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小()()()”「小己得失」

2024年10月08日成语大全78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小己得失”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不与人争得失,唯求己有知能。这话如何理解、有一首粤语歌的其中一句歌词是“几多抑郁,几多得失,都会慢慢地流逝…” 急求这首歌的歌名。、男生总是会计较自己的得失怎么办?很多已经过去的事,自己已经改过来了,但还是会后悔过去那个自己的一些、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素,过去归之于零。是什么意思、“是非审之于己 毁誉听之于人 得失安之于数”是谁说的,出自于哪?、一己得失是什么意思?、失的成语有哪些成语礼俗得失一依周典,每各为书还具条奏的翻译翻译太史公曰:春秋推见郅隐,易本隐之以显,大雅言王公大人方德逮黎遮,小雅讥小己得,其流及止,所以言得失并存前面应该用什么成语等

目录索引:
1:成语“小己得失”的词条资料
2:不与人争得失,唯求己有知能。这话如何理解
3:有一首粤语歌的其中一句歌词是“几多抑郁,几多得失,都会慢慢地流逝…” 急求这首歌的歌名。
4:男生总是会计较自己的得失怎么办?很多已经过去的事,自己已经改过来了,但还是会后悔过去那个自己的一些
5: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素,过去归之于零。是什么意思
6:“是非审之于己 毁誉听之于人 得失安之于数”是谁说的,出自于哪?
7:一己得失是什么意思?
8:失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9:礼俗得失一依周典,每各为书还具条奏的翻译

10:翻译太史公曰:春秋推见郅隐,易本隐之以显,大雅言王公大人方德逮黎遮,小雅讥小己得,其流及止,所以言

11:得失并存前面应该用什么成语

成语“小己得失”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xiǎo jǐ dé shī
成语简拼:XJDS
成语注音:ㄒ一ㄠˇ ㄐ一ˇ ㄉㄜˊ ㄕ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个人得失
成语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小雅》讥小己之丢失,其流及上。”来自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小己:个人。指个人的得失。
成语用法:小己得失作宾语、定语;指个人的得失。

成语“小己得失”的扩展资料

1. 不与人争得失,唯求己有知能。这话如何理解
不与人争得失,来惟求己有知能。源(又作:不与人争,惟求己知)译文:不和他人去争名利上的得与失,只求自己能够具有智慧与才干。理解:名利是短暂的,而智慧和能力则是长久的。但人们往往着重在小处,而忽略了大处。得失不能以成败而定,只要有所心得就不必再来计较谁输谁赢,机会后头依然有。若是对已成定论的成败耿耿于怀,只怕成功的时机再出现时,又只能再见了。可见,不一味争得失的人,才是明明德之人。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2. 有一首粤语歌的其中一句歌词是“几多抑郁,几多得失,都会慢慢地流逝…” 急求这首歌的歌名。
王菲 - 有缘的话
曲/编:王利名 词:绿叶 独白:陈小宝
独白: 系时间上既巧合 定抑或系缘份既安排
系我最失意既时间 认识到你
我地曾经有过一段好开心既日子
不过 真系好抱歉 我要走拉
我想我地大家暂时分开一段时间
冷静一下 考虑下
究竟我地仲应唔 应该再系埋一齐
心已伤轻轻抹干眼泪
是谁订错对没法明了
恋爱中显见几番幼稚
未能会意你另有所思
再不低声悲泣哭诉命运是无奈
那需今天多讲特来故意做障碍
几多抑郁 几多得失必会慢慢地流逝
请你远去 莫回望
独白:傻啦 唔好再难过啦!
趁住我地大家重系年轻既时候
我好想去外国继续我既学业
多的充实自己 为左将来
我谂我个快择系o岩架!
如果我o地将来真系重有缘既话
我……
心已伤轻轻抹干眼泪
是谁订错对没法明了
恋爱中显见几番幼稚
未能会意你另有所思
再不低声悲泣哭诉命运是无奈
那需今天多讲特来故意做障碍
几多抑郁 几多得失必会慢慢地流逝
请你远去 莫回望
再不低声悲泣哭诉命运是无奈
那需今天多讲特来故意做障碍
几多抑郁 几多得失必会慢慢地流逝
请你远去 莫回望
尽管远去 莫回望www.gyjslw.com
3. 男生总是会计较自己的得失怎么办?很多已经过去的事,自己已经改过来了,但还是会后悔过去那个自己的一些
可能你想事情太多,太深了。由于你太怕自己会失去什么 所以总是很小心 像你这个年龄是思维发散的时候 很容易受小事干扰 这其实并不大好 因为会影响到你做更重要的事情 你应该调整好心态 告诉自己 自己并不是完美的人 偶尔会有小错误 不需要太在意 然后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和运动,兴趣上 多跟乐观的人交往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4. 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素,过去归之于零。是什么意思
做事情的对错按照自己一贯的标准判断,做了之后被别人赞扬或者否定诋毁随它去,得失成败坦然的接受命运的安排。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5. “是非审之于己 毁誉听之于人 得失安之于数”是谁说的,出自于哪?
这是岳麓书院的讲堂中的一副对联。这个对联的意思是是非审之于己: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是非,是非面前,能自我省思谨慎判断就好了;毁誉听之于人:事情尽心尽力完成就好,至于褒贬毁损那是别人的事,由他们去吧;得失安之于数:至于得失成败都是天定的,命中注定,安然接受就好了。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6. 一己得失是什么意思?
仅仅是我个人的得失问题(只影响到一个人的利益)www.gyjslw.com
7. 失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大惊失色、
流离失所、
失之交臂、
哑然失笑、
利害得失、
张皇失措、
因小失大、
黯然失色、
得不偿失、
顾此失彼、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言多必失、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差以毫厘,失之千里、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8. 礼俗得失一依周典,每各为书还具条奏的翻译
◎ 裴松之
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晋太元中拜殿中将军,除新野太守。不行,拜员外散骑侍郎。义熙初为故鄣令,入为尚书祠部郎,武帝领司州,以为州主簿,转治中从事史,召为世子洗马,除零陵内史,征国子博士。元嘉初为冗从仆射,转中书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出为永嘉太守,入补通直常侍,复出为南琅邪太守,致仕,拜中散大夫,寻领国子博士,进太中大夫,封西乡侯,卒年八十。有《三国志》注六十五卷,集二十一卷。
◇ 请禁私碑表
碑铭之作,以明示後昆,自非殊功异德,无以允应兹典。大者道动光远,世所宗推,其次节行高妙,遗烈可纪。若乃亮采登庸,绩用显著,敷化所莅,惠训融远,述咏所寄,有赖镌勒,非斯族也,则几乎僭黩矣。俗敝伪兴,华烦已久。是以孔悝之铭,行是人非;蔡邕制文,每有愧色。而自时厥後,其流弥多,预有臣吏,必为建立,勒铭寡取信之实,刊石成虚伪之常,真假相蒙,殆使合美者不贵,但论其功费,又不可称。不加禁裁,其敝无已。以为诸欲立碑者,宜悉令言上,为朝议所许,然後听之,庶可以防遏无征,显彰茂实,使百世之下,知其不虚,则义信於仰止,道孚於来叶。(《宋书·裴松之传》,又《礼志》二,义熙中,尚书祠部郎裴松之又议禁断。)
◇ 上三国志注表
臣松之言,臣闻智周则万理自宾,鉴远则物无遗照。虽尽性穷微,深不可识,至於绪馀所寄,则必接乎粗迹。是以体备之量,犹曰好察迩言。畜德之厚,在於多识往行。伏惟陛下,道该渊极,神超妙物,晖光日新,郁哉弥盛。虽一贯坟典,怡心玄赜,犹复降怀近代,博观兴废。将以总括前踪,贻诲来世,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於略,时有所脱漏,臣奉诏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旁摭遗逸,案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阔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分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钞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自就撰集,已垂期月。写校始讫,谨对上呈。
窃惟缋事以众色成文,蜜蜂以兼采味,故能使绚素有章,甘逾本质。臣实顽乏,顾惭二物。虽自罄厉,分绝藻缋,既谢淮南食时之敏,又微狂简斐然之作。淹留无成,秽翰墨,不足以上酬圣旨,少塞愆责。愧惧之深,若坠渊谷。谨拜表以闻,随用流汗。臣松之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谨言,元嘉六年七月二十四日,中书侍郎西乡侯臣裴松之上。(明监本三国志。)
◇ 奉使巡行反奏事
臣闻天道以下济光明,君德以广运为极,古先哲后,因心溥被,是以文思在躬,则时雍自洽,礼行江汉,而美化斯远。故能垂大哉之休咏,廓造周之盛则。伏惟陛下,神睿玄通,道契旷代,冕旋华堂,垂心八表。咨敬敷之未绝,虑明扬之靡畅。清问下民,哀此鳏寡,涣焉大号,周爰四达。远猷形於《雅诰》,惠训播乎遐陬。是故率土仰咏,重译咸说,莫不讴吟踊跃,式铭皇风。或有扶老携幼,称欢路左,诚由亭毒既流,故忘其自至,千载一时,於是乎在。臣谬蒙铨任,忝厕显列,猥以短乏,思纯八表,无以宣畅圣旨,肃明风化,黜陟无序,搜扬寡闻,惭惧屏营,不知所措。奉二十四条,谨随事为牒。伏见癸卯诏书,礼俗得失,一依周典,每各为书,还具条奏。依事为书,以系之後。(《宋书·裴松之传》。)
◇ 庾炳之府公礼敬议(炳之,《南史》作「仲文」。)
案《春秋》桓八年,祭公逆王后于纪。《公羊传》曰:「女在国称女,此其称王后何?王者无外,其辞成矣。」推此而言,则炳之为吏之道,定於受命之日矣。其辞已成在无外,名器既正,则礼亦从之。且今宰牧之官,拜不之职,未接之民,必有其敬者。以既受王命,则成君民之义故也。吏之被敕,犹除者受拜,民不以未见,阙其被礼,吏安可以未到,废其节乎。愚怀所见,宜执吏礼。(《宋书·庾炳之传》。)
◇ 答江氏问大功嫁妹
江氏问裴松之曰:「从兄女先克此六月,与庾长史弟婚,其姊蔡氏先三月亡,葬送已毕,从兄无嗣,兄子简为後。今与从妹同服大功,大功末可以嫁子,不知无父而兄有大功服,可复嫁妹不?」答曰:「意谓父有大功,尚可嫁子,兄在大功,理无不可。今所未了者,未知女身大功,亦可得嫁不?又降而在大功,得与本服九月者同不?见宗涛答范超伯问,娶妇之与嫁子,轻重有一等之差。己身小功,可以娶妻。女身大功,何为不可以嫁。谓此言为是,但其论降在大功者,如为不尽,吾以为聘纳礼重,故探其本情,适人差轻,故以见服为断。《礼》无降在大功不可嫁子之文,不应於外生疑,且有小功下殇之丧,过五月便可以娶,降在九月者,过三月而後嫁,计其日月,亦一等之谓也。」(《通典》六十。)
◇ 答何承天书论次孙持重
礼:嫡不传重,传重非嫡,皆不加服,明嫡不可二也,范宣所云:「次孙本无三年之道」,若应为服後,次孙宜为丧主终竟三年,而不得服三年之服也。(《通典》八十八。)
◇ 难郭冲条诸葛亮五事
王隐《蜀记》云,晋初扶风王骏镇关中,司马高平刘宝、长史荥阳桓隰、诸官士大夫共论诸葛亮,於时谭者多讥亮托身非所,劳困蜀民,力小谋大,不能度德量力。金城郭冲以为亮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於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冲之言。臣松之以为亮之异美,诚所愿闻,然冲之所说,实皆可疑,谨随事难之如左:
其一事曰: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法正谏曰:「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愿缓刑弛禁,以慰其望。」亮答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自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於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於斯而著。」
难曰:案法正在刘主前死,今称法正谏,则刘主在也。诸葛职为股肱,事归元首,刘主之世,亮又未领益州,庆赏刑政,不出於己。寻冲所述亮答,自有其能,有违人臣自处之宜。以亮谦慎之体,殆必不然。又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未闻善政以刻剥为称。
其二事曰:曹公遣刺客见刘备,方得交接,开论伐魏形势,甚合备计。稍欲亲近,刺者尚未得便会,既而亮入,魏客神色失措。亮因而察之,亦知非常人。须臾,客如厕,备谓亮曰:「向得奇士,足以助君补益。」亮问所在,备曰:「起者其人也。」亮徐叹曰:「观客色动而神惧,视低而忤数,奸形外漏,邪心内藏,必曹氏刺客也。」追之,巳越墙而走。
难曰:凡为刺客,皆暴虎凭河,死而无悔者也。刘主有知人之鉴,而惑於此客,则此客亦一时之奇士也。又语诸葛「足以助君补益」,则亦诸葛之流亚也。凡如诸葛之俦,鲜有为人作刺客者矣,时主亦当惜其器用,必不投之死地也。且此人不死,要应显达为魏,竟是谁乎?何其寂蔑而无闻。
三事曰:亮屯於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侯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後知,深以为恨。
难曰:案阳平在汉中。亮初屯阳平,宣帝尚为荆州都督,镇宛城,至曹真死後,始与亮於关中相抗御耳。魏尝遣宣帝自宛由西城伐蜀,值霖雨,不果。此之前後,无复有与阳平交兵事。就如冲言,宣帝既举二十万众,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设防持重,何至便走乎?案《魏延传》:「延每随亮出,辄欲请精兵万人,与亮异道会於潼关,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己才用之不尽也。」亮尚不以延为万人别统,岂得如冲言,顿使将军兵在前,而以轻弱自守乎?且冲与扶风王言,显彰宣帝之短,对子毁父,理所不容,而「扶风王慨然善冲之言」,故知此书举引皆虚。
四事曰:亮出祁山,陇西、南安二郡应时降,围天水,拔冀城,虏姜维,驱略士女数千人还蜀。人皆贺亮,亮颜色愀然有戚容,谢曰:「普天之下,莫非汉民,国家威力未举,使百姓困於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贺,能不为愧。」於是蜀人咸知亮有吞魏之志,非惟拓境而已。
难曰:亮有吞魏之志久矣,不始於此众人方知也,且於时师出无成,伤缺而反者众,三郡归降而不能有。姜维,天水之匹夫耳,获之则於魏何损,拔西县千家,不补街亭所丧,以何为功,而蜀人相贺乎?
五事曰:魏明帝自征蜀,幸长安,遣宣王督张诸军雍凉劲卒三十馀万,潜军密进,规向剑阁。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在者八万。时魏军始陈,幡兵适交,参佐咸以贼众强盛,非力所制,宜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原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鹤望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遣令去。於是去者感悦,愿留一战,往者愤踊,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不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刃争先,以一当十,杀张,却宣王,一战大克,此信之由也。
难曰:臣松之案:亮前出祁山,魏明帝身至长安耳,此年不复自来。且亮大军在关、陇,魏人何由得越亮径向剑阁?亮既出战场,本无久住之规,而方休兵还蜀,皆非经通之言。孙盛、习凿齿搜求异同,罔有所遗,而并不多载冲言,知其乖刺多矣。(《蜀志·诸葛亮传》注。)
◎ 裴る
る字龙驹,松之子,为南中郎外兵曹参军,有《史记集解》八十卷。
◇ 史记集解序
班固有言曰:「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後事,讫於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至於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牾,亦其所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已勤矣。又其是非颇谬於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後六经,序游侠则退庶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る以为固之所言,世称其当。虽时有纰缪,实勒成一家,总其大较,信命世之宏才也。
考较此书,文句不同,有多有少,莫辩其实,而世之惑者,定彼从此,是非相贸,真伪舛杂。故中散大夫东莞徐广研核众本,为作《音义》,具列异同,兼述训解,粗有所发明,而殊恨省略。聊以愚管,增演徐氏,采经传百家并先儒之说,豫是有益,悉皆钞内。删其游辞,取其要实,或义在可疑,则数家兼列。《汉书音义》称臣瓒者,莫知氏姓,今直云「瓒曰」。又都无姓名者,但云《汉书音义》,时见微意,有所裨补。譬ィ星之继朝阳,飞尘之集华岳,以徐为本,号曰《集解》,未详则阙,弗敢臆说。人心不同,闻见异辞,班氏所谓疏略抵牾者,依违不悉辩也,愧非胥臣之多闻,子产之博物,妄言末学,芜秽旧史,岂足以关诸畜德,庶贤无所用心而已。(宋本《史记》。)
◎ 王敬弘
敬弘本名裕之,避武帝讳,改称字,琅邪临沂人。晋司州刺史胡之孙,太元隆安间历本国左常侍、卫军参军、天门太守,转桓伟安西长史南平太守去官。桓玄篡位,屡召不就。玄平,起为武帝车骑从事中郎、徐州治中从事史、征西道规谘议参军。入为中书侍郎,转黄门侍郎,不拜。仍除武帝太尉从事中郎,出为吴兴太守,寻征为侍中。宋国建,以为度支尚书,迁太常。及受禅,补宣训卫尉,加散骑常侍,转吏部尚书。文帝即位,以为金紫光禄大夫,领江夏王师,迁尚书左仆射。又迁尚书令,固辞,改授侍中特进左光禄大夫。致仕征为太子少傅,再征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皆不拜。元嘉二十四年卒,年八十。顺帝升明二年追谥曰文贞。(案,《隋志》,梁有右光禄大夫《王敬集》五卷,《录》一卷,当即此,转写有误脱耳。)
◇ 辞太子少傅表
伏见诏书,以臣为太子少傅,承命震惶,喜惧交悸。臣抱疾东荒,志绝荣观,不悟圣恩,猥复加宠。东宫之重,四海瞻望,非臣薄德,所可居之。今海内英秀,应选者多,且筑之下,岂无高逸,而近私愚朽,污辱清朝。呜呼微臣,永非复大之一物矣。所以牵曳阙下者,实瞻望圣颜,贪系表之旨。臣如此而归,夕死无恨。(《宋书·王敬弘传》。元嘉十二年,征为太子少傅,敬弘诣京师上表,诏不许。疏屡上,竟以不拜东归。)
◇ 辞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表
臣比自启闻,谓诚心已达,天鉴玄邈,未蒙在宥,不敢宴处,牵曳载驰。臣闻君子行道,忘其为身,三复斯言,若可庶勉,顾惜忄昏耄,志与愿违。礼年七十,老而传家,家道犹然,况於在国。伏愿陛下,矜臣西夕,愍臣一至,特回圣恩,赐反其所,则天道下济,愚心尽矣。(《宋书·王敬弘传》,十六年以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如故,诣京师上表。竟不拜,东归。)
◇ 又表
臣躬耕南沣,不求闻达。先帝拔臣於蛮荆之域,赐以国士之遇。陛下嗣徽,特蒙眷齿,由是感激,委质圣朝。虽怀犬马之诚,遂无尘露之益。年向九十,生理殆尽,永绝天光,沦没丘壑。谨冒奉表,伤心久之。(《宋书·王敬弘传》,二十三年,垂申前令,又表。)
◇ 奏请征王弘之郭希林
圣明司契,载德惟新,垂鉴仄微,表扬隐介,默语仰风,荒遐倾首。前员外散骑常侍琅邪王弘之,恬漠丘园,放心居逸。前卫将军参军武昌郭希林,素履纯洁,嗣徽前式。并击壤圣朝,未蒙表饰,宜加旌聘,贲於丘园,以彰止逊之美,以祛动求之累。臣愚谓弘之可太子庶子,希林可著作郎。(《宋书·王弘之传》,弘之家在会稽上虞,从兄敬弘为吏部尚书,奏云云。)
◇ 又陈
弘之高行表於初筮,苦节彰於暮年,今内外晏然,当修太平之化,宜招空谷,以敦冲退之美。(《宋书·王弘之传》,太祖即位,敬弘为左仆射,又陈。)
◇ 与子恢之书
秘书有限,故有竞。朝请无限,故无竞。吾欲使汝处於不竞之地。(《宋书·王敬弘传》。子恢之被召为秘书郎,敬弘为求奉朝请,与恢之书。)
◎ 王升之
升之字休道,敬弘第三子,大明初为光禄勋,累迁至都官尚书。
◇ 垦起湖田议
远废之畴,方翦荆棘,率课穷乏,其事弥难,资徒粗立,徐行无晚。(《宋书·孔季恭传》,大明初,孔灵符为丹阳尹,表徙无资之家於馀姚、鄞、郧三县界,垦起湖田,光禄勋王升之议。)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9. 翻译太史公曰:春秋推见郅隐,易本隐之以显,大雅言王公大人方德逮黎遮,小雅讥小己得,其流及止,所以言
太史公曰:《春秋》推见至隐,《易》本隐之以显,《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小雅》讥小己之得失,其流及上。所以言虽外殊,其合德一也。太史公说:《春秋》能推究到事物的极隐微处,《易经》原本隐微却能阐释得浅显,《大雅》说的是王公大人却德及黎民百姓,《小雅》讥刺卑微作者的得失,其流言却能影响朝廷政治。所以言辞的外在表现虽然不同,但是其和柔的教化作用却是一致的。相如的文章虽然多假托的言词和夸张的说法,但其主旨却归于节俭,这同《诗经》讽谏之旨有何不同?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10. 得失并存前面应该用什么成语
己饥己溺 别人挨饿、落水就象自己挨饿、落水一样。旧时形容在位者关心人民疾苦。也比喻对别人的痛苦深表同情,并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己溺己饥 视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因此解除他们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察己知人 指情理之中的事情,察度自己,就可知之别人。 成己成物 自身有所成就,也要使自身以外的一切有所成就。 度己以绳 绳:纠正,约束。指一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合乎法度。 瘠己肥人 瘠:瘦,引申为约束;肥:胖,引申为宽大。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洁己奉公 保持自身廉洁,一心奉行公事。 克己奉公 克己:约束自己;奉公:以公事为重。克制自己的私心,一心为公。 克己复礼 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克己慎行 克己:克制自己;慎:谨慎。约束自己,小心做事。 人己一视 待别人象待自己一样。比喻待人没有私心。 舍己从人 舍:弃;从:顺。放弃自己的意见,服从众人的主张。 舍己救人 舍己:牺牲自己。不惜牺牲自己去救别人。 舍己为公 为公共的利益而舍弃个人的利益。 舍己为人 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 舍己芸人 指看重别人,轻视自己。 推己及人 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枉己正人 枉:弯曲,不正;正:纠正。自己立脚不正,却要去纠正别人。 小己得失 小己:个人。指个人的得失。 一己之私 指个人的私心、私利。 以己度人 度:揣度,推测。用自己的心思(多指不好的)去猜度别人。 有己无人 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82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