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兼()”的成语「食不兼肉」
本页导读:此网页介绍成语“食不兼肉”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的词条资料以及扩展资料:古代为什么是食无鱼而不说食无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啊?、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叫什么名字、宋代的谁在诗中写道“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晏子相齐.食不重肉中的重什么意思、只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下几句是什么?求全文关于有食的成语大全想要知道食不言顺是一句成语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算是向往静处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算是向往静处吗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疲,无竹使人俗."的意思等
目录索引:
1:成语“食不兼肉”的词条资料
2:古代为什么是食无鱼而不说食无肉
3: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4: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5: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叫什么名字
6:宋代的谁在诗中写道“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7:晏子相齐.食不重肉中的重什么意思
8:只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下几句是什么?求全文
成语“食不兼肉”的词条资料
成语简拼:SBJR
成语注音:ㄕˊ ㄅㄨˋ ㄐ一ㄢ ㄖㄡ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食不重肉
成语出处:《尹文子·大道上》:“昔晋国若奢,文公以俭矫之,乃衣不重帛,食不兼肉,无几时,人皆大布之衣,脱粟之饭。” 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成语解释:吃饭不用两道肉食。谓饮食节俭。
成语用法:食不兼肉作谓语、定语;用于生活。
英文翻译:not to take a second course of meat
成语“食不兼肉”的扩展资料
1. 古代为什么是食无鱼而不说食无肉应该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吧…摘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2.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原因是人瘦还可变肥,人俗就难以医治了。
旁人若果对此不解,笑问此言:“似高还似痴?”那么请问,如果面对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获甘味之乐,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原文出自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扩展扩展:
1、创作背景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春,苏轼出任杭州通判时,从富阳、新登,取道浮云岭,进入於潜县境“视政”。於潜僧慧觉在於潜县南二里的丰国乡寂照寺出家。寺内有绿筠轩,以竹点缀环境,十分幽雅。苏轼与僧慧觉游绿筠轩时,写下了这首《於潜僧绿筠轩》。
2、全诗赏析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是对“不可使居无竹”的进一步发挥。它富哲理,有情韵,写出了物质与精神、美德与美食在比较中的价值;食无甘味,充其量不过是“令人瘦”而已;人无松竹之节,无雅尚之好,那就会“令人俗”。
这既是对于潜僧风节的赞颂之语,也是对缺乏风节之辈的示警。接着用“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申足此意,就更鞭辟入里。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
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会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不畏强暴,直道而行,卓然为人;反之,就会汲汲于名利,计较于得失,随势而俯仰,视风向而转移,俗态媚骨,丑行毕现。
这种人,往往自视高明,自以为得计,听不进奉劝,改不了秉性,所以诗人说这种“俗士不可医”——医之无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於潜僧绿筠轩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3. 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
该句语出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於潜僧绿筠轩》,全诗原文如下: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白话文释义: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原因是人瘦还可变肥,人俗就难以医治了。
旁人若果对此不解,笑问此言:“似高还似痴?”那么请问,如果面对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获甘味之乐,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扩展资料
这首诗是借题“於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诗以五言为主,以议论为主,并采用了散文化的句式以及赋的某些表现手法,于议论中见风采,议论中有波澜,议论中寓形象。
首句是借用晋王徽之典故,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生性喜竹,一次借住在朋友家,立即命人来种竹,人问其原因,徽之说:“何可一日无此君。”此君即是竹子。因为典故中有着那样一位风采卓异的形象,诗入又用了“可”、“不可”这样的选择而肯定的语气,一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便立刻跃然纸上。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是对“不可使居无竹”的进一步发挥。它富哲理,有情韵,写出了物质与精神、美德与美食在比较中的价值;食无甘味,充其量不过是“令人瘦”而已;人无松竹之节,无雅尚之好,那就会“令人俗”。
这既是对于潜僧风节的赞颂之语,也是对缺乏风节之辈的示警。接着用“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申足此意,就更鞭辟入里。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会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不畏强暴,直道而行,卓然为人。
反之,就会汲汲于名利,计较于得失,随势而俯仰,视风向而转移,俗态媚骨,丑行毕现。这种人,往往自视高明,自以为得计,听不进奉劝,改不了秉性,所以诗人说这种“俗士不可医”——医之无效。
下段重开波澜,另转新意。由那种“不可医”的“俗士”站出来作自我表演,这就是修辞学中的“示现”之法:“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这个“旁人”,就是前面提到的那种“俗士”。
他听了诗人的议论,大不以为然;他虽然认为“不可使居无竹”是十足的迂阔之论,腐儒之见,但在口头上却将此论说成“似高、似痴”,从这模棱两可的语气里,显示了这种人世故、圆滑的特点;他绝不肯在论辩中作决绝之语而树敌。
尾句是诗人对俗士的调侃和反诘,扬州鹤语出《殷芸小说》,故事的大意是,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有的是想当扬州刺史,有的是愿多置钱财,有的是想骑鹤上天,成为神仙。其中一人说:他想“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兼得升官、发财、成仙之利。
尾句的反语则是名节高的人难得厚富,厚富的人难得名高;做官的人无暇学仙,得道的人无暇做官;食肉的人无高节,高节的人不食肉;两种好处都不能兼得,多种好处就更不能兼得了。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4.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叫什么名字
于潜僧绿筠轩/苏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注释】
于潜——县名,在今浙江省,县南二高有「寂照寺」,寺中有绿筠轩,僧名孜,字惠觉。
此君——晋王徽之酷爱竹子,有一次借住在朋友家,立即命人来种竹,人问其故,徽之说「何可一日无此君。」此君即是竹子。
扬州鹤——有一则故事说:四八谈论平生最快意之事,一人希望多财,一人说宁愿骑鹤作神仙,另一人希望作扬州太守。最后一人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意思是三者得兼。这未免太狂妄了。东坡此句意思也是说:若对着竹子还大嚼猪肉,岂不是太狂妄了?世间那有扬州太守与骑鹤化仙两者得兼之事? 既作风流太守就不可能成仙。既作风流太守就不可能成仙。同样的,赏竹雅士岂能对竹大嚼!
【赏析】
用「雅俗共赏」四个字来形容东坡这个人和他的作品是极恰当的。我们看过前面许多文雅的诗篇之后,再来看这首轻松谐趣的「打油诗」,大可解颐一笑!
诗人画家对于竹的喜好是自古皆然,但对于猪肉的爱好,却唯有东坡特甚。然而倘若是竹与肉二者不可得兼之时,该何取何舍呢?东坡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因为「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了尚可补救,人俗了就无药可医了。其实对东坡而言,最好两者都不放弃,但是对竹大嚼猪肉,未免太煞风景了吧?扬州太守岂可骑鹤化仙?这原是不可得兼之事啊。偏偏东坡对于猪肉的喜爱是古今驰名的,他在黄州生活最苦的时候还发明了一道菜,叫「东坡肉」,这位虔诚信佛的居士,始终无法放弃他的美食的喜好,也从不否认自己凡俗的一面。从这首诗的幽默机智,不正可看出东坡的生活态度吗?我们看到这位爱竹又爱肉的大诗人,对朋友开玩笑似的发表竹与肉的高调,真觉得他又亲切又可爱。
东坡这个人是满腹学问又才气过人,但是也很爱说笑话,言谈之间平易近人,妙趣横生,所以用「雅俗共赏」来形容他是最恰当的,正如他自己所说: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东坡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超凡绝尘处有如天上的谪仙,而天真朴拙处又像一个村夫。他不同于谪仙李白之侧,是他没有那种贵族式的尊贵骄气,他不像李白是真正的「谪仙」,他只是个平凡的「坡仙」而已。大多时候,他是很随便而平民化的,和什么人都谈得来。他有很多风趣的诗词和笑话,但本书中不多引,因为这究竟不是正宗的文学,也非东坡最大的特长。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5. 宋代的谁在诗中写道“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是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於潜僧绿筠轩》,全诗原文如下: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白话文释义: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原因是人瘦还可变肥,人俗就难以医治了。
旁人若果对此不解,笑问此言:“似高还似痴?”那么请问,如果面对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获甘味之乐,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春,苏轼出任杭州通判时,从富阳、新登,取道浮云岭,进入於潜县境“视政”。於潜僧慧觉在於潜县南二里的丰国乡寂照寺出家。寺内有绿筠轩,以竹点缀环境,十分幽雅。苏轼与僧慧觉游绿筠轩时,写下了这首《於潜僧绿筠轩》。
此诗借题“於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诗以五言为主,以议论为主,并采用了散文化的句式以及赋的某些表现手法,于议论中见风采,议论中有波澜,议论中寓形象。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借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的典故而颂于潜僧。因为典故中有着那样一位风采卓异的形象,诗入又用了“可”、“不可”这样的选择而肯定的语气,一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便立刻跃然纸上。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是对“不可使居无竹”的进一步发挥。它富哲理,有情韵,写出了物质与精神、美德与美食在比较中的价值;食无甘味,充其量不过是“令人瘦”而已;人无松竹之节,无雅尚之好,那就会“令人俗”。这既是对于潜僧风节的赞颂之语,也是对缺乏风节之辈的示警。
接着用“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申足此意,就更鞭辟入里。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会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不畏强暴,直道而行,卓然为人;反之,就会汲汲于名利,计较于得失,随势而俯仰,视风向而转移,俗态媚骨,丑行毕现。
下文是诗人对俗士的调侃和反诘:“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诗意谓:又想种竹而得清高之名,又要面竹而大嚼甘味,人间何处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等美事。
名节高的人难得厚富,厚富的人难得名高;做官的人无暇学仙,得道的人无暇做官;食肉的人无高节,高节的人不食肉;两种好处都不能兼得,多种好处就更不能兼得了。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6. 晏子相齐.食不重肉中的重什么意思
这句话前面还有半句,连起来翻译比较顺畅:“且臣闻管仲相齐,有三归,侈拟於君,桓公以霸,亦上僭於君。 晏婴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丝,齐国亦治,此下比於民。” 管仲做齐国宰相时,有三归(君王才有),论起奢侈来超过君王,桓公靠着管仲得以称霸,这是靠着超越君王的威仪得到的; 晏子做宰相,一顿不吃两个肉菜,妻妾不许穿丝绸衣物,齐国依然可以繁荣,这是靠着与平民一般的简朴达到的食不重肉 (shí bù chóng ròu),吃饭不用两道肉食。指饮食节俭。同“食不兼肉”。公益成语:www.gyjslw.com
7. 只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下几句是什么?求全文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8. 关于有食的成语大全
弱肉强食、
节衣缩食、
废寝忘食、
钟鸣鼎食、
发愤忘食、
食不果腹、
自食其力、
宵衣旰食、
因噎废食、
饮食男女、
自食其果、
食古不化、
自食其言、
锦衣玉食、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民以食为天、
饥不择食、
丰衣足食、
衣食住行、
足食足兵、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嗟来之食、
食为民天、
恶衣薄食、
二旬九食、
摇尾求食、
易口以食、
酒食地狱摘自www.gyjslw.com
9. 想要知道食不言顺是一句成语吗?
没有这个成语,只有食不言寝不语、名不正言不顺
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10.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算是向往静处吗
这首诗是借题“於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
於潜僧绿筠轩
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作品鉴赏
这首诗是借题“於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诗以议论为主,但写得很有风采。
据《晋书·王徽之传》记载,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为人高雅,生性喜竹。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马上令人种竹。有人问其原故,他不予正面解释,“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这“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便是借此典而颂于潜僧。因为典故中有着那样一位风采卓异的形象,诗入又用了“可”、“不可”这样的选择而肯定的语气,一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便立刻跃然纸上。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是对“不可使居无竹”的进一步发挥。它富哲理,有情韵,写出了物质与精神、美德与美食在比较中的价值;食无甘味,充其量不过是“令人瘦”而已;人无松竹之节,无雅尚之好,那就会“令人俗”。这既是对于潜僧风节的赞颂之语,也是对缺乏风节之辈的示警。接着用“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申足此意,就更鞭辟入里。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会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不畏强暴,直道而行,卓然为人;反之,就会汲汲于名利,计较于得失,随势而俯仰,视风向而转移,俗态媚骨,丑行毕现。这种人,往往自视高明,自以为得计,听不进奉劝,改不了秉性,所以诗人说这种“俗士不可医”——医之无效。
以上为第一段。这一段的特点是:出语精警,议论精辟,发人深省。
文似看山不喜平。上面全是诗人议论,虽出语不凡,但若直由诗人议论下去,便有平直之嫌,说教之讥。因而下段重开波澜,另转新意。由那种“不可医”的“俗士”站出来作自我表演,这就是修辞学中的“示现”之法:“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这个“旁人”,就是前面提到的那种“俗士”。他听了诗人的议论,大不以为然;他虽然认为“不可使居无竹”是十足的迂阔之论,腐儒之见,但在口头上却将此论说成“似高、似痴”,从这模棱两可的语气里,显示了这种人世故、圆滑的特点;他绝不肯在论辩中作决绝之语而树敌。
下面是诗人对俗士的调侃和反诘:“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诗意谓:又想种竹而得清高之名,又要面竹而大嚼甘味,人间何处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等美事。名节高的人难得厚富,厚富的人难得名高;做官的人无暇学仙,得道的人无暇做官;食肉的人无高节,高节的人不食肉;两种好处都不能兼得,多种好处就更不能兼得了。
这首诗以五言为主,以议论为主。但由于适当采用了散文化的句式(如“不可使居无竹”、“若对此君仍大嚼”等)以及赋的某些表现手法(如以对白方式发议论等),因而能于议论中见风采,议论中有波澜,议论中寓形象。苏轼极善于借题发挥,有丰富的联想力,能于平凡的题目中别出新意,吐语不凡,此诗即是一例。[1]
[3]www.gyjslw.com
11.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算是向往静处吗
这首诗是借题“於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
於潜僧绿筠轩
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作品鉴赏
这首诗是借题“於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诗以议论为主,但写得很有风采。
据《晋书·王徽之传》记载,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为人高雅,生性喜竹。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马上令人种竹。有人问其原故,他不予正面解释,“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这“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便是借此典而颂于潜僧。因为典故中有着那样一位风采卓异的形象,诗入又用了“可”、“不可”这样的选择而肯定的语气,一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便立刻跃然纸上。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是对“不可使居无竹”的进一步发挥。它富哲理,有情韵,写出了物质与精神、美德与美食在比较中的价值;食无甘味,充其量不过是“令人瘦”而已;人无松竹之节,无雅尚之好,那就会“令人俗”。这既是对于潜僧风节的赞颂之语,也是对缺乏风节之辈的示警。接着用“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申足此意,就更鞭辟入里。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会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不畏强暴,直道而行,卓然为人;反之,就会汲汲于名利,计较于得失,随势而俯仰,视风向而转移,俗态媚骨,丑行毕现。这种人,往往自视高明,自以为得计,听不进奉劝,改不了秉性,所以诗人说这种“俗士不可医”——医之无效。
以上为第一段。这一段的特点是:出语精警,议论精辟,发人深省。
文似看山不喜平。上面全是诗人议论,虽出语不凡,但若直由诗人议论下去,便有平直之嫌,说教之讥。因而下段重开波澜,另转新意。由那种“不可医”的“俗士”站出来作自我表演,这就是修辞学中的“示现”之法:“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这个“旁人”,就是前面提到的那种“俗士”。他听了诗人的议论,大不以为然;他虽然认为“不可使居无竹”是十足的迂阔之论,腐儒之见,但在口头上却将此论说成“似高、似痴”,从这模棱两可的语气里,显示了这种人世故、圆滑的特点;他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12. 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句话出自苏轼诗
于潜僧绿筠轩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全诗大意为,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原因是人瘦还可变肥,人俗就难以医治了。旁人若果对此不解,笑问此言:’似高还似痴?’那么请问,如果面对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获甘味之乐,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两句这既是对于潜僧风节的赞颂之语,也是对缺乏风节之辈的示警。此诗借题’於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
扩展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内容来自www.gyjslw.com
13.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疲,无竹使人俗.的意思
意思是: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
拓展资料:
於潜僧绿筠轩
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译文:
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原因是人瘦还可变肥,人俗就难以医治了。旁人若果对此不解,笑问此言:’似高还似痴?’那么请问,如果面对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获甘味之乐,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洵之子。嘉佑进士。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www.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