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织罪名怎么读 罗织罪名的拼音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罗织罪名”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公卿不由其门而进,必被罪徙;附离者,虽小人且为引重是什么意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典”故出自哪里、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什么意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是什么意思、白居易谪贬江州,是发生 了什么事?、莫此笼絷狭,心如天地宽.是非在罗织,自古有沉冤."是什么意思、等
目录索引:
1:成语“罗织罪名”的词条资料
2:公卿不由其门而进,必被罪徙;附离者,虽小人且为引重是什么意思
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典”故出自哪里
4: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什么意思
5: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是什么意思
6:白居易谪贬江州,是发生 了什么事?
7:莫此笼絷狭,心如天地宽.是非在罗织,自古有沉冤."是什么意思
成语“罗织罪名”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luó zhī zuì míng
成语简拼:LZZM
成语注音:ㄌㄨㄛˊ ㄓ ㄗㄨㄟˋ ㄇ一ㄥ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故入人罪、罗织构陷
成语出处:《旧唐书·来俊臣传》:“招集无赖数百人,令其告事,共为罗织,千里响应。”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指捏造罪名,陷害无辜的人。
成语用法:罗织罪名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陷害人。
英文翻译:frame up
俄文翻译:сфабриковать обвинения против
其他翻译:<德>jm Straftaten anhǎngen<法>inventer des charges
成语“罗织罪名”的扩展资料
1. 公卿不由其门而进,必被罪徙;附离者,虽小人且为引重是什么意思你好,这是形容李林甫的话吧? 公卿不由其门而进是一种代指,表意是只公卿不从他的门进入,实际是指公卿不和他结为政治同盟,不和他同流合污(就必被罪徙)。公卿之意,一般是代指官员,不是实际指三公九卿。必被罪徙的意思指的是,一定被刑罚所牵连而判罪。全句的意思是:如果当朝的官员有谁不和他(李林甫)交好或结盟,就一定会被他处以罪罚(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附离者,指的是趋炎附势之人;虽小人,指的是虽然人品不行,能力低下;且为引重,指的是却被委以重用。全句意思是:只要是趋炎附势(他)的人,虽然是小人,都会被委以重用,得到提拔。全句形容的是李林甫排除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的恶劣行径,完美刻画了一代奸相的嘴脸。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2.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典”故出自哪里
成语出处:《左传.僖公十年》载:晋献公死后,晋大夫里克先后杀公子奚齐、公子卓及大夫荀息,新君晋惠公即位后杀里克。将杀里克时,惠公派使臣对他说:’微子则不及此。虽然,子弑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对曰:’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伏剑而死。后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谓欲加害于人,即使无过错,也可以罗织罪名作为理由。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3. 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什么意思
1、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用白话文来讲,就是一定要给一个人一个罪名,还担心会没有借口去治他的罪吗?指的是随心所欲的诬陷他人 。2、这句话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十年》,文中记载:晋献公死后,晋大夫里克先后杀公子奚齐、公子卓及大夫荀息,新君晋惠公即位后杀里克。将杀里克时,惠公派使臣对他说:’微子则不及此。虽然,子弑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对曰:’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伏剑而死。后人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谓欲加害于人,即使无过错,也可以罗织罪名作为理由。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4.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是什么意思
1、欲:想要;患:忧愁,担心;辞:言辞,指借口。如果一心一意想要加罪于人,就不愁找不到罪名。指随心所欲地陷害人。2、出自:《左传.僖公十年》载:晋献公死后,晋大夫里克先后杀公子奚齐、公子卓及大夫荀息,新君晋惠公即位后杀里克。将杀里克时,惠公派使臣对他说:’微子则不及此。虽然,子弑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对曰:’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伏剑而死。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5. 白居易谪贬江州,是发生 了什么事?
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上面这是百度百科的内容估计你也看了还有两点估计你没注意到:1 白居易当时是东宫官,也就是为太子储备的人才,在皇帝健在时候参与议政这应该是当时的大忌2 当时的唐朝已经进入中晚期,宦官开始进入朝政,而士族和庶族的斗争即牛李党争也还在激烈进行,武元衡的死应该是一个大的政治冲突产物,而白居易位轻而言辞激烈地出头,使得各方反对也就被贬不足为奇了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6. 莫此笼絷狭,心如天地宽.是非在罗织,自古有沉冤.是什么意思
临终之时,多数人惊怵难定,魂不守舍,进而屁滚尿流,语无伦次,而也有心安理得、坐卧如常者,其表现,对于好汉,喝一碗烈酒,吼一嗓戏文,对于文人,则口占一绝,感怀一番,其中不乏精彩者也。
李自成破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明亡。首推大学士范景文在壁上大书“谁言信国非男子,延息移时何所为”后,投井自杀。户部给事中吴甘来题诗堂上:“到底谁遗四海忧,朱旗烈烈凤城头。君臣义命乾坤晓,狐鼠干戈风雨秋。极目山河空泪血,伤心萍浪一身愁。洵知世局难争讨,愿判忠肝万古留!”引佩带自缢于室。
和珅案发入狱,即预感到自己来日不长,元宵节时,作题《上元夜狱中对月两首》诗:其一曰:“夜色明如许,嗟令困不伸。百年原是梦,廿载枉劳神。室暗难挨晓,墙高不见春。星辰环冷月,缧绁泣孤臣,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余生料无几,空负九重仁。”其二曰:“今夕是何夕,元宵又一春。可怜此月夜,分外照愁人。思与更俱永,恩随节共新。圣明幽隐烛,缧绁有孤臣。”嘉庆四年正月十八日,嘉庆帝派大臣前往和珅囚禁处所,赐白练一条,令其自尽。他又提笔写下了一首绝命诗:“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日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
文人如此,鲁夫亦然。不喜读书、不善诗文的项羽被困垓下,兵少粮尽,夜饮帐中,自知败局已定,乃慷慨悲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咸丰三年(1853)二月十一日太平军破金陵,时武进汤雨生将军贻汾寓居金陵,于城陷次日投城北李氏园池死,年七十有六。死前赋《绝命诗》一首:“死生轻一瞬,名义重千秋。骨肉非甘弃,儿孙好自谋。故乡魂可到,绝笔泪难收。藁葬毋予恸,平生积罪尤。”咸丰十一年(1861),不善作诗的肃顺在临刑前用借用了杜牧《赤壁》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作为绝笔。
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被捕,24日被杀害。殉难前,吉鸿昌用树枝在雪地上写下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续范亭在抗日战争期间,以剖腹自杀的方式抗议不抵抗主义。1935年,他赴南京呼吁抗日,在中山陵放声痛哭:“谒陵我心悲,哭陵我无泪,瞻拜总理陵,寸寸肝肠碎。战死无将军,可耻此为最,腼颜事仇敌,瓦全安足贵?”又赋绝命诗一首:“赤膊条条任去留,丈夫于世何所求?窃恐民气摧残尽,愿把身躯易自由。
愤怒出诗人,临终也出诗人。喜怒哀乐皆诗者,真诗人也。
翁同龢罢官归里后,郁郁寡欢,临终前口占一绝曰:“七十年来事,苍茫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为汝曹弹。”又自拟一联:“朝闻道,夕死可矣;今而后,予知免夫。”
陈寅恪身卧病床,目疾加剧,感怀伤时:“四海兵戈迷病眼,九年忧患蚀精魂。扶床稚女闻欢笑,依约承平旧梦痕。”抗战胜利,赋诗抒发八年的无限感慨:“国仇已雪南迁耻,家祭难忘北定时。念往忧来无限感,喜心题句又成悲。”
1949年1月26日,国民政府败走南京之际,以汉奸罪论处的周作人遭特赦释放。走出老虎桥监狱的周作人感慨系之,吟诗曰:“一千一百五十日,且作浮屠学闭关。今日出门桥上望,菰蒲零落满溪间。”
1966年8月中旬,赵树理被揪到长治晋东南地委招待所交待问题。他看到一张万余言的揭批他问题的大字报,遂在大字报边上题诗曰:“尘埃由来久,未能及早除。欢迎诸同志,策我去陈污。”
1969年初,潘天寿被押往家乡宁海县等地游斗,回杭州途中在一张香烟壳纸背面写下最后首诗:“莫此笼絷狭,心如天地宽。是非在罗织,自古有沉冤。”来自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