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臣”的成语「开国功臣」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开国功臣”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历史上的开国功臣,最后都是什么下场、明朝的开国功臣、为什么历史上很多开国功臣最后都不能善终?、明朝的开国功臣最后的结局?全部功臣、新中国开国功臣36位都是谁、汉朝开国功臣的结局都是怎样的、蒙古开国十大功臣有哪些?隋唐开国二十四功臣有谁?大宋开国功臣都是谁各朝的开国功臣等
目录索引:
1:成语“开国功臣”的词条资料
2:历史上的开国功臣,最后都是什么下场
3:明朝的开国功臣
4:为什么历史上很多开国功臣最后都不能善终?
5:明朝的开国功臣最后的结局?全部功臣
6:新中国开国功臣36位都是谁
7:汉朝开国功臣的结局都是怎样的
8:蒙古开国十大功臣有哪些?
成语“开国功臣”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kāi guó gōng chén
成语简拼:KGGC
成语注音:ㄎㄞ ㄍㄨㄛˊ ㄍㄨㄥ ㄔㄣ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近义词:开国元勋
成语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十回:“他见单雄信好客,是一个做得开国功臣的,因此借寓东岳庙中,图与交往。”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指为建立新的国家或朝代立下汗马功劳的人。
成语用法:开国功臣作主语、宾语、定语;同“开国元勋”。
成语造句:以后元璋作了皇帝,淮西诸将和幕府僚属都成了开国功臣。(吴晗《朱元璋传》)
英文翻译:one who aided in forming a dynasty
日文翻译:蕣国(けんこく)する功臣(こうしん)
成语“开国功臣”的扩展资料
1. 历史上的开国功臣,最后都是什么下场从古到今,开国功臣的命运多以悲剧结束,这是一件很不好的事,对人性和民族文化有着极大的害处。诛杀功臣比较残忍比较著名的是刘邦和朱元璋。刘邦夫妇入主长安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韩信杀了,韩信之死,使刘邦成了历史上辜恩寡义的代表,我想也正是因为这种恶名是无法除去的,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又把英布和彭越杀了。客观地说,作为皇帝,刘邦的凶狠是可以理解的,杀韩信有不得已的苦衷。仔细阅读关于对韩信和对秦末汉初的记载,我们可以感觉到韩信有多么厉害,对刚刚统一天下的西汉王朝以及刘邦为代表的刘氏皇族有着多么大的潜在威胁。我们知道有个“汉初三杰”的说法,也知道像樊哙、周勃这些人称得上猛将,但是实际上论带兵打仗,这些人在韩信面前连大气也不敢出的,敬畏交加,惶恐之极。所以虽然刘邦自己也十分清楚,韩信压根都不会造反,但还是千方百计要把他杀了。这就好像衡山上的悬龙石,挂在半山腰摇摇晃晃的,虽然几千年了还没掉下来,但是一般人从下面走过,都会惊出一身冷汗。只有杀了韩信,刘邦才睡得着。至于英布和彭越,也就顺便杀掉了。三王的冤死,从另一方面说,对汉王朝的巩固和发展,是有利的。与历史上很多皇帝比起来,刘邦算不上一流无情无义的主子,萧何、张良、陈平、周勃这些人也是功臣,他就没有开杀戒。朱元璋屠戮功臣,才是真正令人发指的,他把杀功臣提到了作为国策的高度,不管有没有威胁,横下一条心,一律杀光,从即位到驾崩,几十年的时间,就没停止过这项活动,陆陆续续杀了一二十万人,成为史书上最莫名其妙最不可思议最不忍卒读的事件。明初功臣,只有六个人没有被他以谋反的罪名绑赴刑场,分别是常遇春、胡大海、沐英、李文忠、徐达、汤和、刘基。常遇春和胡大海死得早,都是在征途中就去世了,不需要朱元璋动手;沐英和朱元璋一则都是朱元璋的养子,于皇族,二则久镇边关,不大过问朝廷大事,得以善终;刘基是个文人,虽然功劳甚大,但是一向以张良为榜样,从不居功,做人十分低调,朱元璋一直找不到借口,最后只有暗示胡惟庸把他毒死了;徐达作为武将之首,战功与唐初李靖相似,为人也相似,克己奉公,恭谦礼让,远离纷争,但是他没有李靖那么幸运,最后还是被朱元璋送了一只烧鹅引发背疮爆裂而亡,刘基和徐达总算保留了作为人的最后一点体面,免去了身首异处;汤和是异姓功臣中唯一幸存者,他没有遭到横死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他很早就托病退出了朝政,闭门不出,衣服田舍翁的样子,第二他的本事不大,一向都是充当徐达常遇春的副将,没有威望,第三他的年纪很大了,七老八十,第四他是朱元璋的儿时朋友,从童年时代开始就跟随朱元璋,一向小心谨慎,忠心耿耿。朱元璋如果连这样一个人也杀了,对朝廷对天下对后世都是交代不过去的,朱元璋虽然心思歹毒,心理扭曲,对身后之名也不是毫不在意,留下汤和,可以用强堵住方方面面的嘴,汤和虽然保住了一条命,其实也是生不如死,日子过得很不舒展。
刘邦和朱元璋,是史书上皇帝诛杀功臣的代表人物。前者的著名,主要是杀了韩信这样的罕见军事家,淋漓尽致的诠释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名言,他尝到了苦果,在白登之围中,如果有韩信在,他是完全可以避免那种遗恨终生的耻辱,西汉王朝也不会那么长时间地向匈奴称臣纳贡。后者的著名,完全是因为没有人性,扭曲的灵魂在作怪,后人翻开明史,开篇就进入了毛骨悚然的境地,在不分青红皂白的冤狱中集体被屠杀而死去的人,是一场大的战役都不能相提并论的。他也尝到了苦果,在他死后,中央政失去了控制天下的能力,虚弱不堪,朝堂中几乎都是蝇营狗苟或不学无术或大言空谈的庸碌之辈,没有安邦定国的人才了,以致藩王发难,席卷而下,政易主,子孙凋零。
其实像汉高祖明太祖这样的皇帝,历史上还大有人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伍员、文种、吴起、商鞅、白起、王翦王贲父子、蒙恬蒙毅兄弟,分别死于吴王夫差、越王勾践、楚太子、秦惠王、秦始皇、秦二世之手。南北朝时期,几乎所有的皇帝都十分残暴,猜忌功臣是人生的爱好日常的习惯。接下来统一天下的隋文帝隋炀帝父子也继承了这个传统,高颖、贺若弼、韩擒虎几个国家柱石相继被杀,杨素李渊被逼反。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开国功臣都没有好下场。比方贞观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光武的云台二十八将、陈桥兵变的那些人、开创大蒙古国的那些人,绝大部分都荣华富贵,得到了善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了长兄幼弟,废了父亲,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开始了二十四年的贞观之治。对待开国功臣,历朝皇帝主要采取三种方法:一是诛杀;二是削留职,供养起来;三是继续使用,名爵职一样不缺。刘邦和朱元璋采取了第一种方法,唯我独尊,加强了君主集,同时也损伤了国家元气。而李世民采取了第三种方法,他多次公开表示自己对功臣们的感激之情,说:于兹十有馀年,斯盖股肱罄帷幄之谋,爪牙竭熊罴之力,协德同心,以致于此。依靠功臣们继续卖命,君臣交心,共同治理天下。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除张亮侯君集等少数几个人因为确实参与了太子和魏王的谋反被杀外,大多数都荣宠备至,富贵终生,即使功臣们有些违犯国法的地方,李世民也不忍惩治,劝解一番,信任如旧。所以后世人对贞观之治十分称道向往。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也是这样做的,云台二十八将在统一天下后,俱封显职,安稳度过后半生。最著名的就是有个叫窦融的事情,这个窦融原来也是一方诸侯,与群雄一起参与逐鹿天下的活动,后来被刘秀恩威并济,归顺了光武政,带兵扫除了另外几个草头天子。这个人很谨慎,知道自己和冯异、马援这些一开始就追随刘秀打天下的人不同,是有亲疏之别的,所以四海归一后无比小心,对刘秀恭敬地不得了,常常称病赋闲,不参与朝政议论,不和王公大臣来往。他这样做,有真心的一面,也有不得已的一面。刘秀很看不过去,多次单独接见谈心,不断加官进爵,公开赞扬他的功劳,最后窦融被刘秀感动,打消了疑虑,踏踏实实为国家出力。这件事成为君臣坦荡相知相信的典型故事。统一草原,征服列国,建立大蒙古国的成吉思汗铁木真对功臣也很重视,很优待,把他们看作心腹手足,荣辱与共,富贵不移,功臣们没有一个背叛他,至死都念念不忘为其效力。宋太祖赵匡胤在对待功臣的问题上也处理得很得当,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就是讲的这个事情。实际上一部分功臣的兵宋太祖也没有收回来,比如石守信、慕容延钊、高怀德等人,一直处在朝政中枢,宋太祖十分倚仗。
功臣的命运,一则取决于皇帝,二则也取决于功臣自己。皇帝自身不行,就很容易发生功高盖主的事情,这种事对国家不一定有害,比如西周时的周公旦,西汉时的韩信、霍光,中唐时的郭子仪等等,这些人都是忠臣,但是他们跟自己效忠的,皇帝比起来,能力高出一大截,对皇帝的威信是个很大的威胁,所以汉高祖刘邦一定要杀韩信才舒服,汉宣帝刘询没有本事,和霍光在一起就感觉芒刺在背。如果碰上朱元璋这样的主子,就是八辈子倒了大霉,天下再大,也是死无葬身之地。如果说朱元璋杀功臣开始是为后世考虑的话,那么杀到后来,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他杀的太多了,杀得很荒唐,很不可理解,是一种变态的杀法,不幸投在这种人手下,你怎么做都是一死。
作为功臣,不是逼上了绝路(比如皇帝要杀自己)或者有重大变故出现(比如继位之君不行),是不会去造反的,因为造反要冒着极大的风险,辛辛苦苦跟着皇帝打天下,等到国家安定,四海一统的时候,有一种说不出的疲倦和喜悦,都想好好享享福,封妻荫子,青史留名。但是恃功而骄,居功自傲,为非作歹的人也并不鲜见,这就是功臣自身的问题,这些人往往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像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这样能够善待功臣的人君,不光是功臣之福,也是朝廷之福社稷之福,功臣们保留了性命、地位、财富,朝廷和社稷也保存了元气和坚实的基础。但是像这样的人君是可遇不可求的,要知道,杀功臣,不是皇帝想不想的问题,而是需不需要的问题。而一个开国皇帝,一般要具备四个条件,才不需要杀功臣:第一是本身拥有雄才大略,打天下和治天下都是高手。刘秀文才武功在当时之世,没有第二个人比得上,有很多人才就是折服于他的个人魅力,心悦诚服接受驱驰;李世民的武功,唐初只有李孝恭(实际上是集合了李靖的能力)才能一较高低;赵匡胤是柴荣手下第一将;铁木真手下诸将打仗都是师从铁木真。他们不但善于行兵布阵,而且能够冲锋陷阵,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不是哪一个功臣可以相提并论的。当然,朱元璋也很善于打仗,徐达常遇春虽然厉害,还是稍逊一筹。但是朱元璋不具备后面的三个条件。第二是出身豪门,血统高贵。不要小看了这一条,在封建社会,这是非常重要的,正统观念长期深入人心,在没有既成事实之前,谁也不会相信一个草民成为皇帝的概率和合理性会比一个贵族要大,在没有平定天下之前,人们,至少绝大部分的士族会把你看成草寇、反贼,鄙视你、怀疑你、甚至反对你,而贵族造反就不一样,大家比较容易接受他做新的天子。这就是阶级问题。刘秀是皇族,李世民出身大户高第,赵匡胤家里世代为将,铁木真于草原上的黄金家族,他们的血统都是很高贵的,身份很有威慑力。而刘邦出身流氓小吏,朱元璋只是一个乞丐,还当过和尚,回顾往事,多么心虚多么自卑呀。第三是与诸功臣比起来,自己比较年轻。相对来说,年纪小的一般死在年纪大的后面,功臣们的年纪比君主大,死得比君主早,是一件令人放心的事情。刘秀、李世民当皇帝的时候,都只有二三十岁,而功臣们大都四五十岁五六十岁了,基本上都死在他们前面,所以李世民有晚年画功臣图于凌烟阁借以怀念的事情。赵匡胤和铁木真倒是跟功臣们差不多大年纪,但是一则他们活得比较久,二则他们又拥有第四个条件。刘邦起兵的时候已经四十八岁了,五十四岁才当上皇帝,像韩信在他起兵时还是个小伙子;而朱元璋虽然和淮西众将年纪差不多大,他也算得上长寿,但是他同样和刘邦一样,不具备第四个条件。第四个条件是什么呢?那就是即使自己死得早,但是接班人也很厉害,能力和威信方面要强于或不弱于功臣们。宋太祖的继承人是他的弟弟赵光义,赵光义一直跟着哥哥打天下,诸将都服他,由他继位宋太祖很放心,即使有心怀不轨的人也不敢随便跳出来;成吉思汗的继承人是三子窝阔台,窝阔台跟随父亲南征北战,深得人心。而刘邦的儿子懦弱,跟父亲差了好几个档次;朱元璋的太子太孙也是仁慈有余,威勇不足,他们怎么不为自己血战得来的江山能不能顺利千秋万代下去担心呢。
总的来说,功臣们的命运,不是简单的个人命运,是与王朝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充当了双重角色,既是前朝的毁灭者,又是本朝的建立者,既有叛逆的一面,又有忠诚的一面。自身的生死荣辱,一半在天,一半在己,不是那么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2. 明朝的开国功臣
1、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魏国公徐达(洪武十七年,太阴犯上将,帝心恶之。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长子辉祖嗣爵。成祖削爵幽之私第。永乐五年卒。) 注:看似善终,但有赐蒸鹅,病疽毒发死之说。 2、太保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鄂国公常遇春(拔开平,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太祖闻之,大震悼。丧至龙江,亲出奠,命礼官议天子为大臣发哀礼。议上,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制曰“可”。赐葬钟山原,给明器九十事纳墓中。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忠武。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二。长子茂以遇春功,封郑国公,后因过而安置茂于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卒。) 注:暴病薨,儿子跑不了。 3、大都督府左都督同知军国事兼领国子监事曹国公李文忠(洪武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使淮安侯华中护医药。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帝疑中毒之,贬中爵,放其家于建昌卫,诸医并妻子皆斩。亲为文致祭,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三。父贞前卒,赠陇西王,谥恭献。长子景隆爵,至永乐末乃卒。) 注:毒死 4、同参军国事右御史大夫领台事兼太子谕德卫国公邓愈(洪武十年,讨吐番还。道病,至寿春卒,年四十一。追封宁河王,谥武顺。长子镇嗣,改封申国公,其妻,李善长外孙也,善长败,坐奸党诛。) 注:病薨,儿子跑不了。 5、议军国事左御史大夫兼太子谕德信国公汤和(洪武二十七年,病浸笃不能兴。帝思见之,诏以安车入觐,手拊摩之,与叙里旯示杉氨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3. 为什么历史上很多开国功臣最后都不能善终?
我觉得是因为皇上害怕他们反戈一战。开国功臣的官职一般都是很高的,而且因为常年跟谁皇帝南征北伐,自己的实力肯定会不小。像历史上的刘邦与韩信,韩信的军事才能想必大家都是非常了解的,他在刘邦建立政的道路上提供了不小的帮助,后来与项羽对抗也是出了不少力。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使得刘邦对他反复猜忌,因为刘邦自己是没多少能力的,能获得成功主要是考一些兄弟伙的帮忙,所以这帮兄弟越强他就越不能睡的安稳,开国功臣也只是虚职,慢慢的就会找各种理由把他们杀了。历史上不杀功臣的也就刘秀算一个了,刘秀建立国家的时候对开国功臣的待遇非常好,不过这也是因为刘秀自己的本事比他们强,他们都存在对自己构不成多大的威胁。功高盖主在古代是一个非常大的忌讳,身为一个臣子获得太多的功不就在向皇帝暗示自己非常强,你很弱的意思吗,一旦皇帝觉得你的功劳太大,百姓对自己可能都没有臣子的威信高,那么皇帝就会找一万种理由来将你灭口,因为你的存在严重的影响到了皇帝在百姓心目中应有的高度。
我觉得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皇帝为了下一代考虑,因为开国功臣毕竟也是受太多人爱戴的,倘若自己死后自己的儿子压不住他们那么皇室的血脉将会就此而断,这对于皇帝来说是很悲催的事,跟着自己打下江山的人在自己死后夺走了自己的江山,这传出去也是贻笑万年的事,所以开国功臣到最后都没啥好下场。www.gyjslw.com
4. 明朝的开国功臣最后的结局?全部功臣
明朝开国一共二十五位主要功臣只活了三个。
明代的开国的主要功臣中,也就是公爵中,除了汤和、徐达、郭英辞官回家得到了善终,其他的全部被杀。
具体如下:
明朝开国公爵:
1、鄂国公常遇春
吴元年九月辛丑封。洪武二年七月己亥卒于军。十月庚午追封奉天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平王,谥忠武。
2、郑国公常茂 洪武三年十一月大封功臣,第三,封郑国公,禄三千石,世。二十年九月丁酉有罪,安置龙州。二十四年卒。
3、韩国公李善长
吴元年九月辛丑封宣国公。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大封功臣,第一,封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韩国公,禄四千石,世。二十三年五月乙卯坐胡党死,爵除。
4、曹国公李文忠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四,封奉天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曹国公,禄三千石,世。十七年三月戊戌获谴,卒。追封岐阳王,谥武靖。
5、宋国公冯胜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五,封宋国公,禄三千石,世。二十八年二月丁卯赐死,爵除。
6、卫国公邓愈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六,封卫国公,禄三七石,世。十年十一月癸未卒,追封宁河王,谥武顺。
7、信国公汤和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七,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中山侯,禄一千五百石。七年八月乙卯,加禄千石。十一年正月己卯进封信国公,禄三千石,世。二十八年八月戊辰卒。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8、颍国公傅友德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颍川侯,位次第二十八,勋禄同前。十七年四月辛卯进封颍国公,禄三千石,世。二十七年十一月乙丑赐死,爵除。
9、越国公胡大海
壬寅二月,金华死事。甲辰三月追封,谥武庄。
10、泗国公耿再成
壬寅二月,处州死事。初封高阳郡公,谥武壮。洪武十年四月改封。
11、蔡国公张德胜
龙江战殁。癸卯十月追封,谥忠毅。
12、梁国公赵德胜
南昌死事。癸卯十月追封,谥武桓。
13、济阳郡公丁普郎
鄱阳湖战殁。
14、河间郡公俞廷玉
甲辰十一月追封。
15、郧国公廖永安
乙巳十月以使吴不屈,遥封楚国公。丙午七月卒于吴。谥武闵。洪武十三年四月改封。
16、东海郡公茅成
丙午十一月伐吴战殁。
17、虢国公俞通海
廷玉子。吴元年四月卒于平江军。追封豫国公。洪武三年改封,谥忠烈。
18、济国公丁德兴
吴元年卒于平江军。洪武元年追封。
19、天水郡公严德
吴元年九月讨方国珍战殁。洪武二年六月追封。
20、姑孰郡公陶安
洪武元年追封。
21、乐浪公濮英
洪武二十年闰六月庚申战殁金山。追封金山侯,谥忠襄。二十一年七月进封公。
22、凉国公蓝玉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甲午封永昌侯,禄同前。十七年四月壬午予世侯,加禄五百石。二十一年十二月壬戌进封公,加禄五百石。二十六年二月乙酉谋反,伏诛。
23、蕲国公康茂才
洪武三年八月己未卒于军。追封推诚翊运宣力怀远功臣蕲国公,谥武康。
24、康铎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蕲春侯,位次第二十六,勋禄,加禄同杨璟。十五年七月丙子卒,赠蕲国公,谥忠愍。
25、魏国公徐达(被誉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吴元年九月辛丑以平吴功,封信国公。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大封功臣,进封奉天开国推诚宣力武臣魏国公,禄五千石,世。十八年二月己未卒。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达初封公,位次第二。李善长得罪,进位第一。
扩展资料: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
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
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
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
国号:
大明国号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与宗教有关,吴晗等人认为,大明国号的源头是明教,此说后来被金庸等作家采用,而胡阿祥等认为此国号出自白莲教,而源头则是佛教。
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国号以示正统地位,也同时应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预言。其次,以明喻火,根据五德终始说,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
又因皇室姓朱,称朱明。1644年北京陷落后,南方各地先后拥立明朝宗室建立朝廷,沿用大明国号,别称南明或后明,奉大明正朔的郑芝龙在东南沿海建立了明郑势力,后其子郑成功及其孙郑经在台湾建立的政又称为明郑时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初功臣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徐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5. 新中国开国功臣36位都是谁
(1990-1)年11月,经中央军委确定,33人被冠以“军事家”的评语。他们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杨尚昆、李先念、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有8位军事家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身,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叶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左,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将领彭雪枫、罗炳辉。 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基础上编纂《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过程中,1994年8月,经中央军委审议,又确定增补3人为军事家:黄公略、方志敏、刘志丹。这样,被称为军事家的共计36人。 在这36位军事家中,有5位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10位元帅、10位大将。有11人在新中国建立前献身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6. 汉朝开国功臣的结局都是怎样的
几个主要人物:刘邦、项羽、吕雉以及张良、范增等,人物丰满,形象逼真,没有大话连篇、空洞无物的感觉。看着看着,就想到一个问题:刘邦身边的一群哥儿们弟儿们最后结局如何呢?查了一下网上,都说刘邦和朱元璋一样,在称帝后大杀功臣,又验证了“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但是仔细分析一下,我觉得,刘邦比朱元璋经仁厚多了。刘邦虽也为巩固皇位,对大臣特别是武将不放心,但还不至于达到滥杀功臣的地步。刘邦手下比较著名的大将有两位被杀,一是韩信,二是彭越。特别是韩信被杀,在历史上被作为滥杀功臣的典型。我对汉朝历史没有研究,只是看了几部电视剧和一本小说《刘邦》。韩信的功劳,自不必说。他的过在哪?现在都倾向于是吕雉和萧何共同设计杀害韩信的,我觉得比较可信。从吕雉来说,她后来独揽朝政,肆意赶杀刘姓后代,就能说明她是一个有野心、心狠手辣的人物。对于她来说,刘邦在世时,她要竭力保持刘家天下,任何有可能危害刘氏江山的人,她都不能容忍。她杀韩信是必然的,或者撺掇刘邦杀掉韩信。至于萧何,虽是他力荐韩信为大将,但在打败项羽以后,他也担心韩信会危害汉朝。萧何毕竟是刘邦的患难弟兄,他不放心韩信,因为韩信毕竟是圈外的人。而刘邦呢,客观上有杀掉韩信的可能,但主观上还念及旧情,虽然听信了谗言把韩信抓起来,但最终没有当面杀掉,而是降为淮阴侯。这个行动,就足以证明刘邦还是讲情义的。吕雉趁着刘邦不在咸阳的时候杀韩信,也是担心刘邦在的话可能不会杀韩信的。再说英布,先归项羽,后叛归至刘邦部下。现在说他是担心被杀而造反,能说得通。但英布也不是被刘邦直接杀掉的。另一个大将彭越,《楚汉风云》里写得不多。据史料记载,彭越是个军阀式的人物,虽然后归附刘邦,但并没有受刘邦直接领导,情义要差些。即使这样,刘邦把他抓起来后,网开一面,贬为庶人百姓,流放远方。刘邦这样做,应该说是刘邦的本性使然。刘邦本是市井之徒,特讲究哥儿们义气,即使当了皇帝,也未完全抛弃义气。所以,彭越被杀也不能说是刘邦的本意。在刘邦哥儿们中,只有燕王卢绾离开了刘邦,率兵数千人逃往匈奴,彻底背叛了刘邦,具体原因不太清楚。其他一些人,如陈豨等,算不上太大的英雄,杀不杀都不影响刘邦的地位。所以,有的文章说刘邦把开国功臣像猪狗一样或宰或圈,我觉得夸大其词了。最后,看看刘邦其他的哥儿们的结局,总体来说是很不错的。电视剧是讲得比较多的几位功臣有:1、萧何,出任宰相,孝惠帝三年病死,儿子继位。2、张良,,后逐渐淡出政治,隐居山野修道,高后三年去世,儿子嗣位。3、樊哙:孝惠帝七年去世。4、夏侯婴:长期担任太仆之职,高后八年参与平定诸吕叛乱。5、灌婴:诸吕被灭后,与大将共立汉文帝,出任太尉。6、曹参,萧何去世后,按照刘邦生前的安排,继任相国。孝惠帝六年去世。7、周勃:孝惠帝时出任太尉,汉文帝元年出任右丞相。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7. 蒙古开国十大功臣有哪些?
蒙古帝国开国十大功臣
1,木华黎(1170——1223)蒙古汗国大将,开国功臣。札剌儿部人。生于斡难河(今鄂嫩河)东。自幼投靠铁木真,随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屡救铁木真于危难之中。1206年蒙古汉国建立时,因功受封为左手万户长,兼领左翼第一千户,统汗庭以东至哈剌温只敦(今大兴安岭)的广阔地区。元太祖六年至十一年(公元1211年——1216年)随成吉思汗连年伐金。大败金兵。1215年5月,木华黎取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北京路(今内蒙古宁城县大名城)诸州县,大败金军于花道(今内蒙古赤峰市东南),进克辽西重镇北京,遣人招降兴中府(今辽宁朝阳)。辽东、辽西诸州郡尽为蒙古军所有。太祖十二年(公元1217年)秋,成吉思汗诏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成吉思汗回漠北后,命木华黎经略对金战事和中原地区的治理。同年攻下河北,山东诸州。1218年攻入山西,陷太原、平阳等80余城。1220年秋入济南。磁、洛(今河北永年东南)、恩(今山东武城旧城)、博(今山东聊城)、滑(今河南滑县东)、浚等地30万投降。1221年秋,出河西,取葭州,破绥德、鹿(今陕西富县)、坊(今陕西黄陵)等州。1222年,西攻凤翔,凤翔军民英勇抵抗。蒙古军围攻了一个多月,仍不能克,只得引兵退还。1223年3月病死于闻喜(今山西)。子孛鲁嗣位。子孙世国王。
2,博尔术,又作孛斡儿出、博郭尔济。蒙古国大将。阿儿剌氏。与成吉思汗同宗,均系海都后裔。纳忽伯颜子。
以“志意沉雄,善战知兵”著称。居地邻蒙古部。年十三岁,助铁木真(成吉思汗)追回被盗之马匹,结友好。自是,随从铁木真,充当那可儿(伴当),“共履艰危,义均同气,征伐四出,无往弗从”。当三姓蔑儿乞人击蒙古部时,随从铁木真逃避于不儿罕山,幸免于难。宋淳熙十六年(1189),铁木真被推举为蒙古部汗后,与者勒蔑同被封为众官之长,参与运筹。随从统一蒙古诸部,无役不从,屡救铁木真于危难之中。庆元五年(1199),受命与木华黎等援救克烈部王罕,战败乃蛮部曲薛吾军。嘉泰二年(1202),随从铁木真战察罕塔塔儿等四部于答阑捏木儿格思。翌年,战克烈部于合兰真沙陀,均有战功。开禧二年(1206)蒙古国建立时,因功封右翼万户长兼千户长,统辖汗庭以西至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深受器重,群臣无出。其右者,被铁木真誉为“犹车之有辕,身之有臂”。并命汗子察合台从之受教诲。与木华黎、博尔忽、赤老温并称“掇里班·曲律”(蒙古语,意为四杰),世任“怯薛”(护卫军)之长,为十大功臣之一,享有九次犯罪不罚的特。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6),随从征西夏,不久病逝。窝阔台汗八年(1236),因功赐其后裔广平路一万七千三百余户为分地。大德五年(1301),追封广平王。
3,博尔忽(?—1217),又作孛罗忽勒、博罗浑、钵鲁欢、孛罗浑、博鲁温等。蒙古国大将。许兀慎氏。成吉思汗母月伦养子。以智勇著称。原附主儿乞部,南宋庆元三年(1197)主儿乞败亡后,被月伦收作养子,充当“那可儿”(伴当),随从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并与汪古儿等同典御膳,五年(1199),受命与博尔术等援救克烈部王罕,战败乃蛮部曲薛吾军。嘉泰三年(1203),在合兰真沙陀中,与克烈部对垒,只身营救汗子窝阔台(太宗)于危难中。四年,以蔑儿乞首领带儿兀孙降后复叛。与沈白领右翼军追至薛凉格河(今色楞格河),讨平叛军。开禧二年(]206)蒙古国建立时,因功封千户长,并配合博尔术同掌右翼军队。与木华黎、博尔术、赤老温并称“掇里班·曲律”(蒙古语,意为四杰),世任“怯薛”(护卫军)之长,为十大功臣之一,享有九次犯罪不罚的特。成吉思汗十二年(1217),征讨秃马惕部时,中伏兵死于军中。及秃马惕部平,以该部民百户赐其妻,以示抚恤。后追封淇阳王。
4,赤老温,又称齐拉衮。蒙古国大将。逊都思氏。锁儿罕失刺之子。以雄勇善战著称。
原附於泰赤乌部。铁木真(成吉思汗)早年遭泰赤乌部塔儿忽台执,得其营救幸免於难。後归附铁木真,随从参加统一蒙古各部的战争。曾与博尔术等一起,配合克烈部,击败乃蛮部曲薛吾军。以作战勇敢,铁木真赐号「把阿秃儿」(勇士)。宋开禧二年(1206)蒙古国建立时,与父同掌一千户,代父领军,统领薛凉格河(色楞格河)地区。与博尔术、木华黎、博尔忽并称「掇里班·曲律」(蒙古语,意为四杰),世任「怯薛」(护卫军)之长,为十大功臣之一。并世「答刺罕」之号,享有九次犯罪不罚的特。
5,哲别(?——约1224年)蒙古大将。别速部人。原名只儿豁阿歹。初臣服蒙古泰赤乌部,后投降成吉思汗。赐名哲别(蒙古语,箭之意)。又译者别。哲别骁勇善战,由十户长屡升至千户长。太祖六年(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将兵南下攻金。金筑乌沙堡拒之。成吉思汗命哲别攻之,破乌沙堡、乌月营。蒙古军拔德兴府,金居庸关守将遁去。哲别率兵入关,抵金中都(今北京)。十三年(公元1218年)奉成吉思汗命,率2万人讨伐屈出律,执斩之,灭西辽。十四年(公元1219年),随成吉思汗西征。1223年,于阿里吉河(今乌克兰日丹诺夫市北)战役中击溃斡罗思诸国王公与钦察汗的联军,进掠斡罗思南境,又转攻也的里河(今伏尔加河的突厥名,又译亦的勒)上的不里阿耳国,然后东返蒙古。病死在归途。
6,速不台(1176—1248),又作雪不台、速别额台等。兀良哈氏。哈班次子。蒙古国军事家、军事统帅。 以骁勇善战著称,享有“把阿秃儿”(勇士)称号。与铁木真(成吉思汗)五代世交。初以质子侍铁木真,继任百户长。与者者勒蔑、哲别、忽必来并称“四獒”,常任先锋。宋嘉泰四年(1204),征乃蛮部,威震群敌,战功最著。开禧二年(1206)蒙古国建立时,封千户长,为十大功臣之一。成吉思汗六年(1211),随汗征金,翌年率兵取桓州。十二年(1217),受命统军歼灭蔑儿乞部余众。十四年,从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次年与哲别追击花刺子模算端(苏丹)摩诃末,迫其走死于宽田吉思海(今里海)一孤岛。复攻略阿哲儿拜占、谷儿只并越太和岭(今高加索山),败阿速、钦察及斡罗思诸部十九年(1224),奉诏班师东返。二十一年(1226),从征西夏,连破撒里畏兀儿等部及德顺、镇戎诸州。窝阔台汗即位后,充统将随从参加对金战争。从汗弟拖雷假道宋界攻金河南。窝阔台汗四年(1232),大败金军于钧州南之三峰山,以都元帅总兵镇河南。翌年,取汴京(今河南开封)六年,配合诸军破蔡州(今河南汝阳),金亡。七年,受命从拔都西征,任副帅。八年,破不里阿耳。九年,败钦察部八赤蛮,继入斡罗思境,连破也烈赞、莫斯科、兀剌的迷儿及斡罗思中部和南部的所有主要城镇。十二年(1240),下乏瓦(今苏联基辅)。继续西进,分军侵入孛烈儿(今波兰)马札儿(今匈牙利),进军至秃纳河(今多瑙河)附近。1242年,闻窝阔台汗死讯,与拔都一起班师。定宗贵由即位后,以老还乡。至大三年(1310),追封河南王。子兀良合台、孙阿术俱为名将。
7,者勒蔑,又作哲里麦。蒙古国大将。兀良哈氏。札儿赤兀歹之子。居不儿罕山(肯特山)地区,与蒙古部为邻。自幼侍从铁木真(成吉思汗),多有功劳,被铁木真誉为是“有福庆的伴当”。曾相随逃避蔑儿乞人追击。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铁木真即蒙古部汗位时,与博尔术同被封为众官之长,参与运筹,随从统一蒙古各部,以果敢善战著称,有“饮露骑风”之美称,屡救铁木真于危难之中。嘉泰二年(1202),在与泰赤乌部作战中,搭救受重伤的铁木真。翌年,孤军断后,截击克烈部进攻,掩护铁木真撤退。四年,充先锋,与乃蛮部作战。开禧二年(1206),蒙古国建立时,封千户长,为十大功臣之一,享有九次犯罪不罚的特。与哲别、速不台、忽必来并称“四獒”。
8,忽必来(?—1211),又作虎必来。蒙古国大将。八鲁剌氏。以雄勇著称。早年与弟忽都思投靠铁木真(成吉思汗),随从参加统一蒙古各部战争。宋淳熙十六年(1189),共同拥戴铁木真为蒙古部汗,充“云都赤”(佩刀侍卫)。嘉泰二年(1202),受命整顿军纪,对战争中违令私掠财物之阿勒坛、忽察儿等予以惩治,籍设其所掠财物。四年,充先锋,征乃蛮部,威震群敌,战功居多。开禧二年(1206)蒙古国建立时,封千户长,并总管汗国军务。为十大功臣之一,与者勒蔑、哲别、速不台并称“四獒”。据《史集》载,其所辖千户隶成吉思汗第五子阔列坚。后统兵西征哈刺鲁,成吉思汗六年(1211),迫使哈刺鲁部主阿儿思兰汗归降,并携其至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行宫朝觐成吉思汗。旋卒。
9,术赤台,又作主儿扯歹、术彻台等。蒙古国大将。兀鲁兀氏人。十大功臣之一。原为兀鲁兀部首领,依服札只剌部札木合。十三翼之战后,因不满札木合的残暴,率众归附铁木真(成吉思汗),随从参加统一蒙古各部战争,以智勇善骑射著称,深受器重,“每遇战阵,必为先锋”。其所辖兀鲁兀部军作战英勇,在战争中屡承重任,充当主力军。宋嘉泰三年(1203),在合兰真沙陀中,率本族士兵力战,射伤克烈部首领王罕子桑昆,重挫敌军,使蒙古军摆脱困境。继充任先锋,突王罕驻地,击灭克烈部。四年(1204),征乃蛮部,在纳忽山(位鄂尔浑河东土拉河西)之战中,率军奋战,使敌军望而畏退,配合诸军一举灭乃蛮部。开禧二年(1206)蒙古国建立时,封千户长,为十大功臣之一。成吉思汗将嫔妃亦巴哈别吉赐之以示奖励。成吉思汗八年(1213),随成吉思汗弟合撒儿主左军,大败金兵,取蓟州、平、滦及辽西诸部。窝阔台汗八年(1236)分封时,念其功,赐其子孙德州二万户为食邑。
10,畏答儿,与术赤台称为“二勇”。忙兀特氏。纳臣拔都次子忙兀特六世孙也。与兄畏翼俱事太祖。时泰亦兀赤部落强盛,与太祖有隙,畏翼率其众叛附泰亦赤兀。畏答儿力劝之,不听,追之,又不肯还,畏答儿乃还事太祖。太祖曰:“汝兄去,汝何为独留?”畏答兀无以自明,取矢折而誓之。太祖遂与畏答儿约为按答,又呼为薛禅。 祖拒王罕,虑众募不敌,先谓术赤台曰:“伯父,欲使汝为前锋,何如?”术赤台以鞭拂马鬣,未及答。畏答儿自奋请行,谓:“我犹凿,诸君犹斧,斧非凿不入,我请先之。当出敌背,树我帜于奎腾山上。不幸战殁,有三子,惟上怜之。”遂怒马陷阵,败王罕骁将合答黑失。其后援阿赤黑失伦骤至,剌畏答儿坠马。术赤台继进,大败之。畏答儿创甚,太祖亲为敷药,留宿帐中。后月余,自合泐合水移营,资粮匮乏,畏答儿力疾出猎。太祖止之不可,遂创发而死。太祖痛惜之,葬于合泐合水上斡而讷兀山。太祖灭王罕,获其将合答吉,使领只儿斤降众百人,役于畏答儿妻子。太祖即位,大封功臣,追封千户。又别封其子忙哥合勒札为千户,命收集忙兀特族人之散亡者。太宗思其功,复以北方万户封忙哥合勒札为郡王。九年,大料汉民,分城邑以赐诸王,贵戚,失吉忽都虎主其事,定畏答儿薛禅位下岁赐五户丝,授忙哥合勒札泰安州万户。太宗讶某少,忽都虎对曰:“臣今差次,惟视旧数多寡,忙哥合勒札旧裁八百户。”太宗曰:“不然。畏答儿本户虽少,战功则多,其增封为二万户,与十功臣皆异其籍。”术赤台之孙端真争曰:“忙哥合勒札旧兵不及臣家之半,今封户顾多于臣。”太宗曰:“汝忘尔先人横鞭马鬣事耶?”端真遂不敢言。www.gyjslw.com
8. 隋唐开国二十四功臣有谁?
满意答案 率:100%第一名 贵戚豪族英冠人杰——赵公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659年),字机辅,河南洛阳人。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
长孙无忌非常好学,“该博文史”。隋朝义宁元年(617年),李渊起兵太原。无忌进见,渊爱其才略,授任渭北行军典签。自此辅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武德九年(626年),参与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历任尚书仆射、司空。为人谨慎,改任司徒。贞观十一年(637年)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贞观十七年,图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长孙无忌居第一。唐高宗即位,册封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永徽二年(651年)奉命与律学士对唐律逐条解释,撰成《律疏》(宋以后称《唐律疏议》)30卷。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为许敬宗诬构,削爵流黔州(今贵州),自缢死。有诗三首。
在李世民晚期,原本储君乃长子李承干,后李承干因荒淫无道,被削去储君之位,当时,李世民举棋不定,较喜爱另一子李泰,但长孙无忌推荐九子李治(即后来唐高宗),协助他成为储君。唐高宗时期,长孙无忌由于反对武则天擅,与武氏结怨。后遭武氏以谋反罪名诬陷,全宗族或杀或流放,长孙无忌本人遭流放至黔州,不久被迫自杀。
第二名 宗室名王,独称军功——河间王李孝恭
李孝恭(591年—640年),高祖从侄,父亲是李蔚。李渊自太原起兵,负责经略巴蜀。武德四年(621年)任夔州总管,大造战舰,练习水军,得李靖之助,灭萧铣,武德七年(624年)灭辅公佑,追除杜伏威名,籍没妻、子。其后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玄武门之变后,逐渐退出力核心,晚年以歌舞美人自娱。贞观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
第三名 贤辅谋深遭逢明主——莱公杜如晦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中国陕西长安县)人,唐朝初期大臣。他是李世民夺取政、开创贞观之治中的主要谋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
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书,其父杜咤为隋朝昌州长史。杜如晦自少聪悟,好谈文史,是个典型的彬彬书生。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时,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对杜如晦非常忌晦,他对齐王李元吉说:“秦王府中可惮之人,惟杜如晦与房玄龄耳。”被外调出秦王府。
玄武门之变后,被拜为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贞观四年病重而死,年仅四十六。赠司空,徒封莱国公,谥曰成。
第四名 智者尽言青史美臣——郑公魏征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巨鹿曲城(今河北晋州市,又说河北馆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
少时贫困,隋朝末投奔瓦岗军,兵败,归唐。后为窦建德俘获,念才而收之。建德兵败,复归唐。官至太子洗马,乃李建成近臣。玄武门之变后建成死,唐太宗以其耿直,升谏议大夫,后迁秘书监、侍中等职。犯颜直谏太宗二百余次。卒时,太宗悲恸之极,谓侍臣:“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资治通鉴》卷一九六)。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魏徵死后,唐太宗亲自赋诗一首,追忆故人。
第五名 命世之才善建嘉谋——梁公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济南)人。唐朝初年名相。
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秦王参谋划策,典管书记,是秦王得力的谋士之一。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十一年(656年)封梁国公;十六年(642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逝。
因房玄龄善谋但有些优柔寡断,而杜如晦处事果断不善谋略,因此人称“房谋杜断”。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第六名 才高望重社稷之臣——申公高土廉
高士廉(575年-647年),山西太原仗义村人。唐代开国功臣。
长孙皇后的舅父,官至尚书右仆射。唐太宗称他“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所乏者骨鲠规谏”,贞观十二年(627年)与黄门侍郎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葇、中书侍郎岑文本撰编《士族志》一百三十卷。有一子高真行。
第七名 夺槊陷阵智勇双全——鄂公尉迟敬德
尉迟恭(隋开皇五年585年—唐显庆三年658年),隋末唐初名将,名恭,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城区)人。唐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传说其面如黑炭。尉迟恭与秦琼为两位传统门神。
第八名 南平吴会北定沙漠——卫公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字药师,是唐朝初期最著名的将领,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其兄李端,字药王,隋将(按照李氏族谱,李端为唐代中期名将李晟、李诉之祖)。其舅韩擒虎为隋朝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著有数种兵书,惟多亡佚。
第九名 骨鲠大儒直言不隐——宋公萧瑀
隋炀帝的皇后萧氏的弟弟,后来归顺唐朝,擅长行政,被李渊重用。李世民登基以后和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遭到排挤。
第十名 临危不惧真正将军——褒公段志玄
段志玄(?—642年),唐初齐州临淄(今淄博市)人。其父段偃师为太原书佐。李渊起兵时,授右领大都督府军头,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于潼关之战击败隋将屈突通,后以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中,与尉迟敬德等讨杀李建成和李元吉。贞观十一年(637年),被改封为褒国公,贞观十二年(638年),拜右卫大将军,贞观十四年(640年),加镇军大将军。贞观十六年(642年)病卒,赠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谥号“庄肃”。
第十一名 开国猛将入京首功——夔公刘弘基
刘弘基(582年—650年),雍州池阳人。父刘升是隋代河州刺史,弘基以父荫为右勋侍。大业末年,从炀帝征辽东,后私宰耕牛,故意犯罪,被县令关进监狱来躲兵役。自太原起事便追随李渊父子,与李世民友善,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玄武门之变拥立有功。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是将他贬官。太宗征伐高丽,刘弘基又为前军大总管,力战有功。高宗永微元年(650年)病死,年六十九,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襄,陪葬昭陵。刘弘基临死前,遗命只留给诸子每人奴婢各十五人,良田五顷。认为子孙“若贤,固不藉多财;不贤,守此可以免饥冻。”
第十二名 隋室贵臣唐朝义夫——蒋公屈突通
屈突通(557年—628年),复姓屈突,先世为库莫奚种人,依附鲜卑慕容氏,父亲屈突长卿,北周时任邛州刺史。雍州长安人。
第十三名 参预谋略秦府能臣——勋公殷开山
李渊旧部,太原起兵时投奔李渊,参与进攻长安。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在进攻刘黑达时,得病身亡,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
第十四名 驸马英雄临危不惧——谯公柴绍
李渊女婿,少有侠名,娶平阳公主,参与统一战争中的大部分战役,立下大功,曾率兵消灭最后一个反王梁师都,李世民登基后,也立下不少功劳。此人将在四十章以后出场,也是个重要人物。
第十五名 太原从龙晚节不终——邳公长孙顺德
长孙皇后的叔叔,太原起兵时和刘弘基一起招募兵马。攻打长安时任先锋,抓获屈突通。参加玄武门之变,后因贪污被贬官。
第十六名 出身寒贱外恭内诡——勋公张亮
原为李密部下,隶李世绩,随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龄、李世绩推荐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派其到洛阳招募私党,被元吉告发而下狱,张拒不招供掩护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贞观年间,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又揭发侯君集谋反、随征高丽而立功。但其后因好巫术而逐渐名声败坏,贞观二十年被告谋反,受诛。
第十七名 摧凶克敌恃宠矜功——陈公侯君集
李世民心腹,常年担任其幕僚。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为此怀恨在心。李世民诸子争当太子的斗争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承乾,事泻被杀。
第十八名 助定奇策英年早逝——郯公张公瑾
原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因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谋划而得到赏识,又在事变时充当主要打手,功劳很大。李世民登基后,以其为李靖副将抵御突厥,协助李靖灭亡突厥。次年病故,仅三十九岁。
第十九名 骁勇虎臣义气将军——卢公程知节[程咬金]
本名程咬金,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时出征贺鲁,屠杀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
第二十名 德行淳备良谏纯臣——永兴公虞世南
隋朝*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病故。
第二十一名 高祖旧臣举义殊功——邢公刘政会
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起兵,首义功臣。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曾担任刑部尚书,贞观九年病故。
第二十二名 忠纯不贰心存唐朝——莒公唐俭
唐家与李家均为北齐大臣,有世交之谊,唐俭亦与李渊为友。参与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为首义功臣。最大功劳是揭发独孤怀恩谋反,被特赐免死罪一次。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谋害”,竟奇迹般逃生。后来任民部尚书,因怠于政事贬官。唐高宗年间病故。
第二十三名 国家长城义名天下——英公李绩
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翟死后跟随李密。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渊称为“纯臣”。遭窦建德进攻后,因父亲被窦擒为人质不得已投降。密谋暗杀窦重归唐朝,但未能成功,侥幸逃走。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达,又担任主将灭徐圆朗,随李孝恭灭辅公佑。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又随李世民进攻高丽。李世民死后辅佐唐高宗,被委以军事,担任主将再次出征高丽,终于将高丽灭亡。唐高宗重画其形象于凌烟阁。灭高丽后次年病势。
第二十四名 马槊英雄勇武绝伦——胡公秦叔宝
秦琼(?—638年),字叔宝,中国唐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唐朝开国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与尉迟恭为传统门神。济南五龙潭有其故居。
历史上的秦琼以勇猛彪悍著称。最初是隋将来护儿部将,后随张须陀讨伐李密。兵败,张须陀战死,秦叔宝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得到重用,被任用为帐内骠骑。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于619年(唐高宗武德二年)同程知节等人一起投唐,被分配到秦王李世民帐下。参加了李世民的历次征战,每战必先,常于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626年(武德九年),参与玄武门之变,事后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秦琼晚年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常对人说:“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贞观十二年(638年),在任徐州都督时去世,陪葬昭陵。贞观十三年(639年),秦琼被追封为胡国公。贞观十七年(643年),秦琼与长孙无忌等人被图形凌烟阁,封为唐开国二十四功臣之一。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9. 大宋开国功臣都是谁
潘美,是大宋的开国元勋,也是一位大忠臣,余下的是:
一 韩令坤 二 王彦升 三 罗彦瓌 四 马仁瑀 五 李汉超北宋初期卓越的军事将领,字显忠,云州云中人。 六 石守信开封浚仪人。北宋初期重要将领,开国功臣。 七 高怀德字藏用。五代时常山真定(今正定)人。 其父高行周 历仕后晋、后汉、后周。 八 赵彦徽河北安喜(今定州)人,北宋初期领,开国功臣之一。
九 张光翰辽州榆社(今山西)人。北宋初期将领,开国功臣之一。
十 王审琦
十一 韩重赟磁州武安(今河北)人。后汉末隶枢密使郭威麾下,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与后汉的“高平之战”,以功升任殿前司铁骑指挥使。后周末,升任殿前司控鹤军都指挥使。
十二 李继勋十三 刘廷让本名光义,宋太宗即位后赐名廷让。祖籍涿州范阳(今河北涿州),曾祖刘仁恭,唐卢龙军节度使,唐末割据者;祖刘守文,为唐横海军节度使,为弟刘守光所杀,父刘延进携家避难南逃。后汉枢密使郭威镇守邺都时,刘光义入麾下,后周太祖时,任至侍卫司龙捷右厢都指挥使。 开宝九年十月,皇弟赵光义夺位,是为宋太宗。刘光义因与赵光义同名,被赐名廷让。
十四 刘守忠十五 王政忠十六 杨光义保静军节度使十七 刘庆义忠远军节度使十八 符彦卿19 张永德二十 曹彬二十一 党进
二十二 王全斌
二十四 慕容延钊二十五 李处耘
二十六 杨业27 赵普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10. 各朝的开国功臣
朝代 起讫年代 都城 今地 开国皇帝
夏朝 约前-1675年 安邑 山西夏县 禹
商朝 约前1675-1029年 亳 河南商丘 汤
周 西周 约前1029-771年 镐京 陕西西安 周武王姬发
东周 前770-256年 洛邑 河南洛阳 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 前770-476年
战国 前475-221年
秦朝 前221-207年 咸阳 陕西咸阳 始皇帝嬴政
汉 西汉 前202-公元8年 长安 陕西西安 汉高祖刘邦
新朝 9-23年 王莽
东汉 25-220年 洛阳 河南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
魏 220-265年 洛阳 河南洛阳 魏文帝曹丕
蜀汉 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汉昭烈帝刘备
吴 222-280年 建业 江苏南京 吴大帝孙
晋 西晋 265-316 洛阳 河南洛阳 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 317-420 建康 江苏南京 晋元帝司马睿
十六国 304-439
南朝
宋 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宋武帝刘裕
齐 479-502 建康 江苏南京 齐高帝萧道成
梁 502-557 建康 江苏南京 梁武帝萧衍
陈 557-589 建康 江苏南京 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
北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魏道武帝拓跋珪
魏 洛阳 河南洛阳
东魏 534-550 邺 河北临漳 魏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 535-556 长安 陕西西安 魏文帝元宝炬
北齐 550-577 邺 河北临漳 齐文宣帝高洋
北周 557-581 长安 陕西西安 周孝闵帝宇文觉
隋朝 581-618 大兴 陕西西安 隋文帝杨坚
唐朝 618-907 长安 陕西西安 唐高祖李渊
五代十国 907-960
后梁 907-923 汴 河南开封 梁太祖朱晃
后唐 923-936 洛阳 河南洛阳 唐庄宗李存勖
后晋 936-947 汴 河南开封 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 947-950 汴 河南开封 汉高祖刘暠
后周 951-960 汴 河南开封 周太祖郭威
宋
北宋 960-1127 开封 河南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
南宋 1127-1279 临安 浙江临安 宋高宗赵构
辽国 907-1125 皇都 辽宁 辽国 耶律阿保机
大理 937-1254 太和城 云南大理
西夏 1032-1227 兴庆府 宁夏银川
金 1115-1234 会宁 阿城(黑)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中都 北京
开封 河南开封
元朝 1206-1368 大都 北京 元世祖忽必烈
明朝 1368-1644 北京 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清朝 1616-1911 北京 北京 皇太极
中华民国 1912-1949 南京 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 首都 北京本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