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临危授命」相似的成语故事

2023年04月20日成语故事55

“临危授命”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政权被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家控制,鲁定公成为一个傀儡,他听说孔子开坛讲学,主张“君臣纲常”,连夜召见孔子。孔子见是临危授命,就分析了鲁国的内忧外患,建议他外联齐国,内部重振君威,制定了一系列措施


临危受命 同义词
砥柱中流——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同“中流砥柱”。独撑危局——面对危难的处境独力撑持。一力担当——尽全力承担责任。一柱擎天——比喻人能担当天下重任。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我表姐夫结婚临危授命让我当伴郎,第一次没有经验其他的都不怕就是怕闹洞房的时候怎么活跃气氛呀?
现在一般没有人闹洞房了 就算闹也不需要伴郎来活跃气氛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临危授命什么意思
临危授命是成语,是指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生命。成语出处:《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易混成语: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临危受命的成语
词目:临危受命
出处:出自《论语》临危受命,力挽狂澜于既倒。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事例:~于先,哪儿能临阵脱逃于后? 夏衍《心防》第三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故事: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他只知享乐,不理朝政。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出征前夕给阿斗写《前出师表》说自己临危受命(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为了匡复汉室大业,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易混成语:
临危授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生命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临危受命和临危授命的区别
指代不同、出处不同、语法不同
一、指代不同
1、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2、临危授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生命。
二、出处不同
1、临危受命: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白话释义: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
2、临危授命:先秦·孔子《论语·宪问》:“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白话释义:先秦·孔子《论语·宪问》:“遇到危难愿意献出生命,长时间处于困顿之境而不忘平生所立的誓言,也可以称作完人了。”
三、语法不同
1、临危受命:连动式;作谓语、宾语。
2、临危授命:连动式;作谓语。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临危受命的成语
词目:临危受命
出处:出自《论语》临危受命,力挽狂澜于既倒。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事例:~于先,哪儿能临阵脱逃于后? 夏衍《心防》第三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故事: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他只知享乐,不理朝政。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出征前夕给阿斗写《前出师表》说自己临危受命(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为了匡复汉室大业,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易混成语:
临危授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生命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临危受命 同义词
砥柱中流——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同“中流砥柱”。独撑危局——面对危难的处境独力撑持。一力担当——尽全力承担责任。一柱擎天——比喻人能担当天下重任。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临危受命”下一句
临危受命,力挽狂澜于既倒。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什么?
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意思是: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
原文: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蜀汉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
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出师表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临危受命”下一句
临危受命,力挽狂澜于既倒。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尹奉吉的临危受命
壮士临危受命 誓死抗日救国
1910年8月22日,日本正式吞并了朝鲜。首任总督、陆军大将寺内正毅上任伊始便公开叫嚣:“朝鲜人顺我者生,逆我者亡。”但朝鲜人民并未屈从于倭寇的淫威,从亡国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反抗便从未停止。
1919年3月1日,以具有独立倾向的韩国废帝高宗李熙被日军毒毙为契机,朝鲜人民压抑已久的民族仇恨强烈地爆发出来,超过200万的朝鲜民众参与了这场争取民族独立、自由的神圣斗争。这就是朝鲜历史上著名的“三·一”独立运动。
日本统治者对此进行了血腥的镇压。据不完全统计,在“三·一”独立运动中,前后共有两万多人伤亡,5万多人被捕,数以十万计的韩国志士流亡海外,其中大部分聚集在中国。这些志士继续以各种方式从事着反日复国的斗争。在“三·一”独立运动的基础上,先后在海参崴、中国的上海及韩国境内,出现过6个临时政府。
1919年7月17日,韩国临时议政院举行第五届会议,确定上海为合并后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驻在地。
从1919年至1945年的27年中,韩国临时政府辗转迁徙于中国各地,先后在上海、杭州、长沙、广州、柳州、綦江落脚。从1940年9月起,韩国临时政府终于把家安在了中国的陪都重庆,直至1945年11月朝鲜半岛光复之后。
特别行动构想提出后,王亚樵提议请流亡在上海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派人去完成这一重任。王亚樵命其弟述樵在静安寺路沧州饭店密约流亡在沪的韩国革命党人、韩国临时政府内务总长安昌浩先生联合行动。
安昌浩是“流亡上海的临时政府的要人、韩国独立运动的元老”,他“把一生完全献给了独立运动的清白的有良心的爱国志士”。他在辞别祖国时创作的《去国歌》在朝鲜青年学生中广为传唱,“因为亡命国外的人们爱唱这支歌,曾有一时被称为《亡命者之歌》。”20世纪20年代他在上海领导朝鲜侨民“兴士团”的活动。1927年2月曾经到吉林为朝鲜侨民作了题为《朝鲜民族运动的未来》的演讲,“每句话里都充满了爱国热情。”为此,安昌浩被奉系军阀逮捕,关了二十多天后获释,回到上海。1929年3月1日,安昌浩、金九等人在上海组建了韩国独立党。1931年10月22日,时任韩国旅沪侨民联合会长兼韩国临时政府国务总理的安昌浩在上海金陵酒家招待新闻记者,指出“孙总理曾言,韩国独立,就是断绝日本侵华之桥梁,故为中国存亡之关系云,希望诸君深体此言云云。”
安昌浩接受了建议,并特地约见了金九先生。
金九又名金天山,1876年生,于朝鲜黄海道海州邑,年幼时聪颖好学,极有正义感,是朝鲜抗日独立运动史上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18岁时,加入了东学党并身任先锋官,率兵“斥洋斥倭”,反抗贪官。1896年2月,金九在安岳鸱河浦赤手空拳击杀了日军中尉、特务土田让亮,并痛饮了倭寇鲜血。金九留言:“为报国母仇,特杀倭贼。”据他自称,“21岁时开始余之冒险事业。是年,我韩在事实上虽为独立国,然日已蹂躏汉城,入宫残害我后,于是全国震动,余即密图复仇。余尾随残贼土田大尉至韩国黄海之安岳,徒手杀之。1909年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以及1911年寺内总督被刺案发后均遭株连逮捕,后因几次大赦,但始终没有暴露真实姓名的金九,于1916年获释。1919年“三·一”运动后他流亡到了上海,继续“与日本奋斗”。 1932年5月10日韩国临时政府办公厅搬迁到马浪路普康里4号后,为了打破无所作为的沉寂状态,决定由临时政府财务长金九负责组织和指导特务队,并将临时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作为特务队的活动经费。金九特务队成立后首次重大行动就是1932年1月8日李奉昌义士在日本东京樱田门前暗杀日本天皇事件。当时,裕仁在参加日本陆军阅兵式之后,车队在卫队的严密保护下缓缓驶向东京樱田门。当裕仁的黑色轿车开到李奉昌前面时,跪伏在臣民堆中的他突然跃起,将一枚手榴弹向裕仁座车投去,但被炸倒的是其后的一辆马车。李奉昌毫不迟疑,接着投出了第二枚手榴弹,可惜,这枚准确击中裕仁汽车的手榴弹竟是颗哑弹。李奉昌后来被奉为义士,受到了全体朝鲜人民的敬重和爱戴。案发次日上海《申报》就发表《韩国志士阻击日皇未成》的通讯,详尽报道了事件的经过。1月12日《申报》还特意刊载了《韩志士李奉昌略历》,介绍了李奉昌的一生,赞扬李奉昌常怀“复国之感情”,“常发国破家亡之叹”,并透露李奉昌到沪后,在虹口地区与韩独立党领袖往来,受其知遇。李奉昌义士的行动失败后,金九等人为了躲避日方的逮捕,先后躲到西门路和环龙路附近,“把恐怖行动作为独立运动的基本方针”。
金九先生在接受了破坏“祝捷大会”特别行动,这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之后,便开始紧张的筹备。他吸取李奉昌刺杀裕仁因哑弹未遂的教训,在制造炸弹方面下了大气力。
他通过韩侨王雄与上海兵工厂厂长宋式取得联系,向其订购如日本人携带的水壶和饭盒型的炸弹。
为保险起见,金九门到设在江南造船厂里的分兵工厂去了一趟。一位技师为金九演示了水壶与饭盒型炸弹的性能。技师等人在院子里挖了个大坑,四周衬上铁板,然后将炸弹置于其中。技师在数十米外拉动引线,“轰”地一声,被炸碎的铁片四处飞溅,场面十分壮观。技师告诉金九,这样的试验要连续做二十几次,不能出现一次失败,才能进行最后安装。相对来说,物色合适的人选非常困难,因为这个人不仅要胆大心细、意志坚强,更重要的是,在戒备森严的虹口公园里投掷炸弹,生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若没有对日寇的深仇大恨和对光复祖国的坚强信心,是根本不能做出这种舍生取义的壮举的。
就在这时,一个名叫尹奉吉的韩侨被纳入了金九先生的视野。
尹奉吉,朝鲜忠清南道礼山人。1908年出生于朝鲜忠清南道礼山郡德山梁里。尹奉吉“幼而聪颖,有神童之称。”3岁时,日本强迫朝鲜李王朝签署了《日韩合并条约》,朝鲜沦为殖民地。“稍长,目击事变,性情日趋激烈,时刻不忘奋斗。”尹奉吉11岁时,亲身经历了“三一”独立运动。15岁那年,他已饱读诗书,显示出超众的汉学才能。此后尹奉吉自学日文,日语后来成为尹奉吉反抗日本侵略者斗争的一门锐利武器。
17岁的尹奉吉在家乡开办乡学。在办乡学的过程中,他了解到有大批朝鲜志士仁人在海外开展反日独立运动。“年十七,设一夜校。教授贫苦农家子弟,如是者五年。嗣见日人对韩经济与政治之压迫日甚,将驱韩民于破产与死难,乃决意为国报仇,弃家外出”。尹奉吉决定投奔远在中国上海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直接参加到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中。
1930年2月,22岁的尹奉吉不辞而别,尹奉吉一路辗转漂泊,先后在东北、青岛等地落脚。1931年“八月首途来沪,初入某工厂,以愤待遇之不平,而去职。旋服务于虹口小菜场某菜蔬店,静候良机”。
当金九先生把将在日军祝捷大会上制造爆炸的计划告知尹奉吉时,他欣然从命。
1932年4月26日,尹奉吉正式加入韩人爱国团,并在韩国国旗下他胸佩韩人爱国团照了像,只见他目光炯炯,神态坚毅,左手握住一枚手榴弹,右手持一支手枪,胸前挂着韩人爱国团宣誓文。誓言写道:“余谨宣誓,为韩人爱国团团员,诛戮刻正侵犯中国之仇人军事领袖,以期还我祖国之独立与自由。”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成语“临危授命”扩展: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英文翻译:give up one's life at the critical moment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用法:临危授命连动式;作谓语;含褒义。
近义词:临危致命
成语简拼:LWSM
成语注音:ㄌ一ㄣˊ ㄨㄟ ㄕㄡˋ ㄇ一ㄥˋ
繁体成语:臨危授命
成语解释:面对危急时勇于献出生命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造句:欧阳山《三家巷》:“在他们临危授命的时候,一定是心胸开朗,了无牵挂的。”
成语读音:lín wēi shòu mìng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41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