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奋勇()()”「奋勇当先」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奋勇当先”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可以形容谁?、关平与庞德130回合不分胜负,关兴为何能完胜张郃?、成语什么什么什么先、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有什么人?、“七荡七绝之勇”是什么意思?“七荡”、“七绝”指的又是什么?、各诸侯讨伐董卓时,只有曹操奋勇当先,为何说他看似愚蠢实则很高明?、奋勇当先的意思是什么?奴隶英雄 原文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有什么人有没有当先这个词?奋勇当先怎么造句奋勇当先的意思什么这句文言文是什么意思等
目录索引:
1:成语“奋勇当先”的词条资料
2:可以形容谁?
3:关平与庞德130回合不分胜负,关兴为何能完胜张郃?
4:成语什么什么什么先
5: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有什么人?
6:“七荡七绝之勇”是什么意思?“七荡”、“七绝”指的又是什么?
7:各诸侯讨伐董卓时,只有曹操奋勇当先,为何说他看似愚蠢实则很高明?
8:奋勇当先的意思是什么?
成语“奋勇当先”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fèn yǒng dāng xiān
成语简拼:FYDX
成语注音:ㄈㄣˋ ㄩㄥˇ ㄉㄤ ㄒ一ㄢ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褒义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一马当先、奋勇争先
反义词:畏缩不前
成语出处:元 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要有俺五百义兵家将,都要的奋勇当先,相持对垒。”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精神奋发;勇敢地冲在最前面;战斗在最前列。
成语用法:奋勇当先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成语造句:抗洪救灾,解放军战士个个奋勇当先。
英文翻译:take the lead with courage
成语“奋勇当先”的扩展资料
1. 可以形容谁?英雄:一马当先 一身正气 万夫不当 无所畏惧气冲牛斗 气冲霄汉 气壮山河 气宇轩昂气吞山河 正气凛然 龙骧虎步 百战百胜冲锋陷阵 英姿焕发 奋不顾身 奋勇当先顶天立地 昂首挺胸 昂首阔步 赴汤蹈火挺身而出 战无不胜来自www.gyjslw.com
2. 关平与庞德130回合不分胜负,关兴为何能完胜张郃?
在历史上,关平是关羽的亲生儿子。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关平确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收的义子。在这里,似乎是在书中为了和刘备收刘封做个呼应,才这么设定的。和刘封的表现不同,关平在关羽是身边忠心耿耿,处处相随。
首先分析关平大战庞德。
在《三国演义》中,关平的表现十分突出。他不但武勇过人,在战场上作战厮杀。还在关羽身边,处处辅佐关羽,为关羽尽心尽力。可以说,关平和关羽不但是父子,还是关羽的副将助手。
在关羽任性冲动的时候,关平都能够出言劝谏,这显示了关平沉稳多虑的性格。在关羽和庞德交战的时候,庞德暗箭偷射关羽,也是关平出言喊破,使得关羽及时躲闪,逃过一劫。在关羽受伤后,也是关平出马截住庞德,救下了关羽。
我们从很多地方,也能够感受到关平的武艺。在和庞德的交手中,这更表现得突出。在和关羽交锋之前,庞德和关平两人就先交战了三十回合,不分胜负。而第二天,关羽和庞德又战了百余合,也是不分胜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关羽的亲自言传身教下,关平的武艺已经隐隐和关羽相近了。
可惜的是,关平这样一员优秀的将领,后来因为东吴偷荆州,也落得个和关羽一起走保麦城的境地。在突围前往西川的途中,关羽父子遭到东吴的伏兵。关羽先被俘获,关平为了救出父亲,单身和东吴兵将交战,也力尽被俘。
最终,关平和关羽一起被东吴杀害。由于关平对关羽忠孝双全,所以随着关羽被历朝历代的皇朝神化推崇,关平也成为陪侍关羽的神,他最终在万历年间被封为竭忠王。
关平和庞德大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并不丢脸,因为庞德和关羽交手也没有落下风。不过,关平和关羽相比还是要差上一些。这是因为庞德和关平交手还是比较轻松的,没有用上全力。而庞德和关羽交手,大战百余回合,双方却是精神倍长。庞德回来后,还说关羽人言关公英雄,今日方信也。这一切都说明了关平的武艺和关羽的还要有一定的差距。
不过就算是这样,关平也算是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了。关羽作为五虎上将之首,手下败将无数,能够和关羽并驾齐驱,那也是很了不起的了。可惜英年早逝,让蜀汉损失了一员栋梁之才。
再次分析关兴大战张郃。
而关兴则是关羽的次子,他的出场是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关兴和张苞一起投奔刘备,为父报仇。两人因为争夺先锋印而大打出手,后被刘备劝住,让他们结拜为兄弟。
在夷陵之战中,关兴和张苞两人奋勇当先,大败吴兵,并且分别杀了杀父的仇人,报了大仇。在夷陵之战失败后,两人又保护刘备杀出重围,退回西川,在赵云的接应下,终于安全撤回。在刘备死后,二人又归诸葛亮的部下,为诸葛亮的北伐效力。
这两员将领深得诸葛亮的信任,经常陪在诸葛亮的左右。如同刘备在世前,关羽张飞陪伴刘备一样,关兴张苞也陪伴在诸葛亮的身边。在很多关键的时刻,诸葛亮都是让他们两人担当重任。
在关兴和张郃的一战,是发生在诸葛亮在木门道设伏伏击曹魏的追兵的时候。在当时,诸葛亮发动对曹魏的第四次北伐。虽然诸葛亮收割了曹魏的麦子,并且在卤城之战大败了魏军,可是他的对手司马懿汲取教训,死守不出。再加上天气不利,长期下雨,使得诸葛亮的粮运不继,只得撤军。
诸葛亮为了能够安全撤回蜀地,他决定先给曹魏的追兵一个打击,再从容撤退。于是在木门道设下埋伏,而派魏延和关兴来引诱曹魏的追兵。
曹魏的追兵是由诸葛亮的老对手张郃率领的。张郃是当时硕果仅存的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他在和诸葛亮的战争中,给诸葛亮制造了很多的麻烦。在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中,就是因为他打败了马谡,占领了街亭,才使得诸葛亮被迫撤军的。
因此,这一次诸葛亮对他十分重视,门派魏延和关兴两人来引诱张郃。这两人轮番和张郃交战,又轮流诈败,使得张郃欲战不能,欲舍不可,一步步被引进了木门道。在木门道中,张郃被蜀军投下的木石堵塞了前进和后退的道路,被蜀军乱箭射死。
在这一场伏击战中,张郃虽然和关兴交手,但是两人都没有尽全力。这是因为关兴担负的是诱敌的任务,根本就不给张郃得手的机会。不过,诸葛亮既然让关兴去诱敌,他的心里也有数。那就是关兴虽然不是张郃的对手,但是也不是张郃能够在几个回合里就能够拿下的。
这样,关兴和张郃交手,才会造成诸葛亮需要的效果。那就是张郃自知能够战胜关兴,因此对关兴的败走不怀疑。但是又被能够看到的胜利所诱惑,这才会乖乖地被引进木门道。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关兴的武艺比起关平可差远了。张郃虽然和关羽没有交过手,但是,他跟五虎上将中的其他人都交过手。而且,除了在葭萌关一战和黄忠战了二十个回合不分胜负外,和其他的将领交手都战败了,而且都是二三十个回合就战败了。
这样看来,关平的武艺略逊于关羽,而关兴的武艺要低于张郃,张郃的武艺要远低于关羽,那么,关兴的武艺是不如关平的。但是关平的武艺虽高,和庞德交手不分胜负,不能拿下对手。而关兴武艺不如张郃,依然在木门道一举歼灭张郃和他的部下。这中间相差的就是一个谋字。有了诸葛亮的计谋加持,虽然关兴武艺较低,也照样能够顺利歼灭武艺高强的张郃。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3. 成语什么什么什么先
得月较先 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 奋勇当先 鼓起勇气,赶在最前面。 祸为福先 指受尽灾祸之后好运就会降临。多用于劝慰受难之人。 遥遥领先 远远地走在最前面(多指成绩、比赛等)。 一马当先 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意在笔先 指写字画画,先构思成熟,然后下笔。 有言在先 有话说在头里。指事先打了招呼。 并驱争先 指竞争高下。 福为祸先 指福与祸没有定数,享福太甚就隐伏着祸端。同“福为祸始”。 敢勇当先 犹奋勇当先。比喻勇于承担重任,领头去干。 恐后争先 指害怕落后,追求上进。 匹马当先 一马当先。指冲锋在前。 有约在先 已经约定好了。指事情的处理方案已事先定好。www.gyjslw.com
4. 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有什么人?
1, 11 * 29 = 20 ^ 2 - ^ 2 12 * 28 = 20 ^ 2 - 8 ^ 2 。 。 。 。 19 * 21 = 20 ^ 2 - 1 ^ 2 20 * 20 = 20 ^ 2 - 0 ^ 2 第一个到10的升序进行排序。 正A + B =常数C,则A * B最大,A = B = C / 2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5. “七荡七绝之勇”是什么意思?“七荡”、“七绝”指的又是什么?
七荡七绝之勇:每战必胜之意,是形容绝世武将的。若是形容文士,是形容勇气过人。
七荡:七次冲杀
七决:七次决胜
出处: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陇上歌》:“陇上壮士有陈安,躯干虽小腹中宽,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盘,七荡七决无当前。”
同样形容人勇敢的成语:
大智大勇: 指非凡的才智和勇气
奋勇当先: 鼓起勇气,赶在最前面。
好勇斗狠: 狠:暴戾,凶恶,残忍。爱逞威风,喜欢斗欧。形容人凶强好斗。
急流勇进:在急流中要勇于前进。形容在险境中积极进取,不退缩。
急流勇退 :在急流中勇敢地立即退却。比喻做官的人在得意时为了避祸而及时引退。
见义勇为 :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匹夫之勇 :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
怯防勇战: 小心设防,勇敢出战。
造句:
1, 《义勇军进行曲》是激发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号角。
2, 听到《义勇军进行曲》时,我激动万分。
3, 伴随着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庄严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
4, 对于弱肉强食的现象,我们不能坐视不救,就该见义勇为。
5, 大家在了解到他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摘自www.gyjslw.com
6. 各诸侯讨伐董卓时,只有曹操奋勇当先,为何说他看似愚蠢实则很高明?
因为曹操根本就没有实力和钱粮,那么就需要去打仗赢取这些东西,加上曹操第一个去打董卓,那是挣足了人心,跟天下的人表明自己是为了大汉而且出头,自然就有很多人才想要跟着曹操了。
曹操没有地盘
曹操根本就没有得选择,要知道他没有地盘又没有钱,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那么就需要有才的人来帮助他,不然怎么都发展不起,这次去攻打董卓就是非常好的机会,自己可以向天下的人表明自己是一心为了大汉的,虽然曹操打的很辛苦,可是结果是非常好的,他赢得天下大部分人的好感了。
军饷问题
曹操手下只有5000人马,可是说是人非常少,加上曹操当时没有钱,他要养5000人,要怎么养,只能去打仗了,从敌人哪里抢来财物,就可以充当军饷了,不然士兵都没有饭吃,士兵饿着肚子,怎么会用心去打仗呢?这也是曹操要那么积极跑去打董卓的原因之一了。
赢得天下人的心
曹操这次虽然是冒险了,可是非常值得,他这做法一下就是赢得了天下人心,要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了,加上曹操的军事才能真的很厉害,一次就搞定了黑山贼,就赢得了地盘,也就是了东郡了。
总结一下,曹操看起来这个行为是非常傻的,但是我们都知道第一个吃螃蟹,肯定是有挣的,事实也证明曹操去攻打董卓,收取的好处可是多多哦。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7. 奋勇当先的意思是什么?
【词目】奋勇当先【拼音】fèn yǒng dāng xiān【释义】鼓起勇气,赶在最前面。【出处】 《隋书·史祥传》:“公竭诚奋勇,一举克定。” 元·关汉卿《哭存者》第二折:“更有俺五百义兵家将,都要的奋勇当先,相持对垒。”【示例】 抗洪救灾,解放军战士个个奋勇当先。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8. 奴隶英雄 原文
重点词语斗兽:以人同野兽相斗,供贵族取乐。 斗兽场:一种供奴隶角斗手与野兽角斗的特种竞技场。 奴隶: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常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或杀害。 俘虏:①打仗时被敌人捉住;②打仗时捉住的敌人。 栅栏:用铁条、木条等做成的类似篱笆而较坚固的东西。 绊倒:指用绳索挡住或缠住,使跌到。 大力士:力气特别大的人,旧时多指做举重等表演的人。 连滚带爬:表示两种动作紧接着,“滚”和“爬”差不多同时发生,形容惊惶逃走的丑态。 血路:血染成的路。 逼迫:紧紧地催促;用压力迫使。 反抗:用行动反对抵抗。 把戏:杂技表演;花招。 相关知识剧本,与平常所见的文章表达形式不同:一般在开头,先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剧中人物和布景等,然后写人物对话。故事中情节的发展变化,人物的动作、感情、语气等,一般都在括号里用小字注明。用这些不同的表达形式共同表现剧本的内容,所以在阅读剧本的时候,不能只看大家印的人物对话,应该把开头的说明、人物的对话和括号里的小字联系起来阅读,思考,展开想象,边读边在头脑里演戏、看戏。 分段段意 第一段(从开头至“另说斯巴达克”)反映当时的社会情况,交待斯巴达克的身份和特点。 第二段(从“这时司令官陪着贵富人上场”至“女说,这才好看”)讲斯巴达克打死了狮子,司令官下令让他和十个奴隶打,并且都拿着武器。 第三段(从“武官把一杆标枪丢进栅栏里去”至“斯巴达克说,兄弟们动手”)讲斯巴达克启发奴隶弟兄诉说苦难,激起他们对奴隶主的仇恨,鼓励他们起来反抗。 第四段(从“一个奴隶用斧子把锁着的铁门砍开”至“幕落”)讲奴隶们在斯巴达克的带领下冲出铁门,举行起义。 奴隶英雄》背景知识 公元前73年,爆发了罗马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斯巴达克起义。斯巴达克是爱琴海北岸色雷斯人,在罗马征服战争中被俘,被卖到南意大利卡普亚的一个角斗训练所受训。他带领七十八名角斗士脱离虎口,逃到附近的维苏威山上扎营,不断击附近的大农庄,一些逃亡奴隶和贫苦农民也投奔到这里来,很快组成了一支万人的队伍。罗马军队包围了维苏威山。起义军勇敢机智,用野葡萄藤编成绳梯,趁着黑夜攀着绳索缒下悬崖,绕到敌后出其不意打败罗马军,缴获大量武器。起义军声威大振,队伍日益扩大。斯巴达克组织骑兵队,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寒夜,胜利突破了防线,向东海岸挺进,准备在布林底西渡海去希腊。公元前71年,起义军和罗马军在布林底西港附近展开决战。斯巴达克奋勇当先,往来冲杀,刺死两个罗马军官,后来大腿受了重伤,仍同敌人拼死搏斗,最后壮烈牺牲。起义军六万人英勇战死。克拉苏把六千俘虏钉死在从卡普亚到罗马沿途的十字架上。起义军余部继续战斗达十年之久。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斗兽场上发生的这个故事,揭露了奴隶主贵族的罪恶和奴隶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奴隶英雄斯巴达克的反抗精神。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9. 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有什么人
诗词的平仄
诗词是依照中古音系统作的,为了保持音乐性,要依照中古音的系统读。(仿作是否也要照猫画虎,问题复杂,以后谈。)这是原则,或理想;真去读,就不能不顾事实的一面。事实是我们不能完全照办。理由很多,其中最有力的一项是,以普通话为标准,我们已经没有入声。笼而统之说,字字照《诗韵》发音,不只不可能,而且太麻烦。不可能,只好放松一些。放松还可以有宽严的等级之别:严是平仄(不是四声)完全从旧,宽是只有关键字从旧。以杜甫《咏怀古迹五首》(“群山万壑赴荆门”)一首为例: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加点的字都是读音古今有别的(当然还是就语音系统说),其中除“论”这里旧读平声以外,都是入声字。照入声读不可能,只好退一步,满足于维持仄声,即读如去声。这是严的一路,即凡入声字都读如去声。可以再放松,只关键字维持仄声,其他非关键字从今音。这样,变读的字就只剩下“识”、“论”两个(“曲”读上声,不变为去声也可以)。为什么可以这样放松?以下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问题由音乐性来,相当复杂,甚至相当微妙。前面说过,格律是音乐性的基础,这话没说清楚;想说清楚,就要理清音乐性和格律的关系。先打个比方,音乐性是道德性的,要求严而细;格律是法律性的,所谓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道德管得宽,兼及路遇佳人多看几眼的小事(所谓诛心)。法律就不能这样,只要没严重到动手动脚就不管。音乐性也是这样,也许情调的不同也应该算在内吧?如果竟是这样,那就,例如平声韵开朗,仄声韵沉闷,也就与音乐性有关了。还可以加细,如同是平声,十五删韵宜于表现豪放,五微韵宜于表现怅惘,也就与音乐性有关了。还可以再加细,甚至同是仄声,同是十灰韵,以杜甫的格调高的“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一联为例,上声的“扫”换为去声字,“开”换为“裁”,且不问意义,音乐性也会差一些吧?这类细微的地方,我们一向不管,是因为:一,不能知道得一清二楚,因而就抓不准;二,即使弄得清,法令如牛毛,负担太重,也必将苦于无所适从。于是不得不退一步,走切实可行的一条路,也就是粗略的一条路,只求合于格律。格律保证的是明显而重大的音乐性,此外就都交给作者去神而明之了。
格律,与声音有关的主要是两种:一是押韵,二是平仄协调。
先说押韵,这是用回环的方式以表现音乐美。韵字一般放在句尾。说一般,因为,如《诗经·周南·关睢》“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韵字是放在句尾的虚字之前。中古以来的诗词之作就不再有这种形式,所以也可以说,韵字都是放在句尾。押韵的格律要求是韵字要同韵(这是就近体说,古体和词限制较宽,详情留到后面说),所以读,遇到韵字古今音不同(主要是平仄不同)的,就要从旧,以保持押韵的音乐美。举下面几首为例: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欧阳修《采桑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读平声)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前两首是诗。第一首押平声十四寒韵,第四句“看”照今音读去声,不能与“寒”、“盘”押韵;为了保持音乐美,要读平声。第二首押入声九屑韵,韵字照今音读,“绝”是平声,雪是上声,不能与“灭”押韵;为了保持音乐美,都要读如去声。后两首是词。前一首押平声六麻韵,上片末尾的韵字“车”,今读chē,不能与“华”、“家”、“哗”、“斜”、“花”押韵;为了保持音乐美,要读chā。后一首基本押入声六月和九屑韵(只有“阔”是七易韵,词韵第十八部入声五物、六月、七易、八黠、九屑、十六叶同用),“歇”、“发”、“噎”、“别”、“节”、“说”今都读平声,不能与“切”、“阔”、“月”、“设”押韵;为了保持音乐美,都要读如去声。
2 诗词的平仄
就押韵的格律要求说,韵字是关键字,关键字读音与中古音系统不合,就打乱了格律,也就破坏了音乐美。至于韵字以外,如果没有其他规律(指平仄协调,下面谈)拘束着,就放松些也未尝不可,至少是关系不大。例如上面举的四首,第二首的“独”是入声字,照今音读为平声,也不会感到怎么难听;同理,第三首“直”也是入声字,照今音读为平声,也不会感到怎么难听。这是宽的一条路,只求合乎格律,或只管关键字,用大话说是得凑合且凑合主义。目的是减轻负担,让大量有志于学的人不费过多的心思也过得去。当然,如果自愿走严的一条路,像刚才提及的“独”和“直”,因为记得是入声字,就读如去声,于是“独钓寒江雪”就还原为仄仄平平仄,“直到城头总是花”就还原为仄仄平平仄仄平,那就成为与古人更近,是连今人也不会反对的。
再说平仄协调。汉语语音有声调,声调可以分为平仄两类,“事实”是本土有的,“理论”是外国来的。三国时曹丕写信,说“节同时异,物是人非”(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东晋王羲之著文,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平仄仄平,仄平平仄),等等,正如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所说:“高言妙句,音韵天成,皆暗与理合,匪由思至。”这高,这妙,这理,不过是玩平仄变化的花样(或无意)。到南朝,沈约、谢朓等不但变本加厉,还吸收翻译佛经中梵语拼音的道理,创四声、八病说,平仄变化的要求就由“暗与理合”变为有意追求。追求什么?笼统说是声音美。具体说就比较麻烦,因为必须讲清楚,李绔的“开门雪尚飘”(平平仄仄平)好听,凤姐的“一夜北风紧”(仄仄仄平仄)差些,如果换为“一夜瑞雪降”(仄仄仄仄仄)就更差。为什么?可以推想,我们的耳朵不愿意接受千篇一律。正面说是爱听有变化的。这里变是平仄变。用最简明的说法,平声的性质是扬,仄声的性质是抑,正好对立,变就是扬后有抑,抑后有扬。何以这样变就好听?也许音乐理论家能够说明,至于我们“家”以外的人,就无妨安于“天性使然”。换个说法,对于耳朵欢迎平仄变,我们容易知其当然,而不容易知其所以然。
还有不容易知其所以然的,是要求的变不是乱变,而是基本上以两个音节(有人称为“音步”,有人称为“节”)为一个单位的变。以五言的近体诗为例,要求的变不是仄平仄平仄或平仄平仄平,而是仄仄平平仄或平平仄仄平。这样的变扩张到句外,就成为上下联的变:
五言 七言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是在一联中,两个平仄相同的音节结合为一体之后才要求变;而且要求得彻底,两个方向(左右,上下)的邻居都要变。有极少数诗作是这样循规蹈矩的,如:
爱此江边好(仄仄平平仄),留连至日斜(平平仄仄平)。眠分黄犊(读仄声)草(平平平仄仄),坐占白鸥沙(仄仄仄平平)。(王安石《题舫子》)
爆竹(读仄声)声中一(读仄声)岁除(仄仄平平仄仄平),春风送暖入屠苏(平平仄仄仄平平)。千门万户曈曈日(平平仄仄平平仄),总把新桃换旧符(仄仄平平仄仄平)。(王安石《元日》)
这是字字合乎格律,一点不含胡。得到的酬报是,读来会感到抑扬顿挫,确是好听。
可是字字合乎平仄格律的整齐的变,常常不能与意义水乳交融。举例说,一阵有所感,诌了这样一句,“宝佑伤心事”,恰好是仄仄平平仄,字字合乎格律,如意得很;可是想想,事不是出于宝佑,而是出于淳佑,不得不改为“淳佑伤心事”,成为平仄平平仄,怎么办?在这种地方,古人也不敢强硬,于是迁就意义,放弃点声音方面的地盘,甘心顾后不顾前,即承认两个音节,后一个是重点,不得已就放弃前面那个轻的。这还有个名堂,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名堂是就七言说的,如果是五言,要改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我们翻看诗集,会发现有不少诗句是这样将就的。
3 诗词的平仄
举以“诗律细”自负的杜甫为例:
·江动·月移石(读仄声),溪虚·云傍花。·鸟栖知故道,·帆过宿谁家?(《绝句六首》之一)
草阁(读仄声)柴扉·星散居,·浪翻·江黑(读hè)雨飞初。山禽引子·哺红果,·溪女·得(读仄声)钱·留白(读bò)鱼。(《解闷十二首》之一)
加点的字,“江”、“云”、“帆”、“星”、“江”、“溪”、“留”是应仄而平,“月”、“鸟”、“浪”、“哺”、“得”是应平而仄,位置有的是一,有的是三,有的是五,都是一个单位的前一个音节。这样,萧规曹随,比如读这位杜老的以下两首: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读仄声)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读平声)簪。(《春望》)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读仄声)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曲江二首》之一)
加点的字,在一位置上的“国”、“白”,在三位置上的“七”、“蛱”,都是入声字,就可以依照放松轻、抓紧重的原则,照今音读。也是依照放松轻、抓紧重的原则,在二位置上的“别”和在四位置上的“十”,也是入声字,就要依照中古音系统,读如去声。
上面举读音可以通融的例,五言句没有在三位置上的,七言句没有在五位置上的,意思是想补充说明,在这两个位置上的,即使不是非论不可,也总是以论为好。原因是如果不论,就会成为这样:
五言 七言
仄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平
读读试试,不好听。为什么五言句的三,七言句的五,要另眼看待?理难说,无妨设想个现象性质的规律,是也如积薪然,“后来居上”。居上,在耳朵里占重要地位,贵宾不可慢待,因而放松就不妥当了。本诸此理,像这样的诗:
花枝·出建章,凤管·发昭阳。借问承恩者,双蛾几许长?(皇甫冉《婕好怨》)
银烛(读仄声)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四个加点的字都是入声字,今读平声,位置或三或五,从今读不好听,最好是不惮烦,从旧,读如去声。(平平仄仄平五言句的第一字,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句的第三字,也要论,以后谈作的时候谈。)
还要顺着后来居上的情况往下说,那是与韵字对称的字,五言句在五位置上的,七言句在七位置上的,虽然也是单数,因为必须与韵字平仄不同,所以非论不可。例如: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读仄声)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读仄声)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催两鬓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崔涂《春夕旅怀》)
四个加点的字都是入声字,今读平声,因为在句末,与韵字对称,所以要从旧,读如去声。
以上谈平仄协调都是以近体诗为例。读词呢?“基本上”也要求诗那样的平仄变化,关键字为二四或二四六以及句末。
如: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读仄声),不·觉(读仄声)·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欧阳修《采桑子》)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读仄声)·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4 诗词的平仄
可以通融的大致是靠前的单数字。
说“大致是”,或说“基本上”,是因为词的平仄要求比诗严格,平仄变化比诗复杂。差异由词的句法和音律与诗有别来。先说句法。诗,尤其近体,无妨说,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六言的作品极少)。词就不同,由一字到十字都有。只举例说说两端的较少见的。一字的有大断、小断两种,如《十六字令》的开头一字要断句,入韵,是大断;许多领字,如“·渐霜风凄紧”,“·怅客里光阴虚掷”,加点的字读时要顿,是小断。二字的不少,多用在换头处,如“明月,明月”,“·江·国,正寂寂”。三字的更多,如“萧声咽”,“秦楼月”。超过七字的数量不大,如“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八字句,“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是九字句,“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是十字句。再说音律。深追,可以细到如李清照在《词论》中所说:“盖诗文分平侧(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我们不敢这样要求,但也不能退到像诗那样,只满足于平平仄仄的变化。超出诗以外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较粗,是平仄的变化不是平平仄仄式。还可以分为缩短和延长两种:缩短是不到两个字就变,如《如梦令》的“如梦,如梦”(平仄,平仄),《天仙子》的“泪珠滴”(仄平仄),《六丑丑》的“愿春暂留”(仄平仄平),都是;延长是超过两个字才变,如平韵《忆秦蛾》的“桃花红”(平平平),《兰陵王》的“似梦里,泪暗滴”(仄仄仄,仄仄仄),《黄莺儿》的“黄鹂翩翩”(平平平平),《声声慢》的“惨惨戚戚”(仄仄仄仄),《夜半乐》的“渔人鸣榔归”(平平平平平),《倒犯》的“驻马望素魄”(仄仄仄仄仄),都是。另一类加细,是不只辨平仄,有些地方还要限定用仄声的哪一种。如《永遇乐》的“尚能饭否”,“否”一定要用上声;《瑞鹤仙》的“又成瘦损”,“瘦”一定要用去声;《红林檎近》的“萧索水云乡”,“索”一定要用入声。(《忆秦娥》、《贺新郎》等习惯押入声韵的词调,韵字当然要用入声。)这么琐细,初学怎么办?有劳、逸两种办法:劳是对照词谱,逸是大致照读诗那样读(注意平仄变化和韵字)。当然,如果仿作,就只能走劳的一条路。
总括以上所说,以下面两首为例,加点的字,读音就应该从旧,以求不破坏音乐美。
好雨知时·节(jiè),当春乃·发(fà)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jū)·黑(hè),江船火·独(dù)明。晓·看(kān)红·湿(shì)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zhì)。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jì)。为问家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guò)。钗钿堕处遗香·泽(zè),乱点桃溪,轻翻柳陌。多情更谁追·惜(xì)?》但蜂媒蝶(diè)使,时叩窗·槅(gè)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xì)。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biè)情无·极(jì)。残英小、强簪巾帻(zè)。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xì)。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dè)?(周邦彦《六丑》)
最后说说理论上没啥实际上也许会碰到的一个问题,是:读,从旧(就说是为数不多)有困难,完全从今不成吗?困难有不同的来源。一个小的是与“省力”有矛盾。这在前面已经谈过,图省力,就只好牺牲音乐美。两条路只能走一条,走哪条是个人的自由,不必勉强,勉强也没有用。另一个大的是与推广普通话有矛盾。据我所知,电台和电视中读诗词,就以此为理由,一律照今音读。这是集体的自由,也不必勉强。但这会引来一个小矛盾,是:读,大多是描画某一首如何美,这美包括意境美和声音美,而如果照今音吟诵,比如与“今夜鄜州月”对称的“闺中只独看”,读为guīzhōngzhǐdúkàn,那声音就成为相当难听了。怎么解决才好?难免左右为难。这就更足以证明,读诗词怎样发音还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10. 有没有当先这个词?
没有当先这个词的,有当心和当然这些词。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11. 奋勇当先怎么造句
他奋勇当先的跑上前去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12. 奋勇当先的意思什么
【词目】奋勇当先
【拼音】fèn yǒng dāng xiān
【释义】鼓起勇气,赶在最前面。
【出处】 《隋书·史祥传》:“公竭诚奋勇,一举克定。” 元·关汉卿《哭存者》第二折:“更有俺五百义兵家将,都要的奋勇当先,相持对垒。”
【示例】 抗洪救灾,解放军战士个个奋勇当先。
《东周列国志》第六回:“公子翚先到老挑地方,守将引兵出迎。被公子翚奋勇当先,只一阵,杀得宋兵弃甲曳兵,逃命不迭;被俘者二百五十余人。”
【近义词】 一马当先、奋勇争先
【反义词】畏缩不前[1]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13. 这句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如果没有显耀、褒扬、奖赏的事情,那么拿什么来表彰奋勇当先的臣子的品德、慰问他们子孙后嗣的人心呢?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