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卷之作怎么读 压卷之作的拼音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压卷之作”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为什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压卷之作,它好在哪里、王昌龄写的哪首诗被称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为什么被称七绝压卷之作、王昌龄写的哪首诗被称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选自曾被称为唐代绝句“压卷之作”的诗句是什么、“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被称为王维七绝压卷之作,该如何解读?、等
目录索引:
1:成语“压卷之作”的词条资料
2:为什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压卷之作,它好在哪里
3:王昌龄写的哪首诗被称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4:出塞为什么被称七绝压卷之作
5:王昌龄写的哪首诗被称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6:选自曾被称为唐代绝句“压卷之作”的诗句是什么
7:“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被称为王维七绝压卷之作,该如何解读?
成语“压卷之作”的词条资料
成语简拼:YJZZ
成语注音:一ㄚ ㄐㄨㄢˋ ㄓ ㄗㄨㄛ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当代成语
成语解释:压:超过。指诗文书画中能超过其它同类作品的、最出色的作品。
成语“压卷之作”的扩展资料
1. 为什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压卷之作,它好在哪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客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纷纷瑞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动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那是冷色调的画面上的一点暖色、一股温情,也使画面更加灵动。全诗以雪生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方面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全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名句。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在艺术上,这首诗给人一种奇丽新奇的情趣。来自www.gyjslw.com
2. 王昌龄写的哪首诗被称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王昌龄写的《出塞二首·其一》被称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原文
《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守边战士的同情以及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诗从写景入手。“秦时明月汉时关”,皓月当空,照耀着万里边疆的关塞,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加以修饰,使意境更加高远,把我们引到了遥远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汉以来边防战争连续不断,一直持续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这是从时间上描写边塞的悠久。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3. 出塞为什么被称七绝压卷之作
至德二年(七五七),诗人王昌龄被濠州(今安徽凤阳)刺史闾丘晓杀害,年约六十。昌龄开元十五年(七二七)进士及第,授秘书监校书郎。是盛唐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尤以边塞诗著称。代表作《出塞》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故被李攀龙推为唐人七绝的压轴之作。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4. 王昌龄写的哪首诗被称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被称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具体介绍如下:
一、《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二、原诗如下:
出塞(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三、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四、赏析: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于是在第三、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5. 选自曾被称为唐代绝句“压卷之作”的诗句是什么
春江花月夜,被称为孤篇压全唐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6.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被称为王维七绝压卷之作,该如何解读?
浓密的树木中传来婉转的黄鹂叫声,也就是这个意思了呢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