所谓甘渊、汤谷(扶桑)、穷桑,盖一地也。
吴玉丽教授在《从古文字看先民的美意识与图腾崇拜》一文中又说:“百鸟之王少昊,名鸷,是一只鸷鸟,更是鸟崇拜最典型的氏族部落,在其氏族部落内,各氏族全以鸟为名,《左传·昭公十七年》:“我高祖少嗥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鴡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的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谣者也。”自称为少昊后代的郯子把上述传说归化为历史,固然不足为信,但作为反映少昊之国丰富多彩的鸟图腾崇拜,则是确信无疑的。而且,根据考古发现并证实,鸤鸠为布谷,爽鸠为鹰,鹘鸠为鸟、枭、雕。当时,以鸷鸟为图腾的少昊之国,征服并包容了分别以凤鸟、玄鸟;伯赵鸟、青鸟、丹鸟及五鸠、五雉、九扈等鸟类为图腾的大小部落(氏族),并给各部落(氏族)首领按其势力和特氏分别授予不同限和职能的官衔,共同管理天下政事”。
少昊在位期间,因修太昊之法,故称少昊。设工正、农正,分别管理手工业和农业,以发展生产。同时还“正度量”,即订立度量标准,并观测天象,制定历法,发明乐器,创作乐曲,以鸟命官(其实是用不同的鸟作各少昊部落的图腾),少昊的图腾可能是燕子(嬴)。同时,还与炎黄集团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关系,比如他收留、养育了黄帝的孙子颛顼接任自己东夷部族联盟首领的职务。《春秋命历序》说少昊传8世,500年,《易纬稽览图》说是400年,后期青阳氏强力四征,重兵苦之,遗之美女。青阳之君悦之,营域不治,大臣争,远近不相听,国分为八(《逸周书·史记解》)。周朝时熊盈诸族、徐、群舒、赵、秦贵族多是其后代。
黄帝时的少昊名清,一说是黄帝儿子玄嚣青阳氏,《史记》说玄嚣不在帝位。
太昊亦作太皞、太皓,风姓,居于陈,相传是古代华夏族的首领。他曾以龙为图腾,并用作官名。春秋时期济水流域的任、宿等国,都是他的后代。一说他为五帝之一。有说太昊即为伏羲氏。有学者认为这当是误把太昊当作了其所在的伏羲氏族部落的先祖伏羲。
伏羲,又称宓羲、庖牺、包牺、牺皇、皇羲、太昊等,《史记》中称伏牺,传说中的中国古代君主。华夏太古三皇之一,与女娲同被尊为人类始祖,中国神话中与女娲一样,龙身人首、蛇身人首。
伏羲,神农与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之一,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传正月十六为伏羲氏生日,我国甘肃天水市(伏羲故里)有伏羲文化节。
伏羲,又称太昊。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徙治陈仓,定都于陈宛丘(今河南淮阳)。相传伏羲教民结网,渔猎畜牧,制造八卦等,亦传说伏羲创文字、古琴。
传说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做八卦。八卦衍生《易经》,开华夏文明。近代之灵签或掷杯,实是《易经》之简化。因其制造八卦,人奉之为神,尊其为八卦祖师。
另有一说,伏羲即盘古。学者以文字学的角度考证盘古,“盘”字古义为开端,“古”即葫芦,寓意生命繁衍。黄帝部落兴起,炎帝、蚩尤等部落的一部分从黄河流域迁徙到南方以后,其先祖伏羲在传说中演变为盘古,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当中,演变出“盘古开天”的传说。
伏羲(xī)又作宓羲、庖牺(亦称庖牺氏)、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包犠,史记中称伏牺。伏羲聪慧过人,相传其人首蛇身,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其实伏羲并非人首蛇身,而是真正的道家的创始人,人首蛇身即是“道”字的原型,用其表示道,如右图。又相传他是古代华夏部落的杰出首领。伏羲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造了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此外,他还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结网而制成网罟,用于捕鱼打猎。关于太昊伏羲氏的记载在古籍中常见,但又说法不一。
据部分古籍记载,伏羲出生于成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记载:“故渎东经成纪县,故帝太皞庖牺所生之处也。”司马贞:“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于成纪。”)
女娲,凤姓,生于成纪,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拥有人类女性的上半身,和蛇类的下半身。女娲为华夏之初的三皇之一。她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人类为她和其兄伏羲的后代。传说曰“炼石补天,捏土造人,立极造物,别男女,通婚姻,造笙簧”。神话中说伏羲和女娲是兄妹,同时也是夫妻。在中国的图腾上更有女娲和伏羲交合的图像。
另有传说女娲灵魂后来升天,由神兽白螭和腾蛇保护着去了天宫,成为天神。女娲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复姓。中国古代有个著名的部落女首领名字为女娲,是伏羲的妹妹,埋葬在今中原河南省西华县。
女娲神话具有双系性。第一系就是作为创世女神的“女娲”,就是伏羲的妹妹,这个跟“女娲”是词源有关,女娲的娲字,在远古时代本意就是女神的意思。女娲是巫神教的主神。
第二系是古代英灵女娲,需要指出的是,远古时期叫女娲的女人并不是只有一个,只不过有个比较有名。就如后羿,古代也有两个比较有名的,一个是帝尧时代的人,一个是夏朝的其中一代天子。
女娲作为创始神之地位是无须质疑的,因为“娲”字本身就是女神之意。远古时代的人创造了一个象形字来描述他们心目中的主神。意即“女娲”这两个字在远古来说,相当于当代汉字“女神”之意。
女娲作为英灵神的地位也是符合逻辑的。伏羲的妹妹女娲出生的年代对古代来说,是传说时代,既然类似时代的黄帝,炎帝都已被神化了,因此伏羲与女娲被神话也是合理的。
在汉代画像石和帛画的伏羲女娲图中,规和矩画得十分清楚。伏羲执矩,女娲执规,他们是开天辟地的创世纪者。伏羲和女娲的创世纪神话,古书记载的有《易经·系辞下传》、《楚辞·天问》、《列子·黄帝篇》、《独异志》、《淮南子·览冥训》和《风俗通义》等。有的说他们是人类的始祖神,养儿育女,很近似西方亚当和夏娃的传说,而更多的是颂扬他们开辟了天地。伏羲和女娲执矩执规,是在“规天为图,取地为法”,因而天圆地方,一直是古代人们对宇宙的说法。
关于伏羲和女娲传说的记述,在汉文古籍中显得比较凌乱。根据《世本·帝系篇》的记载称:“太昊伏羲氏。”由此可知,华夏先民早就明确认为,伏羲即为太昊伏羲氏。而在汉文古籍中,太昊又被记作大昊、大皞、太皞;伏羲也可记作包羲、庖羲、疱牺、伏牺、宓牺、炮牺和伏戏等。
值得一提的是,伏羲的事迹有许多是和女娲的事迹,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如五代蜀杜光庭,在《录异记》卷八便记载了:“陈州不太昊之墟,东关城内,有伏羲女娲庙。”
伏羲的名号,古籍中有许多写法,除“伏羲”(《庄子·人间世》)之外,还有“伏戏”(《庄子·大宗师》)、“伏牺”(《法言·问题》)、“包牺”(《易·系辞下》)、“宓犠”(《汉书·古今人表》)、“炮牺”(《汉书·律历志下》)“庖牺”(《水经注·渭水》)、“虑羲”(《管子·封禅》)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相对于黄帝等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氏在古代典籍中晚出。战国中期以前的典籍中,《论语》《墨子》《左传》《国语》《孟子》等对伏羲未置一词。既便是记载神话人物、古帝王甚多的《山海经》中,仍未有伏羲一席之地。
《史记》从黄帝记起,不为伏羲作传,所记伏羲有两处,均系引前人所言。《太史公自序》:“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封禅书》中借管仲言:“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虑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司马迁治史严谨,由于当时对伏羲传说语多谶误,难以辨识,虽不否认,但记之存疑。
东汉班固《汉书》突破《史记》的界限,将上古帝王从黄帝推至伏羲,至此,伏羲开始登上官定正史。《汉书·律历志》引刘歆《世经》言:“庖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帝为太昊。”(详见下析)《汉书·古今人表》中首叙伏羲,次列炎、黄,以伏羲为历史源头,认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因而他是百王之先,而炎、黄诸帝继伏羲而王。《白虎通义》言:“三皇者何谓也,伏羲、女娲、神农是也。”把伏羲推到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地位。
晋代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是一部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迹的史书,所叙上起三皇,下迄汉魏。三皇首列伏羲,言伏羲功业:“继天而王”“作八卦”“造书契”“作瑟三十六弦”“制嫁娶之礼”“取牺牲以供庖厨”等。我们注意到,皇甫谧说:“女娲氏……承庖牺制度。……及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浑混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世,皆庖牺之号。”他一方面把伏羲当作一个古帝,另一方面将《庄子》中提到的一些名称统统纳入伏羲名下,“皆庖牺之号”,其实是把伏羲当成一个时代,这样,伏羲的赫赫功业,就未必是一人所创。
《太一生水》之所谓的“太一”,《老子》之所谓的“道”,《周易》所谓的“太极”,均为宇宙初始时混沌无形的元气。《淮南子·天文》:“宇宙生元气。”《淮南子·诠言》:“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万物,谓之太一。”汉高诱注:“太一,元神总万物者。”这个总万物的“元神”,应该就是伏羲。
考索于文字训诂可知,伏羲即为“元气”,其字本义是“司气”。《说文解字》释“伏”为:“伏,司也,从人从犬。臣铉等曰:司今作伺。”段注:“司者,臣事于外者也。司今之伺字。凡有所司者必守之,伏伺即服事也,引申之为俯伏。”“羲”,《说文解字》释为:“羲,气也。从兮,义声”。“羲”的义项可从“兮”字求索,《说文解字》释:“兮,语所稽也。从八,象气越亏也。”又释“亏”为:“亏,于也,象气之舒亏,从丂从一。一者其气平之也。”“兮”字的本义是气息缓慢延长、越来越弱(故常作为语气词,用于语末表达语气)。因而“羲”的字义本源就是“气”,“羲”字读音也像吹气之声,所以段玉裁从音训上注“羲”为“谓气之吹嘘也。”至于伏羲又写为“伏戏”、“伏犠”等,皆为“羲”字的演化。
从音训上说,“混沌”与“葫芦”是对音关系,“混沌”犹言“糊涂”,“糊涂”在俗言俚语中转为“葫芦”。《红楼梦》第四回回目《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其意即为“糊涂僧”判断“糊涂案”。而闻一多考论“葫芦”即是“盘古“伏羲”同声之转,故“盘古”又是“伏羲”。这样,“混沌——葫芦——盘古——伏羲”转化演变的路径则十分清楚。
在先秦可靠的典籍中,言太昊则不言伏羲,言伏羲则不言太昊,太昊与伏羲并无任何瓜葛。荀子当生于战国之末,他在《正论篇》中提及“太昊”,在《成相篇》中又言“伏羲”,两名共见一书,自非一人。
刘歆根据当时人们的古史观念,将古帝的代序从黄帝向上推,认为最古的帝王应是伏羲。同时按照他的五行相生的五德终始理论,帝王应从木德始。于是他从两个方面找到依据,一是《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郯子来朝”,昭子问少皞氏鸟名官,何故?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刘歆据此而推:“言郯子据少昊受黄帝,黄帝受炎帝,炎帝受共工,共工受太昊,故先言黄帝,上及太昊。”以太昊为古帝之首。二是从《易传》中找到依据,《易传》曰:“帝出乎震”,震为东方之卦,五行木。按五行相生之序,首为木,且太昊为东方之帝,“东方曰夷”,故太昊配木德。又《易·系辞下》有言:“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所以刘歆接着说:“炮牺氏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为帝太昊。”伏羲就是太昊。“稽之于《易》,炮牺、神农、黄帝相继之世可知。”太昊伏羲氏继天而立,神农、黄帝皆继太昊伏羲而立。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2. 带拥和而的成语
蜂拥而至、
左拥右抱、
纷纷拥拥、
拥篲救火、
持衡拥璇、
拥兵自固、
拥书百城、
蜂拥蚁聚、
后拥前驱、
徒拥其名、
拥彗扫门、
拥雾翻波、
窃势拥、
前遮后拥、
前呼后拥、
拥政爱民、
拥书南面、
坐拥百城来自www.gyjslw.com
3. 什么其名的成语
徒有其名,读tú yǒu qí míng,汉语成语,解释为有名无实。出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4. 什么名什么其什么其
名过其实、名副其实、美其名曰、名符其实、徒拥其名、莫名其妙、徒有其名、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藏诸名山,传之其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5. 徒看头的四字成语
徒有其名徒劳无益徒劳无功徒拥虚名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6. 名其成语有哪些
莫名其妙、名副其实、美其名曰、徒拥其名www.gyjslw.com
7. 第二个字是拥的成语
蜂拥而至、左拥右抱、徒拥其名、蜂拥蚁聚、后拥前驱、坐拥百城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8. 文言文《北宋名相吕端》翻译
原文出自《二十史全译·宋史·列传第四十》中“吕端列传”,即:
 
原文内容: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父琦,晋兵部侍郞。端少敏悟好学,以荫补千牛备身。历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郞、直弘文馆,换著作佐郞、直史馆。太祖即位,迁太常丞、知浚仪县,同判定州。开宝中,西上阁门使郝崇信使契丹,以端假太常少卿为副。八年,知洪州,未上,改司门员外郞、知成都府,赐金紫。为政清简,远人便之。
 
会秦王廷美尹京,召拜考功员外郞,充开封府判官。太宗征河东,廷美将有居留之命,端白廷美曰:“主上栉风沐雨,以申吊伐,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今主留务,非所宜也。”廷美由是恳请从行。寻坐王府亲吏请托执事者违诏市竹木,贬商州司户参军。移汝州,复为太常丞、判寺事。出知蔡州,以善政,吏民列奏借留。改祠部员外郞、知开封县,迁考功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使高丽,暴风折樯,舟人怖恐,端读书若在斋阁时。迁户部郎中、判太常寺兼礼院,选为大理少卿,俄拜右谏议大夫。
 
许王元僖尹开封,又为判官。王薨,有发其阴事者,坐裨赞无状,遣御史武元颖、内侍王继恩就鞫于府。端方决事,徐起候之,二使曰:“有诏推君。”端神色自若,顾从者曰:“取帽来。”二使曰:“何遽至此?”端曰:“天子有制问,即罪人矣,安可在堂上对制使?”即下堂,随问而答。左迁卫尉少卿。会置考课院,群官有负谴置散秩者,引对,皆泣涕,以饥寒为请。至端,即奏曰:“臣前佐秦邸,以不检府吏,谪掾商州,陛下复擢官籍辱用。今许王暴薨,臣辅佐无状,陛下又不重谴,俾亚少列,臣罪大而幸深矣!今有司进退善否,苟得颖州副使,臣之愿也。”太宗曰:“朕自知卿。”无何,复旧官,为枢密直学士,逾月,拜参知政事。
 
时赵普在中书,尝曰:“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岁余,左谏议大夫寇准亦拜参知政事。端请居准下,太宗即以端为左谏议大夫,立准上。每独召便殿,语必移晷。擢拜户部侍郎、平章事。
 
时吕蒙正为相,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会曲宴后苑,太宗作《钓鱼诗》,有云:“欲饵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问钓鱼人。”意以端。后数日,罢蒙正而相端焉。初,端兄余庆,建隆中以藩府旧僚参预大政,端复居相位,时论荣之。端历官仅四十年,至是骤被奖擢,太宗犹恨任用之晚。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一日,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上戒君勿言于端乎?”准曰:“否。”端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其策。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进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
 
太宗不豫,真宗为皇太子,端日与太子问起居。及疾大渐,内侍王继恩忌太子英明,阴与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谋立故楚王元佐。太宗崩,李皇后命继恩召端,端知有变,锁继恩于阁内,使人守之而入。皇后曰:“宫车已晏驾,立嗣以长,顺也,今将如何?”端曰:“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今始弃天下,岂可遽违命有异议邪?”乃奉太子至福宁庭中。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平立殿下不拜,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以继勋为使相,赴陈州。贬昌龄忠武军司马,继恩右监门卫将军、均州安置,旦除名流浔州,籍其家赀。
 
真宗每见辅臣入对,惟于端肃然拱揖,不以名呼。又以端躯体洪大,宫庭阶戺稍峻,特令梓人为纳陛。尝召对便殿,访军国大事经久之制,端陈当世急务,皆有条理,真宗嘉纳。加右仆射,监修国史。明年夏,被疾,诏免常参,就中书视事。上疏求解,不许。十月,以太子太保罢。在告三百日,有司言当罢奉,诏赐如故。车驾临问,端不能兴,抚慰甚至。卒,年六十六,赠司空,谥正惠,追封妻李氏泾国夫人,以其子藩为太子中舍,荀大理评事,蔚千牛备身,蔼殿中省进马。
 
 
原文大意: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他的父亲吕琦,是兵部侍郎。吕端年少时聪敏爱学习而且一点即透,凭借家里的余荫成了千牛备身。曾经当过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也曾在弘文馆当值,后来换成了著作佐郎、任职于史馆。太祖即位,升为太常寺丞、兼浚仪县的知县,同时兼任定州同判。开宝年中,西上阁门使郝崇信出使契丹,任命代理太常寺少卿的吕端为使团副使。开宝八年,调吕端去洪州任知州,还未赴任,就改任为司门员外郎、兼成都府知府,赐金紫。吕端为政清正不苛细[苛细:要求严格且琐碎,能使远处的人得到安定。
 
当时是秦王赵廷美治理京畿,授命吕端为考功员外郎,并充任开封府判官。宋太宗征河东,秦王赵廷美可能继续留在京都,吕端上告廷美说:“您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应当慰问受苦的百姓,讨伐有罪的人。而您是皇上的亲人也是贤臣,应当上表跟随圣上。现在主上滞留京都,不合适啊。”于是赵廷美上表请求随皇上亲征。不久吕端因为受到王府亲吏贿赂执事者违背皇上的诏令买卖树木的牵连而获罪,贬为商州司户参军。后又转移到汝州,又当回了太常寺丞、判寺事。外调蔡州任知州,因为政绩良好,蔡州的官员和百姓上书希望吕端能留任。改任祠部员外郎、开封县知县,后升为考功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出使高丽时,暴风吹折了船的桅杆,船上其他人都十分恐慌,而吕端却好像(只是)在书房读书,(十分镇定)。后来升为户部郎中、判太常寺兼礼院,又被选为大理寺少卿,不久就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
 
许王元僖治理京师开封时,吕端成为开封府判官。许王死后,有人揭露许王有不可告人的事情,所以吕端因辅佐许王无功而获罪,皇上派御史武元颖、内侍王继恩去吕端府中审问此事。吕端正在处理公务,于是慢慢的起身敬候,这两人说:“奉皇命审问您。”吕端神色镇定,回头告诉随从说:“去我的官帽来。”这两人说:“怎至于这样?”吕端说:“天子要讯问,就是罪人,怎么能在堂上面对主讯人?”随即下堂,且有问必答。吕端被降职为卫尉少卿。正值设立考课院,群官有负责贬谪豁免分发俸禄的,皇帝召见他们并询问对答,都流泪不止,推辞说环境艰苦。到吕端,当即上奏说:“臣先前辅佐秦王府邸,因为没有监督好府内官员,而贬为商州副官,承蒙陛下不弃又提拔任用为正职。现今许王暴病而死,臣辅佐无功,陛下又不严加贬谪,使臣在朝内任职,臣罪过很大而福气很深哪!现在有主管官员升谪褒贬的工作了,如果能成为颖州副使,臣就如愿了。”宋太宗说:“朕自然是了解你的。”不久,回复了原有的职务,为枢密直学士,一个月后,官拜参知政事。
 
当时赵普在中书省,曾说:“我看吕端向陛下禀报事情,得到嘉赏不曾高兴,遇到挫折不曾忧惧,也不曾表现在言语上,是真正具有宰相才能的人啊。”一年后,左谏议大夫寇准也官拜参知政事。吕端请求自己居寇准之下,宋太宗当即任命吕端为左谏议大夫,地位在寇准之上。每次皇帝单独在偏殿召见吕端,必定要说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又提拔拜吕端为户部侍郎、平章事。
 
当时吕蒙正是丞相,而宋太宗想让吕端当宰相,有人说曰:“吕端为人胡涂。”宋太宗说:“吕端小事胡涂,大事不胡涂。”拿定主意要任吕端为宰相。正好当时在后苑举办曲宴,宋太宗作《钓鱼诗》,其中一句:“欲饵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问钓鱼人。”。意思宰相非吕端莫。几天后,罢黜吕蒙正并任命吕端为宰相。以前,吕端的哥哥吕余庆,建隆年间就以地方军政老一代的大官的资格参预过军国大事,现在吕端又居相位,当时的舆论都非常敬重他。吕端经历官场仅四十年,到现在突然间被提拔,宋太宗遗憾地认为太晚重用他了。吕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明简要为务。他考虑到与寇准同一级别,而自己先居相位,恐怕寇准感到不平,于是请皇上同意让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时间进政事堂主持用印,宋太宗同意了。当时在上书发表意见时,其他朝臣大多持有不同意见,只有吕端很少明确的表态。一天,皇帝发出手谕:“今后中书省有事必经吕端详细提出意见后,才能上奏。”吕端于是越来越谦让且不自己做主。
 
以前 ,李继迁骚扰西部边境,保安军上奏说俘获了他的母亲。于是,太宗就想杀掉她,由于寇准作为枢密副使,宋太宗单独召寇准讨论这事。寇准出来,经过宰相办公的地方时,吕端怀疑是商量大事,留住寇准说:“皇上告诫你不要向我讲吗?”寇准说:“没有。”吕端说:“边防日常事务,我不必参与,如果是军国大计,我吕端既然备位宰相,就不可不知道。”于是寇准就把事情告诉他,吕端说:“如何处理?”寇准说:“想在保安军北门外杀掉她,警告那些凶恶叛逆的人。”吕端说:“若果一定要这样的话,恐怕不能得到想要的效果,请稍等,我再去请示一下。”然后吕端对宋太宗说:“过去项羽抓到刘邦的父亲,想煮死他,刘邦说:‘希望您能分我一杯肉汤。’作大事的人是不会顾及他的亲的,何况李继迁这种叛逆的人呢?陛下今日杀掉她,明日李继迁可以抓到吗?若其不然,只能白白的结下仇怨,使其叛心更加坚决而已。”宋太宗说:“那该怎么办呢?”吕端说:“依臣的愚见,应该把她安置于延州,好好养起来,就可以招来李继迁。虽不能马上要他投降,但总能使他有所牵挂:你的母亲的命运就在我们手上。”太宗拍着大腿说好:“要不是你,差点就误了我的大事。”当即就照他的法子去做。李母后来病死在延州,李继迁不久也死了,后来李继迁的儿子竟然投降宋朝并请求归附,就是吕端的办法所产生的效果。后来吕端进升为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
 
宋太宗身体不好,宋真宗当时是皇太子,吕端每天都和太子一起问起居。等到宋太宗的病情加剧,内侍王继恩畏惧皇太子的英明,私下里与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计划立先前的楚王元佐。宋太宗驾崩,李皇后让李继恩把吕端叫来,吕端感觉不对,于是就把李继恩所在阁内,让人看着他然后才去见李皇后。皇后说:“皇帝已经晏驾,应立皇长子为继任皇帝,这是顺应天意的,(你说)现在该怎么办吧?”吕端说:“先帝立太子正是为了今天这种状况,皇帝才弃天下而去,怎能急着违抗先皇遗命呢?”于是侍奉皇太子赵恒到福宁庭中。宋真宗登基后,垂帘引见诸位大臣,吕端平身站在殿下并不参拜,请求皇上卷帘,走上前去仔细查看,然后走下台阶,率领群臣跪拜并高呼万岁。皇帝任命李继勋为使相,去了陈州。贬李昌龄为忠武军的司马,王继恩为右监门卫将军、安置在均州,胡旦除去名籍,取消原有身份流放浔州,家产充公。
 
宋真宗每次召见辅佐的大臣,只在吕端面前谨慎有礼,不称呼他的名。又因为吕端比较胖,宫庭阶戺又有些陡,就特地令木工为他纳陛。曾经在偏殿召见吕端,了解以前处理的军国大事,而吕端则述说现在要紧的事物,很有条理,宋真宗也都能很好的接受。吕端加官右仆射,监修国史。第二年夏天,吕端病了,皇帝下诏免去他的日常觐见,任命他为中书视事。吕端上疏想要辞官,宋真宗不准。十月,以太子太保的身份被免职。吕端休假过了三百天,有的主管官员说应当停发俸禄,于是皇帝就下诏恩赐吕端的待遇跟以前一样。宋真宗亲自去看望他,吕端起不来,皇帝就百般的安抚慰藉。卒,享年六十六岁,追封他为司空,谥号正惠。
求解七_20130809170508.doc大小:129.17K
已经过百度安全检测,放心下载
点击下载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9. 拥可以组哪些成语
拥字成语 :蜂拥而至、左拥右抱、纷纷拥拥、摊书拥百城、拥篲救火、前遮后拥、拥彗扫门、徒拥其名、拥雾翻波、拥书百城、拥兵自固、窃势拥、持衡拥璇、蜂拥蚁聚、后拥前驱、前呼后拥、拥书南面、拥政爱民、坐拥百城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10. 第一个字是徒成语
第一个字是徒成语 :
徒子徒孙、
徒有虚名、
徒劳无功、
徒读父书、
徒托空言、
徒拥其名、
徒有其表、
徒废唇舌、
徒陈空文、
徒费无益、
徒费唇舌、
徒乱人意、
徒唤奈何、
徒法不行、
徒呼奈何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11. 文言文《北宋名相吕端》翻译
原文出自《二十史全译·宋史·列传第四十》中“吕端列传”,即:
 
原文内容: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父琦,晋兵部侍郞。端少敏悟好学,以荫补千牛备身。历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郞、直弘文馆,换著作佐郞、直史馆。太祖即位,迁太常丞、知浚仪县,同判定州。开宝中,西上阁门使郝崇信使契丹,以端假太常少卿为副。八年,知洪州,未上,改司门员外郞、知成都府,赐金紫。为政清简,远人便之。
 
会秦王廷美尹京,召拜考功员外郞,充开封府判官。太宗征河东,廷美将有居留之命,端白廷美曰:“主上栉风沐雨,以申吊伐,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今主留务,非所宜也。”廷美由是恳请从行。寻坐王府亲吏请托执事者违诏市竹木,贬商州司户参军。移汝州,复为太常丞、判寺事。出知蔡州,以善政,吏民列奏借留。改祠部员外郞、知开封县,迁考功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使高丽,暴风折樯,舟人怖恐,端读书若在斋阁时。迁户部郎中、判太常寺兼礼院,选为大理少卿,俄拜右谏议大夫。
 
许王元僖尹开封,又为判官。王薨,有发其阴事者,坐裨赞无状,遣御史武元颖、内侍王继恩就鞫于府。端方决事,徐起候之,二使曰:“有诏推君。”端神色自若,顾从者曰:“取帽来。”二使曰:“何遽至此?”端曰:“天子有制问,即罪人矣,安可在堂上对制使?”即下堂,随问而答。左迁卫尉少卿。会置考课院,群官有负谴置散秩者,引对,皆泣涕,以饥寒为请。至端,即奏曰:“臣前佐秦邸,以不检府吏,谪掾商州,陛下复擢官籍辱用。今许王暴薨,臣辅佐无状,陛下又不重谴,俾亚少列,臣罪大而幸深矣!今有司进退善否,苟得颖州副使,臣之愿也。”太宗曰:“朕自知卿。”无何,复旧官,为枢密直学士,逾月,拜参知政事。
 
时赵普在中书,尝曰:“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岁余,左谏议大夫寇准亦拜参知政事。端请居准下,太宗即以端为左谏议大夫,立准上。每独召便殿,语必移晷。擢拜户部侍郎、平章事。
 
时吕蒙正为相,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会曲宴后苑,太宗作《钓鱼诗》,有云:“欲饵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问钓鱼人。”意以端。后数日,罢蒙正而相端焉。初,端兄余庆,建隆中以藩府旧僚参预大政,端复居相位,时论荣之。端历官仅四十年,至是骤被奖擢,太宗犹恨任用之晚。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一日,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上戒君勿言于端乎?”准曰:“否。”端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其策。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进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
 
太宗不豫,真宗为皇太子,端日与太子问起居。及疾大渐,内侍王继恩忌太子英明,阴与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谋立故楚王元佐。太宗崩,李皇后命继恩召端,端知有变,锁继恩于阁内,使人守之而入。皇后曰:“宫车已晏驾,立嗣以长,顺也,今将如何?”端曰:“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今始弃天下,岂可遽违命有异议邪?”乃奉太子至福宁庭中。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平立殿下不拜,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以继勋为使相,赴陈州。贬昌龄忠武军司马,继恩右监门卫将军、均州安置,旦除名流浔州,籍其家赀。
 
真宗每见辅臣入对,惟于端肃然拱揖,不以名呼。又以端躯体洪大,宫庭阶戺稍峻,特令梓人为纳陛。尝召对便殿,访军国大事经久之制,端陈当世急务,皆有条理,真宗嘉纳。加右仆射,监修国史。明年夏,被疾,诏免常参,就中书视事。上疏求解,不许。十月,以太子太保罢。在告三百日,有司言当罢奉,诏赐如故。车驾临问,端不能兴,抚慰甚至。卒,年六十六,赠司空,谥正惠,追封妻李氏泾国夫人,以其子藩为太子中舍,荀大理评事,蔚千牛备身,蔼殿中省进马。
 
 
原文大意: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他的父亲吕琦,是兵部侍郎。吕端年少时聪敏爱学习而且一点即透,凭借家里的余荫成了千牛备身。曾经当过国子主簿、太仆寺丞、秘书郎,也曾在弘文馆当值,后来换成了著作佐郎、任职于史馆。太祖即位,升为太常寺丞、兼浚仪县的知县,同时兼任定州同判。开宝年中,西上阁门使郝崇信出使契丹,任命代理太常寺少卿的吕端为使团副使。开宝八年,调吕端去洪州任知州,还未赴任,就改任为司门员外郎、兼成都府知府,赐金紫。吕端为政清正不苛细[苛细:要求严格且琐碎,能使远处的人得到安定。
 
当时是秦王赵廷美治理京畿,授命吕端为考功员外郎,并充任开封府判官。宋太宗征河东,秦王赵廷美可能继续留在京都,吕端上告廷美说:“您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应当慰问受苦的百姓,讨伐有罪的人。而您是皇上的亲人也是贤臣,应当上表跟随圣上。现在主上滞留京都,不合适啊。”于是赵廷美上表请求随皇上亲征。不久吕端因为受到王府亲吏贿赂执事者违背皇上的诏令买卖树木的牵连而获罪,贬为商州司户参军。后又转移到汝州,又当回了太常寺丞、判寺事。外调蔡州任知州,因为政绩良好,蔡州的官员和百姓上书希望吕端能留任。改任祠部员外郎、开封县知县,后升为考功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出使高丽时,暴风吹折了船的桅杆,船上其他人都十分恐慌,而吕端却好像(只是)在书房读书,(十分镇定)。后来升为户部郎中、判太常寺兼礼院,又被选为大理寺少卿,不久就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
 
许王元僖治理京师开封时,吕端成为开封府判官。许王死后,有人揭露许王有不可告人的事情,所以吕端因辅佐许王无功而获罪,皇上派御史武元颖、内侍王继恩去吕端府中审问此事。吕端正在处理公务,于是慢慢的起身敬候,这两人说:“奉皇命审问您。”吕端神色镇定,回头告诉随从说:“去我的官帽来。”这两人说:“怎至于这样?”吕端说:“天子要讯问,就是罪人,怎么能在堂上面对主讯人?”随即下堂,且有问必答。吕端被降职为卫尉少卿。正值设立考课院,群官有负责贬谪豁免分发俸禄的,皇帝召见他们并询问对答,都流泪不止,推辞说环境艰苦。到吕端,当即上奏说:“臣先前辅佐秦王府邸,因为没有监督好府内官员,而贬为商州副官,承蒙陛下不弃又提拔任用为正职。现今许王暴病而死,臣辅佐无功,陛下又不严加贬谪,使臣在朝内任职,臣罪过很大而福气很深哪!现在有主管官员升谪褒贬的工作了,如果能成为颖州副使,臣就如愿了。”宋太宗说:“朕自然是了解你的。”不久,回复了原有的职务,为枢密直学士,一个月后,官拜参知政事。
 
当时赵普在中书省,曾说:“我看吕端向陛下禀报事情,得到嘉赏不曾高兴,遇到挫折不曾忧惧,也不曾表现在言语上,是真正具有宰相才能的人啊。”一年后,左谏议大夫寇准也官拜参知政事。吕端请求自己居寇准之下,宋太宗当即任命吕端为左谏议大夫,地位在寇准之上。每次皇帝单独在偏殿召见吕端,必定要说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又提拔拜吕端为户部侍郎、平章事。
 
当时吕蒙正是丞相,而宋太宗想让吕端当宰相,有人说曰:“吕端为人胡涂。”宋太宗说:“吕端小事胡涂,大事不胡涂。”拿定主意要任吕端为宰相。正好当时在后苑举办曲宴,宋太宗作《钓鱼诗》,其中一句:“欲饵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问钓鱼人。”。意思宰相非吕端莫。几天后,罢黜吕蒙正并任命吕端为宰相。以前,吕端的哥哥吕余庆,建隆年间就以地方军政老一代的大官的资格参预过军国大事,现在吕端又居相位,当时的舆论都非常敬重他。吕端经历官场仅四十年,到现在突然间被提拔,宋太宗遗憾地认为太晚重用他了。吕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明简要为务。他考虑到与寇准同一级别,而自己先居相位,恐怕寇准感到不平,于是请皇上同意让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时间进政事堂主持用印,宋太宗同意了。当时在上书发表意见时,其他朝臣大多持有不同意见,只有吕端很少明确的表态。一天,皇帝发出手谕:“今后中书省有事必经吕端详细提出意见后,才能上奏。”吕端于是越来越谦让且不自己做主。
 
以前 ,李继迁骚扰西部边境,保安军上奏说俘获了他的母亲。于是,太宗就想杀掉她,由于寇准作为枢密副使,宋太宗单独召寇准讨论这事。寇准出来,经过宰相办公的地方时,吕端怀疑是商量大事,留住寇准说:“皇上告诫你不要向我讲吗?”寇准说:“没有。”吕端说:“边防日常事务,我不必参与,如果是军国大计,我吕端既然备位宰相,就不可不知道。”于是寇准就把事情告诉他,吕端说:“如何处理?”寇准说:“想在保安军北门外杀掉她,警告那些凶恶叛逆的人。”吕端说:“若果一定要这样的话,恐怕不能得到想要的效果,请稍等,我再去请示一下。”然后吕端对宋太宗说:“过去项羽抓到刘邦的父亲,想煮死他,刘邦说:‘希望您能分我一杯肉汤。’作大事的人是不会顾及他的亲的,何况李继迁这种叛逆的人呢?陛下今日杀掉她,明日李继迁可以抓到吗?若其不然,只能白白的结下仇怨,使其叛心更加坚决而已。”宋太宗说:“那该怎么办呢?”吕端说:“依臣的愚见,应该把她安置于延州,好好养起来,就可以招来李继迁。虽不能马上要他投降,但总能使他有所牵挂:你的母亲的命运就在我们手上。”太宗拍着大腿说好:“要不是你,差点就误了我的大事。”当即就照他的法子去做。李母后来病死在延州,李继迁不久也死了,后来李继迁的儿子竟然投降宋朝并请求归附,就是吕端的办法所产生的效果。后来吕端进升为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
 
宋太宗身体不好,宋真宗当时是皇太子,吕端每天都和太子一起问起居。等到宋太宗的病情加剧,内侍王继恩畏惧皇太子的英明,私下里与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计划立先前的楚王元佐。宋太宗驾崩,李皇后让李继恩把吕端叫来,吕端感觉不对,于是就把李继恩所在阁内,让人看着他然后才去见李皇后。皇后说:“皇帝已经晏驾,应立皇长子为继任皇帝,这是顺应天意的,(你说)现在该怎么办吧?”吕端说:“先帝立太子正是为了今天这种状况,皇帝才弃天下而去,怎能急着违抗先皇遗命呢?”于是侍奉皇太子赵恒到福宁庭中。宋真宗登基后,垂帘引见诸位大臣,吕端平身站在殿下并不参拜,请求皇上卷帘,走上前去仔细查看,然后走下台阶,率领群臣跪拜并高呼万岁。皇帝任命李继勋为使相,去了陈州。贬李昌龄为忠武军的司马,王继恩为右监门卫将军、安置在均州,胡旦除去名籍,取消原有身份流放浔州,家产充公。
 
宋真宗每次召见辅佐的大臣,只在吕端面前谨慎有礼,不称呼他的名。又因为吕端比较胖,宫庭阶戺又有些陡,就特地令木工为他纳陛。曾经在偏殿召见吕端,了解以前处理的军国大事,而吕端则述说现在要紧的事物,很有条理,宋真宗也都能很好的接受。吕端加官右仆射,监修国史。第二年夏天,吕端病了,皇帝下诏免去他的日常觐见,任命他为中书视事。吕端上疏想要辞官,宋真宗不准。十月,以太子太保的身份被免职。吕端休假过了三百天,有的主管官员说应当停发俸禄,于是皇帝就下诏恩赐吕端的待遇跟以前一样。宋真宗亲自去看望他,吕端起不来,皇帝就百般的安抚慰藉。卒,享年六十六岁,追封他为司空,谥号正惠。
求解七_20130809170508.doc大小:129.17K
已经过百度安全检测,放心下载
点击下载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81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