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累”的成语「积德累仁」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积德累仁”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上联是:积德累仁喜获双星入户 下联是:行善集富 谁能帮忙想下下半句!、勤为民积德累仁自求多益。宗功佑承先启后生止宁馨。这付对联是这样吗、积德累仁什么意思、太公是什么意思、带走仁字的成语、积德累仁的成语意思及歇后语、太公是什么意思房彦谦文言文阅读等
目录索引:
1:成语“积德累仁”的词条资料
2:上联是:积德累仁喜获双星入户 下联是:行善集富 谁能帮忙想下下半句!
3:勤为民积德累仁自求多益。宗功佑承先启后生止宁馨。这付对联是这样吗
4:积德累仁什么意思
5:太公是什么意思
6:带走仁字的成语
7:积德累仁的成语意思及歇后语
8:太公是什么意思
成语“积德累仁”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jī dé lěi rén
成语简拼:JDLR
成语注音:ㄐ一 ㄉㄜˊ ㄌㄟˇ ㄖㄣ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积德累功
成语出处:《后汉书·李固传》:“李氏灭矣·自太公已来,积德累仁,何以遇此?”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积累功德与仁义。
成语用法:积德累仁作谓语、宾语;指积累仁德与功业。
成语造句:唐·梁肃《西伯受命称王议》:“盖取夫积德累仁,为海内所归往,武王因之,遂成大业。”
成语“积德累仁”的扩展资料
1. 上联是:积德累仁喜获双星入户 下联是:行善集富 谁能帮忙想下下半句!请问“双星”是指?以下两句下联请参考:积德累仁喜获双星入户行善集富幸迎众亲临门积德累仁喜获双星入户行善集富喜得福禄盈门摘自www.gyjslw.com
2. 勤为民积德累仁自求多益。宗功佑承先启后生止宁馨。这付对联是这样吗
绵世泽一般后人对先人的一种寄望,估计用在纪念长辈,祖先的地方比较多,是晚辈对长辈的一种尊敬和期盼,虽然也可以作为激励自己的一句座右铭,但新房上还是考虑下其他的喜庆、吉祥的对联比较合适。 另外 罴经文纬武,罴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 横批没有很好的切主题。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3. 积德累仁什么意思
jī dé lěi rén成语释义 积累功德与仁义。成语出处 《后汉书·李固传》:“李氏灭矣·自太公已来,积德累仁,何以遇此?”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积累仁德与功业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近义词 积德累功成语例句唐·梁肃《西伯受命称王议》:“盖取夫积德累仁,为海内所归往,武王因之,遂成大业。”www.gyjslw.com
4. 太公是什么意思
(1) [great-grandfather] 〈方〉∶曾祖父。
(2) [grandfather]∶祖父。
候太公太母起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father]∶父亲,也用来尊称别人的父亲。
(4) [greatly esteemed elder]∶对老者尊称。
1. 古代称父或尊称他人之父。
《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 五日一朝 太公(刘煓) ,如家人父子礼。”
《后汉书·袁谭传》:“然孤与太公,志同愿等。” 李贤 注:“言太公者尊之,谓 绍 也。”
《儒林外史》第十六回:“他父亲 匡太公 在房里已听见儿子回来了。”
2. 称祖父。
清 以来亦称曾祖为太公。
《后汉书·李燮传》:“ 李氏 灭矣!自太公已来,积德累仁,何以遇此。” 李贤 注:“太公谓祖父 郃 也。”
3. 对老者的尊称。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太公》:“今人既呼祖曰公,则呼曾祖为太公。”
4. 即 太公望 吕尚 。
明 高明 《琵琶记·蔡公逼试》:“来的却是 张太公 呵!”
《水浒传》第三七回:“你且在这里少待,等我入去报知庄主太公。”
5. 复姓。
春秋 有 太公任 。见《庄子·山木》。
《国语·鲁语上》:“夫 齐 弃 太公 之法而观民於社。” 韦昭 注:“ 太公 , 齐 始祖 太公望 也。”
《韩非子·喻老》:“ 文王 举 太公 於 渭 滨者,贵之也。”
汉 东方朔《答客难》:“ 太公 体行仁义。”
清 孔尚任《桃花扇·迎驾》:“金鰲上钩,金鰲上钩,好似 太公 一钓,享国千秋。”[1]
6.太公,爷爷的爸爸。
四代同堂的部分辈份称呼:一、哥哥、我、弟弟。
二、伯父(伯爷)、爸爸、叔叔。*“伯爷”一词,常见于南方地区使用,如广东、广西、香港等
三、伯祖(伯公)、爷爷(公公或阿公)。叔祖(叔公)。伯公、阿公、叔公,南方常见用词。
四、太伯公、太公、太叔公。(太公配偶:太婆)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5. 带走仁字的成语
带仁字的成语 :
仁者乐山、
麻木不仁、
求仁得仁、
杀身成仁、
麻痹不仁、
修仁行义、
渐仁摩义、
麻痹不仁、
仁者不杀、
宅心仁厚、
施仁布泽、
止戈兴仁、
仁义之兵、
假仁假义、
仁言利博、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仁言利溥、
假仁假意、
残暴不仁、
居仁由义、
槌仁提义、
仁心仁术、
施仁布恩、
大仁大义、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积德累仁、
当仁不让、
妇人之仁摘自www.gyjslw.com
6. 积德累仁的成语意思及歇后语
积德累仁 [ jī dé lěi rén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jī dé lěi rén ]
积累功德与仁义。
出 处
《后汉书·李固传》:“李氏灭矣·自太公已来,积德累仁,何以遇此?”摘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7. 太公是什么意思
(1) [great-grandfather] 〈方〉∶曾祖父。
(2) [grandfather]∶祖父。
候太公太母起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father]∶父亲,也用来尊称别人的父亲。
(4) [greatly esteemed elder]∶对老者尊称。
1. 古代称父或尊称他人之父。
《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 五日一朝 太公(刘煓) ,如家人父子礼。”
《后汉书·袁谭传》:“然孤与太公,志同愿等。” 李贤 注:“言太公者尊之,谓 绍 也。”
《儒林外史》第十六回:“他父亲 匡太公 在房里已听见儿子回来了。”
2. 称祖父。
清 以来亦称曾祖为太公。
《后汉书·李燮传》:“ 李氏 灭矣!自太公已来,积德累仁,何以遇此。” 李贤 注:“太公谓祖父 郃 也。”
3. 对老者的尊称。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太公》:“今人既呼祖曰公,则呼曾祖为太公。”
4. 即 太公望 吕尚 。
明 高明 《琵琶记·蔡公逼试》:“来的却是 张太公 呵!”
《水浒传》第三七回:“你且在这里少待,等我入去报知庄主太公。”
5. 复姓。
春秋 有 太公任 。见《庄子·山木》。
《国语·鲁语上》:“夫 齐 弃 太公 之法而观民於社。” 韦昭 注:“ 太公 , 齐 始祖 太公望 也。”
《韩非子·喻老》:“ 文王 举 太公 於 渭 滨者,贵之也。”
汉 东方朔《答客难》:“ 太公 体行仁义。”
清 孔尚任《桃花扇·迎驾》:“金鰲上钩,金鰲上钩,好似 太公 一钓,享国千秋。”[1]
6.太公,爷爷的爸爸。
四代同堂的部分辈份称呼:一、哥哥、我、弟弟。
二、伯父(伯爷)、爸爸、叔叔。*“伯爷”一词,常见于南方地区使用,如广东、广西、香港等
三、伯祖(伯公)、爷爷(公公或阿公)。叔祖(叔公)。伯公、阿公、叔公,南方常见用词。
四、太伯公、太公、太叔公。(太公配偶:太婆)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8. 房彦谦文言文阅读
房彦谦
〔隋〕字孝冲,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人,玄龄父。大业(六o五至六一六)时为泾阳令,谥定伯。善草隶。《北史本传》
房彦谦,字孝冲,本清河人也,七世祖谌,仕燕太尉掾,随慕容氏迁于齐,子孙因家焉。世为著姓。高祖法寿,魏青、冀二州刺史,壮武侯。曾祖伯祖,齐郡、平原二郡太守。祖翼,宋安太守,并世爵壮武侯。父熊,释褐州主簿,行清河、广川二郡守。彦谦早孤,不识父,为母兄之所鞠养。长兄彦询,雅有清鉴,以彦谦天性颖悟,每奇之,亲教读书。年七岁,诵数万言,为宗党所异。十五,出后叔父子贞,事所继母,有逾本生,子贞哀之,抚养甚厚。后丁所继母忧,勺饮不入口者五日。事伯父乐陵太守豹,竭尽心力,每四时珍果,口弗先尝。遇期功之戚,必蔬食终礼,宗从取则焉。其后受学于博士尹琳,手不释卷,遂通涉五经。解文,工草隶,雅有词辩,风概高人。年十八,广宁王孝珩为齐州刺史,辟为主簿。时禁网疏阔,州郡之职,尤多纵弛,及彦谦在职,清简守法,州境肃然,莫不敬惮。及周师入邺,齐主东奔,以彦谦为齐州治中。彦谦痛本朝倾覆,将纠率忠义,潜谋匡辅。事不果而止。齐亡,归于家。周帝遣柱国辛遵为齐州刺史,为贼帅辅带剑所执。彦谦以书谕之,带剑惭惧。送遵还州,诸贼并各归首。
及高祖受禅之后,遂优游乡曲,誓无仕心。
开皇七年,刺史韦艺固荐之,不得已而应命。吏部尚书卢恺一见重之,擢授承奉郎,俄迁监察御史。后陈平,奉诏安抚泉、括等十州,以衔命称旨,赐物百段,米百石,衣一,奴婢七口。迁秦州总管录事参军。尝因朝集,时左仆射高颎定考课,彦谦谓颎曰:“书称三载考绩,黜陟幽明,唐、虞以降,代有其法。
黜陟合理,褒贬无亏,便是进必得贤,退皆不肖,如或舛谬,法乃虚设。比见诸州考校,执见不同,进退多少,参差不类。况复爱憎肆意,致乖平坦,清介孤直,未必高名,卑谄巧官,翻居上等,直为真伪混淆,是非瞀乱。宰贵既不精练,斟酌取舍,曾经驱使者,多以蒙识获成,未历台省者,皆为不知被退。又四方悬远,难可详悉,唯量准人数,半破半成。徒计官员之少多,莫顾善恶之众寡,欲求允当,其道无由。明公鉴达幽微,平心遇物,今所考校,必无阿枉,脱有前件数事,未审何以裁之?唯愿远布耳目,精加采访,褒秋毫之善,贬纤介之恶,非直有光至治,亦足标奖贤能。”词气侃然,观者目。颎为之动容,深见嗟赏。因历问河西、陇右官人景行,彦谦对之如响,颎顾谓诸州总管、刺史曰:“与公言,不如独与秦州考使语。”后数日,颎言于上,上弗能用。以秩满,迁长葛令,甚有惠化,百姓号为慈父。仁寿中,上令持节使者巡行州县,察长吏能不,以彦谦为天下第一,超授鄀州司马。吏民号哭相谓曰:“房明府今去,吾何用生为!”
其后百姓思之,立碑颂德。鄀州久无刺史,州务皆归彦谦,名有异政。
内史侍郎薛道衡,一代文宗,位望清显,所与交结,皆海内名贤。重彦谦为人,深加友敬,及兼襄州总管,辞翰往来,交错道路。炀帝嗣位,道衡转牧番州,路经彦谦所,留连数日,屑涕而别。黄门侍郎张衡,亦与彦谦相善。于时帝营东都,穷极侈丽,天下失望。又汉王构逆,罹罪者多,彦谦见衡当途而不能匡救,以书谕之曰:窃闻赏者所以劝善,刑者所以惩恶,故疏贱之人,有善必赏,尊贵之戚,犯恶必刑,未有罚则避亲,赏则遗贱者也。今诸州刺史,受委宰牧,善恶之间,上达本朝,慑惮宪章,不敢怠慢。国家祗承灵命,作民父母,刑赏曲直,升闻于天,夤畏照临,亦宜谨肃。故文王云:“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以此而论,虽州国有殊,高下悬邈,然忧民慎法,其理一也。至如并州畔逆,须有甄明。若杨谅实以诏命不通,虑宗社危逼,征兵聚众,非为干纪,则当原其本情,议其刑罚,上副圣主友于之意,下晓愚民疑惑之心;若审知内外无虞,嗣后纂统,而好乱乐祸,妄有觊觎,则管、蔡之诛,当在于谅,同恶相济,无所逃罪,枭悬孥戮,国有常刑。其间乃有情非协同,力不自固,或被拥逼,沦陷凶威,遂使籍没流移,恐为冤滥。恢恢天网,岂其然乎?罪疑从轻,斯义安在?昔叔向置鬻狱之死,晋国所嘉,释之断犯跸之刑,汉文称善。羊舌宁不爱弟,廷尉非苟违君,但以执法无私,不容轻重。且圣人大宝,是曰神器,苟非天命,不可妄得。故蚩尤、项籍之骁勇,伊尹、霍光之势,李老、孔丘之才智,吕望、孙武之兵术,吴、楚连磐石之据,产、禄承母后之基,不应历运之兆,终无帝王之位。况乎蕞尔一隅,蜂扇蚁聚,杨谅之愚鄙,群小之凶慝,而欲凭陵畿甸,觊幸非望者哉!开辟以降,书契云及,帝皇之迹,可得而详。自非积德累仁,丰功厚利,孰能道洽幽显,义感灵只!是以古之哲王,昧旦丕显,履冰在念,御朽竞怀。逮叔世骄荒,曾无戒惧,肆于民上,聘嗜奔欲,不可具载,请略陈之。
襄者齐、陈二国,并居大位,自谓与天地合德,日月齐明,罔念忧虞,不恤刑政。近臣怀宠,称善而隐恶,史官曲笔,掩瑕而录美。是以民庶呼嗟,终闭塞于视听,公卿虚誉,日敷陈于左右。法网严密,刑辟日多,徭役烦兴,老幼疲苦。
昔郑有子产,齐有晏婴,楚有叔敖,晋有士会。凡此小国,尚足名臣,齐、陈之疆,岂无良佐?但以执政壅蔽,怀私徇躯,忘国忧家,外同内忌。设有正直之士,才堪干持,于己非宜,即加摈压;倘遇谄佞之辈,行多秽匿,于我有益,遂蒙荐举。以此求贤,何从而至!夫贤材者,非尚膂力,岂系文华,唯须正身负载,确乎不动。譬栋之处屋,如骨之在身,所谓栋梁骨鲠之材也。齐、陈不任骨鲠,信近谗谀,天高听卑,监其淫僻,故总收神器,归我大隋。向使二国祗敬上玄,惠恤鳏寡,委任方直,斥远浮华,卑菲为心,恻隐为务,河朔强富,江湖险隔,各保其业,民不思乱,泰山之固,弗可动也。然而寝卧积薪,宴安鸩毒,遂使禾黍生庙,雾露沾衣,吊影抚心,何嗟及矣!故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万机之事,何者不须熟虑哉!
伏惟皇帝望云就日,仁孝夙彰,锡社分珪,大成规矩。及总统淮海,盛德日新,当璧之符,遐迩佥。赞历甫尔,宽仁已布,率土苍生,翘足而喜。并州之乱,变起仓卒,职由杨谅诡惑,诖误吏民,非有构怨本朝,弃德从贼者也。而有司将帅,称其愿反,非止诬陷良善,亦恐大点皇猷。足下宿当重寄,早预心膂,粤自藩邸,柱石见知。方当书名竹帛,传芳万古,稷、契、伊、吕,彼独何人?
既明时,须存謇谔,立当世之大诫,作将来之宪范。岂容曲顺人主,以爱亏刑,又使胁从之徒,横贻罪谴?忝蒙眷遇,辄写微诚,野人愚瞽,不知忌讳。
衡得书叹息,而不敢奏闻。
彦谦知王纲不振,遂去官隐居不仕,将结构蒙山之下,以求其志。会置司隶官,盛选天下知名之士。朝廷以彦谦公方宿著,时望所归,征授司隶刺史。彦谦亦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凡所荐举,皆人伦表式。其有弹射,当之者曾无怨言。
司隶别驾刘灹,陵上侮下,讦以为直,刺史惮之,皆为之拜。唯彦谦执志不挠,亢礼长揖,有识嘉之。
灹亦不敢为恨。大业九年,从驾渡辽,监扶余道军。其后隋政渐乱,朝廷靡然,莫不变节。彦谦直道守常,介然孤立,颇为执政者之所嫉,出为泾阳令。
未几,终于官,时年六十九。
彦谦居家,每子侄定省,常为讲说督勉之,亹癖不倦。家有旧业,资产素殷,又前后居官,所得俸禄,皆以周恤亲友,家无余财,车服器用,务存素俭。自少及长,一言一行,未尝涉私,虽致屡空,怡然自得。尝从容独笑,顾谓其子玄龄曰:“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所有文笔,恢廓闲雅,有古人之深致。又善草隶,人有得其尺牍者,皆宝玩之。太原王邵,北海高构,蓚县李纲,河东柳彧、薛孺,皆一时知名雅澹之士,彦谦并与为友。虽冠盖成列,而门无杂宾 。体资文雅,深达政务,有识者咸以远大许之。初,开皇中,平陈之后,天下一统,论者咸云将致太平。彦谦私谓所亲赵郡李少通曰:“主上性多忌克,不纳谏争。太子卑弱,诸王擅威,在朝唯行苛酷之政,未施弘大之体。
天下虽安,方忧危乱。”少通初谓不然,及仁寿、大业之际,其言皆验。大唐驭宇,追赠徐州都督、临淄县公。谥曰定。
史臣曰:大厦云构,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长短殊用,大小异宜,<木咨>棁栋梁,莫可弃也。李谔等或文能遵义,或才足干时,识用显于当年,故事留于台阁。参之有隋多士,取其开物成务,皆廊庙之榱桷,亦北辰之众星也。
译文
房彦谦,字孝冲,本来是清河人.世代为名门大姓.房彦谦很早就成了孤儿,对自己的父亲一无所知.他的长兄房彦询,认为房彦谦天性聪颖有悟性,亲自教他读书.七岁时,已经诵读数万字的文章,亲戚朋友认为他很奇特.十五岁时,过继给后叔父房子贞,事奉继母,超过亲生母亲.后来为继母守丧,他不进饮食有五天.事奉伯父乐陵太守房豹,竭心尽力,每当有时令珍果,自己从不先吃.遇到亲戚的丧期,必定以粗米,草菜为食,尽到礼节,宗族中的人都以他为榜样.后来从师于博士尹琳,手不释卷,于是广泛涉猎五经.懂得作文,擅长草书和隶书,能言善辩,风采气概超出常人.十八岁时,恰好广宁王孝珩做齐州刺史,征召房彦谦任主簿.当时官场纪律松弛,州郡的官员尤其放纵松懈.等到房彦谦任职,清正廉洁遵纪守法,州郡官员规规矩矩,没有谁不敬畏他.
开皇七年,提拔任命他做承奉郎,不久升迁为监察御史.因为任职期满,改任长葛县令.仁寿年间,皇上叫持节使者巡察各州县,考察州县长官胜任与否,考察结果认为房彦谦是全国最好的,越级提拔为鄀州司马.内史侍郎薛道衡,是一代文豪,地位显赫名望清高,跟他交结的人,都是全国有名之人.他很看重房彦谦的为人,并且对他很友好且怀敬意.炀帝继位,薛道衡改任番州刺史,赴任途中经过房彦谦的官署所在地,逗留了几天后,挥泪作别.黄门侍郎张衡,也与房彦谦很友好.当时皇帝营建东都,极尽奢侈华丽,天下百姓感到非常失望.又加上汉王叛乱,遭遇不幸的人很多,房彦谦看到张衡当却不能匡正挽救,就写了一封信劝告他.张衡收到信后感慨叹息,但是不敢上奏让皇上知道.
房彦谦知道朝廷法纪不能整治,于是辞官隐居,准备在蒙山下建房居住,来求得自己的心愿.恰逢朝廷设置司隶官,大选天下知名人士.朝廷认为房彦谦公正廉洁之名早已著称,当时为众望所归,征召他授任为司隶刺史.房彦谦也心怀感慨地有清理世乱的志向,凡是他所举荐的人,都是人群中的表率.他有所批评指责,受到批评的人竟然都没有怨言.司隶别驾刘灹,欺上压下,把揭发别人的隐私作为正当的做法,刺史畏惧他,都对他下拜.只有房彦谦坚守志向不屈服,用平等礼节作长揖,有识之士称赞他(的做法).刘灹也不敢对他怀恨.后来隋朝政事渐渐混乱,朝纲败坏,官员没有不改变节操的.房彦谦坚持正道,遵守常法,坚定不移,洁身自立,深被当的人所忌恨.外放为泾阳县令.不久,死于任上,当时年龄六十九岁.
房彦谦家中留有祖传产业,资产向来殷富,再加上前前后后担任官职,所得俸禄,都用来周济亲朋好友,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日常开销,务必保持朴素勤俭作风.房彦谦自小到大,一言一行,从没有涉及到私利,虽然常常招致贫乏,但也怡然自得.曾经在悠闲当中独自微笑,回头对他的儿子房玄龄说:’人家都因官俸而富,只有我因做官而贫穷.留给子孙后代的财产,就只有’清白’二字了.’他所写的文章,气度博大,闲静文雅,很有古人的情致.还擅长草书隶书,有得到他书信的人,都像对待宝贝一样地玩赏
【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