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前倒”的成语「前徒倒戈」
成语“前徒倒戈”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qián tú dǎo gē成语简拼:QTDG
成语注音:ㄑ一ㄢˊ ㄊㄨˊ ㄉㄠˇ ㄍㄜ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反戈一击
成语出处:《尚书·武成》:“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来自gyjslw.com
成语解释:前面的部队投降敌方,反过来打自己人。
成语用法:前徒倒戈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造句:郭沫若《屈原研究》:“当兵的结果,故惹起‘前徒倒戈’的悲剧,便是俘虏兵掉头,或奴隶叛变。”
成语“前徒倒戈”的扩展资料
1. 倒戈是什么意思意思:军队投降敌人,反过来打自己人。
早在核弹之前统帅们就把“不战而屈人之兵”视为至高境界。敌方临阵倒戈因此成为梦寐以求的好事。中国最早的记录似乎出于牧野之战。周武王兵临朝歌,两军未交,纣王的乌合之众就掉转戈头,“为王前驱”。倒戈一词就从这时出壳了。
拓展资料:
1. 放下武器。指投降敌方。
唐 鱼玄机 《浣纱庙》诗:“一双笑靥纔回面,十万精兵尽倒戈。”《三国演义》第六二回:“却说 玄德 立起免死旗,但 川 兵倒戈卸甲者,并不许杀害。” 茅盾 《子夜》二:“ 日本 报上还说某人已经和北方默契,就要倒戈!”
2. 掉转武器向己方攻击。
《书·武成》:“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3. 倒拖武器。指军队败逃。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劲锐望尘而冰泮,征人倒戈而奔忙。”《三国演义》第一回:“众贼见 程远志 被斩,皆倒戈而走。” 清 黄遵宪 《过安南西贡有感》诗之三:“不信王师倒戈退,翻将化外弃南天。”
4. 把戈倒着安放,表示不再用兵。
《吕氏春秋·原乱》:“ 武王 以武得之,以文持之,倒戈弛弓,示天下不用兵,所以守之也。”参见“ 倒置干戈 ”。
5. 倒持武器。
《南史·胡藩传》:“ 藩 谓 企生 曰:‘倒戈授人,必至大祸,不早去,后悔无及。’”参见“ 倒持泰阿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倒戈来自gyjslw.com
2. 前徒反戈的典故是什么?
成语 前徒倒戈 (同 前徒反戈) 发音 qián tú dǎo gē 解释 前面的部队投降敌方,反过来打自己人。 出处《尚书·武成》:“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事例 甲子昧爽会牧野,~反回旋。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一回
来自gyjslw.com
3. 前徒倒戈的读音
1、前徒倒戈的读音:【qián tú dǎo gē】。2、前徒倒戈的释义:前面的部队投降敌方,反过来打自己人。
来自gyjslw.com
4. 阵前倒戈的典故
商朝末年,国家日渐衰落。当时的统治者纣王是个荒淫残暴的人,他好喝酒吃肉,于是命人在王宫中建造“酒池肉林”,让他享乐不尽。纣王贪恋美色,对宠妃妲己言听计从,做了许多伤天害理的事情。
叔叔比干看不过眼,多次进宫劝谏,没想到竟被丧心病狂的商纣王掏了心。这件事闹得尽人皆知,人心涣散,商王朝的气数也随之走到尽头。
听到这个消息后的周武王,已迫不及待,决定出师伐纣。武王的这一举动得到许多方国、部落的响应,他们纷纷追随武王。而此时纣王还在和他的姬妾饮酒作乐,在得知武王出师的消息后,纣王慌忙地组织大军应战。
但当时商王朝的主要军事力量还在东南地区抵抗外敌,分身乏术,情急之下,纣王只好下令把大批奴隶和俘虏编入卫队,以抗击武王的大军。
甲子日清晨,轰轰烈烈的“牧野之战”拉开了序幕。周武王势在必行的决心,影响着每一个士兵。将士们情绪高涨,勇猛地向敌人发起进攻。而纣王组建的70万大军虽然在人数上占有优势,但大部分是临时拿来凑数的奴隶和俘虏,这些人对纣王的统治早已深恶痛绝。
两军交锋时,商军中的奴隶纷纷调转戈矛,直指纣王。纣王眼看大势已去,便逃回朝歌,在鹿台引火自焚,结束了商朝长达500多年的统治,这就是著名的历史事件——“武王伐纣”。
扩展资料
对武王伐纣胜利的原因有很多说法,有说是因为周武王讨伐商朝时有精密的讨伐策略,有说归功于以周部落为主的强大联盟军,也有说武王伐纣胜利的原因是因为得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
但究其最主要的原因商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呈现白炽化,民心涣散,商朝的将士无心恋战,倒戈相向。周武王、姜尚等人遂把握这一有利战机,乘虚蹈隙,大举伐纣,经过牧野之战,一战而胜,结束了商王朝的统治。
武王伐纣同时是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的一个政治伦理的难题,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说:“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意思是用暴力来取代暴力,却不知这种做法的错误。)
如果最高统治者残暴无道,下面的人可不可以用武力推翻他?如果不推翻,他会继续实行暴政;但如果要去推翻一个暴君,也会伤害许多人,还不一定能成功。
或者说,这里有一个“度”:过了某个限度也来自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