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节”字的成语「修身立节」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修身立节”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中国文学作品中开篇以“立德修身”为内容的有哪些、中国文学作品中开篇以“立德修身”为内容的有哪些、修身学问对联集锦、士之修身立节,而竟不遇知己,前古以来不可胜数。、等
目录索引:
1:成语“修身立节”的词条资料
2:中国文学作品中开篇以“立德修身”为内容的有哪些
3:中国文学作品中开篇以“立德修身”为内容的有哪些
4:修身学问对联集锦
5:士之修身立节,而竟不遇知己,前古以来不可胜数。
成语“修身立节”的词条资料
成语简拼:XSLJ
成语注音:ㄒ一ㄡ ㄕㄣ ㄌ一ˋ ㄐ一ㄝˊ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唐·韩愈《与汝州卢郎中论荐侯喜状》:“士之修身立节,而竟不遇知己。”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提高自己品德修养,树立高尚节操
成语用法:修身立节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成语“修身立节”的扩展资料
1. 中国文学作品中开篇以“立德修身”为内容的有哪些修身立德指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纯洁。养性:就是使自己的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个人修身不仅饱含了为人、修身、处世的智慧,还包含着始终要有一颗平常心去应对日常的烦恼和不幸。
一、修持内容
1、戒生气
古人云:“气大伤身。”生气是人类负面情绪中的一种,一个人如果经常生气,就会使身心受到损害。
2、戒自卑
自卑可以轻而易举地摧毁一个人,也能使人因自强而崛起。
3、戒嫉妒
与其将有限的精力消耗在嫉妒他人的成功上,不如抓住时机做一些实事。
4、戒小人
小人不但对我们的人生之路毫无帮助,反而会成为一块在关键时刻让你跌倒的绊脚石。
5、戒诱惑
我们要力戒力、金钱、美色等各种诱惑,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加强个人修养,提高道德品质,同时保持一份健康平和的心态。戒暴怒:暴怒容易使人失去理智,所以,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6、平和心
静坐当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
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敬君子方显有德,避小人不算无能。
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
7、修身立德之要一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
有事斩然,无事修然;
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思之坦然,为之善然。
8、修身立德之要二
一身浩然气,二袖清白风,
三分傲霜骨,四时读写勤,
五谷吃得香,六神常安定,
七情有节制,八方广结缘,
九有凌云志,十足和善心。
9、古人修身养性
中国封建社会的个人修养,主要是灌输儒家的修身思想,所谓“三纲五常”就是个人修身的核心内容。“三纲”指“君臣义、父子亲、夫妻顺”;“五常”指“仁、义、理、智、信”。“三纲五常”实际上就是一种个人修身养性的衡量标准。
二、修身立德 教育之本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说“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自古以来,国人都将修心立德放在首位。
先哲们认为,天人合一的本质是“疾敬德”,正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天子受命于天,然而只有有德者方能受此天命。同时,先哲们根据对人的地位和本性的认识,认为对人的管理应实行“仁者爱人”的“仁政”,把“道之以德”作为管理的主要手段。“以天为宗,以德为本”(《庄子·天下》),思想家们的眼光更多地注于伦理政治问题,形成了趋善求治的伦理政治型文化。
《易经》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儒家提出“三纲”、“八目”,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伦理,成为中华传统美德核心价值观,与“忠孝廉耻勇”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美德体系。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是“君子”或“君子儒”。孔子对“君子”的要求是:“修己以安人”;君子应有“智、仁、勇”三方面的修养:“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要追求“尽善尽美”,应“文质彬彬”。道德是通过“心”向里向内追求,以达到内在力量对人的充实和完善。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自省就是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言行的过程。
孟子要求受教育者将先天就有的“良知”、“良能”加以扩充,发展成为仁、义、礼、智等内心道德。理学家认为“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尽我之心,便与天同,为学只理会此。”张载提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很多知识分子的奋斗目标。林则徐有十条格言:“存心不善,风水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时运不济,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不惜元气,医药无益;不为百姓,做官无益。”陶行知认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主张教育就是要追求真理,教育学生学做真人。
很多谚语、俗话、顺口溜也蕴含着心灵修炼的哲理,如“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看海听涛增度量,寻梅赏竹长精神。”“清正公慎勤为官,温良恭俭让处世。”“人生三修炼:看得透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立得正行得直。”……“德高望重”、“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等向来为人们所称道并践行。
中国家庭教育一直是数千年来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阵地,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德育是核心,而且这种教育是终身的。少儿学做人,中青年要会做人,老了要教育后人,特别是以身作则。长期以来,家庭的德育教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从思想意识到行为规范,从幼儿到耋耄之年,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事不规。
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可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查找。自我修养缺乏自觉性,既缺少传统文化的固本培元,又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受当下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少人以我为中心、自以为是,根本不想加强自身修养;家庭教育缺乏操作性,有的因是独生子女而过于溺爱,有的因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有的因不懂教育而无法尽责;学校教育缺乏有效性,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针对性不足,有的思政课教师又照本宣科、空洞说教多,加上应试教育作祟、与外面世界的反差,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大打折扣;社会教育缺乏客观性,习惯于假、大、空的社会宣传教育难以达到入心、入脑的效果。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2. 中国文学作品中开篇以“立德修身”为内容的有哪些
修身立德指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纯洁。养性:就是使自己的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个人修身不仅饱含了为人、修身、处世的智慧,还包含着始终要有一颗平常心去应对日常的烦恼和不幸。
一、修持内容
1、戒生气
古人云:“气大伤身。”生气是人类负面情绪中的一种,一个人如果经常生气,就会使身心受到损害。
2、戒自卑
自卑可以轻而易举地摧毁一个人,也能使人因自强而崛起。
3、戒嫉妒
与其将有限的精力消耗在嫉妒他人的成功上,不如抓住时机做一些实事。
4、戒小人
小人不但对我们的人生之路毫无帮助,反而会成为一块在关键时刻让你跌倒的绊脚石。
5、戒诱惑
我们要力戒力、金钱、美色等各种诱惑,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加强个人修养,提高道德品质,同时保持一份健康平和的心态。戒暴怒:暴怒容易使人失去理智,所以,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6、平和心
静坐当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
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敬君子方显有德,避小人不算无能。
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
7、修身立德之要一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
有事斩然,无事修然;
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思之坦然,为之善然。
8、修身立德之要二
一身浩然气,二袖清白风,
三分傲霜骨,四时读写勤,
五谷吃得香,六神常安定,
七情有节制,八方广结缘,
九有凌云志,十足和善心。
9、古人修身养性
中国封建社会的个人修养,主要是灌输儒家的修身思想,所谓“三纲五常”就是个人修身的核心内容。“三纲”指“君臣义、父子亲、夫妻顺”;“五常”指“仁、义、理、智、信”。“三纲五常”实际上就是一种个人修身养性的衡量标准。
二、修身立德 教育之本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说“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自古以来,国人都将修心立德放在首位。
先哲们认为,天人合一的本质是“疾敬德”,正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天子受命于天,然而只有有德者方能受此天命。同时,先哲们根据对人的地位和本性的认识,认为对人的管理应实行“仁者爱人”的“仁政”,把“道之以德”作为管理的主要手段。“以天为宗,以德为本”(《庄子·天下》),思想家们的眼光更多地注于伦理政治问题,形成了趋善求治的伦理政治型文化。
《易经》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儒家提出“三纲”、“八目”,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伦理,成为中华传统美德核心价值观,与“忠孝廉耻勇”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美德体系。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是“君子”或“君子儒”。孔子对“君子”的要求是:“修己以安人”;君子应有“智、仁、勇”三方面的修养:“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要追求“尽善尽美”,应“文质彬彬”。道德是通过“心”向里向内追求,以达到内在力量对人的充实和完善。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自省就是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言行的过程。
孟子要求受教育者将先天就有的“良知”、“良能”加以扩充,发展成为仁、义、礼、智等内心道德。理学家认为“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尽我之心,便与天同,为学只理会此。”张载提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很多知识分子的奋斗目标。林则徐有十条格言:“存心不善,风水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时运不济,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不惜元气,医药无益;不为百姓,做官无益。”陶行知认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主张教育就是要追求真理,教育学生学做真人。
很多谚语、俗话、顺口溜也蕴含着心灵修炼的哲理,如“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看海听涛增度量,寻梅赏竹长精神。”“清正公慎勤为官,温良恭俭让处世。”“人生三修炼:看得透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立得正行得直。”……“德高望重”、“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等向来为人们所称道并践行。
中国家庭教育一直是数千年来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阵地,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德育是核心,而且这种教育是终身的。少儿学做人,中青年要会做人,老了要教育后人,特别是以身作则。长期以来,家庭的德育教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从思想意识到行为规范,从幼儿到耋耄之年,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事不规。
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可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查找。自我修养缺乏自觉性,既缺少传统文化的固本培元,又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受当下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少人以我为中心、自以为是,根本不想加强自身修养;家庭教育缺乏操作性,有的因是独生子女而过于溺爱,有的因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有的因不懂教育而无法尽责;学校教育缺乏有效性,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针对性不足,有的思政课教师又照本宣科、空洞说教多,加上应试教育作祟、与外面世界的反差,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大打折扣;社会教育缺乏客观性,习惯于假、大、空的社会宣传教育难以达到入心、入脑的效果。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3. 修身学问对联集锦
花间酌酒邀明月
石上题诗补绿云
芝兰入室香俱化
松竹当庭韵和清
至乐事无如为善
有福人自喜观书
言以思忠归浑厚
气因善养得和平
耀眼宏图诗中画
宜心春色画中诗
万卷诗书如好友
一樽谈笑伴高人
常将有日思无日
莫把无时作有时
练达人情皆学问
洞明世故即经纶
心收镜里求真乐
眼放空中得大观
古人以往留明月
逝者如斯惜少年
文章似玉清无玷
气节如松直有心
每闻善事心先喜
得见奇书手自
寄怀秀水青山里
着意唐诗晋字间
不因果报方行善
岂为功名始读书
文章妙处性情见
谈笑深时风雨来
新松恨不高千尺
恶竹应须斩万竿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舟行著色屏风里
人在回文锦字中
话须通俗方传远
语必关风始动人
苏子作诗如见画
颜公食粥敢言炊
柳条不动千丝直
荷叶相依万盖阴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古人书
诗记司空廿四品
贴临大令十三行
但哦松树当公事
愿与梅花结后缘
闲随谢客登山履
远访苏公洗砚池
愿乞画家添匠意
只研朱墨作春山
秋水为神玉为骨
词源如海笔如椽
侧身天地更怀古
独立江山自咏诗
万里春风陶美德
百年事业育新人
人间岁月闲难得
天下知交老更亲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波开云日诸峰出
浪涌鱼龙夹岸游
千秋笔墨惊天地
万里云山入画图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4. 士之修身立节,而竟不遇知己,前古以来不可胜数。
修养自身的言行,树立坚贞的节操,最终也遇不到知己的人,古往今来数不胜数。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