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不”「不教之教」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不教之教”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怎么理解?、翻译是教之不信也、子不教,父之过谁的名言,出自哪里、不教而教是什么意思、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是什么意思、子不教,父之过谁的名言,出自哪里、不言之教 无为而治 是什么意思等
目录索引:
1:成语“不教之教”的词条资料
2: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怎么理解?
3:翻译是教之不信也
4:子不教,父之过谁的名言,出自哪里
5:不教而教是什么意思
6: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是什么意思
7:子不教,父之过谁的名言,出自哪里
8:不言之教 无为而治 是什么意思
成语“不教之教”的词条资料
成语简拼:BJZJ
成语注音:ㄅㄨˋ ㄐ一ㄠˋ ㄓ ㄐ一ㄠ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 君守》:“不教之教,无言之诏。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熏陶。
成语用法:不教之教作宾语;指自然的教育。
成语造句: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虽身居高位,却保持着朴素的传统,这对我们是不教之教。
成语“不教之教”的扩展资料
1.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怎么理解?1、教给学生方法和能力
在《语文教育书简》(之二)中,叶老认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这也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同时强调教师在“教”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
叶老认为,语文教学“必须使一切方法化为自身的习惯,那才算贯彻了学习国文的本旨”,从而使学生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还能自己自主地学习、成长,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
2、让学生处于主动状态
叶老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学生将来经常要阅读,老师能经常跟在他们背后吗?
因此,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打基础的办法,也就是不要让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而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在听讲的时候自觉地动脑筋。
也就是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将学习的主动交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有了“不教”的基础。
3、教师的作用在启发导引
“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唯在启发导引,俾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
叶老说:“老师独占四十五分钟固然不适应这个要求,讲说和发问的时候启发性不多,也不容易使学生自觉地动脑筋。怎样启发学生,使他们自觉地动脑筋,是老师备课极重要的项目。这个项目做到了老师才真起了主导作用。”
叶老在强调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并没有忽视教师的作用,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向“不需要教”过渡。因此,教师要由“讲”变为“导”。
扩展资料:
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精髓:不追求教科书式的抽象、静态的理论体系构建,而是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植根中国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实践,与广大师生的教育与学习生活息息相通,不断地提出、探索和回答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现实中的重大问题。
不懈地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以及传入中国的外国近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反思批判和继承创新,并以中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其对中国现代教育的真知灼见,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叶圣陶www.gyjslw.com
2. 翻译是教之不信也
原句:是教之不信也翻译:这是教他说话不诚实啊孟母不欺子的百科链接: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3. 子不教,父之过谁的名言,出自哪里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出自孔子的《三字经》www.gyjslw.com
4. 不教而教是什么意思
不教而教,就是不用过多的说教,而是用自己良好的人格,品德,修养,举止等去感染,影响其他人,通常指老师影响学生。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5. 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是什么意思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出自《道德经》第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
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扩展资料: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解析:
老子所说的“圣人”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妄为,不非为。他认为,体现“道”的“圣人”。要治理百姓,就应当不尊尚贤才异能,以使人民不要争名夺利。然而,老子所讲的圣人,所为所不为既不是说人性善,也不说人性恶,而是说人性本来是纯洁素朴的。
如果社会出现尚贤的风气,人们对此当然不会视而不见,肯定会挑动起人们的占有欲、追逐欲,从而导致天下大乱。倘若不使人们看到可以贪图的东西,那么人们就可以保持“无知无欲”的纯洁本性。使人们不贪欲。使人无知无欲也并不是要剥夺人们的生存利。
而是要尽可能地“实其腹”、“强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温饱,身体健壮可以自保自养;此外要没有争强好胜之志,这样做,就顺应了自然规律,就做到了圣人的无为而治。老子还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纯真的。而种种人类丑恶行为,则应当是圣人的有为和乱为造成的。
使本来纯洁的社会,因为人的所”为“反面造成了一些不合理不完善的社会制度造成人性扭曲的不正常现象。由此,老子坚持去伪存真,保留人性善美而契合自然之道的东西。摒弃所有引起人的贪欲的东西,尤其是当时流行的推崇贤能的风尚,更被老子认为是最易产生罪恶的渊薮。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6. 子不教,父之过谁的名言,出自哪里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出自孔子的《三字经》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7. 不言之教 无为而治 是什么意思
解 释 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 处 《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人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 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