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知肉味”的成语故事
“不知肉味”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到齐国游学,他到郊外散步,他听到一阵悦耳的音乐,就循声走去,看见一个老人在树林里演奏《韶》乐,悠扬的乐声把孔子心中烦闷驱逐得一干二净。以后的几个月孔子一直陶醉在这音乐中,不知道吃肉的味道让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是那首歌?
《韶》《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相传《韶》是大舜所作,而大舜在儒家之中具有圣人的地位,孔子对于圣人的遗音自然是会忘我地去聆听欣赏的,他认为《韶》已经达到了儒家思想所要求的尽善尽美的境界。
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三月不知肉味语出什么地方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翻译: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是怎么回事
释义 谓在三个月内,吃肉都不知味道。形容心一意,全神贯注,别的事都不放在心上。 出处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朱熹集注:“盖心一于是,而不及乎他也。” 今译 今亦用以形容清贫,谓三个月没有吃过肉。 孔子听韶乐,喜爱之极,说:“三月不知肉味!”也是一句夸张的话。肉对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孔子收学费,收的就是肉干(束修)。但他听了美妙无比的韶乐之后,整个身体,很长一段时间都被韶乐所带来的愉悦和回味所占据萦绕,他可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浮想联翩;也可能就是发呆,什么想不起来,但身心是舒坦的、宁静的、甜美的,感到极大的安慰和平衡,所以,他感慨道:“三月不知肉味!”——孔夫子,真赤子之心也! 编辑本段成语故事 周敬王的大夫苌弘正在自家厅堂里接待客人。说是厅堂,其实很简陋,四堵土墙顶着一个宽大的茅草棚,地上铺满竹席,席上摆放着几张粗朴的矮脚长方木桌。这位来客不是别人,是鲁国大夫孔子。孔子精通诗、书、礼、易,也颇为擅长音乐,但还没达到精通的程度。他听说周天子的大夫苌弘,知天文,识气象,通历法,尤其精通音律,于是借着代表鲁君朝觐天子之机,门来苌弘家拜访。 看样子,寒暄已毕,二人对面席地而坐,各自面前的桌案上放着一杯热茶,冒着盈盈的水气。主客都三十五六岁,只是苌弘体貌清峻,几缕黑须垂挂胸前;孔子却微微发胖,一部茂密的落腮胡子。谈话逐渐转入正体,孔子双手抱拳欠身一拱,谦恭地说:“苌大夫博学多才,孔丘孤陋愚顿,须请教者甚多,然不便过多打扰,今天只就一事,请先生指点迷津。”苌弘略一摆手,笑道:“孔大夫声名远播,只是相见恨晚,今既光临蔽舍,正好向先生求教。若有疑难不决之处,咱们共同研讨吧。”孔子说:“丘,喜爱音乐,却半通不通。韶乐和武乐都很高雅,都流行于诸侯国的宫廷之间,二者的区别在哪里呢?”苌弘缓缓地说:“据弘愚见,韶乐,乃虞舜太平和谐之乐,曲调优雅宏盛;武乐,乃武王伐纣一统天下之乐,音韵壮阔豪放。就音乐形式来看,二者虽风格不同,都是同样美好的。”孔子进一步问:“那么,二者在内容上有什么差别吗?”苌弘回答说:“从内容上看,韶乐侧重于安泰祥和,礼仪教化;武乐侧重于大乱大治,述功正名,这就是二者内容上的根本区别。”孔子恍然大悟地说:“如此看来,武乐,尽美而不尽善;韶乐则尽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三月不知肉味这句话一般用来形容什么?
是来形容音乐的,出自孔子
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孔子是因为什么三天不知肉味
据《论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在齐国,听到舜的音乐“韶” ,三月不知肉味,是不是孔子神经了,三个月不知道肉放在哪里,找不到肉吃,以致不知道肉的味道。不是的,而是说孔子他听到舜的这首音乐以后,他的思想就定在无邪这个境界,他在这个境界定了多久呢?三个月。在三个月,夫子全部沉浸在这首音乐的境界当中!所以当时的齐国人都非常敬佩孔子,有如此之高的音乐修养
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不知肉味拼音
不知肉味_成语解释【拼音】:bù zhī ròu wèi【释义】: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心学习,吃东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难,无肉可吃。【出处】:《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三月不知肉味”一般形容什么
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矣的意思
余音绕梁:形容歌声高亢、悦耳, 使人经久不忘。 三月不知肉味:形容音乐极端美好,有长时间使人忘记一切的魅力。余音绕梁和三月不知肉味不是出自同一篇文章.①.余音绕梁:《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①齐,匮②粮,过雍门③,鬻歌④乞食⑪.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⑤以其人弗去⑥.过逆旅⑦,逆旅主人辱之.韩娥因曼声⑧哀哭,十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⑨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⑩老幼喜跃汴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也.②.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朱熹集注:“盖心一于是,而不及乎他也.”
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三月不知肉味是形容什么的
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述而》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昧,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在齐国听《韶》乐,三个月吃肉都不知道肉的美味,并说:“想不到创作的音乐竞达到这么高的水平。”《韶》乐,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孔子认为,《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尽善尽美。相传歌颂周武王的乐舞为《武》乐。孔子认为,《武》乐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尽美不尽善。美指形式美,善指内容善。《韶》乐形式美、内容善,因此孔子听它入了迷,都忘了肉的味道。听音乐是精神享受,吃肉是物质享受,孔子听音乐而忘了肉味,
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成语“不知肉味”扩展: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
造句:清·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小人已三月不知肉味矣。”
成语注音:ㄅㄨˋ ㄓ ㄖㄡˋ ㄨㄟˋ
成语出处:春秋 孔子《论语 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成语简拼:BZRW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解释: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专心学习,吃东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难,无肉可吃。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反义词:食前方丈、日食万钱
成语用法:不知肉味作谓语、定语;指生活贫困。
成语读音:bù zhī ròu wèi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