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备求()”「责备求全」

2024年10月09日成语大全104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责备求全”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什么成语是xx求全、求全责备成语不能指什么、求的成语有哪些成语、求全责备的意思、人生三乐是什么?、求全责备的意思和造句、全的词语有哪些求#Lov3 #Ngẫu Hứng(PDD洪荒之力) - Hoaprox责备求全的成语典故责的成语有哪些王符《实贡》的全文翻译等

目录索引:
1:成语“责备求全”的词条资料
2:什么成语是xx求全
3:求全责备成语不能指什么
4:求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5:求全责备的意思
6:人生三乐是什么?
7:求全责备的意思和造句
8:全的词语有哪些

9:求#Lov3 #Ngẫu Hứng(PDD洪荒之力) - Hoaprox

10:责备求全的成语典故

11:责的成语有哪些

12:王符《实贡》的全文翻译

成语“责备求全”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責備裘全
成语读音:zé bèi qiú quán
成语简拼:ZBQQ
成语注音:ㄗㄜˊ ㄅㄟˋ ㄑ一ㄡˊ ㄑㄨㄢˊ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近义词:求全责备
成语出处: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仅有某某数字,于四声未合,即姑置而过存之,亦孰为责备求全者。”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犹言求全责备。
成语用法:责备求全作谓语、定语;指过分要求。
成语造句:责备求全论已苛,阳秋贬笔未宜多。柳亚子《偕蕴山谈时事感赋蒹示燕叟》诗
其他翻译:<德>zu hohe Perfektion verlangen<法>

成语“责备求全”的扩展资料

1. 什么成语是xx求全
委曲求全 委曲:曲意迁就。勉强迁就,以求保全。也指为了顾全大局而让步。 责备求全 犹言求全责备。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2. 求全责备成语不能指什么
求全责备【拼 音】:qiú quán zé bèi 【解 释】:责:要求.备:完备;齐全.对人或事要求过分严格;必须十全十美;完美无缺才行. 【出 处】:刘克庄《后村全集》:“窃谓天下不能皆绝类离伦之材;君子未尝持求全责备之论.”【示 例】:对人要看本质;看主流;不要~;过于苛刻.摘自www.gyjslw.com
3. 求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不忮不求 草间求活 尺蠖求伸 登木求鱼 反求诸己 割地求和 供过于求 挂冠求去 规求无度 蠖屈求伸 急于求成 见弹求鸮 掘室求鼠 降格以求 刻舟求剑 卖国求荣 买菜求益 蔓引株求 梦寐以求 旁求俊彦 拜鬼求神 吹毛求疵 供不应求 精益求精 刻意求工 卖友求荣 卖主求荣 暗室求物 不求甚解 不求闻达 求同存异 求亲靠友 求贤若渴 屈蠖求伸 敲冰求火 求全责备 求马唐肆 求田问舍 求全之毁 求神问卜 隐居求志 缘木求鱼 予取予求 孜孜以求 远求骐骥 诛求无厌 自求多福 钻冰求酥 避祸求福 吹毛求瑕 见弹求鹗 将本求财 将本求利 井中求火 居无求安 励精求治 敛怨求媚 卖国求利 买静求安 旁求博考 批毛求疵 披毛求疵 披毛求瑕 破柱求奸 剖蚌求珠 弃本求末 契船求剑 弃易求难 求福禳灾 求过于供 求浆得酒 求名夺利 求亲告友 求生害仁 求贤如渴 求贤下士 求益反损 求志达道 求知若渴 求忠出孝 却行求前 三求四告 声气相求 食不求甘 实事求是 死里求生 死求百赖 死中求活 死中求生 溯流求源 贪求无厌 贪求无已 同类相求 同气相求 同声相求 唯利是求 惟利是求 未明求衣 无迹可求 洗垢求瑕 新益求新 压雪求油 邀功求赏 责备求全 诛求不已 诛求无度 诛求无已 追根求源 钻冰求火 炫玉求售 一无所求 发屋求狸 积本求原 见卵求鸡 求仁得仁 求之不得 舍本求末 杀妻求将 舍身求法 舍近求远 死求白赖 声应气求 同恶相求 问舍求田 委曲求全 洗垢求瘢 寤寐求之 摇尾求食 有求必应 以屈求伸 以求一逞 求道于盲来自www.gyjslw.com
4. 求全责备的意思
求全责备的意思是对人对事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求全责备 [ qiú quán zé bèi ]
释义:求、责:要求;全、备:完备,完美。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出处:春秋孔子及其弟子《论语·微子》:“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白话译文:春秋孔子及其弟子《论语·微子》:“君子不疏远他的亲,不让大臣们抱怨不用他们。旧友老臣没有大的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们。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洗垢求瘢、责备求全、吹毛求疵。
反义词:金无足赤、宽宏大量、宽大为怀、求同存异、人无完人。
扩展资料:
笔顺
1、吹毛求疵 [ chuī máo qiú cī ]
把皮上的毛吹开,寻找疵点。比喻故意挑毛病找错。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大体》:“不吹毛而或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
白话译文:战国韩非《韩非子·大体》:“不要吹开皮上的毛发去寻找其间的小疤痕,不要洗掉污垢去细察难以知晓的毛病。”
2、宽宏大量 [ kuān hóng dà liàng ]
形容人度量大。也作宽洪大量。也说宽宏大度。
出处:老舍《赵子曰》:你们怎么这样爱她们而不跟我讲些宽宏大量的呢?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5. 人生三乐是什么?
人生三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人生三错:追求完美,责备求全,苛求圆满;人生三学:学而无厌,学无止境,学以致用;人生三善:善待他人,善解人意,善始善终;人生三福:平安是福,健康是福,吃亏是福。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6. 求全责备的意思和造句
求、责:要求;全、备:完备,完美。它的意思是: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成语造句: 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鲁迅《华盖集·这个与那个》)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7. 全的词语有哪些
  全功尽弃 功:功效,功绩;弃:丢掉。全部功效都丧失干净。  全国一盘棋 指全国各部门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全面安排,互相协作。  全军覆灭 整个军队全部被消灭。比喻事情彻底失败。  全军覆没 整个军队全部被消灭。比喻事情彻底失败。  全力以赴 赴:前往。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全神贯注 贯注:集中。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全始全终 全:完备,齐全;终:结束。从头到尾都很完善。形容办事认真,有头有尾。  全受全归 封建礼教认为人的身体来自父母,应当终身洁身自爱,以没有受过污辱损害的身体回到父母生我时那样。  全无心肝 比喻不知羞耻。  全心全意 投入全部精力,一点没有保留。  全知全能 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全智全能 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全璧归赵 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同“完璧归赵”。  全民皆兵 指把能参加战斗的人民全都武装起来,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  全能全智 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同“全智全能”。  全盘托出 连盘子也端出来了。比喻全都讲出来,毫不保留。  全身远害 远:离。保全生命,远离灾害、危害之地。亦作“远害全身”、“全身远祸”、“潜身远祸”。  全神关注 指一心注意。  全神灌注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同“全神贯注”。  苟全性命 苟:苟且,姑且。苟且保全性命。  顾全大局 指从整体的利益着想,使不遭受损害。  归全反真 回归到完善的、原本的境界。  两全其美 指做一件事顾全到双方,使两方面都得到好处。  求全责备 求、责:要求;全、备:完备,完美。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求全之毁 毁:毁谤。一心想保全声誉,反而受到了毁谤。  十全十美 十分完美,毫无欠缺。  万全之策 策:计策、办法。极其周到的计谋、办法。  万全之计 极其周到的计谋、办法。同“万全之策”。  大获全胜 获:擒获俘虏,夺取敌方辎重;全:完全。形容获得完全的胜利。  竭尽全力 用尽全部力量。  面目全非 样子完全不同了。形容改变得不成样子。  目无全牛 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全始全终 全:完备,齐全;终:结束。从头到尾都很完善。形容办事认真,有头有尾。  全受全归 封建礼教认为人的身体来自父母,应当终身洁身自爱,以没有受过污辱损害的身体回到父母生我时那样。  全心全意 投入全部精力,一点没有保留。  全知全能 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全智全能 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全能全智 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同“全智全能”。  完名全节 指名节得以保全。  文武全才 文才与武功同时具备的人才。  百举百全 每次行动都能完成其事,形容事事得心应手,都能取得好的效果。  才貌双全 才学相貌都好。  残缺不全 残:残破;缺:缺少;全:完整。残破、缺少,很不完全。  福禄双全 福:福气;禄:俸禄。既有福气,又做官,享受俸禄。  计出万全 万全:非常安全周到。形容计划非常稳当周密,决不会发生意外。  雀小脏全 比喻事物体积或规模虽小,具备的内容却很齐全。  色色俱全 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很齐全。  委曲求全 委曲:曲意迁就。勉强迁就,以求保全。也指为了顾全大局而让步。  文武双全 文:文才;武:武艺。能文能武,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  五毒俱全 五毒:多指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五种动物。指违法乱纪,各种坏事都做。  一应俱全 一应:一切;俱:都。一切齐全,应有尽有。  智勇双全 又有智谋,又很勇敢。  百下百全 犹言百发百中,万无一失。  才貌兼全 既有才学,容貌又美。同“才貌双全”。  才貌俱全 俱:全,都。既有才学,容貌又美。亦作“才貌兼全”、“才貌双绝”、“才貌双全”、“才貌两全”。  才貌两全 才学相貌都好。同“才貌双全”。  福寿双全 幸福和年寿两样全备。  目牛无全 比喻技艺纯熟或谋划高明。  四角俱全 比喻完美无缺。  委曲成全 指使自己受委屈,来成全别人。亦作“委曲周全”。  五味俱全 五味:酸甜苦辣咸的合称。形容调味齐全适宜。  一举两全 指一举措而能顾全两面。  以偏概全 以:用;偏:片面;概:概括;全:全部。用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  责备求全 犹言求全责备。  智勇兼全 既有智谋,又有勇气,二者兼备。  忠孝两全 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两样都做得很好。亦作“忠孝双全”。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8. 求#Lov3 #Ngẫu Hứng(PDD洪荒之力) - Hoaprox
#Lov3 #Ngẫu Hứng(pdd洪荒之力)摘自www.gyjslw.com
9. 责备求全的成语典故
【出处】: 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仅有某某数字,于四声未合,即姑置而过存之,亦孰为责备求全者。”【举例造句】:责备求全论已苛,阳秋贬笔未宜多。 ★柳亚子《偕蕴山谈时事感赋蒹示燕叟》诗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10. 责的成语有哪些
无以塞责: 自谦之语。无法弥补自己应负的责任。守土有责: 指军人或地方官有保卫国土的责任。考名责实: 考:查核。考核名称与实际是否相符责备求全: 犹言求全责备。责实循名: 按其名而求其实。责有所归: 指责任有所归。征名责实: 指考察其名以求其实,就其言而观其行,以求名实相符。亦作“循名责实”。罪责难逃: 指不能逃避犯罪所应负的责任,一定要受到惩处。引咎责躬: 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任并作自我批评。同“引咎自责”。引过自责: 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任并作自我批评。西邻责言: 西邻:西部的邻国;责言:问罪的话。原指秦国(在西)向晋国(在东)问罪。后泛指别人的责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死有余责: 犹死有余辜。形容罪大恶极,即使处死刑也抵偿不了他的罪恶。揽名责实: 指观其名而考其实绩。控名责实: 控:引;责:求。使名声与实际相符。罚不责众: 罚:惩罚;责:责罚;众:多数人。指某种行为即使应片惩罚,但很多人都那样干,也就不好采取惩罚的办法去处理了。反躬自责: 回过头来责备自己。闭合自责: 指关起门来自我反省。同“闭合思过”。闭阁自责: 指关起门来自我反省。同“闭阁思过”。按名责实: 按照事物名称,要求与实相符。责有攸归: 攸:所;归:归。是谁的责任,就该归谁承担。指份内的责任不容推卸。责无旁贷: 贷:推卸。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引咎自责: 咎:罪责。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任并作自我批评。循名责实: 循:依照;责:要求。按着名称或名义去寻找实际内容,使得名实相符。求全责备: 求、责:要求;全、备:完备,完美。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匹夫有责: 国家大事每个人都有责任。聊以塞责: 聊:姑且;塞责:搪塞责任。姑且应付一下,算是交代了责任。悔过自责: 追悔过错,谴责自己。敷衍塞责: 敷衍:马虎,不认真,表面上应付;塞责:搪塞责任。指工作不认真负责,表面应付了事。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11. 王符《实贡》的全文翻译
国以贤兴,以谄衰,君以忠安,以忌危〔二〕。此古今之常论,而世所共知也。然衰国危君继踵不绝者〔三〕,岂世无忠信正直之士哉?诚苦忠信正直之道不得行尔。
  〔一〕○铎按:东汉,求贡不相称,名实不相副。此篇痛贡士不依质干,空造虚美,既与考绩相发,而尤愤于责备求全,视贤难复有进矣。
  〔二〕王先生云:‘“忌”当依本传作“佞”。’继培按“佞”字是也。汉书京房传云:‘房尝宴见,问上曰:“幽、厉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
  〔三〕尹文子大道篇云:“危亡继踵。”
  夫十步之闲,必有茂草,十室之邑,必有俊士〔一〕。贤材之生,日月相,未尝乏绝。是故乱殷有三仁〔二〕,小卫多君子〔三〕。以汉之广博,士民之众多〔四〕,朝廷之清明,上下之修治〔五〕,而官无直吏,位无良臣。此非今世之无贤也,乃贤者废锢而不得达于圣主之朝尔〔六〕。
  〔一〕说苑谈丛篇云:“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二〕论语。
  〔三〕襄廿九年左传。○铎按:庄廿八年谷梁传:“卫小齐大。”成三年左传杜注:“春秋时以强弱为大小,故卫虽侯爵,犹为小国。”
  〔四〕“多”字旧空,据程本补。汉书梅福传云:“夫以四海之广,士民之数,能言之类至众多也。”本传“汉”上有“大”字。按下文云:“今汉土之广博。”急就篇云:“汉地广大,无不容盛。”
  〔五〕诗大明云:“会朝清明。”汉书伍被传云:“被窃观朝廷,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之序皆得其理。上之举错,遵古之道。风俗纪纲,未有所缺。虽未及古太平时,然犹为治也。”
  〔六〕汉书朱云传云:“废锢终元帝之世。”按成二年左传云:“子反请以重币锢之”,杜注:“禁锢勿令仕。”
  夫志道者少友,逐俗者多俦。是以举世多党而用私,竞比质而行趋华〔一〕。贡士者,非复依其质干,准其材行也,直虚造空美,扫地洞说。择能者而书之,公卿刺史掾从事,茂才孝廉且二百员〔二〕。历察其状,德侔颜渊、卜、冉〔三〕,最其行能〔四〕,多不及中〔五〕。诚使皆如状文,则是为岁得大贤二百也。然则灾异曷为讥?〔六〕此非其实之效〔七〕。
  〔一〕传作“朋党用私,背实趋华”。按韩非子孤愤篇云:“臣利在朋党用私。”汉书货殖传序云:“伪民背实而要名。”此以“朋”为“多”,以“背实”为“比质”,并误。“行”字亦疑衍。程本又误“用”为“朋”。古书多、朋、用三字往往相乱,战国策韩公仲朋,亦作韩侈,史记甘茂传作公仲侈,汉书古今人表又作公中用。霍去病传:“校尉仆多有功,封为辉渠侯。”颜师古曰:‘功臣侯表作仆朋。今此作“多”,转写者误也。’二事正与此类。○铎按:明闇篇:“而多比周则法乱”,“多”亦“朋”讹。
  〔二〕通典十三云:“后汉光武十二年,诏三公举茂才各一人,廉吏各一人。左右将军岁察廉吏各二人。光禄岁举郎、茂才、四行各一人,察廉吏三人。中二千石岁举廉吏各一人,廷尉、大司农各二人。将兵将军岁察廉吏各二人。监御史、司隶、州牧岁举茂才各一人。”续汉书百官志刘昭注载此诏称汉官目录云。按后汉书章帝纪建初元年诏云:“茂才、孝廉,岁以百数。”丁鸿传载和帝时定郡举孝廉之数,通典引之,注云:“推核当时户口,一岁所贡,不过二百余人。”鸿传语详实边篇注。
  〔三〕按汉时保举人皆有状。后汉书朱浮传章怀注引汉官仪博士举状云:“生事爱敬,丧没如礼。通易、尚书、孝经、论语,兼综载籍,穷微阐奥。隐居乐道,不求闻达。身无金痍痼疾。卅六不与妖恶交通,王侯赏赐。行应四科,经任博士。下言某官某甲保举。”他状当类此。“穷微阐奥”下,通典十三有“师事某官,见授门徒五十五人以上”。论语云:“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淮南子精神训云:“颜回、季路、子夏、冉伯牛,孔子之通学也。”
  〔四〕汉书公孙弘传云:“臣弘行能不足以称。”后汉书和帝纪永元五年诏曰:“选举良才,为政之本。科别行能,必由乡曲。”按“科别行能”,即周礼乡大夫职所谓“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郑司农云:“兴贤者,谓若今举孝廉;兴能者,谓若今举茂才。”汉书周勃传颜师古注:“最者,凡也。”
  〔五〕汉书李广传云:“校尉以下,材能不及中。”颜师古注:“中,谓中庸之人也。”史记作“才能不及中人”。
  〔六〕“讥”旧作“饥”。汉书董仲舒传云:“春秋之所讥,灾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恶,怪异之所施也。”京房传云:“古帝王以功举贤,则万化成,瑞应着。末世以毁誉取人,故功业废而致灾异。宜令百官各试其功,灾异可息。”此文大恉如房所言。
  〔七〕汉书魏相传云:“今郡国守相,多不实选,风俗尤薄,水旱不时。”后汉书顺帝纪阳嘉元年诏曰:“闲者以来,吏政不勤,故灾咎屡臻,盗贼多有。退省所由,皆以选举不实,官非其人。是以天心未得,人情多怨。”
  夫说粱饭食肉〔一〕,有好于面目〔二〕,而不若粝粢藜烝之可食于口也〔三〕。图西施、毛嫱,有〔四〕悦于心〔五〕,而不若丑妻陋妾之可御于前也。虚张高誉〔六〕,强蔽疵瑕〔七〕,以相诳耀〔八〕,有快于耳〔九〕,而不若忠选实行可任于官也。周显拘时,〔一0〕故苏秦〔一一〕;燕哙利虚誉,故让子之〔一二〕,皆舍实听声,呕哇之过也〔一三〕。
  〔一〕汉书王莽传云:‘王业市所卖粱饭肉羹,持入视莽曰:“居民食,咸如此。”’
  〔二〕王先生云:‘此语与下“有悦于心”句当互易,“面”字衍。’继培按:淮南子说林训云:“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而皆悦于目。”
  〔三〕白虎通谏诤篇云:“黎蒸不熟。”“黎”即“藜”之省。
  〔四〕“有”旧作“可”。
  〔五〕管子小称篇云:“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淮南子说山训云:“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论衡言毒篇云:“好女说心。”
  〔六〕北堂书钞五十四引东观汉纪云:“邓豹迁大匠,工无虚张之缮。”
  〔七〕僖七年左传云:“不女疵瑕。”
  〔八〕汉书宣元六王传:“张博常欲诳耀淮南王。”元后传:“莽日诳耀太后。”王莽传:“所以诳耀媚事太后,下至旁侧长御,方故万端。”又云:“欲以诳耀百姓。”“耀”与“耀”同。
  〔九〕汉书息夫躬传云:“辩口快耳,其实未可从。”
  〔一0〕“时”下脱一字。
  〔一一〕“故”下脱一字,疑是“疏”,“疏”与“苏”声相涉而失之。史记苏秦传云:“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一二〕史记燕世家。
  〔一三〕淮南子主术训云:“天下多眩于名声而寡察其实,是故处人以誉尊,而游者以辩显。”列子说符篇云:‘爰旌目饿于道,狐父之盗下壶餐以哺之。爰旌目三哺而后能视,曰:“嘻!汝非盗耶?吾义不食子之食也。”两手据地而欧之。狐父之人则盗矣,而食非盗也。以人之盗,因谓食为盗而不敢食,是失名实者也。’“欧”与“呕”同。
  夫圣人纯,贤者驳〔一〕,周公不求备〔二〕,四友不相兼〔三〕况末世乎?是故高祖所辅佐,光武所将相,不遂伪举,不责兼行,〔四〕亡秦之所弃,王莽之所捐〔五〕,二祖任用以诛暴乱,成致治安〔六〕。太平之世,而云无士,数开横选,而不得真,甚可愤也!〔七〕
  〔一〕论衡明雩篇云:“世称圣人纯而贤者驳。”汉书梅福传云:“一色成体谓之纯,白黑杂合谓之驳。”
  〔二〕论语。○铎按:已见论荣篇。
  〔三〕“友”旧作“肢”,据传改。博物志云:“文王四友:南宫括,散宜生,闳夭,太颠。”按尚书大传:“文王胥附、奔辏、先后、御侮谓之四邻,以免乎牖里之害”,指此四人,故孔子以回、赐、师、由拟之,章怀注此传即以四友孔子,非也。春秋繁露天地之行篇云:“任群臣无所亲,若四肢之各有职也。”新语怀虑篇云:“目以精明,耳以主听,口以别味,鼻以闻芳,手以之持,足以之行,各受一性,不得两兼。”旧作“肢”,义亦可通,然与下“末世”云云,文意不合,故定从本传。
  〔四〕尹文子大道篇云:“天下万事,不可备能。责其备能于一人,则贤圣其犹病诸!设一人能备天下之事,则前后左右之宜,远近迟疾之闲,必有不兼者焉。苟有不兼,于治阙矣。”后汉书韦彪传云:“夫人才行,少能相兼。”
  〔五〕“捐”旧作“损”。
  〔六〕汉书文帝纪:‘元年,有司固请曰:“古者殷、周有国,治安皆且千岁。”’颜师古注:“治安,言治理而且安宁也。”贾谊传云:“陈治安之策。”○铎按:“成致”连用,亦见下文。
  〔七〕“真”旧作“直”。按续汉书五行志刘昭注引马融上书云:‘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以天下之大,四海之众,云无若人,臣以为诬矣。宜特选详誉,审得其真。’语意与此同。
  夫明君之诏也若声,忠臣之和也当如响应〔一〕,长短大小,清浊疾徐,必相和也。是故求马问马,求驴问驴,求鹰问鹰,求駹问駹〔二〕。由此教令,则赏罚必也。
  〔一〕荀子强国篇云:“下之和上,譬之若响之应声,影之象形也。”新书大政上篇云:“故为人君者,其出令也其如声,士民学之其如响。”说文云:“

也。
,以言对也。”“应”与“
”同。
  〔二〕“鹰”盖“骊”之误。说文云:“驴,似马长耳。骊,马深黑色。駹,马面颡皆白也。”马、驴、骊、駹为一物,又以马、驴为一物,骊、駹为一物。马驴以形,骊、駹以色也。汉书匈奴传云:“匈奴骑,其西方尽白,东方尽駹,北方尽骊,南方尽骍马。”此駹、骊并举之证。○俞樾云:‘“鹰”字不伦。“駹”则仍即马之一种,上既言马,不应下又言“駹”,疑皆字之误。“鹰”当作“鸡”,“鸡”误为“●”,因改为“鹰”矣。“駹”当作“尨”,谓犬也,涉上“驴”字而加马旁耳。马、驴一类,鸡、犬一类也。’○铎按:俞说“駹”为“尨”之加旁字是也,而“鹰”字不烦改。鹰、犬逐捕雉兔者,亦一类也。
  夫高论而相欺,不若忠论而诚实〔一〕。且攻玉以石〔二〕,治金以盐,濯锦以鱼,浣布以灰〔三〕。夫物固有以贱治贵,以丑治好者矣。智者弃其所短而采其所长,以致其功,明君用士亦犹是也〔四〕。物有所宜,不废其材,况于人乎?
  〔一〕汉书张释之传:‘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韩非子八经篇云:“人臣忠论以闻奸。”说苑说丛篇云:“高议而不可及,不若卑论之有功也。”
  〔二〕诗鹤鸣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淮南子说山训云:“玉待礛诸而成器”,高诱注:“礛诸,攻玉之石。”说文作“备诸”。
  〔三〕仪礼丧服传云:“冠六升外毕,锻而弗灰。”士丧礼云:“幂奠用功布”,郑注:“功布,锻濯灰治之布也。”既夕礼注:“功布,灰治之布也。”礼记深衣注:“深衣者,用十五升布锻濯灰治。”杂记:“加灰锡也”,疏云:“取缌以为布,又加灰治之,则曰锡。”考工记云:“●氏湅帛,以栏为灰,渥淳其帛”,郑注:“以栏木之灰渐释其帛也。”内则云:“冠带垢,和灰请漱。衣裳垢,和灰请澣。”
  〔四〕管子形势解云:“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故事无不成,功无不立。”后汉书第五伦后种传云:“春秋之义,选人所长,弃其所短。”
  夫修身慎行〔一〕,敦方正直,清廉洁白〔二〕,恬淡无为〔三〕,化之本也。忧君哀民,独睹乱原〔四〕,好善嫉恶〔五〕,赏罚严明,治之材也。明君兼善而两纳之,恶行之器也,为金玉宝政之材刚铁用。无此二宝〔六〕,苟务作异以求名,诈静以惑众,则败俗伤风〔七〕。今世慕虚者,此谓坚白〔八〕。坚白之行,明君所憎,而王制所不取〔九〕。
  〔一〕孝经云:“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二〕吕氏春秋离俗览云:“布衣人臣之行,洁白清廉中绳,愈穷愈荣。”
  〔三〕庄子胠箧篇文。
  〔四〕春秋繁露度制篇云:“凡百乱之源,皆出嫌疑纤微,以渐寖稍长至于大。”五行相生篇云:“昭然独见存亡之机,得失之要,治乱之源,豫禁未然之前。”盐铁论申韩篇云:“塞乱源而天下治。”
  〔五〕汉书窦婴传:‘借福曰:“君侯资性,喜善疾恶。”’颜师古注:“喜,好也。”
  〔六〕“恶行”以下,文有脱误。
  〔七〕淮南子齐俗训云:“矜伪以惑世,伉行以违众,圣人不以为民俗。”汉书师丹传哀帝策免丹云:“朕疾夫比周之徒,虚伪坏化,寖以成俗。”叙传叙货殖传云:“侯服玉食,败俗伤化。”
  〔八〕公孙龙子有坚白篇。史记平原君传云:“公孙龙善为坚白之辩。”庄子秋水篇:‘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生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齐物论云:“以坚白之昧终”,释文:‘司马云:“谓坚石、白马之辩也。”’
  〔九〕礼记王制云:“行伪而坚,言伪而辨,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
  是故选贤贡士,必考核其清素〔一〕,据实而言,其有小疵〔二〕,勿强衣饰〔三〕,以壮虚声〔四〕。一能之士,各贡所长〔五〕,出处默语〔六〕,勿强相兼,则萧、曹、周、韩之论〔七〕,何足得矣〔八〕?吴、邓、梁、窦之徒〔九〕,而致十〔一0〕。各以所宜,量材授任〔一一〕,则庶官无旷〔一二〕,兴功可成,太平可致,麒麟可臻〔一三〕。
  〔一〕“清”当作“情”。史记蔡泽传:‘应侯云:“披腹心,示情素。”’治要载尸子分篇云:“违情见素,则是非不蔽。”
  〔二〕易系辞上传云:“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汉书平帝纪诏曰:“不以小疵妨大材。”
  〔三〕方言云:“凡相被饰亦曰奖。”“衣饰”犹“被饰”也。后汉书黄琼传云:“梁冀前后所托辟召,一无所用。虽有善人,而为冀所饰举者,亦不加命。”
  〔四〕韩非子六反篇云:“世主听虚声而礼之。”后汉书黄琼传李固遗琼书云:“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
  〔五〕淮南子主术训云:“有一能者服一事。”汉书丙吉传云:“士亡不可容,能各有所长。”说苑君道篇云:“君使臣自贡其能,则万一之不失矣。”
  〔六〕易系辞上传:‘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七〕“论”当作“伦”。萧何、曹参、周勃、韩信,并见史记。○铎按:本传作“伦”。
  〔八〕“得矣”盖“美”之讹。○铎按:此谓不难得,作“何足美”,则非其本旨。
  〔九〕吴汉、邓禹、梁统、窦融,并见后汉书。
  〔一0〕“十”当作“也”,“而致”上盖脱二字。楚策:‘莫敖子华曰:“若君王诚好贤,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此或即“可得而致”四字。
  〔一一〕汉书董仲舒传云:“量材而授官。”
  〔一二〕书 陶谟。
  〔一三〕诗麟之趾疏引郑康成答张逸云:“周之盛德,关雎化行之时,公子化之,皆信厚与礼合,古太平致麟之时,不能过也。”此言“太平致麟”,盖亦用诗谊矣。○铎按:成、臻,耕、真合韵。
  且燕小,其位卑,然昭王尚能招集他国之英俊,兴诛暴乱,成致治强〔一〕。今汉土之广博,天子尊明,而曾无一良臣,此诚不愍兆黎之愁苦〔二〕,不急贤人之佐治尔。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三〕?”忠良之吏诚易得也〔四〕,顾圣王欲之不尔。
  〔一〕史记燕世家云:“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尽取其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独惟聊、莒、即墨,其余皆燕。”汉书叙传云:“招辑英俊”,颜师古注:‘“辑”与“集”同。’
  〔二〕汉书王莽传云:“期于安兆黎矣。”“苦”字旧空,据程本。
  〔三〕论语。○铎按:此引孔子语以证人君第不求贤,求则何远之有?毛奇龄论语稽求篇据本传删节之文,谓“此正以贵贱、好丑、长短、清浊相反而实相成,以见思反之义”,乖节信本旨矣。
  〔四〕成十七年左传云:“能与忠良,吉孰大焉?”后汉书循吏王涣传邓太后诏曰:“夫忠良之吏,国家所以为理也。求之甚勤,得之至寡。”来自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82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