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枻”的成语「中流击枻」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中流击枻”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中流击楫是成语吗?什么意思?、中流击楫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中流击楫的意思、中流击楫 的典故!?、"到中流击水"的出处、古文翻译 中流击楫、等
目录索引:
1:成语“中流击枻”的词条资料
2:中流击楫是成语吗?什么意思?
3:中流击楫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4:中流击楫的意思
5:中流击楫 的典故!?
6:"到中流击水"的出处
7:古文翻译 中流击楫
成语“中流击枻”的词条资料
成语简拼:ZLJY
成语注音:ㄓㄨㄥ ㄌ一ㄡˊ ㄐ一 一ˋ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中流击楫、击楫中流
成语出处:明·何大复《滹沱河上》诗:“未识临河意,中流击枻归。” 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成语用法:中流击枻作谓语、定语;指人立志。
成语“中流击枻”的扩展资料
1. 中流击楫是成语吗?什么意思?词 目 中流击楫 发 音 zhōng liú jī jí 释 义 击:敲打;楫:浆。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出 处 《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击楫中流 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2. 中流击楫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祖逖统兵北伐苻秦,’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晋书·祖逖传》
这段文字说的是祖逖率兵讨伐苻秦,当船行到江中时,祖逖敲打着船桨发誓道:’我祖逖不收复中原决不罢休!’后来人们往往以’中流击楫’这个典故赞扬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激烈壮怀和慷慨志节。
当晋室南渡偏安江东一隅后,祖逖听说朝廷有意北伐,便毅然入朝,向元帝进言说:’藩王自相残杀,胡人乘虚而入,中原生灵涂炭。陛下如果能发布一道圣旨,让臣带领兵马前去剿虏,北方的豪杰就会望风归附,四方百姓也会群起响应。中原一定能光复,国家的耻辱也就可以雪洗了。’元帝见他态度诚恳,义正词严,不便推辞,便采取了敷衍的态度,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拨了一千个人的粮食和三千匹布,至于人马和武器,让他自己想办法。祖逖领了圣命也不再要求别的,连夜赶回了京口。
京口百姓听说祖逖要招募义兵,北伐中原,都纷纷赶来报名。祖逖从南渡的乡邻中挑选了一百多家,组成部,又购置了十条大船,择日渡江北上。
渡江那天,秋风轻拂,祖逖依舷而立。船到江心时,有位随征的壮士唱起了《易水歌》,就是当年荆轲在易水边的千古绝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祖逖听罢,敲打着船桨发誓说:’父老乡亲们,祖逖若不能平定中原,再来南渡,当葬身于大江之底!’这壮怀激烈的誓言,令部众无不感慨激奋。
祖逖渡江后,驻扎在淮阴。他很快便招募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经过一番训练和准备,便开始了慷慨壮烈的北伐战争,并最终用自己的生命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晋书》中称:’祖生烈烈,夙怀奇节,扣楫中流,誓请匈孽,邻丑景附,遗萌载说。’对祖逖的宏大志向与不朽功业给予了恰如其分的概括和评价。
我们今天常说的’中流鼓楫’、’击楫中流’、’中流楫’、’中流誓’、’击楫誓’、’祖楫’、’击楫’等,引用的都是这一典故。
1925年,毛泽东曾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词--《沁园春·长沙》,词的结尾有这样的句子: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在词中用了’中流击水’这个词,与’中流击楫’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3. 中流击楫的意思
中流击楫(成语)击:敲打;楫:桨。比喻立志奋发图强。典故源于东晋时期军事家祖逖。
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4. 中流击楫 的典故!?
词 目 中流击楫
发 音 zhōng liú jī jí
释 义 击:敲打;楫:浆。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出 处 《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击楫中流 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自从匈奴人占领中原,北方有许多人避难到南方来。刘琨的好友祖逖也带了几百家乡亲来到淮河流域一带。在逃难的行列中,祖逖主动出来指挥,把自己的车马让给老弱有病的坐,自己的粮食、衣服给大家一起吃用。大家都十分敬重他,推他做首领。
到了泗口(今江苏清江市北),祖逖手下已经有一批壮士,他们都是背井离乡的北方人,希望祖逖带领他们早日恢复中原。
当时,司马睿还没有即皇帝位。祖逖渡江到建康,劝琅琊王司马睿说:“晋朝大乱,主要是由于皇室内部自相残杀,使胡人乘机会攻进了中原。现在中原的百姓遭到敌人残酷迫害,人人想要起来反抗。只要大王下令出兵,派我们去收复失地。那么北方各地的人民一定会群起响应。”
司马睿并没有恢复中原的打算,但是听祖逖说得有道理,也不好推辞,勉强答应他的请求,派他做豫州(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拨给一千个人吃的粮食和三千匹布,至于人马和武器,叫他自己想办法。
祖逖带着随同他一起来的几百家乡亲,组成一支队伍,横渡长江。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在船舷边拍打(文言是‘中流击楫”),向大家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决不再过这条大江。”他的激昂的声调和豪壮的气概,使随行的壮士个个感动,人人激奋。
到了淮阴,他们停下来一面制造兵器,一面招兵买马,聚集了两千多人马,就向北进发了。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5. 到中流击水的出处
出自《沁园春·长沙》,是近代诗人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原文如下:
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译文如下: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鹰在广阔的天空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词句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 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本词选自《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社1996年)。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6. 古文翻译 中流击楫
词
目
中流击楫
发
音
zhōng
liú
jī
jí
释
义
击:敲打;楫:浆。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出
处
《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击楫中流
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