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槁士”的成语「枯槁之士」

2025年11月14日成语大全5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枯槁之士”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士”在古代是指哪一类人?急!!、以“士”字结尾的成语、什么什么枯槁是什么成语、“士”指哪一类人、"xx之士"的成语有什么、成语枯槁之士是什么意思,成语枯槁之士的拼音、士在古代汉语中分为几类士指什么人?古代士是什么士是怎样的人士指什么人?xx枯槁的成语都有哪些“自是蔬菜布衣,枯槁骨立,见者莫不哀之。”翻译等

目录索引:
1:成语“枯槁之士”的词条资料
2:“士”在古代是指哪一类人?急!!
3:以“士”字结尾的成语
4:什么什么枯槁是什么成语
5:“士”指哪一类人
6:"xx之士"的成语有什么
7:成语枯槁之士是什么意思,成语枯槁之士的拼音
8:士在古代汉语中分为几类

9:士指什么人?

10:古代士是什么

11:士是怎样的人

12:士指什么人?

13:xx枯槁的成语都有哪些

14:“自是蔬菜布衣,枯槁骨立,见者莫不哀之。”翻译

成语“枯槁之士”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枯槀之士
成语读音:kū gǎo zhī shì
成语简拼:KGZS
成语注音:ㄎㄨ ㄍㄠˇ ㄓ ㄕ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徐无鬼》:“招士之士兴朝,中民之士荣官,筋力之士矜雅,勇敢之士奋患,兵革之士乐战,枯槁之士宿名。”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枯槁:瘦瘠。指隐居山林的隐士
成语用法:枯槁之士作主语、宾语;用于隐士。
英文翻译:a hermit

成语“枯槁之士”的扩展资料

1. “士”在古代是指哪一类人?急!!
士,是作为封建社会中最基础的贵族,也是最高级的百姓。战国文献中,以’士’为中心组成的称谓和用名词,据粗略统计有百余种。这不仅说明士阶层的复杂,也说明他们的行迹遍及社会各个角落。为了区分不同的士,当时的人便开始对士进行类分。《墨子·杂守》篇把士分为’谋士’、’勇士’、’巧士’、’使士’。《商君书·算地》把士分为’谈说之士’、’处士’、’勇士’、’技艺之士’、’商贾之士’。《庄子·徐无鬼》把士分为’知士’、’辩士’、’察士’、’招世之士’、’中民之士’、’筋力之士’、’勇敢之士’、’兵革之士’、’枯槁之士’、’法律之士’、’礼教之士’、’仁义之士’等。根据士的特点、社会地位等情况,大体可分成三大部分: (一)武士。其中又分不同类别。第一类是国家的武装力量。由于技能、职掌、兵种以及国别等不同情况,又有各式各样的称谓:’选士’、’练士’、’锐士’、’精士’、’良士’、’持戟之士’、’射御之士’、’材伎之士’、’虎贲之士’、’剑士’、’死士’、’甲士’、’爪牙之士’、’教士’、’庶士’、’吏士’等。第二类是侠士。典籍中称之为’侠’、’节侠士’、’游侠’。这些人的特点是见义勇为,为知己者死。第三类是’力士’,指力气大而勇悍之士。 (二)文士。《韩诗外传》卷七说:’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这里把操笔杆的称为文士。其实文化人,包括辩士,皆可称为文士。早在战国之初,墨子就曾对文士的特点与文士的不同类型作过划分,他说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德行、言谈、道术应该说是对文士的类分。战国史籍中有关文士的各种称谓不下三、四十种。这几十种称谓,大体可归入如下几类。第一类可称为道德型。这一类的士把道德修养作为奋斗目标。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从道德品质意义上给士下定义或概括士的特点和本质。如孔子说:’士志于道。’ 《吕氏春秋·正名》记尹文与齐王的对话:’尹文曰:’今有人于此,事亲则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居乡则悌。有此四行者,可谓士乎?’齐王曰:’此真所谓士已。’’道德之士的称呼计有:’通士’、’公士’、’直士’、’志士’、’修士’、’善士’、’信士’、’廉士’、’劲士’、’正士’。第二类可谓之为智能型。这些人重在知识和学以致用,有如下称谓:’文学之士’、’游学者’、’法术之士’、’智术之士’、’有方之士’、’法律之士’、’弘辩之士’、’游说之士’、’游宦之士’、’察士’、’巧士’、’博士’、’智士’、’贤能之士’、’策士’、’任举之士’、’倾危之士’等。隐士可以说是以上两类的附类或兼类,这类士因种种原因不为官。不出仕并不是都不关心国计民生、社会政治大事;相反,有些隐士发表了许多评论时政得失的言论,甚至提出系统的理论,成为一家之言。有些隐士在社会上具有很高的声望,君主贵人派使臣再三延聘,却拒不受命。也有些隐士是一时的,隐居只不过是静观待机之术。与’隐士’相同或相近的,还有如下称呼:’居士’、’处士’、’山谷之士’、’江海之士’、’岩穴之士’、’贵生之士’、’高士’、’闲居之士’等。第三类可谓之技能型。这部分人又可分技艺之士、商贾之士、方术之士三部分。技艺之士指有一技之长和门技能的人。《商君书·算地》说:’技艺之士资在于手。’《韩非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2. 以“士”字结尾的成语
以“士”字结尾的成语124条:
【爱才好士】爱护、看重人才。
【爱人好士】爱护、重视人才。
【傲贤慢士】贤:有才德的人;士:读书人和有才干的人。用傲慢的态度对待有德有才的人。
【不宾之士】宾:客人。不以客人自居的人士。形容以主人翁的面目出现的人,敢于提意见,提建议。现多指实事求是,不客气、不虚伪的正直人士。
【百金之士】指有都能有作为的人。也指有功而受到重赏的人。
【奔竞之士】奔竞:奔走竞争,形容一味追名逐利的人。
【不羁之士】羁:拘束;士:读书人。不受拘束的读书人。
【白屋之士】指贫寒的士人。
【饱学之士】饱学:学识渊博。指学识渊博的人。
【白衣秀士】指未曾获得功名的书生。
【不栉进士】栉:梳头。不绾髻插簪的进士。旧指有文采的女人。
【八砖学士】指懒惰的人。
【椎牛飨士】椎牛:杀牛;飨士:犒劳军士。指慰劳作战的官兵。
【斗方名士】斗方:一二尺见方的诗幅或书画页;名士:知名而未出仕的人。好在斗方上写诗或作画以标榜的“名士”。旧指冒充风雅的人。
【斗酒学士】指酒量大的文士或名臣。
【端人正士】指端庄正直的人。
【当轴之士】当:承担;轴:车轴。比喻身居要职的人。
【二桃三士】士:武士。春秋时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论功而食,三人弃桃自杀。比喻借刀杀人。
【法家拂士】拂:通“弼”。法家:明法度的大臣;拂士:辅弼之士。指忠臣贤士。
【方外之士】方外:世外。原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
【方闻之士】有道而博闻的人。
【方正之士】方正:品行端正。品行端正不阿的读书人。
【耿介之士】耿介:正直、不同于流俗。指正直的人。
【高人胜士】高人:志趣、行为高尚的人;胜士:指隐居者。清高不慕名利的隐居者。
【高人雅士】高人:志趣、行为高尚的人,多指隐士;雅:风雅,儒雅。志行高尚、风格儒雅的人。
【高人逸士】逸:隐逸。指人品清高脱俗,不贪慕虚名利禄的人。
【高斋学士】南朝梁庾肩吾等十人的别号。
【海岱清士】海岱:指东海与泰山之间的地方,引申为四海之内。指海内的清正廉洁的人。
【湖海之士】旧时形容气慨豪放之人。
【火居道士】指有家庭妻儿的道士。
【鹤鸣之士】指有才德声望的隐士。
【横行介士】介士:同“甲士”,披甲的士兵。螃蟹的别称。
【金闺国士】指朝廷的杰出才士。
【江海之士】旧指隐居不愿出来做官的人。
【解甲休士】卸下盔甲让士兵休息。比喻不再战斗。
【狷介之士】狷介:孤僻高傲,洁身自好。指孤僻高傲,不肯同流合污之人。
【拘介之士】拘:洁身自好;介:节操。指不贪不慕,廉洁正派的人。
【及门之士】及:到。旧泛指登门求教的弟子。
【搢绅之士】搢:插;绅:大带;搢绅:宦官的代称。指做过官的大人先生。
【缙绅之士】绅:大带。指做过官的大人先生。
【嫉贤傲士】嫉妒和轻慢有才德的人。
【敬贤爱士】尊重和爱护有才德的人。
【敬贤礼士】礼:以礼相待,尊重;士:古时称有学问的人。尊重品德高尚、学识出众的人。
【敬贤下士】尊敬贤者,屈身交接士人。旧时谓封建帝王或官员重视人才。
【敬贤重士】尊重和爱护有才德的人。同“敬贤爱士”。
【绩学之士】指学问渊博的人;学者。
【久役之士】役:服兵役。指长期出征在外的兵士。
【枯槁之士】枯槁:瘦瘠。指隐居山林的隐士。
【开科取士】科:科举考试。指旧举行科举考试以选取优异的士人。
【魁垒之士】魁垒:光明磊落;士:旧时指读书人。为人正直,胸怀坦荡的人。
【南郭处士】比喻无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的人。同“滥竽充数”。
【绿林豪士】同“绿林豪客”。
【绿林豪士】指绿林中本领出众的人物。
【礼贤接士】礼:表示敬意;接:接纳。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去结交或接纳。
【礼贤下士】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分去结交。
【皮相之士】皮相:从表面看。指仅看外表不察内情、见识肤浅的人。
【轻财好士】轻视钱财,重视读书人。
【轻财敬士】指轻视钱财,重视士人。同“轻财重士”。
【轻车介士】比喻战车和甲士。
【轻财重士】轻视钱财,重视读书人。
【谦恭下士】旧时指达官贵人对地位不高但有才德的人谦虚而有礼貌。
【谦躬下士】犹言谦恭下士。谦虚恭敬地对待地位比自己低的士人。
【却客疏士】却:拒绝;疏:疏远;客:外来人;士:读书人。比喻囿于地方观念,不用外来的人,也不用有才能的人。指妒贤嫉能。
【青藜学士】指博学之士。
【青钱学士】以之誉称才学之士。
【谦谦下士】下:屈己尊人。指谦虚恭敬地对待地位比自己低的人。
【倾危之士】倾:危,邪。诡辩、阴险、奸诈。比喻对国家和人民有很大危险的人。
【钦贤好士】尊敬贤才,爱惜文士。
【轻贤慢士】轻:轻视;慢:傲慢。轻视有才能的,不尊敬读书人。形容轻狂傲慢,狂妄无知。
【谦逊下士】下:礼让。旧时指达官贵人对地位不高但有才德的人谦虚而有礼貌。
【求贤下士】访求贤士且礼遇之。
【求贤用士】招求贤良,聘用士人。
【谦以下士】下:屈己尊人。指谦虚恭敬地对待地位比自己低的人。
【仁人义士】有德行并信守节义的人。
【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山谷之士】泛指旧时居住在山林中的隐士。
【山林之士】旧时指山林中的隐士。
【骚人墨士】指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同“骚人墨客”。
【骚人雅士】指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同“骚人墨客”。
【善人义士】善良之人,仁义之士。
【绳枢之士】枢:门上的转轴;绳枢:用绳子系枢轴,形容贫穷。指贫家子弟。
【瘦羊博士】指能克己让人的人。
【跅驰之士】跅驰:放逸不羁。指行为放纵,不受约束的人。
【推毂荐士】毂:车轮中心,有窟窿可以插轴的部分。推毂如同推举人才,引荐贤士。
【通儒达士】指知识渊博、明智达理的学者。
【推贤进士】推荐贤人,引进学者。
【推贤下士】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份去结交。
【文房四士】俗指笔、墨、纸、砚。同“文房四宝”。
【文人墨士】泛指文人、文士。
【文人学士】泛指文人、文士。
【文人雅士】有学问和处事修养的孤高的人。
【熊虎之士】形容勇猛的人。
【息军养士】息、养:休息教养,休整;军、士:军队中的官兵。指休整部队,积蓄力量,以利再战。
【熊罴之士】比喻勇士。
【雪中高士】梅花
【有道之士】明白事理的人。
【岩居之士】岩居:住在山洞里。指隐士。
【一介之士】一个微末的士人。指忠心正直的人。
【以名取士】名:名声;取:取用。依据名望的高低作为选用人才的标准。
【一目之士】指见解片面,不能看到事物整体的人。
【一曲之士】仅会一首歌曲的人。比喻只精通一种技艺的人。也指孤陋寡闻的人。
【雅人韵士】高雅而有风致的文人。
【有识之士】具有才能和远见卓识的人。
【养贤纳士】招养收容有才德的人。
【游侠骑士】漫无目的浪游四方,寻求冒险以显示武功、勇敢、宽仁侠义的人。
【岩穴之士】指隐士。古时隐士多山居,故称。
【有志之士】士:对人的尊称。指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忠臣烈士】忠义刚烈的臣子。
【忠臣义士】忠诚而有节操的臣民。
【缀辞之士】缀辞:写书作文。指着书立说的人。
【折节待士】指屈己待人。
【折节礼士】指屈己待人。同“折节待士”。
【折节下士】折节:屈己下人。屈己下人,尊重有见识有能力的人。
【知人待士】指对待人的态度好。
【众人国士】众人:普通人;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指一般人和国中杰出的人才。
【知人下士】知:识别。下士:屈己尊人。能识别人才并礼贤下士。
【柱石之士】柱石:支梁的柱和承柱的石。旧时指担负国家重任的人。
【筑台募士】募:招寡。比喻广泛招纳贤士
【缀文之士】缀文:作文。指从事写作的人。
【招贤礼士】招:招收;贤:有才德的人;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广泛网罗人才
【招贤礼士】招:招收;贤:有才德的人;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广泛网罗人才
【招贤下士】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份去结交。
【爪牙之士】爪牙:比喻辅佐的人。指勇敢的卫士或得力的助手。
【庄庄其士】庄庄:端庄正直。行为端庄正直的人。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3. 什么什么枯槁是什么成语
【枯槁之士】枯槁:瘦瘠。指隐居山林的隐士。【形容枯槁】槁:枯干。指形体容貌消瘦不堪。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4. “士”指哪一类人
战国时期,从王廷到社会底层,到处都可看到“士的身影。探讨这个阶层的活动,对深入了解战国的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与文化,很有裨益。 士的类分 战国文献中,以“士”为中心组成的称谓和用名词,据粗略统计有百余种。这不仅说明士阶层的复杂,也说明他们的行迹遍及社会各个角落。为了区分不同的士,当时的人便开始对士进行类分。《墨子·杂守》篇把士分为“谋士”、“勇士”、“巧士”、“使士”。《商君书·算地》把士分为“谈说之士”、“处士”、“勇士”、“技艺之士”、“商贾之士”。《庄子·徐无鬼》把士分为“知士”、“辩士”、“察士”、“招世之士”、“中民之士”、“筋力之士”、“勇敢之士”、“兵革之士”、“枯槁之士”、“法律之士”、“礼教之士”、“仁义之士”等根据士的特点、社会地位等情况,大体可分成三大部分: (一)武士。其中又分不同类别。第一类是国家的武装力量。由于技能、职掌、兵种以及国别等不同情况,又有各式各样的称谓:“选士”、“练士”、“锐士”、“精士”、“良士”、“持戟之士”、“射御之士”、“材伎之士”、“虎贲之士”、“剑士”、“死士”、“甲士”、“爪牙之士”、“教士”、“庶士”、“吏士”等。第二类是侠士。典籍中称之为“侠”、“节侠士”、“游侠”。这些人的特点是见义勇为,为知己者死。第三类是“力士”,指力气大而勇悍之士。(二)文士。《韩诗外传》卷七说:“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这里把操笔杆的称为文士。其实文化人,包括辩士,皆可称为文士。早在战国之初,墨子就曾对文士的特点与文士的不同类型作过划分,他说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德行、言谈、道术应该说是对文士的类分。战国史籍中有关文士的各种称谓不下三、四十种。三)低级官吏。有些低级官吏称之为“士”。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司法官的吏称“士”,《孟子·梁惠王下》载:“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士师”为高级司法官,“士”则为较纸级的官。第二种是指基层临民的官吏。这种士有其治所,如《非攻下》云:“士不暇治其官府。”《管子·八观》把“里尉”称之为“士”。第三种泛称各种吏。《礼记·祭法》:“庶士,庶人无庙。”注:“庶士,府吏之。” 还有一些难于归类的。如“勇士”、“国士”、“秀士”、“俊士”、“烈士”、“豪士”、“车士”、“都士”等。通过以上的分类,可以看到士成份之复杂和在社会上分布面之广,这说明士是社会中最活跃的一个阶层。www.gyjslw.com
5. xx之士的成语有什么
  1、饱学之士
  bǎo xué zhī shì
  【解释】饱学:学识渊博。指学识渊博的人。
  2、一介之士
  yī jiè zhī shì
  【解释】一个微末的士人。指忠心正直的人。
  3、狷介之士
  juàn jiě zhī shì
  【解释】狷介:孤僻高傲,洁身自好。指孤僻高傲,不肯同流合污之人。
  4、熊虎之士
  xióng hǔ zhī shì
  【解释】熊虎:猛兽。指勇猛之士。
  5、缙绅之士
  jìn shēn zhī shì
  【解释】绅:大带。指做过官的大人先生。
  6、搢绅之士
  jìn shēn zhī shì
  【解释】搢:插;绅:大带;搢绅:宦官的代称。指做过官的大人先生。
  7、缀文之士
  zhuì wén zhī shì
  【解释】缀文:连缀辞句成为文章。称著述者。
  8、耿介之士
  gěng jiè zhī shì
  【解释】耿介:正直、不同于流俗。指正直的人。
  9、枯槁之士
  kū gǎo zhī shì
  【解释】枯槁:瘦瘠。指隐居山林的隐士。
  10、皮相之士
  pí xiàng zhī shì
  【解释】皮相:从表面看。指仅看外表不察内情、见识肤浅的人
  11、方外之士
  fāng wài zhī shì
  【解释】方外:世外。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等出家人
  12、方闻之士
  fāng wén zhī shì
  【解释】方闻:有道而博闻。有道而博闻的人
  13、鹤鸣之士
  hè míng zhī shì
  【解释】指有才德声望的隐士。
  14、跅驰之士
  tuò chí zhī shì
  【解释】跅驰:放荡。指行为放荡不受约束的人
  15、绳枢之士
  shéng shū zhī shì
  【解释】枢:门上的转轴;绳枢:用绳子系枢轴。形容生活贫穷的人或指贫苦人家子弟
  16、柱石之士
  zhù shí zhī shì
  【解释】柱石:支梁的柱和承柱的石。比喻能够担当国家重任的人
  17、江海之士
  jiāng hǎi zhī shì
  【解释】指志在江海不肯做官的隐士
  18、不宾之士
  bù bīn zhī shì
  【解释】宾:客人。不以客人自居的人士。指敢于以主人翁出面提意见和建议
  19、白屋之士
  bái wū zhī shì
  【解释】指贫寒的士人。
  20、绩学之士
  jì xué zhī shì
  【解释】指学问渊博的人;学者。
  21、熊罴之士
  xióng pí zhī shì
  【解释】比喻勇士。
  22、岩穴之士
  yán xué zhī shì
  【解释】指隐士。古时隐士多山居,故称。
  23、一目之士
  yī mù zhī shì
  【解释】指见解片面,不能看到事物整体的人。
  24、缀辞之士
  zhuì cí zhī shì
  【解释】缀辞:写书作文。指著书立说的人
  25、有道之士
  yǒu dào zhī shì
  【解释】明白事理的人
  26、爪牙之士
  zhǎo yá zhī shì
  【解释】爪牙:比喻辅佐的人。指勇敢的卫士或得力的助手
  27、有识之士
  yǒu shí zhī shì
  【解释】具有才能和远见卓识的人。
  28、有志之士
  yǒu zhì zhī shì
  【解释】士:对人的尊称。指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6. 成语枯槁之士是什么意思,成语枯槁之士的拼音
枯槁之士拼音:kū gǎo zhī shì释义:指隐居山林的隐士。www.gyjslw.com
7. 士在古代汉语中分为几类
士,是作为封建社会中最基础的贵族,也是最高级的百姓。战国文献中,以’士’为中心组成的称谓和用名词,据粗略统计有百余种。这不仅说明士阶层的复杂,也说明他们的行迹遍及社会各个角落。为了区分不同的士,当时的人便开始对士进行类分。《墨子·杂守》篇把士分为’谋士’、’勇士’、’巧士’、’使士’。《商君书·算地》把士分为’谈说之士’、’处士’、’勇士’、’技艺之士’、’商贾之士’。《庄子·徐无鬼》把士分为’知士’、’辩士’、’察士’、’招世之士’、’中民之士’、’筋力之士’、’勇敢之士’、’兵革之士’、’枯槁之士’、’法律之士’、’礼教之士’、’仁义之士’等。根据士的特点、社会地位等情况,大体可分成三大部分: (一)武士。其中又分不同类别。第一类是国家的武装力量。由于技能、职掌、兵种以及国别等不同情况,又有各式各样的称谓:’选士’、’练士’、’锐士’、’精士’、’良士’、’持戟之士’、’射御之士’、’材伎之士’、’虎贲之士’、’剑士’、’死士’、’甲士’、’爪牙之士’、’教士’、’庶士’、’吏士’等。第二类是侠士。典籍中称之为’侠’、’节侠士’、’游侠’。这些人的特点是见义勇为,为知己者死。第三类是’力士’,指力气大而勇悍之士。 (二)文士。《韩诗外传》卷七说:’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这里把操笔杆的称为文士。其实文化人,包括辩士,皆可称为文士。早在战国之初,墨子就曾对文士的特点与文士的不同类型作过划分,他说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德行、言谈、道术应该说是对文士的类分。战国史籍中有关文士的各种称谓不下三、四十种。这几十种称谓,大体可归入如下几类。第一类可称为道德型。这一类的士把道德修养作为奋斗目标。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从道德品质意义上给士下定义或概括士的特点和本质。如孔子说:’士志于道。’ 《吕氏春秋·正名》记尹文与齐王的对话:’尹文曰:’今有人于此,事亲则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居乡则悌。有此四行者,可谓士乎?’齐王曰:’此真所谓士已。’’道德之士的称呼计有:’通士’、’公士’、’直士’、’志士’、’修士’、’善士’、’信士’、’廉士’、’劲士’、’正士’。第二类可谓之为智能型。这些人重在知识和学以致用,有如下称谓:’文学之士’、’游学者’、’法术之士’、’智术之士’、’有方之士’、’法律之士’、’弘辩之士’、’游说之士’、’游宦之士’、’察士’、’巧士’、’博士’、’智士’、’贤能之士’、’策士’、’任举之士’、’倾危之士’等。隐士可以说是以上两类的附类或兼类,这类士因种种原因不为官。不出仕并不是都不关心国计民生、社会政治大事;相反,有些隐士发表了许多评论时政得失的言论,甚至提出系统的理论,成为一家之言。有些隐士在社会上具有很高的声望,君主贵人派使臣再三延聘,却拒不受命。也有些隐士是一时的,隐居只不过是静观待机之术。与’隐士’相同或相近的,还有如下称呼:’居士’、’处士’、’山谷之士’、’江海之士’、’岩穴之士’、’贵生之士’、’高士’、’闲居之士’等。第三类可谓之技能型。这部分人又可分技艺之士、商贾之士、方术之士三部分。技艺之士指有一技之长和门技能的人。《商君书·算地》说:’技艺之士资在于手。’《韩非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8. 士指什么人?
在西周和春秋前期,文献中的“士”主要是指下级贵族。《左传》桓公二年:“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士有隶子弟。”《国语•晋语》:“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足以说明士于低层贵族。所谓“士食田”,是指士享有禄田,与庶人受田耕作的性质不同。西周时代礼不下庶人。《仪礼》记载先秦名物制度甚详,其《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士丧礼》、《士虞礼》五篇,皆冠以“士”。姚际恒指出:“其实多通大夫以上而言,盖下而为民,上而为君卿大夫,士居其中也。”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士是处于大夫之下、庶人之上的一个低层贵族等级。作为贵族,士要具备当时贵族所必需的一些门知识。学习的科目是所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顾颉刚认为古代之士皆武士,士之学“表面固为礼节,为娱乐,而其主要之作用则为战事之训练。故六艺之中,惟书与数二者乃治民之具耳”②。强调士之训练以射、御为主是对的,但认为礼、乐训练是表面文章,“惟书与数二者乃治民之具”,这个说法似难以成立。作为低层贵族,礼、乐训练也是治民必备之知识。《国语•周语》:“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礼记•王制》说:“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出乡不与士齿。”士之所以是士,身份地位高于“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这些“执技以事上者”,除了因为他于低级贵族之外,他的文化素养也远非后者所能比拟。如果只会射御而不懂礼乐书数这些道艺,那就不成其为合格的士了

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分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原来可能指原始社会末期与氏族部落首领和显贵同族的武士,进入阶级社会后,他们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因古代学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识,故士又成了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 。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步卒作用增加,车战及武士的作用减小士的地位也出现了上升或下降的变化。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徕士众以张声势,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还有部分士为解决经济困难去为人办丧事,当赞礼,或经营工商业;也有人从事私人讲学,传授文化知识,从此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批门从事文化活动的士。他们游学各国,思想活跃,为中国古代学术领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文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于是朝秦暮楚的游说之士应运而生。他们穿梭于各国间,充当说客,纵横家便是其代表。这时各国封君贵的养士之风也很盛行。秦汉时期,士的内涵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士,称为士大夫时,可以指军队中的将士,也常常是在中央政和州郡县供职的官吏的泛称;称为士人时,则一般特指具有较高封建文化素养、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汉代,士人特重士名(即人格名望、风骨气节及学识才能),一旦成为名士,功利官位会接踵而至,故士人或着意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恪守封建纲常名教;或浮华交游,广结朋党,相互吹嘘,以沽名钓誉。东汉后期,在士人中间清议品题人物之风极盛 。这种人物品题于民间范围。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确立 ,品评士人之收归政府。凡由中正品评者,皆据其德行才能、家族阀阅而给予不同品第(乡品),然后授予各种官职。未经中正品评者,不得仕为品官。于是,士人遂具有了某种特定阶层的含义。士庶对立,渐露端倪。凡九品以上官吏及得到中正品第者,皆为士,否则为庶。士人中,又出现凭借父祖官爵得以入仕清显并累世居官的家族,是为士族。士族在东晋时达到极盛,至南北朝始衰。隋唐以后,士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士作为一特定阶层的观念仍然保留。宋以后 ,士或士人一词逐渐成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不再特指品官过秦论中有的:
谋士:宁越、徐尚、苏秦、杜赫;
相: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
将: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越奢;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死士:荆轲、诸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但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
、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吕不韦等。
百家争鸣,反映出群星璀璨般的各种不同学说流派互相争辩的异常活跃局面,其灿烂、其多彩,在我国学术史上、文化史上、思想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关于对诸子百家的派别归类,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艺文志》中的刘歆《七略》的诸子略分为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除去小说家不谈,所以称’九流十家’。
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以致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对中民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它已渗透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凡是从中国土壤里产生的学说思想、宗教派别,甚至是外来文化、外来宗教,都不能避免带上儒家文化的痕迹。于今而言,犹不止此。儒家思想亦对世界文化还产生了永久的影响(我们知道,日本和“四小龙”推崇儒学也是在它们已实现或者基本现代化后,为解决现代化所带来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问题而采取的补偏救弊措施。所谓“东南亚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构成模式。它有力地推动了东南亚的社会文明与进步。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伦理正在进入西方国家)。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各个学派在建立时大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如邹鲁(山东曲阜)是儒、墨的发祥地;三晋(山西翼城)是法家的温床;南方是道家的摇蓝;而燕、齐(河北北部、山东临淄)是阴阳家的诞生地。
诸子所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是因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因此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影响的只有儒、道、法。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战国时期,从王廷到社会底层,到处都可看到“士的身影。探讨这个阶层的活动,对深入了解战国的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与文化,很有裨益。
一、士的类分
战国文献中,以“士”为中心组成的称谓和用名词,据粗略统计有百余种。这不仅说明士阶层的复杂,也说明他们的行迹遍及社会各个角落。为了区分不同的士,当时的人便开始对士进行类分。《墨子•杂守》篇把士分为“谋士”、“勇士”、“巧士”、“使士”。《商君书•算地》把士分为“谈说之士”、“处士”、“勇士”、“技艺之士”、“商贾之士”。《庄子•徐无鬼》把士分为“知士”、“辩士”、“察士”、“招世之士”、“中民之士”、“筋力之士”、“勇敢之士”、“兵革之士”、“枯槁之士”、“法律之士”、“礼教之士”、“仁义之士”等。根据士的特点、社会地位等情况,大体可分成三大部分:
(一)武士。其中又分不同类别。第一类是国家的武装力量。由于技能、职掌、兵种以及国别等不同情况,又有各式各样的称谓:“选士”、“练士”、“锐士”、“精士”、“良士”、“持戟之士”、“射御之士”、“材伎之士”、“虎贲之士”、“剑士”、“死士”、“甲士”、“爪牙之士”、“教士”、“庶士”、“吏士”等。第二类是侠士。典籍中称之为“侠”、“节侠士”、“游侠”。这些人的特点是见义勇为,为知己者死。第三类是“力士”,指力气大而勇悍之士。
(二)文士。《韩诗外传》卷七说:“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这里把操笔杆的称为文士。其实文化人,包括辩士,皆可称为文士。早在战国之初,墨子就曾对文士的特点与文士的不同类型作过划分,他说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1]。德行、言谈、道术应该说是对文士的类分。战国史籍中有关文士的各种称谓不下三、四十种。这几十种称谓,大体可归入如下几类。第一类可称为道德型。这一类的士把道德修养作为奋斗目标。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从道德品质意义上给士下定义或概括士的特点和本质。如孔子说:“士志于道。”[2]《吕氏春秋•正名》记尹文与齐王的对话:“尹文曰:‘今有人于此,事亲则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居乡则悌。有此四行者,可谓士乎?’齐王曰:‘此真所谓士已。’”道德之士的称呼计有:“通士”、“公士”、“直士”、“志士”、“修士”、“善士”、“信士”、“廉士”、“劲士”、“正士”。第二类可谓之为智能型。这些人重在知识和学以致用,有如下称谓:“文学之士”、“游学者”、“法术之士”、“智术之士”、“有方之士”、“法律之士”、“弘辩之士”、“游说之士”、“游宦之士”、“察士”、“巧士”、“博士”、“智士”、“贤能之士”、“策士”、“任举之士”、“倾危之士”等。隐士可以说是以上两类的附类或兼类,这类士因种种原因不为官。不出仕并不是都不关心国计民生、社会政治大事;相反,有些隐士发表了许多评论时政得失的言论,甚至提出系统的理论,成为一家之言。有些隐士在社会上具有很高的声望,君主贵人派使臣再三延聘,却拒不受命。也有些隐士是一时的,隐居只不过是静观待机之术。与“隐士”相同或相近的,还有如下称呼:“居士”、“处士”、“山谷之士”、“江海之士”、“岩穴之士”、“贵生之士”、“高士”、“闲居之士”等。第三类可谓之技能型。这部分人又可分技艺之士、商贾之士、方术之士三部分。技艺之士指有一技之长和门技能的人。《商君书•算地》说:“技艺之士资在于手。”《韩非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9. 古代士是什么
  “士”,上古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如: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冯谖客孟尝君、苏秦连横等。
  士,是作为封建社会中最基础的贵族,也是最高级的百姓。欧洲有骑士,日本有武士,而中国的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士族阶级。
  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原来可能指原始社会末期与氏族部落首领和显贵同族的武士,进入阶级社会后,他们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因古代学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识,故士又成了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 。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步卒作用增加,车战及武士的作用减小士的地位也出现了上升或下降的变化。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徕士众以张声势,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还有部分士为解决经济困难去为人办丧事,当赞礼,或经营工商业;也有人从事私人讲学,传授文化知识,从此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批门从事文化活动的士。他们游学各国,思想活跃,为中国古代学术领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文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于是朝秦暮楚的游说之士应运而生。他们穿梭于各国间,充当说客,纵横家便是其代表。这时各国封君贵的养士之风也很盛行。秦汉时期,士的内涵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士,称为士大夫时,可以指军队中的将士,也常常是在中央政和州郡县供职的官吏的泛称;称为士人时,则一般特指具有较高封建文化素养、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汉代,士人特重士名(即人格名望、风骨气节及学识才能),一旦成为名士,功利官位会接踵而至,故士人或着意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恪守封建纲常名教;或浮华交游,广结朋党,相互吹嘘,以沽名钓誉。东汉后期,在士人中间清议品题人物之风极盛 。这种人物品题于民间范围。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确立 ,品评士人之收归政府。凡由中正品评者,皆据其德行才能、家族阀阅而给予不同品第(乡品),然后授予各种官职。未经中正品评者,不得仕为品官。于是,士人遂具有了某种特定阶层的含义。士庶对立,渐露端倪。凡九品以上官吏及得到中正品第者,皆为士,否则为庶。士人中,又出现凭借父祖官爵得以入仕清显并累世居官的家族,是为士族。士族在东晋时达到极盛,至南北朝始衰。隋唐以后,士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士作为一特定阶层的观念仍然保留。宋以后 ,士或士人一词逐渐成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不再特指品官。
  士的分类
  战国文献中,以’士’为中心组成的称谓和用名词,据粗略统计有百余种。这不仅说明士阶层的复杂,也说明他们的行迹遍及社会各个角落。为了区分不同的士,当时的人便开始对士进行类分。《墨子·杂守》篇把士分为’谋士’、’勇士’、’巧士’、’使士’。《商君书·算地》把士分为’谈说之士’、’处士’、’勇士’、’技艺之士’、’商贾之士’。《庄子·徐无鬼》把士分为’知士’、’辩士’、’察士’、’招世之士’、’中民之士’、’筋力之士’、’勇敢之士’、’兵革之士’、’枯槁之士’、’法律之士’、’礼教之士’、’仁义之士’等。根据士的特点、社会地位等情况,大体可分成武士,文士和低级官吏以及其他。
  武士
  其中又分不同类别。第一类是国家的武装力量。由于技能、职掌、兵种以及国别等不同情况,又有各式各样的称谓:’选士’、’练士’、’锐士’、’精士’、’良士’、’持戟之士’、’射御之士’、’材伎之士’、’虎贲之士’、’剑士’、’死士’、’甲士’、’爪牙之士’、’教士’、’庶士’、’吏士’等。第二类是侠士。典籍中称之为’侠’、’节侠士’、’游侠’。这些人的特点是见义勇为,为知己者死。第三类是’力士’,指力气大而勇悍之士。
  文士
  《韩诗外传》卷七说:’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这里把操笔杆的称为文士。其实文化人,包括辩士,皆可称为文士。早在战国之初,墨子就曾对文士的特点与文士的不同类型作过划分,他说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德行、言谈、道术应该说是对文士的类分。战国史籍中有关文士的各种称谓不下三、四十种。这几十种称谓,大体可归入如下几类。第一类可称为道德型。这一类的士把道德修养作为奋斗目标。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从道德品质意义上给士下定义或概括士的特点和本质。如孔子说:’士志于道。’ 《吕氏春秋·正名》记尹文与齐王的对话:’尹文曰:’今有人于此,事亲则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居乡则悌。有此四行者,可谓士乎?’齐王曰:’此真所谓士已。’’道德之士的称呼计有:’通士’、’公士’、’直士’、’志士’、’修士’、’善士’、’信士’、’廉士’、’劲士’、’正士’。第二类可谓之为智能型。这些人重在知识和学以致用,有如下称谓:’文学之士’、’游学者’、’法术之士’、’智术之士’、’有方之士’、’法律之士’、’弘辩之士’、’游说之士’、’游宦之士’、’察士’、’巧士’、’博士’、’智士’、’贤能之士’、’策士’、’任举之士’、’倾危之士’等。隐士可以说是以上两类的附类或兼类,这类士因种种原因不为官。不出仕并不是都不关心国计民生、社会政治大事;相反,有些隐士发表了许多评论时政得失的言论,甚至提出系统的理论,成为一家之言。有些隐士在社会上具有很高的声望,君主贵人派使臣再三延聘,却拒不受命。也有些隐士是一时的,隐居只不过是静观待机之术。与’隐士’相同或相近的,还有如下称呼:’居士’、’处士’、’山谷之士’、’江海之士’、’岩穴之士’、’贵生之士’、’高士’、’闲居之士’等。第三类可谓之技能型。这部分人又可分技艺之士、商贾之士、方术之士三部分。技艺之士指有一技之长和门技能的人。《商君书·算地》说:’技艺之士资在于手。’《韩非?子·?显学》说:’今商官、技艺之士,亦不垦而食。’商贾之士指经营工商业之士。例如管仲、鲍叔早年就曾经商。范蠡是士人经商致富的典型。子贡既是士,又是大商人。战国时期的白圭也是著名的士兼商人。到战国有了’商贾之士’的说法,《商君书·算地》说:’商贾之士资在于身。’方术之士指卜、巫、相面、看风水、求仙药之类的士人。如《荀子·非相》:’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战国时期这一类的士人颇为活跃,有的参与国政。’荆有善相人者,所言无遗策,闻于国,庄王见而问焉。’ 秦始皇统一之后,’悉召文学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 。
  低级官吏
  有些低级官吏称之为’士’。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司法官的吏称’士’,《孟子·梁惠王下》载:’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士师’为高级司法官,’士’则为较纸级的官。第二种是指基层临民的官吏。这种士有其治所,如《非攻下》云:’士不暇治其官府。’《管子·八观》把’里尉’称之为’士’。第三种泛称各种吏。《礼记·祭法》:’庶士,庶人无庙。’注:’庶士,府吏之。’
  其他
  还有一些难于归类的。如’勇士’、’国士’、’秀士’、’俊士’、’烈士’、’豪士’、’车士’、’都士’等。通过以上的分类,可以看到士成份之复杂和在社会上分布面之广,这说明士是社会中最活跃的一个阶层。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10. 士是怎样的人
  “士”,上古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如: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冯谖客孟尝君、苏秦连横等。  中国古代“士”的分类  1.逸士:隐居的人。 2.知士:即“智士”。指足智多谋的人。 3.志士:有远大志向的人。 4.修士:操行高洁的人。 5.下士:(1)官名。古代天子诸侯都设有士,分上士、中士、下士三等。秦以后仍沿用。(2)最差一等的人。(3)动词,谦恭地对待贤士。 6.侠士:行侠仗义的人。 7.上士:(1)古代官阶之一。周代有上士、中士、下士。(2)道德高尚之人。(3)佛教用语。菩萨又叫上士。 8.硕士:贤能博学的人。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论》:“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 9.寒士:(1)门第低微的读书人。(2)贫苦的读书人。 10.学士:(1)在学之士;学者。(2)官名。南北朝以后,学士为司编纂撰述之官。唐置学士院,掌起草诏命。清内阁、翰林院皆置学士之官。 11.画士:指从事绘画的人。 (来源:华文学院) 12.豪士:豪放任侠之士。李白《扶风豪士歌》:“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 13.甲士:身穿铠甲的兵士。 14.壮士:勇士。 15.处士:(1)有德才而隐居不愿作官的人。(2)未做官的士人。 16.才士:德才兼备的人,有才华的人。 17.材士:(1)勇武之士。(2)智谋之士。 18.秀士:德才优异的人。清代也称秀才为秀士。 19.居士: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 20.义士:忠义之士。亦指勇于救困扶危的豪侠之士。 21.隐士:(1)隐居不仕的人。(2)善说隐语的人。 22.博士:(1)通晓古今、能言善辩之人。(2)古代学官名,始于战国。(3)指称从事某些服务行业的人。如“茶博士”就是茶艺师。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11. 士指什么人?
在西周和春秋前期,文献中的“士”主要是指下级贵族。《左传》桓公二年:“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士有隶子弟。”《国语•晋语》:“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足以说明士于低层贵族。所谓“士食田”,是指士享有禄田,与庶人受田耕作的性质不同。西周时代礼不下庶人。《仪礼》记载先秦名物制度甚详,其《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士丧礼》、《士虞礼》五篇,皆冠以“士”。姚际恒指出:“其实多通大夫以上而言,盖下而为民,上而为君卿大夫,士居其中也。”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士是处于大夫之下、庶人之上的一个低层贵族等级。作为贵族,士要具备当时贵族所必需的一些门知识。学习的科目是所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顾颉刚认为古代之士皆武士,士之学“表面固为礼节,为娱乐,而其主要之作用则为战事之训练。故六艺之中,惟书与数二者乃治民之具耳”②。强调士之训练以射、御为主是对的,但认为礼、乐训练是表面文章,“惟书与数二者乃治民之具”,这个说法似难以成立。作为低层贵族,礼、乐训练也是治民必备之知识。《国语•周语》:“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礼记•王制》说:“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出乡不与士齿。”士之所以是士,身份地位高于“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这些“执技以事上者”,除了因为他于低级贵族之外,他的文化素养也远非后者所能比拟。如果只会射御而不懂礼乐书数这些道艺,那就不成其为合格的士了

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分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原来可能指原始社会末期与氏族部落首领和显贵同族的武士,进入阶级社会后,他们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因古代学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识,故士又成了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 。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步卒作用增加,车战及武士的作用减小士的地位也出现了上升或下降的变化。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徕士众以张声势,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还有部分士为解决经济困难去为人办丧事,当赞礼,或经营工商业;也有人从事私人讲学,传授文化知识,从此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批门从事文化活动的士。他们游学各国,思想活跃,为中国古代学术领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文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于是朝秦暮楚的游说之士应运而生。他们穿梭于各国间,充当说客,纵横家便是其代表。这时各国封君贵的养士之风也很盛行。秦汉时期,士的内涵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士,称为士大夫时,可以指军队中的将士,也常常是在中央政和州郡县供职的官吏的泛称;称为士人时,则一般特指具有较高封建文化素养、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汉代,士人特重士名(即人格名望、风骨气节及学识才能),一旦成为名士,功利官位会接踵而至,故士人或着意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恪守封建纲常名教;或浮华交游,广结朋党,相互吹嘘,以沽名钓誉。东汉后期,在士人中间清议品题人物之风极盛 。这种人物品题于民间范围。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确立 ,品评士人之收归政府。凡由中正品评者,皆据其德行才能、家族阀阅而给予不同品第(乡品),然后授予各种官职。未经中正品评者,不得仕为品官。于是,士人遂具有了某种特定阶层的含义。士庶对立,渐露端倪。凡九品以上官吏及得到中正品第者,皆为士,否则为庶。士人中,又出现凭借父祖官爵得以入仕清显并累世居官的家族,是为士族。士族在东晋时达到极盛,至南北朝始衰。隋唐以后,士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士作为一特定阶层的观念仍然保留。宋以后 ,士或士人一词逐渐成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不再特指品官过秦论中有的:
谋士:宁越、徐尚、苏秦、杜赫;
相: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
将: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越奢;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死士:荆轲、诸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但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
、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吕不韦等。
百家争鸣,反映出群星璀璨般的各种不同学说流派互相争辩的异常活跃局面,其灿烂、其多彩,在我国学术史上、文化史上、思想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关于对诸子百家的派别归类,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艺文志》中的刘歆《七略》的诸子略分为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除去小说家不谈,所以称’九流十家’。
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以致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对中民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它已渗透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凡是从中国土壤里产生的学说思想、宗教派别,甚至是外来文化、外来宗教,都不能避免带上儒家文化的痕迹。于今而言,犹不止此。儒家思想亦对世界文化还产生了永久的影响(我们知道,日本和“四小龙”推崇儒学也是在它们已实现或者基本现代化后,为解决现代化所带来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问题而采取的补偏救弊措施。所谓“东南亚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构成模式。它有力地推动了东南亚的社会文明与进步。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伦理正在进入西方国家)。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各个学派在建立时大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如邹鲁(山东曲阜)是儒、墨的发祥地;三晋(山西翼城)是法家的温床;南方是道家的摇蓝;而燕、齐(河北北部、山东临淄)是阴阳家的诞生地。
诸子所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是因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因此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影响的只有儒、道、法。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战国时期,从王廷到社会底层,到处都可看到“士的身影。探讨这个阶层的活动,对深入了解战国的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与文化,很有裨益。
一、士的类分
战国文献中,以“士”为中心组成的称谓和用名词,据粗略统计有百余种。这不仅说明士阶层的复杂,也说明他们的行迹遍及社会各个角落。为了区分不同的士,当时的人便开始对士进行类分。《墨子•杂守》篇把士分为“谋士”、“勇士”、“巧士”、“使士”。《商君书•算地》把士分为“谈说之士”、“处士”、“勇士”、“技艺之士”、“商贾之士”。《庄子•徐无鬼》把士分为“知士”、“辩士”、“察士”、“招世之士”、“中民之士”、“筋力之士”、“勇敢之士”、“兵革之士”、“枯槁之士”、“法律之士”、“礼教之士”、“仁义之士”等。根据士的特点、社会地位等情况,大体可分成三大部分:
(一)武士。其中又分不同类别。第一类是国家的武装力量。由于技能、职掌、兵种以及国别等不同情况,又有各式各样的称谓:“选士”、“练士”、“锐士”、“精士”、“良士”、“持戟之士”、“射御之士”、“材伎之士”、“虎贲之士”、“剑士”、“死士”、“甲士”、“爪牙之士”、“教士”、“庶士”、“吏士”等。第二类是侠士。典籍中称之为“侠”、“节侠士”、“游侠”。这些人的特点是见义勇为,为知己者死。第三类是“力士”,指力气大而勇悍之士。
(二)文士。《韩诗外传》卷七说:“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这里把操笔杆的称为文士。其实文化人,包括辩士,皆可称为文士。早在战国之初,墨子就曾对文士的特点与文士的不同类型作过划分,他说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1]。德行、言谈、道术应该说是对文士的类分。战国史籍中有关文士的各种称谓不下三、四十种。这几十种称谓,大体可归入如下几类。第一类可称为道德型。这一类的士把道德修养作为奋斗目标。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从道德品质意义上给士下定义或概括士的特点和本质。如孔子说:“士志于道。”[2]《吕氏春秋•正名》记尹文与齐王的对话:“尹文曰:‘今有人于此,事亲则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居乡则悌。有此四行者,可谓士乎?’齐王曰:‘此真所谓士已。’”道德之士的称呼计有:“通士”、“公士”、“直士”、“志士”、“修士”、“善士”、“信士”、“廉士”、“劲士”、“正士”。第二类可谓之为智能型。这些人重在知识和学以致用,有如下称谓:“文学之士”、“游学者”、“法术之士”、“智术之士”、“有方之士”、“法律之士”、“弘辩之士”、“游说之士”、“游宦之士”、“察士”、“巧士”、“博士”、“智士”、“贤能之士”、“策士”、“任举之士”、“倾危之士”等。隐士可以说是以上两类的附类或兼类,这类士因种种原因不为官。不出仕并不是都不关心国计民生、社会政治大事;相反,有些隐士发表了许多评论时政得失的言论,甚至提出系统的理论,成为一家之言。有些隐士在社会上具有很高的声望,君主贵人派使臣再三延聘,却拒不受命。也有些隐士是一时的,隐居只不过是静观待机之术。与“隐士”相同或相近的,还有如下称呼:“居士”、“处士”、“山谷之士”、“江海之士”、“岩穴之士”、“贵生之士”、“高士”、“闲居之士”等。第三类可谓之技能型。这部分人又可分技艺之士、商贾之士、方术之士三部分。技艺之士指有一技之长和门技能的人。《商君书•算地》说:“技艺之士资在于手。”《韩非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12. xx枯槁的成语都有哪些
枯槁之士】 kū gǎo zhī shì 枯槁:瘦瘠。指隐居山林的隐士【形容枯槁】 xíng róng kū gǎo 槁:枯干。指形体容貌消瘦不堪。这个成语不是很多的。内容来自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13. “自是蔬菜布衣,枯槁骨立,见者莫不哀之。”翻译
从此殷不害吃粗食穿布衣,面色憔悴极度消瘦,看见他的人没有不伤心的。
殷不害
南朝·陈(505—589)字长卿,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
初仕梁为廷尉,入陈官晋陵太守,后主即位加给事中。少孤家贫,事母养弟,士大夫以笃行称之。一生善工书、画。卒年八十五。史书《陈书本传·南史本传·历代名画记·图绘宝鉴》对其生平,特别是少时的艰辛生活有记载。
简介
  殷不害 [南朝·陈](五o五至五八九)字长卿,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初仕梁为廷尉,入陈官晋陵太守,后主即位(五八二)加给事中。少孤家贫,事母养弟,士大夫以笃行称之。工书、画。卒年八十五。
史传记载
  陈书 卷三十二 列传第二十六
  殷不害字长卿,陈郡长平人也。性至孝,居父忧过礼,由是少知名。家世俭约,居甚贫窭,事老母,养小弟,勤剧无所不至,士大夫以笃行称之。
  年十七,仕梁廷尉平。不害长于政事,兼饰以儒求,名法有轻有重不便者,辄上书言之,多见纳用。梁武帝尝谓庚肩吾曰:“卿是文学之士,吏事非卿所长,何不使殷不害来邪?”其见知如此。侯景之乱,不害从简文入台。及台城陷,简文在中书省,景带甲将兵入朝陛见,过谒简文。景兵士皆羌、胡杂种,冲突左右,甚不逊,侍卫者莫不惊恐辟易,唯不害与中庶子徐摛侍侧不动。及简文为景所幽。遣人请不害与居处,景许之。不害供侍益谨。简文夜梦吞一块土,意甚不悦,以告不害,不害曰:“昔晋文公出奔,野人遗之块,卒反晋国,陛下此梦,事符是乎?”“简文曰:“若天有征,冀斯不言不妄。”梁元帝立,以不害为中书郎,兼廷尉卿,因将家西上。江陵之陷也,不害先于别所督战,失母所在。于时甚寒,冰雪交下,老弱冻死者填满沟堑。不害行哭道路,远近寻求,无所不至,遇见死人沟水中,即投身而下,扶捧阅视,举体冻湿,水浆不入口,号泣不辍声,如是者七日,始得母尸。不害凭尸而哭,每举音辄气绝,行路无不为之流涕。即于江陵殡,与王裒、庚信俱入长安,自是蔬食布衣,枯槁骨立,见者莫不哀之。   梁元帝立,以不害为中书郎,兼廷尉卿,因将家西上。江陵之陷也,不害先于别所督战,失母所在。于时甚寒,冰雪交下,老弱冻死者填满沟堑。不害行哭道路,远近寻求,无所不至,遇见死人沟水中,即投身而下,扶捧阅视,举体冻湿,水浆不入口,号泣不辍声,如是者七日,始得母尸。不害凭尸而哭,每举音辄气绝,行路无不为之流涕。即于江陵殡,与王裒、庾信俱入长安,自是蔬食布衣,枯槁骨立,见者莫不哀之。
  太建七年,自周还朝(摘编者注:575 乙未 南朝陈宣帝陈顼,详见《周书·卷四十一·列传第三十三·王褒、庾信传》----北周放殷不害南归记录),其年诏除司农卿,寻迁光禄大夫。八年,加明威将军、晋陵太守。在郡感疾,诏以光禄大夫征还养疾。后主即位,加给事中。初,不害之还也,周留其长子僧首,因居关中。祯明三年,京城陷,僧首来迎,不害道病卒,时年八十五。   (选自《陈书·不害传》)
译文
  节选   殷不害字长卿,陈郡长平县人。他待父母特别孝顺,父丧期间过于尽礼,因此年少时就很知名。他家世代崇尚节俭,平时家里很穷困,既要伺奉老母亲,又要抚养小弟,勤劳之极。当时士大夫因他行为敦厚而称道他。十七岁时,任梁朝廷廷尉。殷不害擅长于政事,同时修治儒家学术,礼制和法制或轻或重不适宜的,殷不害就上书指出,多被采用。梁武帝曾对庾肩吾说:“你是文学之士,做官处理政事不是你的长处,为何不让殷不害来呢?”他被皇上重视到如此地步。侯景叛乱,殷不害随简文帝入宫。到了宫城陷落,简文帝住在中书省,侯景带领穿着铠甲的士兵入朝谒见天子,经过简文帝住处顺路进见他。侯景的士兵都是羌,胡等杂族人,常与身边人发生冲突,很不恭顺,侍从护卫都害怕而避开他们,只有殷不害与中庶子徐摛毫无畏惧。简文帝被侯景幽禁后,派人请求殷不害同他居住,侯景答应了,殷不害侍奉更加恭敬。简文帝晚上梦见吞了一块土,心里很不高兴,把它告诉殷不害,殷不害说:“从前晋文公出逃,一个平民送给他土块,最终返回晋国夺得君位,皇上此梦,莫非与此事相符。”简文帝说:“若上天有预兆,希望你的话不是胡言乱语。”梁元帝即位,让殷不害做中书郎,兼任廷尉卿,于是殷不害举家西上江陵。江陵沦陷时,殷不害先到别处去督战了,与母亲失去了联系。当时天气很寒冷,冰雪交加,老弱冻死的填满水渠壕沟。殷不害边哭边走,到处寻找母亲,遇见沟渠中有死人,就跳下去捧扶细看,以致全身都湿透冻僵,他滴水未进,高声哭泣不停,这样经过七天,才找到母亲的尸体。殷不害靠在母亲尸体上痛哭,声断气绝,过路的人无不为之流泪。他就在江陵暂停灵柩葬了母亲,与王裒,庾信去了长安,从此殷不害吃粗食穿布衣,面色憔悴极度消瘦,看见他的人没有不伤心的。
个人作品
  殷不害[南朝·陈](五0五至五八九)字长卿,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初仕梁为廷尉,入陈官晋陵太守,后主即位(五八二)加给事中。少孤家贫,事母养弟,士大夫以笃行称之。工书、画。卒年八十五。
殷仲容
  殷不害之孙[唐]闻礼子(一作舍名子)。武则天深爱其才,官至申州刺史。善书、画,工篆、隶,题署尤精。尝书汴州安业寺额,京师裒义、开业、资圣寺,东京太仆寺,灵州神马观额,皆精妙旷古。流杯亭侍宴诗,贞元(七八五至八o五)中汝州刺史陆长源以为仲容书。工写貌及人物、花鸟,妙得其真,亦边鸾之次。或用墨色如兼五采。《唐朝名画录、历代名画记、集古录、述书赋注、书断、图绘宝鉴、旧唐书本传》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314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