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生()十”「人生七十古来稀」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杜甫的诗《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全文是什么?、人生七十古来稀,--古稀之年,八十如何称之?、人生七十古来稀 下一句?、古人常说的“人生七十古来稀”,是什么意思?、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等
目录索引:
1:成语“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词条资料
2:杜甫的诗《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全文是什么?
3:人生七十古来稀,--古稀之年,八十如何称之?
4:人生七十古来稀 下一句?
5:古人常说的“人生七十古来稀”,是什么意思?
6: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
成语“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词条资料
成语简拼:RSQSGLX
成语注音:ㄖㄣˊ ㄕㄥ ㄑ一 ㄕˊ ㄍㄨˇ ㄌㄞˊ ㄒ一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七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唐 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稀:稀少。七十岁高龄的人从古以来就不多见。指得享高寿不易。
成语用法:人生七十古来稀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成语造句:老舍《大发议论》:“人生七十古来稀,到而今,活五十岁而过一百次年,活不到七十也没多大关系了。”
英文翻译:A man seldom lives to be seventy years old.
成语“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扩展资料
1. 杜甫的诗《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全文是什么?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译文
落下一片花瓣让人感到春色已减。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打落在地,怎不令人愁闷?且看将尽的落花从眼前飞过,不再厌烦过多的酒入口。翡翠鸟在曲江上的楼堂上作巢,原来雄踞的石麒麟现在倒卧在地上。仔细推究事物盛衰变化的道理,那就是应该及时行乐,何必让虚浮的荣誉束缚自身呢?
注释(1)朝回:上朝回来。典:押当。(2)债:欠人的钱。行处:到处。(3)深深:在花丛深处。见:现。(4)款款:缓慢地。传语:传话给。(5)风光:春光。共流传:在一起逗留的盘桓。(6)违:违背,错过。译文上朝回来,天天去典当春天穿的衣服,换得的钱每天到江头买酒喝,直到喝醉了才肯回来。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的小事,人能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但见蝴蝶在花丛深处穿梭往来,蜻蜓在水面款款而飞,时不时点一下水,传话给春光,让我与春光一起逗留吧,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2. 人生七十古来稀,--古稀之年,八十如何称之?
1、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2、耄耋:《礼纪·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
3、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4、中寿:自古以来,人们统称60岁以上的人为耆年。对人的寿年大体上分为上、中、下“三寿”(上寿指90岁以上;中寿指80岁以上;下寿指70岁以上,也有指60岁以上)。
扩展资料:
青年
1、舞象之年:古代男子15岁-20岁时期的称谓。舞象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2、破瓜之年: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3、加冠: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即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4、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代汉族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5、弱冠:年满20岁的男子。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6、花信年华:指女子的年龄到了24岁。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7、而立:男子30岁。立,“立身、立志”之意。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30岁为“而立”之年。
8、始室:30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耄耋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3. 人生七十古来稀 下一句?
人生七十古来稀的下一句有两种情况,分别如下:
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出自唐代·杜甫《曲江二首》。
译文:只看见蝴蝶在花丛深处飞来飞去,蜻蜓在水面慢慢的飞,时不时点一下水。
二、不去嫁人待何时。
原句:明·高明 《琵琶记·牛氏规奴》:“道是:人生七十古来稀,不去嫁人待何时?”
译文:七十岁高龄的人从古以来就不多见,这个时候不出嫁,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扩展资料
《曲江二首》原文如下: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译文:
因一瓣花儿被风吹落就感到春色已减,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打落在地,怎不令人发愁?
且欣赏这即将消逝的春光,也不要害怕酒喝多了让人伤怀更多。
翡翠鸟在曲江上的楼堂上作巢,原来雄踞的石麒麟现今倒卧在地上。
仔细推敲事物的道理知道需要及时行乐,为什么要用浮名牵绊自己的一生。
每天退朝归来,都要典衣沽酒。常常到曲江边举杯畅饮,尽醉而归。
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只看见蝴蝶在花丛深处飞来飞去,蜻蜓在水面慢慢的飞,时不时点一下水。
我要把话传给世人,希望人们与这样美好的春光共同流连享乐,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啊!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当时京城虽已收复,但兵革未息,作者眼见唐朝因政治腐败而酿成的祸乱,心境十分杂乱。游曲江正值暮春,所以诗人借写曲江景物的荒凉败坏以哀时。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4. 古人常说的“人生七十古来稀”,是什么意思?
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从古至今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很少,原句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从此之后人们就把七十岁的年纪成为古稀之年,人们感慨衰老来的太快,死亡如影随形,所以才会把人生七十古来稀挂在嘴边,杜甫诗作成名之前,并没有古稀的说法。
其实古稀并不代表着七十岁的人数量很低,我国古代平均寿命并不高,现代人根据古籍推测古人平均寿命大约在30岁左右,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但是这却并不能反应古代人民的真实寿命水平,活到七十岁的人比例不高,但是全国来看数量并不少。因为古代医疗水平不高,所以孩子早夭的概率就比较大,这一部分也是计算到平均寿命之中的,另外一个影响平均寿命的因素就是自然灾害和战争,这会导致人口数量锐减,老年人对于这些灾害的抵抗力是最弱的,所以死亡率更高,也给人一种老年人不常见的错觉。
古人的实际寿命其实并没有多短,七十岁以前被称作致政之年,就是到了退休的年纪,孟子中也有“七十者衣帛食肉”的说法,可见只要不是意外死亡,普通老百姓也是大概率能活到七十岁的。我国古代医学书籍《黄帝内经》中认为上古之民寿命一百四十岁为节点,上古之后人寿命以一百二十岁为节点,再后来就是以百岁为节点了,虽然今天看来数字有些夸张,但也可以看出古人中长寿的人数不会太少。
杜甫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正是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比较严重,民间生活水平不高,老年人的死亡率大大增加,杜甫经历的波折比较多,能活到七十岁绝对是邀天之幸,说成古稀更能显出存活不易,所以才会在诗中多有感慨,算是对自己潦倒生活的自嘲,不过这种情绪很容易感染他人,人总是容易陷入伤春悲秋的情绪之中,古稀这一说法更触动老年人的内心,所以这句诗才会广泛流传,成了为一个年纪的代名词。来自www.gyjslw.com
5.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老人
拓展资料:
耄mào
<形>
(形声。从老,毛声。本义:年老)
同本义。古称大约七十至九十岁的年纪
匪我言耄。--《诗·大雅·板》
亦聿既耄。--《诗·大雅·抑》
老夫耄矣,无能为也。--《左传·隐公四年》
又如:耄儿(老人和儿童);耄年(老年);耄老(老年、老年人);耄荒(年老);耄学(年耄硕学之士);耄聩(年老糊涂);耄勤(年老倦勤);耄期(高年);耄耋(八十岁的年龄;高龄、高寿);耄儒(老儒)。
年老昏乱
耄期倦于勤。--《书·大禹谟》
又如:耄思(思绪纷乱);耄耄(纷乱貌);耄乱(谓年老昏乱的人);耄夫(年老昏庸之人);耄昏(年老昏愦);耄聩(年老糊涂);耄朽(老朽;衰老);耄衰(衰老)。
耋dié
(形声。从老、至声。本义:年老。古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同本义 [age over sev摘自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