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其死」的成语故事
“不得其死”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生病,他的学生们前去看望他。孔子仔细地看着他们,他认为闵子骞性格外和内刚,冉有和子贡和顺不足、刚直有余,他们均能自保,唯独子路刚直不阿,日后不能善终,就深情地叮嘱他以后遇事要冷静,千万不能鲁莽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什么意思?
翻译:像仲由这样,只怕会不得善终啊!
原文: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白话译文:
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一派和悦而温顺的样子;子路是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是温和快乐的样子。孔子高兴了。但孔子又说:“像仲由这样,只怕不得好死吧!”
鲁国翻修长府的国库。闵子骞道:“照老样子下去,怎么样?何必改建呢?”孔子道:“这个人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就说到要害上。”
孔子说:“仲由弹瑟,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孔子的学生们因此都不尊敬子路。孔子便说:“仲由嘛,他在学习上已经达到升堂的程度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此文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先进第十一》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东汉永平元年(58年)徐防上书云“发明章句,始于子夏”,是汉人于七十子重子夏,故以《毛诗》直承子夏。
清代学者崔述则对《论语》的成书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存在差异,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变文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
《先进篇第十一》的第五章和第十三章:“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孔子称学生从来直呼其名,独独这里对闵损称字,不能不启人疑窦。
有人说,这是“孔子述时人之言”,从上下文意来看,这一解释不可凭信,崔述在《论语余说》中加以驳斥是正确的。
这一章可能就是闵损的学生所追记的,因而有这一不经意的失实,至于《闵子侍侧》一章,不但闵子骞称“子”,而且列在子路、冉有、子贡三人之前,都是难以理解的,以年龄而论,子路最长;以仕宦而论,闵子更赶不上这三人。
他凭什么能在这一段记载上居于首位而且得着“子”的尊称呢?合理的推论是,这也是闵子骞的学生把平日闻于老师之言追记下来而成的。《论语》一书有孔子弟子的笔墨,也有孔子再传弟子的笔墨,那么,著作年代便有先后了。
这一点,从词义的运用上也适当地反映了出来,譬如“夫子”一词,在较早的年代一般指第三者,相当于“他老人家”,直到战国,才普遍用为第二人称的表敬代词,相当于“你老人家”。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其行事。摘自gyjslw.com
古文翻译
一天,尚不年迈的孔子带着他的学生子路出游到深山老林去避暑。春秋时夏天的天气并不比现在凉爽。孔子上了山已是汗流浃背,跟在身后的子路也敞开衣衫任腥热的山风把胸毛吹得东倒西歪。孔子在一块大石上坐下之后说口渴死了,让子路去寻些水来喝。 子路打开随身的包袱取出石臼走到一条小溪的上游,小溪喷珠吐玉,泉水清凌如碧。子路在用石臼舀水当儿,一抬头忽然看见他面前的草丛里黄灿灿的鲜花开得正盛,定睛再看时那根本不是一簇艳丽的鲜花,而是斑斓炫目的猛虎摘自gyjslw.com
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才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的翻译
以前山中的树木,那些(奇形怪状)不能当做木材而用的,可以一直生长到老死;而现在主人的大雁,因为不能起到应该有的作用而死钓。老死您将怎么办了?貌似出自庄子摘自gyjslw.com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其原话是( )
那一段话的原句如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意思是:人必然有一死,有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有的死比鸿毛还要轻,这是因为死的目的不同。摘自gyjslw.com
历史上的李牧是怎么死的:被追兵杀掉 死不得其所
李牧战功显赫,生平未尝一败仗。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并得到武安君的封号。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不久后将李牧杀害;3个月后赵国即灭亡。李牧——被追兵杀掉,死不得其所或许是因为《史记》是汉朝人写的,所以对于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多名将的记录就显得淡化了。事实上,在春秋战国时代,李牧是一个绝不被忽视的人物。战国时代他是赵国对秦作战最具战功的将军,廉颇赵奢皆不及他。李牧的赫赫功业是对匈奴的战绩上,此前的赵国一直受匈奴威胁。赵军屡败于匈奴,以至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知耻而后勇。赵军从装备和作战方式上高度学习匈奴,建立了让六国震惊的骑兵部队。但骑射终非汉人所长。任赵国骑兵如何在中原纵横驰骋,对匈奴战争依然是屡战屡败。毕竟,以骑兵对抗匈奴,对于当时骑兵战法还相对幼稚的汉人来说,无疑是以己之短击彼之长。这种情况直到李牧戍守长城后才得以改变。本来李牧被发配北疆,是赵王中了秦国反间计的结果。但感谢秦国的反间计,因为李牧的到来,从此中国有了农业民族战胜游牧民族的第一个成功战例。李牧真正意义上的与匈奴一战只有一次,但仅仅是这一次,就打的匈奴几乎十年不敢南下。此战中李牧将孙子兵法的智慧发挥到及至,先是连败五阵,丢弃牛羊辎重无数,将匈奴主力从他们擅长的草原引诱到汉人所擅长的长城外围来进行决战,并以示弱于敌的手段麻痹对手。接着火速出击,深夜集合人马,夜匈奴大营,把那些在马上纵横的匈奴骑士在睡梦中杀死。同时重装战车包围匈奴营地出口,以密如蝗虫的箭矢射杀匈奴逃亡者。此战打的匈奴主力几乎全军覆没,几年难以恢复元气。更重要的是,此战是汉族军队步骑车兵协同作战的经典战例,为日后汉政与匈奴作战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可惜李牧下场不大好。事先已经知道赵王要杀他,单骑出逃,结果逃到半路居然被赵王派来的追兵追上并杀掉,死不得其所。如果李牧逃掉,肯定不甘心隐姓埋名,不知道哪一个国家会受益呢。事先已经知道赵王要杀他,单骑出逃,结果逃到半路居然被赵王派来的追兵追上并杀掉。摘自gyjslw.com
…不…其成语有哪些
暂时没有以其结尾的成语,只有这个:狗彘不食其关于 不。。其。。的成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知其可 不安其室 不得其死 不得其所 不乏其人 不改其乐 不计其数 不堪其忧 不胜其烦 不胜其苦 不胜其任 不厌其烦 不厌其繁 不厌其详 兵在其颈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知其详摘自gyjslw.com
人们都说坏人不得好死,真有这种因果报应吗
一、一定报,但不一定是现世。
二、都说人在做,天在看,可事实就是老实人吃亏,坏人活的很滋润.
看看周围哪些人,
单位里老实人永远是工作辛苦,工资很低; 有些人靠手段爬了上去,工资翻倍,还整天逛来逛去.更客气的是,还经常挑下的错,指手画脚.
生活中,贪官污吏几千万几亿的大手贿赂,最后移民出国逍遥;老百姓就拿个死工资,处处受人气
这是怎么回事?佛经怎么来解释 呢?
呵呵----------其实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读来就可以让大家解惑了
《杂譬喻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一位国王是虔诚的信佛人。有一天,一个以杀羊为业的屠夫要见国王,请国王答应他一个要求。
屠夫说,您每逢节日需要杀羊时,请您全部赐给我包办。
国王说,杀生的事,很少有人乐意替别人做,为什么你那么喜欢?
屠夫答道,我上一辈子曾经是个穷人,幸好靠杀羊得以度日;又因杀羊之故,死后升到’四天王天’,享受天福;我在天上寿终以后,又转生为人,还是杀羊,死后又升到天上;就这样六世,出生为人都干的是屠羊,使我每次死后都升到天上,享受天上无量的快乐;我前后往返天上和人间已有六回,亲身经历了杀羊有这么大的好处,因此向国王提出这个请求。
国王疑惑不解,便去向释迦牟尼佛请教。
释迦牟尼佛回答说,那位屠夫所说的情形,全都真实,并非说谎;屠夫在过去世曾遇到一位佛,他很恭敬、很心的瞻仰佛庄严的容貌,善心随生,积下许多功德;由于这些功德,使他得以六回升天享福,然后出生为人,又有宿命通功能;因为他敬佛有功德,造作于前,福报先成熟,才能六次往返天上、人间;他有关杀生的罪孽,应受恶报,这是肯定的,也是必然,但这方面的机缘尚未成熟,所以现在他还没有受恶报;等他此生命终,福报享尽以后,他将堕落到地狱,接受屠羊的罪报;地狱的罪报受完以后,接着再无数次的出生为羊,一一偿还命债;这位屠夫,宿命通的能力很浅,只知道过去世中,六世杀羊升天的事,再早些第七世的事,他便无法得知,他于是误认为屠羊是使他升天享福的原因。
国王听了释迦牟尼佛的解释,立即恍然大悟。他继续坚持修行,坚信善恶有报。
有人说,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为什么恶人没有恶报?善恶有报是肯定的,但各有不同的原因与表现,特别是时限,绝非常人所能预料。
---------------所以,大家还是应该坚定不移的多多行善,多多放生,学佛精进而努力,对佛坚定信心绝不动摇,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摘自gyjslw.com
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才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的翻译
以前山中的树木,那些(奇形怪状)不能当做木材而用的,可以一直生长到老死;而现在主人的大雁,因为不能起到应该有的作用而死钓。老死您将怎么办了?貌似出自庄子摘自gyjslw.com
人们都说坏人不得好死,真有这种因果报应吗
一、一定报,但不一定是现世。
二、都说人在做,天在看,可事实就是老实人吃亏,坏人活的很滋润.
看看周围哪些人,
单位里老实人永远是工作辛苦,工资很低; 有些人靠手段爬了上去,工资翻倍,还整天逛来逛去.更客气的是,还经常挑下的错,指手画脚.
生活中,贪官污吏几千万几亿的大手贿赂,最后移民出国逍遥;老百姓就拿个死工资,处处受人气
这是怎么回事?佛经怎么来解释 呢?
呵呵----------其实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读来就可以让大家解惑了
《杂譬喻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一位国王是虔诚的信佛人。有一天,一个以杀羊为业的屠夫要见国王,请国王答应他一个要求。
屠夫说,您每逢节日需要杀羊时,请您全部赐给我包办。
国王说,杀生的事,很少有人乐意替别人做,为什么你那么喜欢?
屠夫答道,我上一辈子曾经是个穷人,幸好靠杀羊得以度日;又因杀羊之故,死后升到’四天王天’,享受天福;我在天上寿终以后,又转生为人,还是杀羊,死后又升到天上;就这样六世,出生为人都干的是屠羊,使我每次死后都升到天上,享受天上无量的快乐;我前后往返天上和人间已有六回,亲身经历了杀羊有这么大的好处,因此向国王提出这个请求。
国王疑惑不解,便去向释迦牟尼佛请教。
释迦牟尼佛回答说,那位屠夫所说的情形,全都真实,并非说谎;屠夫在过去世曾遇到一位佛,他很恭敬、很心的瞻仰佛庄严的容貌,善心随生,积下许多功德;由于这些功德,使他得以六回升天享福,然后出生为人,又有宿命通功能;因为他敬佛有功德,造作于前,福报先成熟,才能六次往返天上、人间;他有关杀生的罪孽,应受恶报,这是肯定的,也是必然,但这方面的机缘尚未成熟,所以现在他还没有受恶报;等他此生命终,福报享尽以后,他将堕落到地狱,接受屠羊的罪报;地狱的罪报受完以后,接着再无数次的出生为羊,一一偿还命债;这位屠夫,宿命通的能力很浅,只知道过去世中,六世杀羊升天的事,再早些第七世的事,他便无法得知,他于是误认为屠羊是使他升天享福的原因。
国王听了释迦牟尼佛的解释,立即恍然大悟。他继续坚持修行,坚信善恶有报。
有人说,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为什么恶人没有恶报?善恶有报是肯定的,但各有不同的原因与表现,特别是时限,绝非常人所能预料。
---------------所以,大家还是应该坚定不移的多多行善,多多放生,学佛精进而努力,对佛坚定信心绝不动摇,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摘自gyjslw.com
成语“不得其死”扩展:
成语用法:不得其死作谓语、定语;表示对别人的诅咒。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解释:得:取得,获得。指人不得善终
成语注音:ㄅㄨˋ ㄉㄜˊ ㄑ一ˊ ㄙˇ
造句:孙犁《小说杂谈》:“必以主人翁不得其死为收场,以示恶有恶报。”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简拼:BDQS
成语读音:bù dé qí sǐ
英文翻译:come to a bad end
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
反义词:寿终正寝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摘自gyjslw.com
近义词:不得好死、不得善终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