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开()成()”「开物成务」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开物成务”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古文翻译、厚积薄发开物成务什么意思、务的成语有哪些、“厚德博学,开物成务”是什么意思?、务的成语有哪些、《天工开物》,书名的含义是什么?、和务有关的成语《天工开物》在古代设计史上有什么意思?等
目录索引:
1:成语“开物成务”的词条资料
2:古文翻译
3:厚积薄发开物成务什么意思
4:务的成语有哪些
5:“厚德博学,开物成务”是什么意思?
6:务的成语有哪些
7:《天工开物》,书名的含义是什么?
8:和务有关的成语
成语“开物成务”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kāi wù chéng wù
成语简拼:KWCW
成语注音:ㄎㄞ ㄨˋ ㄔㄥˊ ㄨˋ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周易 系辞上》:“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开:开通,了解;务:事务。通晓尤物之理,得以办好各种事情。
成语用法:开物成务联合式;作谓语;指通晓万物的道理并按此行事而得到成功。
成语造句:涉猎不休,经史百氏,开物成务,以发厥志。(宋 陈亮《祭俞德载知县文》)
成语“开物成务”的扩展资料
1. 古文翻译嘿~~`. 我要的是不是完完全全的现代文就是把每一句的意思给我现代文就可以了~~~等了这么久就有一个人回答~~ 嘿~~.. 我快要急死了~~~~... 各位大哥大姐帮我解释一下吗 ~~求求你们了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2. 厚积薄发开物成务什么意思
厚积薄发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开物成务指通晓万物的道理并按这道理行事而得到成功。《易·系辞上》:“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孔颖达 疏:“言《易》能开通万物之志,成就天下之务。”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3. 务的成语有哪些
不识时务
不务空名
不务正业
不急之务
不知世务
不晓世务
陈言务去
除恶务尽
除恶务本
敦本务实
当务之急
当务始终
开物成务
毛举细务
树德务滋
舍近务远
识时达务
适时应务
贪多务得
通时达务
谈优务劣
务本抑末
百务具举
不达时务
不通世务
当今之务
捐华务实
务去陈言
务实去华
务本力穑
先务之急
修学务早
知时识务
职务繁杂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4. “厚德博学,开物成务”是什么意思?
“厚德博学”源于古训。“厚德”出自《易经·坤卦》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博学”出自《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前者指人才素质规格,后者反映了一种教育理念。“厚德博学”四个字可以理解为培养英才的标准,人们成才的目标。“开物成务”本来的意思是指通晓万物的道理并按这道理行事而得到成功。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开启智慧,成就梦想”,“开物成务”与“厚德博学”放在一起,前一句是描述目标,后一句是实现目标的方法。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5. 务的成语有哪些
不识时务
不务空名
不务正业
不急之务
不知世务
不晓世务
陈言务去
除恶务尽
除恶务本
敦本务实
当务之急
当务始终
开物成务
毛举细务
树德务滋
舍近务远
识时达务
适时应务
贪多务得
通时达务
谈优务劣
务本抑末
百务具举
不达时务
不通世务
当今之务
捐华务实
务去陈言
务实去华
务本力穑
先务之急
修学务早
知时识务
职务繁杂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6. 《天工开物》,书名的含义是什么?
《天工开物》的书名取自《易·系辞》中“天工人其代之”及“开物成务”,作者说是“盖人巧造成异物也”(《五金》卷)。摘自www.gyjslw.com
7. 和务有关的成语
含务的四字成语来 :
除恶务自尽、
当务之急、
不识时务、
不务正业、
不急之务、
适时应务、
识时知务、
职务繁杂、
务去陈言、
务实去华、
去恶务尽、
不晓世务、
谈优务劣、
当今之务、
开物成务、
先务之急、
树德务滋、
识时达务、
务农息民、
敦本务实、
陈言务去、
不通世务、
不达时务、
当务始终、
不务空名、
贪多务得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8. 《天工开物》在古代设计史上有什么意思?
“天工开物”一词取自中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工艺文献《天工开物》。该书记载了中国明代中叶以前的工艺技术,是一部综合性的科技巨著,被世人称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之名,是借用《尚书•皋陶谟》中的“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系辞》中的“开物成务”二词而成。“天工”即自然规律,“开物”乃“开道释物”。 “天工开物”表层意思即为自然力创造化育万物。日本科学史家三枝博音(1892-1963)先生在《中国有代表性的技术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1942)一文中指出:“‘天工’是与人类行为对应的自然界的行为,而‘开物’则是根据人类生存的利益将自然界中所包藏的种种由人类加工出来。”由此看来,“天工开物”思想强调人与天(自然界)相协调、人工(人力)与天工(自然力)相配合,通过技术从自然界中开发出有用之物。“天工开物”的思想还有一个内涵是,自然界本来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好而有益之物,但不会从天而降、轻易取得,而是“巧生以待”,必借人力和技术通过水火等自然力的作用,再用金、木石工具从自然界开发出来,为人所用。“天工开物”思想强调人类顺应自然规律、科学规律,立足民生的工艺造物行为,表达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工艺思想,是中国工艺造物思想的集中体现,具有丰富的设计文化内涵。
“匠心独运”源自唐代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文不按古,匠心独妙”,匠心,即工巧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独乃“独特”,运为“运用”。“匠心独运”指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形容巧妙而独具一格的艺术构思。“匠心独运”是“天工开物”思想的一种延续和深化。“天工开物”强调借助人力从自然界中开发有用之物来满足人们的生存和物质需求。然而,这种开发不能是毫无节制的恣意掠夺,尤其是在人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和自然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对自然界的开发除了应该符合自然规律外,还应力求在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同时,努力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并且这种开发应该是经济、环保的。这就要求“开发”者具有“匠心独运”的思想,创造性地进行“造物”活动。
“天工开物,匠心独运”思想体现在设计艺术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求设计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尊重生态伦理,而进行“生态设计”。生态设计的理念与“天工开物”中强调“天工”(自然力)与人工相配合、自然界的行为与人类活动相协调的思想不谋而合。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急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和索取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一系列惩罚。面对这种现状,各国政府、社会团体以及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有计划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行动以改善环境状况。在设计艺术领域中,提出和倡导“生态设计”理念,目的在于从人类造物的第一个环节来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生态设计是设计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将对环境的破坏影响降到最低的一种设计理念。从产品的设计阶段直至生产、运输、使用、维护、回收这一生命周期,都必须考虑对环境的影响。
进步的设计理念的推广和实现离不开教育。突破设计艺术教育原有的以培养审美能力和艺术造型能力为主的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才能满足新形势下对设计人才的培养要求。对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来说,合理摆布我们的学科定位既关系到我们的培养目标,同时也体现了设计艺术的本质特征。笔者认为以设计艺术学科为主体,人文工学两翼协调发展的“一体两翼”学科布局不仅对应了培养具有生态伦理观、社会责任感以及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的设计师的要求,同时也是对设计教育改革的尝试。设计艺术学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学科主体,也是重点学科;艺术学也是重点学科,还有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为山东省人文社科基地,在人文学科的基础上还设置建筑学、包装工程等工学相关业及方向为艺术学科提供学科支持,注重学科互补,努力打造学生广阔的文化视野、多元的知识结构、综合的素养、符合社会正常发展取向的健康的价值观系统,才能使“生态设计”的思想渗透到每个学生的设计理念之中。
“天工”固然开万物,但必须借助技术,才能从自然资源中开发有用之物,否则自然界“合乎目的性”的美就无法展现。《天工开物》中的技术是法、巧、器三者的结合,即工艺操作方法、生产劳动者的操作技能与工具设备的结合。人只有借技术作用于自然界,才能实现开物过程。三枝博音先生认为,技术是自然界与人类协调的产物,它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赖以沟通的桥梁。只有很好地理解技术,才能在利用天工的同时假以人工去开物。在今天看来,“工”也就是科学技术。现代意义上设计的产生实际是工业革命的结果,即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内燃机的发明,使大批量的机械化生产成为可能。市民阶层的出现,面对普通大众的现代市场环境也形成了,针对他们的喜好和消费特点,原来为了王公贵族等少数人的繁冗装饰已变得不合时宜,现代设计也随之诞生。科学技术的进程一直在影响着设计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发明,极大地影响了设计的发展方向和速度。设计只有在顺应科学技术发展潮流,符合科学规律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进行自然力(天工)与人工的配合,实现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相协调的造物活动。在设计教育领域,只有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创新能力,拓展知识领域,提高认知能力、思维能力与知觉能力,才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打造宽厚的基础,因而,“技术能力”也就十分必要。强调实践技艺的培养,是设计艺术的本质的要求,是符合设计规律的,也是逐步完善设计实践教育体系的必然环节。
“匠心独运”思想反映在设计艺术领域就是“艺术创新”,同时它又是与“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技术能力”相辅相承的。创新是设计艺术的灵魂。某种意义上说,设计的诞生就是为了改进或创造已有或新的造物过程和结果,如果不能有所变化或进步,一味机械地重复,那么设计也久失去了它的价值,所以,设计存在的意义本身就是创新的需要,没有创新也就无所谓的设计。与设计艺术密切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之所以是朝阳产业,创新是它的核心,有了创意与智慧,才能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那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成了设计教育的重心。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我国的设计艺术业成了高等艺术教育的热门业,很多综合大学、单科大学也开始设置这样的院系或业,艺术学院更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扩充业方向,艺术设计高等教育虽然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模式,但多偏重于学生艺术个性和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在设计艺术教育中技术能力的培养。创新不仅仅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能力。仅仅具备“匠心”是不够的,还因该具备运用“匠心”,付诸实践的能力。创新不是存在于想象和概念中,而在创意的基础上运用工艺技术的造物活动。
“天工开物”中的“开物”是指根据人类生存的利益将自然界中所包藏的种种由人类加工出来。那么,作为这种“开物”行为的谋划者——设计师又应该遵循什么样的伦理规则,有着怎样的责任呢?按中国传统文化来理解,设计者,乃智者。只有假借天工的方为智者。《考工记》云:“(知)智者创物”,而“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工”乃工匠、工巧。传统的工匠与今天的工人不同,在造物的行为中,有意匠,也有制作,我们称之为“手工艺”。科技的发展、工业的进步使设计与制作分离,走向了不同的社会分工。设计走向谋划,一种运筹帷幄的规划设想;制作走向技术,大批量的复制加工,这是符合社会发展、民生需求的必然。手工艺时代,因为人对于材料、工具、自然条件等外在环境把握的有限性,人总是对自然心怀敬畏。中国传统工艺造物思想认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物生自天,工开于人”,将人的智慧、创造与机巧置于“天”之下,最高的赞誉也不过“巧夺天工”,即接近、近乎于大自然的造化了。工业生产时代和信息科技时代,在人的设计谋划之下,在科技的协力之下,渐渐地,人类几乎没有什么不能实现,设计者成了造物者!而同时,由这些造物所引发的生活方式也带给了社会人所无力控制的颠覆,环境、资源、社会现象、人性本质,凡此种种。设计的目的是解决人的需求问题。优秀的设计在于能够更好地使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满足民生。因此,设计和设计教育必须树立关注民生,服务大众的设计意识。
设计艺术行为通往人类的精神自由,却不是人类的自我放逐,必须顺应自然规律、科学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经济规律。在这样的前提下,设计教育和设计师当秉承“天工开物,匠心独运”的思想,尊重自然规律、科学规律和设计规律,立足民生需要,以人类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尺度,运用创造性的艺术构思,服务和创意当代生活,提升人类生活质量。摘自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