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字是“歌”字的成语「歌舞太平」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歌舞太平”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歌舞升平是什么意思?、歌舞升平,是指那个意思?、歌舞升平夜夜笙箫是什么意思、带歌舞二字的成语都有哪些、歌舞打一个数字、歌舞开平的意思、歌舞升平缝盛事,丰衣足食享太平,白驹遇隙风光老,闻鸡起舞恐天明圣敬文思业太平,海寰天下唱歌行。秋来气势洪河壮,霜后精神泰华什么意思。广德者强朝歌舞升平是什么意思?什么是说唱为主的歌舞表演歌舞升平是什么意思形容“歌舞”的成语有哪些?歌舞笙平是什么意思朝鲜舞蹈太平女人的赏析等
目录索引:
1:成语“歌舞太平”的词条资料
2:歌舞升平是什么意思?
3:歌舞升平,是指那个意思?
4:歌舞升平夜夜笙箫是什么意思
5:带歌舞二字的成语都有哪些
6:歌舞打一个数字
7:歌舞开平的意思
8:歌舞升平缝盛事,丰衣足食享太平,白驹遇隙风光老,闻鸡起舞恐天明
成语“歌舞太平”的词条资料
成语简拼:GWTP
成语注音:ㄍㄜ ㄨˇ ㄊㄞˋ ㄆ一ㄥˊ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复杂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歌舞升平
反义词:兵荒马乱
成语出处:《南齐书·陈显达传》:“须享尘一静,西迎大驾,歌舞太平,不亦佳哉!”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边歌边舞,庆祝太平。指粉饰太平
成语用法:歌舞太平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社会安定。
成语造句:陈天华《猛回头》:“无奈我们的同胞沉迷不醒,依然歌舞太平。”
英文翻译:put on a false show of peace and prosperity
成语“歌舞太平”的扩展资料
1. 歌舞升平是什么意思?形容太平盛世,既歌且舞以为庆祝颂扬。升平:太平。边歌边舞,庆祝太平。有粉饰太平的意思。【出处】《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文王之初,天下诵而歌舞之。”汉·张衡《东京赋》:“躬自菲薄,治致升平之德。”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2. 歌舞升平,是指那个意思?
歌舞升平 gē wǔ shēng píng:升平:太平。边歌边舞,庆祝太平。有粉饰太平的意思。唱歌跳舞。形容一片热闹繁荣的太平景象。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3. 歌舞升平夜夜笙箫是什么意思
“歌舞升平,夜夜笙箫”的意思为每天晚上器乐齐奏,边歌边舞,庆祝太平;有粉饰太平的意思。
“歌舞升平,夜夜笙箫”含贬义,多形容腐朽豪奢没落的生活。
扩展内容:
歌舞升平
汉语成语,读音是gē wǔ shēng píng,意思是边歌边舞,庆祝太平,多指太平盛世。
示例
柳亚子《十月十日虏后那拉万寿节纪事》诗:“胡姬也学祝华封,歌舞升平处处同。”
清·曾朴《孽海花》第六回:“但一班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却又个个兴高采烈,歌舞升平起来。”
【造 句】:新年到了,大家歌舞升平,普天同庆。
出处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文王之初,天下诵而歌舞之。”汉·张衡《东京赋》:“躬自菲薄,治致升平之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歌舞升平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4. 带歌舞二字的成语都有哪些
歌舞升平 升平:太平.边歌边舞,庆祝太平.有粉饰太平的意思.
歌楼舞榭 榭:建筑在高台上的房屋.为歌舞娱乐而设立的堂或楼台.泛指歌舞场所.
歌台舞榭 榭:建筑在高台上的房屋.演奏乐曲、表演歌舞的场所.
歌莺舞燕 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亦形容景色宜人,形势大好.
伯歌季舞 伯:大哥;季:小弟.哥哥唱歌,弟弟跳舞.比喻兄弟之间亲密无间.
酣歌恒舞 形容纵情歌舞,耽于声色.
鸾歌凤舞 比喻美妙的歌舞.
前歌后舞 原指武王伐纣,军中士气旺盛,后用作对正义而战的军队的颂辞.
轻歌曼舞 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莺歌燕舞 黄莺在歌唱,小燕子在飞舞.形容春天鸟儿喧闹活跃的景象.现常比喻革命和建设蓬勃兴旺的景象.
载歌载舞 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
笔歌墨舞 指文笔奇妙精采.
村歌社舞 指民间歌舞.
凤歌鸾舞 神鸟歌舞.比喻美妙的歌舞.
酣歌醉舞 形容纵情歌舞,耽于声色.同“酣歌恒舞”.
清歌曼舞 清亮的歌声,柔美的舞蹈.
清歌妙舞 指清亮的歌声,美妙的舞蹈.
涂歌巷舞 形容百姓欢欣快乐的升平景象.同“涂歌里抃”.
选歌试舞 指放荡的生活方式.同“选色征歌”.
燕歌赵舞 ①古燕赵人善歌舞,泛指美妙的歌舞.②用以形容文辞美妙.
莺歌蝶舞 莺啼如歌,蝶飞若舞.形容春光明媚,万物欢悦.亦比喻形势大好.同“莺歌燕舞”.
载歌且舞 边唱歌,边舞蹈.
珠歌翠舞 指声色美妙的歌舞.
吹弹歌舞 演奏管弦乐器,唱歌跳舞.泛指音乐舞蹈娱乐活动.
舞衫歌扇 舞衫:跳舞的人所穿的衣服;歌扇:唱歌的人所拿的扇子.歌舞的装束、用具,即指歌舞.也指能歌善舞的人.
舞裙歌扇 歌舞的装束、用具,即指歌舞.也指能歌善舞的人.同“舞衫歌扇”.
舞榭歌楼 榭:建筑在高台上的房屋.为歌舞娱乐而设立的堂或楼台.泛指歌舞场所.同“舞榭歌台”.
舞榭歌台 榭:建筑在高土台上的敞屋.指歌舞场所.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5. 歌舞打一个数字
歌舞打一个数字——答案:5。
歌舞太平
gē wǔ tài píng
【解释】边歌边舞,庆祝太平。指粉饰太平
【出处】《南齐书·陈显达传》:“须享尘一静,西迎大驾,歌舞太平,不亦佳哉!”
【结构】复杂式成语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社会安定
【近义词】歌舞升平
【反义词】兵荒马乱
【例句】陈天华《猛回头》:“无奈我们的同胞沉迷不醒,依然歌舞太平。”
【英译】put on a false show of peace and prosperity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6. 歌舞开平的意思
升平:太平。边歌边舞,庆祝太平。有粉饰太平的意思。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7. 歌舞升平缝盛事,丰衣足食享太平,白驹遇隙风光老,闻鸡起舞恐天明
你是想说我们这个国家很好呢,还是想问什么问题呢.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8. 圣敬文思业太平,海寰天下唱歌行。秋来气势洪河壮,霜后精神泰华什么意思。广德者强朝
登长城 【唐】李益 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 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 当今圣天子,不战四夷平。 长城 【唐】汪遵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作者:杜牧 圣敬文思业太平,海寰天下唱歌行。 秋来气势洪河壮,霜后精神泰华狞, 广德者强朝万国,用贤无敌是长城。 君王若悟治安论,安史何人敢弄兵。 经檀道济故垒 作者:刘禹锡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 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李益 【统汉峰下(一作过降户至统漠烽)】 统汉峰西降户营,黄河战骨拥长城。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 武元衡 【塞外月夜寄荆南熊侍御】 南依刘表北刘琨,征战年年箫鼓喧。云雨一乖千万里,长城秋月洞庭猿。 李涉 【邠州词献高尚书三首】 将家难立是威声,不见多传卫霍名。一自元和平蜀后,马头行处即长城。 陆畅 【题悟公禅堂】 临坛付法十三春,家本长城若下人。芸阁少年应不识,南山钞主是前身。 张祜 【听筝(一作题宋州田大夫家乐丘家筝)】 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 赵嘏 【送从翁中丞奉使黠戛斯六首】 秦皇无策建长城,刘氏仍穷北路兵。若遇单于旧牙帐,却应伤叹汉公卿。 汪遵 【杞梁墓】 一叫长城万仞摧,杞梁遗骨逐妻回。南邻北里皆孀妇,谁解坚心继此来。 卢汝弼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褚载 【长城】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焉知万里连云色,不及尧阶三尺高。 贺知章 【送人之军】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高适 【杂曲歌辞·蓟门行五首】 茫茫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高适 【蓟门行五首】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李益 【登长城(一题作塞下曲)】 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当今圣天子,不战四夷平。 刘方平 【横吹曲辞·梅花落】 新岁芳梅树,繁苞四面同。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小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 卢照邻 【横吹曲辞·紫骝马】 骝马照金鞍,转战入皋兰。塞门风稍急,长城水正寒。雪暗鸣珂重,山长喷玉难。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 李端 【相和歌辞·度关山】 雁塞日初晴,胡关雪复平。危竿缘广漠,古窦傍长城。拔剑金星出,弯弧玉羽鸣。谁知系虏者,贾谊是书生。 杨师道 【咏饮马应诏】 清晨控龙马,弄影出花林。躞蹀依春涧,联翩度碧浔。苔流染丝络,水洁写雕簪。一御瑶池驾,讵忆长城阴。 卢照邻 【紫骝马】 骝马照金鞍,转战入皋兰。塞门风稍急,长城水正寒。雪暗鸣珂重,山长喷玉难。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 卢照邻 【雨雪曲】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徐晶 【阮公体】 秦王按剑怒,发卒戍龙沙。雄图尚未毕,海内已纷拏。黄尘暗天起,白日敛精华。唯见长城外,僵尸如乱麻。 王昌龄 【塞下曲四首】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刘长卿 【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疲马】 玄黄一疲马,筋力尽胡尘。骧首北风夕,徘徊鸣向人。谁怜弃置久,却与驽骀亲。犹恋长城外,青青寒草春。 徐九皋 【关山月】 玉塞抵长城,金徽映高阙。遥心万馀里,直望三边月。霜静影逾悬,露晞光渐没。思君不可见,空叹将焉歇。 徐九皋 【送部四镇人往单于别知故】 天下今无事,云中独未宁。忝驱更戍卒,方远送边庭。马饮长城水,军占太白星。国恩行可报,何必守经营。 李嘉佑 【奉酬路五郎中院长新除工部员外见简】 一门同秘省,万里作长城。问绢莲花府,扬旗细柳营。词锋偏却敌,草奏直论兵。何幸新诗赠,真输小谢名。 刘方平 【梅花落】 新岁芳梅树,繁花四面同。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少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 卢纶 【送刘判官赴丰州(一作赴天德军)】 衔杯吹急管,满眼起风砂。大漠山沈雪,长城草发花。策行须耻战,虏在莫言家。余亦祈勋者,如何别左车。 李端 【度关山】 雁塞日初晴,狐关雪复平。危楼缘广漠,古窦傍长城。拂剑金星出,弯弧玉羽鸣。谁知系虏者,贾谊是书生。 张籍 【送流人】 独向长城北,黄云暗塞天。流名边将,旧业作公田。拥雪添军垒,收冰当井泉。知君住应老,须记别乡年。 姚合 【送邢郎中赴太原】 上将得良策,恩威作长城。如今并州北,不见有胡兵。晋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清。所从古无比,意气送君行。 许棠 【失题(一作送前汝州李侍御罢归宣城第二首)】 独夜长城下,孤吟近北辰。半天初去雁,穷碛远来人。月黯氛埃积,风膻帐幕邻。惟闻防虏寇,不语暗伤神。 许棠 【雕阴道中作】 五月绥州北,途程少郁蒸。马依膻草聚,人抱浊河澄。迹固长城垒,冤深太子陵。往来经此地,悲苦有谁能。 周朴 【秋深(一作塞上行)】 柳色尚沈沈,风吹秋更深。山河空远道,乡国自鸣砧。巷有千家月,人无万里心。长城哭崩后,寂绝至如今。 周朴 【塞上行】 秦筑长城在,连云碛气侵。风吹边草急,角绝塞鸿沈。世世征人往,年年战骨深。辽天望乡者,回首尽沾襟。 苏拯 【古塞下】 百战已休兵,寒云愁未歇。血染长城沙,马踏征人骨。早得用蛾眉,免陷边戍卒。始知髦头星,不在弯弓没。 万楚 【骢马】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君能一饮长城窟,为报天山行路难。 杜牧 【咏歌圣德,远怀天宝,因题关亭长句四韵】 圣敬文思业太平,海寰天下唱歌行。秋来气势洪河壮,霜后精神泰华狞,广德者强朝万国,用贤无敌是长城。君王若悟治安论,安史何人敢弄兵。 罗邺 【新安城】 若算防边久远名,新安岂更胜长城。谩兴他役悲荒垒,何似从今实取兵。圣德便应同险固,人心自不向忠贞。但将死节酬尧禹,筑无劳寇已平。 无名氏 【秦家行】 彗孛飞光照天地,九天瓦裂屯冤气。鬼哭声声怨赵高,宫花滴尽扶苏泪。祸起萧墙不知戢,羽书催筑长城急。剑上忠臣血未干,沛公已向函关入。 袁朗 【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 朔风动秋草,清跸长安道。长城连不穷,所以隔华戎。规模惟圣作,荷负晓成功。鸟庭已向内,龙荒更凿空。玉关尘卷静,金微路已通。汤征随北怨,舜咏起南风。画野功初立,绥边事云集。朝服践狼居,凯歌旋马邑。山响传凤吹,霜华藻琼钑。国拥节归,单于款关入。日落寒云起,惊沙被原隰。零落叶已寒,河流清且急。四时徭役尽,千载干戈戢。太平今若斯,汗马竟无施。惟当事笔研,归去草封禅。 袁朗 【赋饮马长城窟】 朔风动秋草,清跸长安道。长城连不穷,所以隔华戎。规模惟圣作,负荷晓成功。鸟庭已向内,龙荒更凿空。玉关尘卷静,金微路已通。汤征随北怨,舜咏起南风。画地功初立,绥边事云集。朝服践狼居,凯歌旋马邑。山响传凤吹,霜华藻琼钑。国拥节归,单于款关入。日落寒风起,惊蓬被原隰。零落叶已寒,河流清且急。四时徭役尽,千载干戈戢。太平今若斯,汗马竟无施。唯当事笔砚,归去草封禅。 子兰 【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 游客长城下,饮马长城窟。马嘶闻水腥,为浸征人骨。岂不是流泉,终不成潺湲。洗尽骨上土,不洗骨中冤。骨若比流水,四海有还魂。空流呜咽声,声中疑是言。 崔湜 【同李员外春闺】 落日啼连夜,孤灯坐彻明。卷帘双燕入,披幌百花惊。陇上寒应晚,闺中织未成。管弦愁不意,梳洗懒无情。去岁闻西伐,今年送北征。容颜离别尽,流恨满长城。 崔湜 【早春边城怀归】 大漠羽书飞,长城未解围。山川凌玉嶂,旌节下金微。路向南庭远,书因北雁稀。乡关摇别思,风雪散戎衣。岁尽仍为客,春还尚未归。明年征骑返,歌舞及芳菲。 陈子昂 【感遇诗三十八首】 圣人秘元命,惧世乱其真。如何嵩公辈,诙谲误时人。先天诚为美,阶乱祸谁因。长城备胡寇,嬴祸发其亲。赤精既迷汉,子年何救秦。去去桃李花,多言死如麻。 张说 【送李侍郎迥秀薛长史季昶同赋得水字】 汉郡接胡庭,幽并对烽垒。旌旗按部曲,文武惟卿士。薛公善筹画,李相威边鄙。中冀分两河,长城各万里。藉马黄花塞,搜兵白狼水。胜敌在安人,为君汗青史。 郑愔 【塞外三首】 塞外萧条望,征人此路赊。边声乱朔马,秋色引胡笳。遥嶂侵归日,长城带晚霞。断蓬飞古戍,连雁聚寒沙。海暗云无叶,山春雪作花。丈夫期报主,万里独辞家。 子兰 【饮马长城窟】 游客长城下,饮马长城窟。马嘶闻水腥,为浸征人骨。岂不是流泉,终不成潺湲。洗尽骨上土,不洗骨中冤。骨若比流水,四海有还魂。空流呜咽声,声中疑是言。 顾况 【梁司马画马歌】 画精神,画筋骨,一团旋风瞥灭没。仰秣如上贺兰山,低头欲饮长城窟。此马昂然独此群,阿爷是龙飞入云。黄沙枯碛无寸草,一日行过千里道。展处把笔欲描时,司马一騧赛倾倒。 贯休 【杂曲歌辞·杞梁妻】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贯休 【杞梁妻】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李白 【送张遥之寿阳幕府】 寿阳信天险,天险横荆关。苻坚百万众,遥阻八公山。不假筑长城,大贤在其间。战夫若熊虎,破敌有馀闲。张子勇且英,少轻卫霍孱。投躯紫髯将,千里望风颜。勖尔效才略,功成衣锦还。 王建 【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 长城窟,长城窟边多马骨。古来此地无井泉,赖得秦家筑城卒。征人饮马愁不回,长城变作望乡堆。蹄迹未干人去近,续后马来泥污尽。枕弓睡著待水生,不见阴山在前阵。马蹄足脱装马头,健儿战死谁封侯。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9. 歌舞升平是什么意思?
【解释】:升平:太平。边歌边舞,庆祝太平。有粉饰太平的意思。
【出自】:清·曾朴《孽海花》第六回:一班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却又个个兴高采烈,歌舞升平起来。
歌舞升平的近义词:国泰民安 [ guó tài mín ān ]
【解释】:泰:平安,安定。国家太平,人民安乐。
【出自】:老舍《龙须沟》第一幕:有一天,沟不臭,水又清,国泰民安享太平。
扩展资料
歌舞升平的反义词:
一、四面楚歌 [ sì miàn chǔ gē ]
【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翻译】: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兵少,粮食也吃完了,汉军会同诸侯军队包围了一层又一层。夜里听到汉军四面都唱起楚歌,项羽就大吃一惊,说:‘汉军已经全部得到楚国吗?怎么楚人这么多呢。
二、神州陆沉 [ shén zhōu lù chén ]
【解释】:神州:指中国;陆沉:陆地无水而沉。中国大陆沉沦。比喻领土被敌人侵占。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桓公入洛,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虚,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翻译】:桓公进入洛阳,经过淮泗,踏上北方地区,与部下官员登上船楼,遥望中原,感慨地说:‘就让神州沦陷,百年丘虚,王夷甫等人不能不承担责任!来自www.gyjslw.com
10. 什么是说唱为主的歌舞表演
这种“汉家装束少”的现象,正是秧歌处于东北地方化过程的表现。《柳边纪略》卷四记载:“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各持尽许两圆木,戛击相对舞,而扮一持伞灯卖膏药者作前导,傍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更舞,达旦乃已。”“童子扮妇女”,即男人扮成“上装”,亦称“包头的”,“三四人扮参军”,便是男人扮成“丑角”。“圆木”大约系霸王鞭之类。从“扮一持伞灯卖膏药者作前导”来看,应是《伞灯秧歌》一类。《伞灯秧歌》是以一持伞形彩灯者为前导,夜间表演时为照明的需要,在伞灯内燃以蜡烛,演出时整个秧歌队随持伞灯者者的舞姿变化而变换队形,人们习惯称这个角色为“伞头”所以这种表演形式称《伞灯秧歌》。
《柳边纪略》还载有曾寿《随军纪行》中有关秧歌的一段话:“新年之际,八旗章京、兵丁皆大吃大喝,护军披甲俱置身于上,男扮女装,唱‘祷仰科’戏乐,”“祷仰科”是“大秧歌”的满族音译。这种由满人扮演的秧歌,俗称为“八旗秧歌”或“鞑子秧歌”。流行于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满族聚居的地区。无论从服装、扮相和表演方面的浓郁的民族特点来看,
还是从这种秧歌所体现的民族心理、审美趣味和风俗习惯来看,“鞑子秧歌”确实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如满族素重礼仪,因此“两队秧歌相遇时,双方队员分别站立两侧,双方会首(领队)所装扮的满族官员‘大老爷’要互施见面礼,之后各队的‘二老爷’(亦称‘和尚吐),实为‘克力吐’的谐音),分别从本队的‘大老爷’手中接过马鞭子,用碎步走‘之’字到对方面前互行碰肩礼,再返回本队,将鞭子交给‘大老爷’,如是三次后,主队要待客队进村后方才随之进村,这样习俗在汉族秧歌队是不有的”。但“鞑子秧歌”因地区不同也有些葂。姜建平、吕殿才、陈银河在《吉林地区秧歌与满族习俗》一文中写道:“吉林地区秧歌有三个重要人物,即‘老鞑子’、‘老坐婆子’和‘傻子’。‘老鞑子’是颇为典型的清朝佐领扮相,他是舸队打头的,不仅能歌善舞,而且有韬略,是秧歌演出的总指挥,其意图通过马鞭(长二尽余,顶端插绢花的鞭竿)表示,马鞭左右摆动前后摆动示意节奏速度慢或转快,马鞭画圈是要变化秧歌场,‘老坐婆子’头上盘疙瘩鬏,长袍外罩大坎肩,手持俗称东北三大怪之一的大烟袋,其头饰、服装、道具都有明显的满族特点,‘老坐婆子’列于秧歌队尾,阵的角色,‘她’同老鞑子首尾呼应。”文中也写到满族的见面礼仪:“吉林地区秧歌队相遇叫‘会秧歌’。会秧歌时两支队伍打头的老鞑子把马鞭一横,演员排两路纵队(腊花站左、丑站右),乐队停止演奏。两个老鞑子面对面,先拉下马蹄袖子向前垫一步,然后左手扶腰刀,屈右膝,相互抗右肩,再抗左肩(即抗肩礼,是满族平辈人之间的亲热礼节)。礼毕二人用满语互相问候。最后各自把手中马鞭一举,鼓乐齐鸣,两支秧歌队穿插而过,穿插时双方演员只准扭不准逗。”这些描述使我们得见东北地域曾经有过这样的秧歌,更使我们得见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接受方式对某种艺术形式的制约与影响,本民族创造的艺术是这样,吸取其他民族的艺术,也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根据本民族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在不断地融化它,改造它,为本民族所用。
东北汉族居住地区的秧歌,因受东北风土人情以及其他兄弟民族艺术的影响,已经形成自己的鲜明特点,因汉族居住面广,这种汉族秧歌统称为东北大秧歌,其中又有地秧歌和高跷秧歌之分。
东北地秧歌,流行地域最为广泛,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均有。因地域不同,亦同中有异。
吉林一带的地秧歌,有官办的,即有财势的商号等操办,每逢年节,办秧歌会以壮声势,演出有比赛性质,民办的大多由秧歌艺人组织发起,有盈利目的,赏钱大家分。秧歌队前由军有“新春大喜”和“新春大吉”大字的两面大旗和两面大铜锣开道,鼓钹唢呐殿后。锣鼓后面是指引一队行动的“沙公子”(也有叫“拉衫的”),手拿扇子,身披斗篷,头戴小生巾,率领“上装”腊花和“下装”丑角组成若干副架,架数多寡视秧歌队规模而定,“上装”也叫“包头的”,用青布缠个发髻,戴上用花布或毛巾做的花围子,身穿绸缎或花布做的彩衣和彩裙,一手拿扇,一手拿手绢儿。“下装”戴丑帽,身穿丑褂、彩裤、扎腰包或绸带,“上装”和“下装”是秧歌队的基本成员。“沙公子”用扇子指挥变换队形,走一些“双插花”、“卷白菜花”、“龙摆尾”等队形。有的地方的秧歌队里也有一个“老鞑子”反穿皮袄,手拿“大牛槌“,可在队里任意行走,可以追任何一个包头的,秧歌队压轴的,有的地方扮个罗锅老头和一个耳朵坠一红辣椒当耳环的老婆,二人相互调笑逗乐。有的秧歌队还有扮演一些小戏人物的,比如《三娘打灶》,三娘扮成泼妇模样,斜眉毛,红脸蛋,手握大烟袋,灶王爷穿黑袍,俊脸黑髯。又如《白蛇传》,白蛇穿白衣裙,青蛇穿青衣裙,许仙戴小生巾,穿长衫,手拿雨伞。又如《西游记》,分别扮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形象。还有扮作《老汉背少妻》的老汉与小媳妇等人物的。这些人物只是在秧歌队中做着与各自人物有关的扭舞动作,并不真的进入有事情节。
秧歌队进村先在村头拜土地庙。进村拜年,一种方式是在村头打场给全村拜年,另一种方式是挨门挨户拜年。进大门先气秧歌变换换队形,唱拜年的喜歌,房主如点唱便唱,如不点唱则由“沙公子“点名让包头的和唱丑的唱些小曲小调。
辽宁地秧歌辽南较多,而辽南地秧歌又以辽阳闻名于世任光伟《辽阳地秧歌考源》:“辽阳地秧歌,一般由三十四人至十六人组成……但,不管秧歌队有多少人,在整个队伍中,只有一至二个提鞭者(又称打场的)这两个提鞭者各有一个名称,一个叫外鞑子,一个叫里鞑子。外鞑子通常的扮相是头戴毡帽,身着毛朝外皮袄,下穿红彩裤,腰系白腰包,足蹬矮软靴,手中提一鞭状物号称‘老牛槌’。他的名字叫‘克力吐’里鞑子进入秧歌队的年代比外鞑子为晚,大约是在清末,里鞑子头戴红顶凉帽,上身着褐色清装官服大氅,下身有裤,足蹬薄底朝靴,手中亦提一根‘老牛槌’是短则五尽长则丈余的鞭状物,根粗梢细,甩出声响指挥整个秧歌队,领舞的沙公子和锣鼓场面听他指挥。鞭子一甩,秧歌队开始变换“花场子”,外鞑子这所以叫“克力吐”,相传元代统治者将其他民族的百姓,每五十户编成一队,统辖每队的蒙古人叫“克力吐”,仅从对“克力吐”的说法和里鞑子的清官扮相,也可见地秧歌受东北地域特色和民族盛衰辱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
辽阳地秧歌以群舞为主,精彩之处处在于队形的多变,艺人叫做“花肠子”。“花场子”又由许多“花子”组成。“桦子”双称做“阵”如“花花阵”、“盘肠阵”、“长蛇阵”、“鱼龙阵”、“八卦阵”、“葫芦套盘肠阵”、“八卦兜底阵”等等,“上装”与“下装”的扮相,,用粉、白、黑三色勾脸,且有男女不同的脸谱图案,秧歌队中也有扮白蛇、青蛇、渔翁、老坐子等人物的。
辽南秧歌更具特色的是高跷秧歌,辽南的灯塔高跷秧歌和海城高跷秧歌都很有名。
高跷秧歌头一名叫“头跷“。头戴棕帽,身穿黑色紧身衣裤,画有蝎子或蝴蝶形的白鼻梁,向上翘的八字须,手持马鞭,指挥行走,是个英俊俏皮的武丑形象,第二名是“二跷”头插戎球,额涂红点,也是紧身长裤,类似武旦模样,亦持马鞭,协助头跷打场。还有老渔翁,卷沿帽卷,斜披黄袍,白髯口,甩来甩去,系《打渔杀家》中老英雄萧恩的形象,还有白蛇、青蛇和彩婆子、丑公子、傻柱子等人物。
高跷秧歌队中歌舞最欢的是头上戴花、身穿女袄女裙“上装”和小丑打扮的“下装”这一“上”一“下”叫一副架,一队高跷秧歌要有四副六副或更多副架,最后一副架叫“压鼓的”,需有惊人的技艺,代表一个高跷秧歌队的表演水平,观众多盯着“压鼓的”因此,“压鼓的”需是名艺人方才压得住。
高跷秧歌队在街上表演叫“街趟子”。吹“句句双”、“五匹马”等曲牌,边走边扭、翻身、缠头,同时舞房子手绢,如今大户人家,要演“骑象”——“头跷”等四人架起老渔翁,再骑上一个“骑象”童子,唱万象更新的喜歌。唱词根据不同的情况,随机应就,唱完喜歌,起鼓跑手,头跷、二跷挥鞭领队指挥,跑圆场,变队形,有“四面斗”、“十字梅”、“双日耳”、“宝盒盖”“串荞麦”、“龙摆尾”等多种,均用高跷队员构成千变万化的图案,使观众目不暇接。
年节或庙会,几伙高跷秧歌相遇,还要“打对台”各以自己的特长招徕观众,比如这一伙以远近闻名的秧歌手“上清场”靠表现男女相爱悦的情感和细腻的舞蹈动作赢人,另一伙靠“下武场”取胜,打飞脚,仍旋子,前翻后滚,叼花、下叉等武功惊人,又一伙撮起梯子,表演“蝎子倒爬城”绑跷的丑角倒立着,双手轮换向梯子上爬,爬到梯顶再一磴一磴爬下来,也会吸引一些好奇的观众。
辽南高跷秧歌对辽宁二人转艺术很有影响。俗谓“南浪北唱”南指辽宁,浪指舞蹈,就是说辽宁二人转以舞蹈见长,北方吉林、黑龙江的二人转则以唱见长。虽不能一概而论,南北都不乏唱舞俱佳的艺人,但从大体上看,这宁二人转的舞蹈的确有过人之处。
下面谈谈与秧歌有关的一些民间表演艺术形式。
《海城县志》:“四月十八为耀州庙会,二十八为虎庄赛会,是日当事者俱仪仗箫鼓亲往迎神并狮子、旱船、高跷、抬阁等种种杂剧,人皆争先快睹,有来自数百里外者……本城及附近各县级营口、盖平等处酒楼蔱社及小商肆,均赁地开设临时营业、计一日消费不止万金,其会之盛亦可想见矣。”此类赛会,是商业的竞卖场地,也是民间艺术的竞演场地,高跷秧歌尤为热烈。伴随秧歌队一同表演的有“狮舞”、“龙舞”、“跑竹马”“跑驴”和扮鱼、鐅、虾、蟹等水族形象的,均是同兽类有关的舞蹈;有“跑旱船”、“龙凤船”、“太平车”等舞蹈,用人挎车、船等大型道具,模拟行船和推车等动作,有手持“霸王鞭”、“大板”、“玉子板”、“花钹”等击节道具,边打边舞的舞蹈,有“腰鼓”、“挎鼓”、“花鼓”、“拨浪鼓”等边击鼓边舞蹈的形式,有“抬阁”、“背歌”等扮演戏曲人物或传说人物,扮不舞而以造型为主的表演形式,有“大头和尚逗柳翠”等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舞蹈,还有《放风筝》、《采棉花》、《月牙五更》等小调歌舞。还有从小调发展起来的小戏,如《茨山》、《瞎子观灯》、《王婆骂鸡》等,民二人转关系最为密切,以上种种形式,往往与秧歌、高跷在大型赛会上同时演出,当然并非每种都有,要件规模不同,演出其中几种或几十种,往往小型轻便者居多,而“抬阁”、“狮舞”等需多人参与者,多在指定场合表演。
东北大秧歌是二人转艺术的源头,从对东北秧歌系列表演形式的叙述中,可见二人转从中以的风格影响以及吸收的扮相、舞蹈、小调等艺术成分。
二、引人入胜的说唱艺术
居住在白山黑水间的东产各族的人民不仅能歌善舞,创造出绚丽多彩的民间歌舞,而且说唱艺术也十分发达,深切地展现出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以及勤劳勇敢、憨厚质朴、风趣幽默的性格特征。
大约生成于后金至清代初期的道瓦喇,这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说唱艺术,通常由两位演员结对表演,男扮“抹角”,女扮“旦角,间或模拟相关人物,共同说唱一个完整的故事,有时也可由一人演唱,演员化装与否皆可。表演方式为手持鱼骨板、胛骨板,一边唱,一边说,一边舞,唱词和说白均用满语,允许即兴编词,伴奏乐器主要是三弦和喇古笛,演唱时,观众大都伴随唱腔拍掌应和,台上台下情绪盎然,民间性与自娱性融在其中。清代中期发展到鼎盛阶段,形成不同风格的诸多支派。吉林地区永吉县风行的道瓦喇,时称乌喇海支。
朱赤温,又称朱春或乌春,是与瓦喇相似的姊妹艺术。其满语含义为边唱边舞或为“戏”,但又不完成等同于戏剧的“戏”,其中含有游戏的意思,一般为二人转或三五人同台表演,具有生、旦、净、丑的行当色彩,也见有一人表演的,含歌舞、说白武术和杂技等多种成分,侧重叙述故事,乐队大都为四人,一人只喇和古笛,一人弹三弦,一人吹管,一人击鼓。歌舞节奏以“蓬蓬蓬”的击鼓面声和“乍乍乍”的击鼓边声控制,多为一人起唱,众人以“空齐”声相和。艺术风格也因流布范围不同而形成诸多支派。吉林境内曾有永吉一带的扶余支和扶余一带的的扶余支,流行的曲目主要有《奥尔厚达喇》(满语,意为歌唱人参王)《笊篱姑娘》、《三阿哥从军》、《排张郎》等几十出,清乾隆年间,乌喇支曾赴承德避暑山庄参加“万寿节”庆典演出,由此登上大雅之堂之后,唱词中逐渐夹有某些汉语,致使唱述不够通顺,人称“满语”加汉话,唱不上来就比划”实际已经是很受当地观众喜爱的初具戏曲规模的满族表演艺术。
子弟书流传于东北、华北,是由满族子弟首创的说唱艺术原系清代乾隆年间,阿贵统率胜凯旋的八旗士兵进京,用这种民间俗曲配以八角鼓演唱,一时轰动北京,被称为“八旗子弟乐”。继而八旗子弟中的文人借鉴鼓曲唱词和古典诗词的艺术技巧,参照一些曲牌的音律,以北方民间流传的“十三道大辙”为韵,配曲演唱,创造出最早的子弟书,到了嘉庆、道光年间,子弟书发展到鼎盛时期,子弟书讲究音韵平仄,道白以七言或十言居多,唱时可随时加入衬字,由于当时子弟书多为满族贵族子弟茶余饭后的消遣,因而十分注重字句的推敲斟酌,语言典雅绮丽,抑扬顿挫,文采飞扬,同时,每个段子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感人,并注重人物心理描写与性格刻画,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最初子弟传唱于北京东城,不久便传到西城,在曲调上吸收了昆曲的一些特点,形成了东城调、西城调两个流派。西城调亦称西调或西韵,多演唱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曲调低缓凄婉;东城调亦称东调或东韵,多演唱英雄豪杰的勇武故事,曲调火爆热烈,激昂高亢。写作子弟书的作家,大多是满族下层知识分子,成就比较大的有鹤侣和“三窗”(韩小窗、罗松窗、芸窗)。子引书的作品很多,1954年傅惜华先生编著的《子弟书总目》,共收录有四百四十六种,一千余部。其内容多取材于明清小说、戏曲及当时的社会生活,许多作品思想内容尖锐深刻,很受群众青睐,只可惜作为一种曲艺形式的子弟书,终因曲高和寡,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二百年来,它的流风余韵尚在,其影响还是颇为深远的。仅就东北大鼓和东北二人转而言,有不少段子是来自子弟书的。
八角鼓是一种盛行于清代的满族说唱艺术,以演唱者所用的击节乐器八角鼓而得名,八角鼓原是满族在关外牧居时的民间艺术,满族人民常在行围射猎之暇,以八角鼓自歌自娱。八有鼓用八块硬木镶银边,蟒皮蒙鼓面,八角象征着满族的八旗,其七边开七个梅花孔,每孔有一铜柱穿三个小钹,七孔共二十一个小钹代表二十个旗佐和一个罕纛旗,正好与八旗的军事组织相吻合,鼓下方垂有一个紫色流苏穗,象征“紫气东来”、“大清一统”。
汉族的说唱艺术,如莲花落、什不闲、评书、鼓词等等,大都是汉族流民从关内带到东北来的,在东北地域文化的熏陶濡染下,因不断注入关东神韵而地方化。
东北大喜是一种广泛流传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主要说唱艺术形式。由于一度盛行于沈阳,而沈阳于清代曾设奉天府,故有奉大鼓、奉派大鼓、奉调大鼓之称,后又称辽宁大鼓。
相传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子弟艺人黄铺臣等由北京来到东北,把子弟书唱腔传入沈阳,以后又结合东北民歌、小调而逐渐形成奉天大鼓。当时演唱的多是子弟书段子,因而又称演唱班社为“清音子弟班”。东北大鼓最初的演唱形式是演唱者操小三弦自弹自唱,并在腿上绑缚“节子板”来击节,也叫“弦子书”。清末民初有了女演员之后,自操鼓迥节,由弦师伴奏。鼓,是一面直径盈尺,高约一寸左右的皮鼓,鼓帮为木质,蒙以皮鼓,由三根支柱的鼓架支起,板,又称“节子板”用其掌握拍节,有木质、铜质、铁质等多种。演唱时,演员右手击鼓,左手打板。
东北大鼓在农村演出,只有一把三弦伴奏。进城之后,在茶社、剧场演出,也有配以四胡、琵琶以四胡、琵琶等其他乐器的,无论是几件乐器伴奏,都必须做到弦随唱走,托腔保调,达到五音和谐的目的。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11. 歌舞升平是什么意思
词 目 歌舞升平 发 音 gē wǔ shēng píng 释 义 升平:太平。边歌边舞,庆祝太平。有粉饰太平的意思。 出 处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文王之初,天下诵而歌舞之。”汉·张衡《东京赋》:“躬自菲薄,治致升平之德。” 示 例 但一班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却又个个兴高采烈,~起来。(清·曾朴《孽海花》第六回)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12. 形容“歌舞”的成语有哪些?
1、载歌载舞 [ zài gē zài wǔ ] :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
出 处: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昭夏乐》:“饰牲举兽,载歌且舞,既舍伊腯,致精灵府。”
2、轻歌曼舞 [ qīng gē màn wǔ ]
生词本: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出 处:《群音类选·玉如意记·赏月登仙》:“助人间才子佳人兴;轻歌慢舞;任星移斗横。”
3、鸾歌凤舞 [ luán gē fèng wǔ ] :比喻美妙的歌舞。
出 处:《山海经·大荒南经》:“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
4、翩翩起舞 [ piān piān qǐ wǔ ] :形容轻快地跳起舞来。
出 处:唐·李白《高句骊》:“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
5、歌舞升平 [ gē wǔ shēng píng ] :升平:太平。边歌边舞,庆祝太平。有粉饰太平的意思。
出 处:元·陆文圭《〈词源〉跋》:“淳祐、景定间;王邸侯馆;歌舞升平;居生处乐;不知老之将至。”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13. 歌舞笙平是什么意思
解 释:升平:太平。边歌边舞,庆祝太平。多指太平盛世,也有粉饰太平的意思。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14. 朝鲜舞蹈太平女人的赏析
桔梗谣啊~ 阿里郎啊、。我们部就排过桔梗谣。就是我排的。动作比较好学,而且音乐也蛮好听的。多找几个人,排出来比较有气势。 效果不错啦。希望对你有帮助。加油哦。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