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孝力”「孝悌力田」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孝悌力田”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孝成语接龙 孝悌力田、表示儿女孝顺的成语、形容孝顺的成语、尽孝道议论文、比喻儿女孝顺的意思是什么词语、孝顺父母成语、形容孝子的词语孝悌力田 是什么意思?徭役 什么时候废除的孝悌力田 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孝悌,孝忠,孝廉等孝文化的延伸内涵孝弟的基本释义孝悌力田 同义词文帝的三老丶孝悌丶力田是什么意思等
目录索引:
1:成语“孝悌力田”的词条资料
2:孝成语接龙 孝悌力田
3:表示儿女孝顺的成语
4:形容孝顺的成语
5:尽孝道议论文
6:比喻儿女孝顺的意思是什么词语
7:孝顺父母成语
8:形容孝子的词语
成语“孝悌力田”的词条资料
成语简拼:XTLT
成语注音:ㄒ一ㄠˋ ㄊ一ˋ ㄌ一ˋ ㄊ一ㄢˊ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汉书 文帝纪》:“其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 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务农。
成语用法:孝悌力田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造句:清·李汝珍《镜花缘》第23回:“门首都竖着金字匾额,也有写着‘贤良方正’的,也有写着‘孝悌力田’的。”
成语“孝悌力田”的扩展资料
1. 孝成语接龙 孝悌力田田父献曝 曝骨履肠
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2. 表示儿女孝顺的成语
彩衣娱亲 传说春秋时有个老菜子,很孝顺,七十岁了有时还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儿,引父母发笑。后作为孝顺父母的典故。 孝子顺孙 指孝顺父母的儿子,有德行的孙子。 孝子慈孙 对祖先孝顺的子孙。 父慈子孝 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 母慈子孝 母亲慈祥爱子,子女孝顺父母,是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风范。 入孝出悌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谓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 王祥卧冰 王祥卧冰求鱼以奉母。比喻子女孝顺父母。 孝悌忠信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此指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标准。 老莱娱亲 〖解释〗表示孝顺父母。 孝悌力田 〖解释〗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务农。 移孝为忠 〖解释〗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 移孝作忠 〖解释〗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同“移孝为忠”。 子孝父慈 〖解释〗儿女孝顺,父母慈爱。同“父慈子孝”。 伯俞泣杖 伯俞:古代孝子名。形容对父母极为孝顺www.gyjslw.com
3. 形容孝顺的成语
形容孝顺的成语有:
一、老莱娱亲 [ lǎo lái yú qīn ]
1. 【解释】:表示孝顺父母。
2. 【出自】:西汉·刘向《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着五色彩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蹄,或美鸟鸟于亲侧。”
3. 【示例】: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鲁迅《朝花夕拾·》
二、孝悌忠信 [ xiào tì zhōng xìn ]
1. 【解释】: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的封建社会的应具备的道德标准。
2. 【出自】:明·周楫《西湖二集·祖统制显灵救驾》:“凡遇人,只劝人以‘孝悌忠信’四字。”
3. 【示例】:人以~是教,家惟礼义廉耻是尚。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二十三回
三、孝子贤孙 [ xiào zǐ xián sūn ]
1. 【解释】: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孙。
2. 【出自】:元·刘唐卿《降桑椹》:“圣人喜的是义夫节妇,爱的是孝子贤孙。”
四、孝悌力田 [ xiào tì lì tián ]
1. 【解释】: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务农。
2. 【出自】:《汉书·文帝纪》:“其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
五、彩衣娱亲 [ cǎi yī yú qīn ]
1. 【解释】:传说春秋时有个老莱子,很孝顺,七十岁了有时还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儿,引父母发笑。后作为孝顺父母的典故。
2. 【出自】:汉·刘向《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着五色彩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蹄,或美鸟鸟于亲侧。”
3. 【示例】:戏彩娱亲,老莱子之孝。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祖孙父子》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4. 尽孝道议论文
凡人尽孝道,欲得父母之欢心者,不在衣食之奉养也。惟持善心,行台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欢心,斯可谓真孝者也。孝为百行首,诗书不胜录。富贵与贫贱,俱可追芳躅。若不尽孝道,何以分人畜?须是知所以为孝之道,所以侍奉当如何,温凊当如何,然后能尽孝道也。清明节,祭祀节,携老幼,扫墓去,寄哀思,缅先人,燃香烛,荡纸钱,放爆竹,敬酒食,秉传统,尽孝道,忆往昔,念亲人,祈平安,佑家人。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自古讲求孝道,孔子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也就是讲,父母的身体健康,儿女应时刻挂念在心。任何崇高的道德行为,都含有自我牺牲的因素,删除了自我牺牲,固没有孝道,也没有厚道,而且没有了爱。道德就成了一句空话。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5. 比喻儿女孝顺的意思是什么词语
彩衣娱亲 传说春秋时有个老菜子,很孝顺,七十岁了有时还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儿,引父母发笑。后作为孝顺父母的典故。
孝子顺孙 指孝顺父母的儿子,有德行的孙子。
孝子慈孙 对祖先孝顺的子孙。
父慈子孝 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
母慈子孝 母亲慈祥爱子,子女孝顺父母,是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风范。
入孝出悌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谓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
王祥卧冰 王祥卧冰求鱼以奉母。比喻子女孝顺父母。
孝悌忠信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此指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标准。
老莱娱亲 〖解释〗表示孝顺父母。
孝悌力田 〖解释〗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务农。
移孝为忠 〖解释〗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
移孝作忠 〖解释〗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同“移孝为忠”。
子孝父慈 〖解释〗儿女孝顺,父母慈爱。同“父慈子孝”。
伯俞泣杖 伯俞:古代孝子名。形容对父母极为孝顺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6. 孝顺父母成语
一、老莱娱亲 [ lǎo lái yú qīn ]
1. 【解释】:表示孝顺父母。
2. 【出自】:西汉·刘向《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着五色彩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蹄,或美鸟鸟于亲侧。”
3. 【示例】: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鲁迅《朝花夕拾·》
二、孝悌忠信 [ xiào tì zhōng xìn ]
1. 【解释】: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的封建社会的应具备的道德标准。
2. 【出自】:明·周楫《西湖二集·祖统制显灵救驾》:“凡遇人,只劝人以‘孝悌忠信’四字。”
3. 【示例】:人以~是教,家惟礼义廉耻是尚。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二十三回
三、孝子贤孙 [ xiào zǐ xián sūn ]
1. 【解释】: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孙。
2. 【出自】:元·刘唐卿《降桑椹》:“圣人喜的是义夫节妇,爱的是孝子贤孙。”
四、孝悌力田 [ xiào tì lì tián ]
1. 【解释】: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务农。
2. 【出自】:《汉书·文帝纪》:“其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
五、彩衣娱亲 [ cǎi yī yú qīn ]
1. 【解释】:传说春秋时有个老莱子,很孝顺,七十岁了有时还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儿,引父母发笑。后作为孝顺父母的典故。
2. 【出自】:汉·刘向《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着五色彩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蹄,或美鸟鸟于亲侧。”
3. 【示例】:戏彩娱亲,老莱子之孝。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祖孙父子》来自www.gyjslw.com
7. 形容孝子的词语
父慈子孝 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 父严子孝 父亲严格管教子女,子女依顺孝敬父亲。 孝子慈孙 对祖先孝顺的子孙。 孝子顺孙 指孝顺父母的儿子,有德行的孙子。 忠孝节义 泛指封建统治者所提倡的道德准则。 母慈子孝 母亲慈祥爱子,子女孝顺父母,是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风范。 披麻带孝 指服重孝。 披麻戴孝 指长辈去世,子孙身披麻布服,头上戴白,表示哀悼。 求忠出孝 指寻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入孝出弟 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同“入孝出悌”。 入孝出悌 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亦作‘入孝出弟’。 孝思不匮 匮:缺乏。指对父母行孝道的心思时刻不忘。 孝悌力田 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务农。 孝悌忠信 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的封建社会的应具备的道德标准。 孝子爱日 指珍惜与父母共处的岁月,能及时行孝。 孝子贤孙 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孙。 移孝为忠 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 移孝作忠 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同“移孝为忠”。 忠孝两全 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两样都做得很好。亦作“忠孝双全”。 子孝父慈 儿女孝顺,父母慈爱。同“父慈子孝”。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8. 孝悌力田 是什么意思?
【解释】: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务农。【出自】:《汉书·文帝纪》:“其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
www.gyjslw.com
9. 徭役 什么时候废除的
是1912年废除的。
1910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清廷下谕颁布《钦定大清刑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刑法典。在这部现代刑法典里,沈家本《人口议》的第9条被,主奴名义在法律上绝对成为非法。
但是,这一法律规定的生效时间是1912年,那时已经是民国了,颁布这部法律的政府已经完蛋,法律似乎也应该失效。
不过,1912年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五条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这一条使奴隶制在中国成为非法。所以应该是在1912年,中国才彻底废除了奴隶制。
中国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 、杂役、军役等。古代,凡国家无偿征调各阶层人民所从事的劳务活动,皆称为徭役,包括力役和兵役两部分。
它是国家强加于人民身上的又一沉重负担。起源很早,《礼记·王制》中有关于周代征发徭役的规定。《孟子》则有“力役之征”的记载。秦、汉有更卒、正卒、戍卒等役。以后历代徭役名目繁多,办法严苛,残酷压榨贫民百姓。
扩展资料
徭役的变化:
秦汉时由政府法律规定的成年男子必须为政府从事力役和兵役。开始服役的年龄,即傅籍年龄,秦时为17岁,西汉景帝二年(前155)定为20岁,后改为23岁;免除徭役的年龄为56岁。
汉代徭役有正卒、戍边和更卒3种。正卒为2年,1年在本县作材官(步兵)、骑士(骑兵)或楼船,接受军事训练并负责地方治安;
1年赴京都作卫士,负责保卫都城、守卫皇宫、陵苑,或为诸官府服务。56岁以下的成年男子服2年正卒后一般规定可免除兵役,但遇政府需要,随时仍可征调服役,不得抗拒。戍边亦称徭戍或屯戍,即到边疆从事“守徼乘塞”。
汉律规定每人一生必须戍边1年,若逢边防紧急,则须继续留守6个月。官富子弟可出钱雇人代役。戍边者由官府供给衣食杂用。
更卒,是每个傅籍的男子除服正卒、戍边两种徭役外,每年还须在本县服1个月的无偿劳役,从事地方的土木工程、造桥修路、治理河渠、转输漕谷等劳动。因役人轮番服役,所以叫作“更”,役人叫作“更卒”。
不愿或不能亲自服役者,可出钱300(一说2000)雇人代役,或官府不需其亲身服役而命令他出钱代役,曰“过更”,这笔代役钱称作“更赋”。也有因特殊情况免役的,曰“复”。
免役者包括:宗室、贵族、有高爵的官僚及其亲,县、乡的三老及被选为孝悌力田者;博士弟子、其他通一经者及特诏优许复除者;或生子、服丧者,逢天灾兵祸之害而暂获复除者;治河有功或皇帝巡行所经地方的人民亦得以暂时免役等等。
此外还规定,获得1级至第4级“不更”爵位的人可以提前4年免役;爵在第9级“五大夫”以上的人可不事徭役。无功者可以出钱买爵,买爵可纳粟、纳钱、纳奴婢,买爵到第9级以上即可免役。这样,汉代徭役的义务实际全落到中产阶级以下的人民身上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10. 孝悌力田 是什么意思?
孝悌力田拼音:xiào tì lì tián释义: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务农。出处:《汉书·文帝纪》例句:“门首都竖着金字匾额,也有写着‘贤良方正’的,也有写着‘~’的。”出自清·李汝珍《镜花缘》第23回。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11. 如何理解孝悌,孝忠,孝廉等孝文化的延伸内涵
孝悌”——治理天下的为政策略
“孝悌”,不是简单的孝德外延的扩充,而是体现一种完整的家庭伦理观念的形成,理想的家庭伦理秩序的建立,是使社会形成“仁爱”氛围的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是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实现“孝治天下”的为政策略。
《二程集》载:“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舆!言为仁之本,非仁之本。”[4](卷十一)《三字经》:“首孝悌,次见闻。”在很多文献中都出现过孝悌联用,并还有不少学者为其作了门注释。《论语·学而》:“弟入则孝,出则悌。”朱熹《集注》中讲:“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3]“孝悌”与初始孝的内涵与背境已经大不一样了。孝包含的主体成员仅只是父母与儿女的双边关系;“孝悌”另外已经扩充溶入了兄嫂,也就是包括父母,兄嫂等一家人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孝悌”实际已经包含着完整的家庭伦理关系。如果我们站在历史长河的岸边审视,孝到“孝悌”是一个历史性转折。孝,刚从动物世界中摆脱出来,进入人性世界,稍释人伦光辉后,便进入一个全新的“孝悌”家庭伦理境界,这是一个崭新的伦理层面。这时,家庭已经成为社会的细胞或基础而存在,又相应的已经建立起了较为稳固的家庭伦理秩序。
自汉代以后,统汉者为适应中国的宗法家族社会结构极力推崇“孝梯”,并从稳定家庭结构入手,以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他们大力表彰“孝悌力田”,在《汉书》、《后汉书》等帝王本纪中,记载着大量的全国性的“孝悌”的褒奖、赐爵。此时,儒家学说受到官方的特别关照,被钦定为“独尊”之学,孝道也就变成“以孝治天下”的手段。《孝经》,给人突出印象就是孝道的核心内容已经从“善事父母”发展引申为”孝治天下”,
“孝治”成为贯穿全书的根本宗旨。《论语·学而》有子曰:“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3](P70)从这则语录中可以看出,孔子是先从家庭的角度出发来讲的,先强调家庭伦理关系,后由此及彼的。认为,能够做到“孝悌”的人,去犯上是少有的,而不好犯上的人,去作乱是没有的。有德性的人善于追求“孝悌”这个根本,根本的东西树立起来后,良好的仁道就会随之而来。《孝经·感应章》“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是说孝悌之道,若是做到了至极的程度,就可以与天地鬼神相通,天人成了一体,互为感应,德教自然光显于四海之外,远近幽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12. 孝弟的基本释义
【孝弟】亦作“孝悌”。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故遣信使晓喻百姓以发卒之事,因数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让三老孝弟以不教诲之过。”《汉书·韩延寿传》:“幸得备位,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至令民有骨肉争讼,既伤风化,重使长吏、啬夫、三老、孝弟受其耻。”《後汉书·明帝纪》:“其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 李贤 注:“三老、孝悌、力田,三者皆乡官之名。三老, 高帝 置,孝悌、力田, 高后 置,所以劝导乡里,助成风化也。” 宋 苏轼 《策问》之二:“古者有劝农之官、力田之科,与孝弟同。而自汉以来,率用户口登耗、黜陟守宰。”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13. 孝悌力田 同义词
孝悌力田 同义词供参考出孝入悌
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14. 文帝的三老丶孝悌丶力田是什么意思
汉文帝《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诏》:孝悌 ,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表也,朕甚嘉此二三大夫之行。今万家之县,云无应令,岂实人情?是吏举贤之道未备也。《汉书 文帝纪》:其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廉吏二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及问民所不便安,而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汉书·文帝纪》)所谓三老是古代掌教化的乡官。战国魏有三老,秦置乡三老,汉增置县三老,东汉以后又有郡三老,并间置国三老。孝悌力田 拼音:xiào tì lì tián 释义: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务农。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