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字是“正”字的成语「正心诚意」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正心诚意”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正心诚意主静内省慎独 什么意思、《正心诚意》文言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什么意思、正心诚意 是成语吗?、等
目录索引:
1:成语“正心诚意”的词条资料
2:正心诚意主静内省慎独 什么意思
3:《正心诚意》文言文
4:“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什么意思
5:正心诚意 是成语吗?
成语“正心诚意”的词条资料
成语简拼:ZXCY
成语注音:ㄓㄥˋ ㄒ一ㄣ ㄔㄥˊ 一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儒家提倡的一种修养方法,泛指心术端正,意念真诚。
成语用法:正心诚意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造句:《明史 吴宗伯传》:“命进讲东宫,首陈正心诚意之说。”
成语“正心诚意”的扩展资料
1. 正心诚意主静内省慎独 什么意思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大学的道理 在于使光明的德行显现出来 在于新民 在于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道德的高尚在于自身的修养规范 就是儒家所谓的“修身 齐家 治国平天下”。修身的主旨就是“正心诚意主静内省慎独 ”========================================正心诚意主静内省慎独: 主静为止,正心诚意内省慎独是对于修身的实际要求一个人的时候更要谨慎小心 诚心正意 内心平静 静如止水,时刻反省自己,找出错误 加以改正以期达到 身修 家齐 国治天下平的至善境界
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2. 《正心诚意》文言文
正心诚意(自出王阳明弟子辑《传习录》)
正心诚意·
答罗整庵少宰书
罗整庵(公元1465——1547年),即罗钦顺,字允升,号整庵。明代江西泰和人。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少宰(明清吏部侍郎的别称)。学术上主张理得于天而具于心,理气本为一物,著有《困知记》。阳明先生的这封回信写于正德十五年,罗的信见于《困知记》附录卷五。参见《明儒学案》卷四十七。
【原文】
某顿首启:昨承教及《大学》,发舟匆匆,未能奉答。晓来江行稍暇,复取手教而读之。恐至赣后人事复纷沓,先具其略以请。来教云:“见道固难,而体道尤难。道诚未易明,而学诚不可不讲。恐未可安于听见而遂以为极则也。”
幸甚幸甚!何以得闻斯言乎?其敢自以为极则而安之乎?正思就天下之道以讲明之耳。而数年以来,闻其说而非笑之者有矣,诟訾之者有矣,置之不足较量辨议之者有矣,其肯遂以教我乎?其肯遂以教我,而反复晓喻,恻然惟恐不及救正之乎?然则天下之爱我者,固莫有如执事之心深且至矣,感激当何如哉!夫“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孔子以为忧。而世之学者稍能传习训诂,即皆自以为知学,不复有所谓讲学之求,可悲矣!夫道必体而后见,非已见道而后加体道之功也。道必学而后明,非外讲学而复有所谓明道之事也。然世之讲学者有二,有讲之以身心者,有讲之以口耳者。讲之以口耳,揣摸测度,求之影响者也。讲之以身心,行著习察,实有诸己者也。知此,则知孔门之学矣。
【译文】
鄙人顿首谨启: 昨天幸蒙无倦教诲《大学》,因乘船匆匆,未能作答。清早,在船上稍有空闲,把您的信取出又阅了一遍。到江西后只怕事务纷繁,首先在此略作答复,并请批评指正。 来信写道:“见道固然困难,若要体认道就会更困难。道的确不容易理解,但是,学也确实不能不讲。恐怕不能把自己的观点看成为学问的最高标准了。”
十分荣幸!我岂能听到这番话呢?我怎敢自以为达到最高标准而心安理得呢?我正想就天下之道而加以讲明。多少年来,对于我的学说,天下之人,有的讥讽,有的辱骂,有的不屑一顾。这些人愿意教导我吗?愿意一再开导我使我明白,只怕不能够救正我吧?但是,在天下钟爱我的人中,还有谁象您如此的深切周到,我该如何感激您的。孔子对“德之不修,学之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3.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什么意思
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或纠正人的行为.致知:致:求得;知:知识.即“获得知识”之意.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正心:端正心思.
www.gyjslw.com
4. 正心诚意 是成语吗?
正心诚意 是成语。
正心诚意
【拼音】: zhèng xīn chéng yì
【解释】: 原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修养方法,现也泛指心地端正诚恳。
【出处】: 《礼记·大学》:“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举例造句】: 今世之儒士,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 ★清·朱彝尊《朱文公文钞序》
【拼音代码】: zxcy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心术端正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