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箍咒是什么结构

2024年11月12日成语大全84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紧箍咒”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紧箍咒的咒语是什么、安史之乱的发起者安禄山与被称为幽州城的北京之间有什么联系?、当时红极一时的张国荣为什么选择死亡呢?、《西游记》紧箍咒的咒语是什么、喜欢唐僧的紧箍咒,怎么念?、观音菩萨教给唐僧的“定心真言”又叫什么?、紧箍咒的手工做法紧箍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悟空戴上紧箍咒原文等

目录索引:
1:成语“紧箍咒”的词条资料
2:紧箍咒的咒语是什么
3:安史之乱的发起者安禄山与被称为幽州城的北京之间有什么联系?
4:当时红极一时的张国荣为什么选择死亡呢?
5:《西游记》紧箍咒的咒语是什么
6:喜欢唐僧的紧箍咒,怎么念?
7:观音菩萨教给唐僧的“定心真言”又叫什么?
8:紧箍咒的手工做法

9:紧箍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0:悟空戴上紧箍咒原文

成语“紧箍咒”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緊箍呪
成语读音:jǐn gū zhòu
成语简拼:JGZ
成语注音:ㄐ一ㄣˇ ㄍㄨ ㄓㄡ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三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4回:“我那里还有一篇咒儿,唤做‘定心真言’,又名做‘紧箍儿咒’,你可暗暗的念熟,牢记心头,再莫泄漏一人知道。”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用来制服孙悟空的咒语,能使孙悟空头上的金箍紧缩,头痛欲裂。后用来比喻束缚人的东西。
成语用法:紧箍咒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成语造句:茅盾《我们这文坛》:“生活的紧箍咒会把这些各殊咸酸的看客们的口味渐渐弄成了一律。”
英文翻译:inhibiting magic phrase

成语“紧箍咒”的扩展资料

1. 紧箍咒的咒语是什么
1.金刚经中的收心咒!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2.少林净心咒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www.gyjslw.com
2. 安史之乱的发起者安禄山与被称为幽州城的北京之间有什么联系?
正因如此,契丹等有虎视中原野心的少数民族,经常于范阳郡周边或盘踞、或骚扰,借助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深的时机,开始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导致北部边患日重。
恰在此时,一个曾臣服于唐朝政的突厥人成为了历史的焦点人物,他凭借自己的力量,将幽州城与大唐国都盛世长安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让唐朝的国运由盛转衰;让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由华丽炫美的霓裳羽衣,变成了凄切哀婉的悲歌。
他就是安绿山。幽州与长安,到底为何会因他连接?这真是说来话长:
一、安禄山与北京是啥关系?
唐朝中央政府针对北方边境防务吃紧的局面,在北方边疆地区的十个重镇,分别设置了节度使,其中兵力在五万以上的有五个,而这其中,又以范阳郡为最重,成为“诸镇之冠”。
作为范阳郡首府的幽州城,经略周边九州之境。不仅统管整个地区的行政和军事,而且还掌控了区域内财政及人事的控制,几乎成为不受中央控制的独立小王国。掌握了范阳郡,更是可以辐射东北,威胁京城长安,甚至动摇唐王朝的统治。
这个至关重要的范阳节度使,就是安禄山。在多数人的脑海中,安禄山是一个三百三十多斤,肚皮恨不得能耷拉到膝盖的大胖子。是一个虽然很胖很难看,但是为了谄媚唐玄宗和杨贵妃,依然可以在唐玄宗面前像旋风一样跳胡舞,可以认杨贵妃当干妈的小人。
但是如果你认为安禄山只会溜须拍马那就大错特错了,他这个人除了善于巴结逢迎外,也是一个相当有才能的人,比如说他通晓六种番语,这在风气开放的唐代,可是一个难得的外交人才。
再比如说,安禄山很会带兵,又因为唐玄宗对他的宠信,所以他一人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也就是说从山西到辽西都是他的势力范围,手握将近二十万大军的兵。
由于范阳郡在地理和军事上的重要性,自公元744年,安禄山被任命为范阳节度使后,他便长期驻扎在幽州城。从此,幽州城成了安禄山的大本营。
二、北京成了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的根据地
很多人将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归咎于安禄山的野心,认为他欲壑难填,想要吞并大唐江山。但也有很多人对这个观点提出质疑:毕竟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的国力还处于强盛期,经济和军事力量都不能小觑。
安禄山虽然手握将近二十万大军,但与整个大唐王朝的实力相比,还是相差甚远,安禄山智商不低,为何要做这种“以卵击石”的事情?其中会不会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答案是:真的有!而且原因就来自于当时的两位右相:李林甫和杨国忠。
1、关于李林甫
在史学家的眼中,李林甫是个善于玩弄谋之术,且嫉贤妒能、口蜜腹剑的小人。但平心而论,李林甫的掌政能力却很强,是一个注重效果的实干家。在他做宰相的十九年中,做了政治体制上的改革,使大唐在军事和外交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人事策略上,李林甫非常擅长制衡之术,他通过制度设计,令安禄山这样的外族节度使虽有兵,但在后勤补给及人事任用上,始终受到朝廷的牵制,朝廷始终掌握着控制藩镇的主动。李林甫当政期间,安禄山始终对他心存畏惧。
然而李林甫去世后,他的党羽遭到清算,他在世时设计用来牵制节度使的制度和人事安排也随之瓦解,这样一来,等于撤掉了套在安禄山头上的“紧箍咒”,这不仅让安禄山的野心迅速膨胀,也为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
2、关于杨国忠
杨国忠这个人做事的能耐远远赶不上李林甫,但对力和财富的欲望却是无人能及,他继任右相之位后,逐步大独揽,与渐渐失去朝廷控制的安禄山之间矛盾重重,关系日趋紧张;到安史之乱爆发前,两人基本已经势同水火。
杨国忠想方设法给安禄山“穿小鞋”,并多次向唐玄宗进谏,说安禄山心存不轨,意图谋反,甚至借皇帝调安禄山进京述职之际,派人搜查安禄山在京城的府邸,寻找安禄山意图谋反的佐证。
在杨国忠的步步紧逼下,本身也是野心爆棚的安禄山,寝食难安,生怕哪天唐玄宗在杨国忠的怂恿下突然向自己问罪。如此一来,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回击。
公元755年,安禄山打着“诛国忠,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叛乱,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于幽州城南进行誓师,率领包括契丹、同罗等少数民族部众的二十万大军,南下桑干河,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便攻打到洛阳。
次年正月,安禄山在幽州城称雄武皇帝,年号圣武,国号大燕。被安禄山称为“东都”的幽州城,成为安禄山的根据地。同年六月,安禄山攻陷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入蜀。
三、安史之乱中于史思明的下半场
有些朋友可能会问,大名鼎鼎的“安史之乱”,从名字来看,“安”指的是安禄山,那么“史”又是怎么回事?这个“史”,便是安禄山的亲信部将,同为突厥人的史思明。只不过因为安禄山的名号过于响亮,而把史思明完全遮掩在他的光环之下了。安史之乱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一同策划并且发动的,并且在安禄山死后,史思明撑起了这场动乱的下半场。
公元757年,安禄山集团内讧,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安禄山的亲信史思明不服安庆绪的节制,又于公元759年三月杀死了安庆绪。同年四月史思明篡取大燕政,自称大燕皇帝,改年号顺天,并将当时的都城幽州,改名为燕京。
然而好景不长,似乎是上天的刻意安排,“安史”这哥俩的命运竟然极其相似。两年后,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杀害,并葬于幽州(据说,史思明的墓葬于1965年在北京丰台区被发现)。
不过史朝义这个篡位的皇帝,好日子也没过多久,公元763年,唐军攻下河北,史朝义的部将们见敌我实力相差悬殊,纷纷投降唐朝。史朝义众叛亲离,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自缢身亡,至此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才得以最终平息。
叛乱虽然平息了,但是战乱给整个社会带来的伤害却久久无法弥合。大唐盛世至此衰落,整个唐朝的经济和国力逐渐由盛转衰。更令后人感慨万千的是,那个曾经带着汉武大帝的豪情,满怀着唐太宗远大志向,承载着古代中国无比辉煌记忆的城市:长安,也将逐渐完成它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历史使命。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3. 当时红极一时的张国荣为什么选择死亡呢?
记得2003年4月1日,哥哥跳楼自杀的时候,当时我还是初中生,那时候小镇信息不发达,还是在几天之后在下晚自习的路上听到的,以为别人在说笑,没想到是真的。我认为哥哥选择自杀,是抑郁症所致。 
患有抑郁症的人真的非常非常痛苦。会一直在抑郁的泥潭里挣扎着,一方面会非常消极乐观地冒出结束自己生命的念头,可是另一方面又在努力克制,和自杀的念头博弈,告诉自己不可以。他们的内心敏感、细腻、孤独,但是又很善良。
就像哥哥那样,患有抑郁症的人,一方面和常人无异,温暖又善良,努力地把快乐和温暖带给别人,爱世界,爱所有人。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很容易受伤,他的内心却是冷的,渴望温暖和爱,但是沐浴在爱与阳光里,还是会抑郁寡欢。这是不能控制的。
2003年的哥哥,抑郁症已经很严重了,所以他会留下遗书,上面写着谢谢肥姐,谢谢唐唐等,他是考虑过自杀后的事的,但是他没办法,他走不出那个泥潭了。
而且演唱会的失利和《异度空间》里同样的自杀场景,像宿命一样影响了他。他那么精心准备演唱会,想带来不一样的生活,可是却遭遇滑铁卢,媒体那么恶意地抹黑他,还称他为“人妖”。
然后《异度空间》像紧箍咒一样预演了死亡的场景,敏感的人会特别入戏,也会容易被这种宿命化的设定所蛊惑,这一切都加重了他的抑郁症,使他最后选择了轻生。
万般遗憾,也唤不回这个一生爱别人的孤独人,只希望世界多点温暖,不要这么伤害他人。
张国荣的死只能说是演艺界的损失,他的演技很好,他演绎着别人的人生,却把自己的人生弄没了,演员在木种程度上确实是很累,压力山大,但是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他们也给自己带来了比较好的高的收益和荣誉,这就说到了人性,在没得到这些荣誉和收益的时候就会拼命的让自己去得到,等得到后可能就觉得自己太累,得到这些没有什么意义,很想把自己变成一个普通人,在长时间的思想斗争中慢慢的抑郁而终。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4. 《西游记》紧箍咒的咒语是什么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回:“如来又取出三个箍儿,递与菩萨道:“此宝唤做紧箍儿。虽是一样三个,但只是用各不同,我有金紧禁的咒语三篇。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他若不伏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戴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原文并没有写出咒语具体是什么。但是可以知道的是,紧箍咒有3个:金、紧、禁三个箍儿。这仨咒是如来佛祖教给观音菩萨的,她都用掉了。紧箍咒用在了孙悟空身上。金箍咒用在了红孩儿身上。禁箍咒用在了黑熊精身上。三个咒很有趣,用在了西游记里,比较强大的三个妖身上。应该说,除了大鹏,老君的坐骑兜大王,最厉害的三个妖精,都被观音降服了。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5. 喜欢唐僧的紧箍咒,怎么念?
 西游记中,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唯独怕的是他的两个师傅,他怕菩提祖师,因为菩提能将他的灵魂,打在九幽之下,永世不得翻身。他怕唐僧,因为唐僧会念紧箍咒。
  西游记中,唐僧很少念紧箍咒,除非真的迫不得已,第一次念紧箍咒,是为了试一下紧箍咒灵不灵,之后都是唐僧认为孙悟空杀生了,犯了戒律,才念紧箍咒。而且原著和电视剧不一样,原著中,唐僧将紧箍咒当成威慑力。
  紧箍咒控制着紧箍圈,紧箍咒本身是咒语,没什么力量,正是紧箍圈厉害,紧箍咒才厉害,紧箍圈有多厉害呢?笔者举一个例子你就知道了:紧箍圈也是法宝,当年青牛精收了三界众宝,唯独收不走紧箍圈。
  说了这么多,问题来了,唐僧念的紧箍咒,是怎么念的呢?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就只有六个字。
  这可不是笔者胡说八道,原著中有证据,原著第十四回中:观音菩萨说道:“我那里还有一篇咒儿,唤做‘定心真言’,又名做‘紧箍儿咒’’
  三藏情知是观音菩萨授此真言,急忙撮土焚香,望东恳恳礼拜。拜罢,收了衣帽,藏在包袱中间。却坐于路旁,诵习那《定心真言》。
  有此可见,紧箍咒就是定心真言。而定心真言就只有六个字,那就是:唵 嘛 呢 叭 咪 吽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6. 观音菩萨教给唐僧的“定心真言”又叫什么?
定心真言又叫“ 紧箍咒”。
出处:定心真言最早出现于中国四大文学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用来制服孙悟空的咒语,能使孙悟空头上的紧箍收缩,头痛欲裂。后用来比喻束缚人的东西。
性:刑具
发明者:如来佛祖
使用者:观音菩萨、唐僧
主要成就:孙悟空头疼欲裂,眼胀身麻,手不能抬,只好乖乖地求饶。
扩展资料:
原文: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回:“如来又取出三个箍儿,递与菩萨道:“此宝唤做紧箍儿。虽是一样三个,但只是用各不同,我有金紧禁的咒语三篇。
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他若不伏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戴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四回:“我那里还有一篇咒儿,唤做‘定心真言’,又名做‘紧箍儿咒’,你可暗暗的念熟,牢记心头,再莫泄漏一人知道。”
至于孙悟空是因为何事被戴上紧箍,原文也有提到,说是观音送唐僧治孙悟空的东西, 里面有衣服,和紧箍咒,孙悟空好动,问唐僧里面是什么,唐僧骗他说是小时候的衣物,于是孙悟空就戴上了。摘自www.gyjslw.com
7. 紧箍咒的手工做法
在一张纸上裁出一个长方形的长条,和一个月牙形的标志。(注意,长条是用来绕成一个圈戴在头上的,即使纸条很短也不要紧,多做几个用胶布粘在一起就OK了。)将长条一端贴上和双面胶,然后将另一端粘贴到这上面,做成一个和自己头部差不多的圆环。在月牙形的突起上,贴上双面胶,然后如图所示粘贴到圆环上。一个简单的紧箍咒就做好了。摘自www.gyjslw.com
8. 紧箍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楼上的写的不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么……“观自在菩萨……菩提萨摩诃”这段……紧箍咒的内容你只能去问如来佛、观音菩萨或者唐僧了,只有他们三个知道嘛,吴承恩都不一定知道。小说家言不必认真啦……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9. 悟空戴上紧箍咒原文
  西游记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  行者去解开包袱,在那包裹中间见有几个粗面烧饼,拿出来递与师父。又见那光艳艳的一领绵布直裰,一顶嵌金花帽,行者道:“这衣帽是东土带来的?”三藏就顺口儿答应道:“是我小时穿戴的。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经,就会念经;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礼,就会行礼。”行者道:“好师父,把与我穿戴了罢。”三藏道:“只怕长短不一,你若穿得,就穿了罢。”行者遂脱下旧白布直裰,将绵布直裰穿上,也就是比量着身体裁的一般,把帽儿戴上。三藏见他戴上帽子,就不吃干粮,却默默的念那紧箍咒一遍。行者叫道:“头痛,头痛!”那师父不住的又念了几遍,把个行者痛得打滚,抓破了嵌金的花帽。三藏又恐怕扯断金箍,住了口不念。不念时,他就不痛了。伸手去头上摸摸,似一条金线儿模样,紧紧的勒在上面,取不下,揪不断,已此生了根了。他就耳里取出针儿来,插入箍里,往外乱捎。三藏又恐怕他捎断了,口中又念起来。他依旧生痛,痛得竖蜻蜓,翻筋斗,耳红面赤,眼胀身麻。那师父见他这等,又不忍不舍,复住了口,他的头又不痛了。行者道:“我这头,原来是师父咒我的。”三藏道:“我念得是紧箍经,何曾咒你?”行者道:“你再念念看。”三藏真个又念,行者真个又痛,只教:“莫念,莫念!念动我就痛了!这是怎么说?”三藏道:“你今番可听我教诲了?”行者道:“听教了!”“你再可无礼了?”行者道:“不敢了!”  ......来自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295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