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朝()”的成语「暮四朝三」

2023年04月25日成语大全39

成语“暮四朝三”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mù sì cháo sān
成语简拼:MSCS
成语注音:ㄇㄨˋ ㄙˋ ㄔㄠˊ ㄙㄢ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朝三暮四、朝四暮三
成语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内容来自gyjslw.com
成语解释:①《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原指说法、做法有所变换而实质不变。②比喻反复无常。
成语用法:暮四朝三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反复无常的人。
成语造句:婚姻簿中应细览,俺姐姐只解清谈,陪不得寻常俗物胡淫滥,使不得暮四朝三。明·孙仁孺《东郭记·媒妁之言》
英文翻译:chop and change <play fast and loose>

成语“暮四朝三”的扩展资料

1. 文言文朝三暮四的全文翻译
翻译:
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猴子,他能理解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也能够了解宋公的心思。那人减少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
然而过了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猴子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们不听从自己,就先瞒哄猕猴们:“(我)给你们橡粟,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一听,都站了起来,十分恼怒。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给你们橡粟,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够吗?”猴子们听后都服服帖帖了。     
《朝三暮四》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文出自战国·庄周《庄子·齐物论》,记载了狙公赋芧的故事,意思是实质不变,用改换眉目的方法使人上当。不过现在我们多比喻变卦,反复无常。
《齐物论》是《庄子·内篇》的第二篇。全篇由五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连珠并列组成,故事与故事之间虽然没有表示关联的语句和段落,但内容上却有统一的主题思想贯穿着,而且在概括性和思想深度上逐步加深提高,呈现出一种似连非连、若断若续、前后贯通、首尾呼应的精巧结构。
作者简介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内容来自gyjslw.com
2. 朝三暮四中的朝和暮分别是什么意思?
朝是早上。暮是晚上。
朝三暮四:(古)实质不变,用改换眉目的方法使人上当。
(今)比喻办事反复无常,经常变卦,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扩展资料
【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源于《庄子·齐物论》: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释义:宋国有一个养猴人养了一大群猴,他很喜欢这些猴子。他宁可节衣缩食,都想给猴子们多一些橡子吃。然而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没有足够的橡子给猴子们吃。于是,养猴人对猴子们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
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这样,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愉快的答应了。
因而,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原意就是指实质不变,改换名目(玩弄术)使人上当。但这个成语在运用的过程中意思有了延伸,现在多用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朝三暮四内容来自gyjslw.com
3. 朝三暮四什么意思?
拼音: zhāo sān mù sì
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解释: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典故:春秋时候,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人,非常喜爱猴子。他在家里养了一大群猴儿,时间长了,渐渐能懂得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也能理解主人的想法。他尽量节省家中的用度,买可口的东西喂给这群猴子吃。后来渐渐不支,养不起这么一大群猴子了,于是他便想限制它们的食量。
但又担心猴子们不听从,便骗它们说:’以后每天给你们的食物,早上是三枚栗子,晚上是四枚栗子,怎么样?’猴子们听了很生气,一个个跳了起来,吼叫不止。养猴人便改口说:’那么早上给你们四枚,晚上给你们三枚,行不行?’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顺从地伏在了地上。
近义词:朝秦暮楚、反复无常 
反义词: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内容来自gyjslw.com
4. 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
一、基本解释:玩弄手法欺骗人。
二、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三、出处:战国 庄子《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译文:养猴人来到院子里,说:‘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粟子,晚上给你们四颗栗子。”猴子们非常愤怒。然后他说:‘那么变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们听了都很高兴。养猴人名义和实际都没有亏损,但是猴子却转怒为喜,也就是因为这样。
扩展资料
与朝三暮四比喻意义相近的成语有
一、朝秦暮楚 [ zhāo qín mù chǔ ]
【解释】: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出自】: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译文】:依托生存于四国中间的位置的那些小国家,有时因政治方向倾向于秦国,有时又倾向于楚国。
二、反复无常 [ fǎn fù wú cháng ]
【解释】:无常:变化不定。形容常常变化,一会儿是这样,一会儿又是那样,变动不定。
【出自】:南朝·梁·费昶《行路难》诗:“当年翻复无常定。”
【译文】:当年一会儿是这样,一会儿又是那样,定不下来。内容来自gyjslw.com
5. 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有什么区别?
没有区别。
朝三暮四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zhāo sān mù sì,意思是聪明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办事反复无常,经常变卦。
典故:
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因为养的猕猴太多而家财匮乏,于是养猕猴的人就打算限制猕猴的食物。他对猴子说,早上给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橡子,猴子大怒,直到他说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才欢喜。
这就是“朝三暮四”的故事,意思是实质不变,用改换眉目的方法使人上当。不过现在我们多比喻变卦,反复无常。
扩展资料:
朝三暮四:
【出自】:《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翻译】:狙公(喂猴子的人)给猴子分橡子,说:“早上三颗,晚上四颗,怎么样?”众狙(一群猴子)皆怒,说:“凭什么?凭什么早上三颗,晚上四颗?不高兴。”
于是,狙公就改了,说:“这样吧,早上四颗,晚上三颗,怎么样?”结果,庄子用的词很有意思——“众狙皆悦”。名义和实际都没有亏损而喜怒为用,也就是因为这样的
【示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象现在那样~的。 鲁迅《坟·灯下漫笔》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朝三暮四内容来自gyjslw.com
6. 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释义:原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有个玩猴子的人拿橡实喂猴子,他跟猴子说,早上给每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所有的猴子听了都急了;后来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所有的猴子就都高兴了(见于《庄子·齐物论》)。
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莫(暮)四。’众狙皆怒。”
例句:他总是朝三暮四,没主心骨。
扩展资料
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这个故事本来的寓意是对管理与被管理者两种愚的巧妙讽刺,被嘲讽的后者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贻笑大方’;而看似得意的前者却仅为了解决眼前困境而惯使些‘自欺欺人宜缓兵之下策’也自然终因非长久之计而实则遭怨。现在,被引申为目标不坚定或者感情上不一。
典故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这里的“狙”指的是猴子,“狙公”为耍猴的人。
《列御寇·黄帝篇》也对这则故事进行了详细地扩写,说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因为养的猕猴太多而家财匮乏,于是养猕猴的人就打算限制猕猴的食物。他对猴子说,早上给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橡子,猴子大怒,直到他说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才欢喜。这就是“朝三暮四”的故事,意思是实质不变,用改换眉目的方法使人上当。不过现在我们多比喻变卦,反复无常。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竭尽心力去求“一”,却不知道其本来就是相同的,这就是“朝三”。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在总数上、本质上没有变,都是七个,但顺序不同,对猴子的影响也不一样。
参考资料:朝三暮四-百度百科内容来自gyjslw.com
7. 朝三暮四的寓意是什么?
寓意: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后来人们便用”朝三暮四“来比喻那些反复无常的小人。
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
说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因为养的猕猴太多而家财匮乏,于是养猕猴的人就打算限制猕猴的食物。他对猴子说,早上给三个栗子,晚上给四个栗子,猴子大怒,直到他说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们听后,认为晚上的栗子增加了,都很满意。
扩展资料
引申:
其实,栗子的数量并没有改变,但是猴子们一听到晚上增加了一颗,就觉得占了便宜,所以很高兴。
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有很多的小国。他们为了生存与利益,今天可以依靠这个大国,明天又可以顺从另一个大国。只要有利益,他们并不介意道义上的损失。
这个故事,便是用来讽刺这些国家的国君。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朝三暮四内容来自gyjslw.com
8. 朝三暮四和暮四朝三有什么哲学意义
“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原本是揭露狙公愚弄猴子的骗术,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在这个故事里,因为栗子的总量并没有变化,所以猴子们的行为显得很愚蠢。实际上,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可能得出的结论会大不一样。古人们认为总量是没有变化的,因此觉得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和早上四个晚上三个是完全一样的。其实不然,“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还是有区别的,它们能给猴子带来不同的效用。那么,什么才是效用呢?
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中,“效用”概念的出现无疑是一个突破。物品效用在于满足人的欲望和需求。一切物品能满足人类天生的肉体和精神欲望,才成为有用的东西,才有价值。在经济学中,效用是用来衡量消费者从一组商品和服务之中获得的幸福或者满足的尺度。有了这种衡量尺度,我们就可以在谈论效用的增加或者降低的时候有所参考,因此,我们也可以在解释一种经济行为是否带来好处时有了衡量标准。效用不同于物品本身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产生于物品的性,是客观的;效用是消费者消费某种物品时的主观感受。
效用价值论强调物对人的满足程度,而满足程度完全是主观的感觉,主观价值是客观交换价值的基础。物品的有用性和稀少性都是价值形成不可缺少的因素,都是主观价值的起源。例如在不同地点,人们对馒头的不同主观评价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村子里住着一位穷人和一位富人,有一天村里突然发洪水了,穷人背着家里最贵重的东西——一袋馒头爬上了一棵树,富人背着家里最贵重的东西——一袋金子也爬上了这棵树。洪水没有消退的迹象。第一天,穷人吃了一个馒头,富人什么也没吃,眼睁睁地看着穷人吃。第二天,穷人又吃了一个馒头,富人的肚子已经直打鼓了。到了第三天,富人实在是忍不住了,于是富人对穷人说:“我用一锭金子换你一个馒头。”在这个艰难时期,馒头对人的效用无疑比金子大。
经济学依赖一个基本的前提假定,即人们在作选择的时候倾向于选择在他们看来具有最高价值的那些物品和服务。效用是消费者的主观感觉,取决于消费者对这种物品的喜欢程度。消费者对某种物品越喜欢,这种物品带来的效用就越大,他就越愿意购买,需求就越高。比如有人喜欢抽烟,那么香烟对于他而言效用就很高,但对于一位不愿意闻烟味的女士来说,香烟就会是效用很低甚至是负效用的物品。很显然,在作决定的时候,烟民自然会把香烟视为至宝,而女士们可能更内容来自gyjslw.com
9. 朝四暮三的意思?
朝四暮三
  【拼音】zhāo


sān
  【解释】原指使用骗术欺骗人。后比喻经常变卦,反复无常。
  【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栗子)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o指反复无常或愚弄他人。
  【示例】宋黄庭坚《再答明略二首》之二:“使年七十今中安,安能朝四暮三浪忧喜。”另参见动物部·走兽“众狙”、植物部·木本“狙公分栗”。内容来自gyjslw.com
10. 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释义:原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有个玩猴子的人拿橡实喂猴子,他跟猴子说,早上给每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所有的猴子听了都急了;后来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所有的猴子就都高兴了(见于《庄子·齐物论》)。
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莫(暮)四。’众狙皆怒。”
例句:他总是朝三暮四,没主心骨。
扩展资料
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这个故事本来的寓意是对管理与被管理者两种愚的巧妙讽刺,被嘲讽的后者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贻笑大方’;而看似得意的前者却仅为了解决眼前困境而惯使些‘自欺欺人宜缓兵之下策’也自然终因非长久之计而实则遭怨。现在,被引申为目标不坚定或者感情上不一。
典故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这里的“狙”指的是猴子,“狙公”为耍猴的人。
《列御寇·黄帝篇》也对这则故事进行了详细地扩写,说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因为养的猕猴太多而家财匮乏,于是养猕猴的人就打算限制猕猴的食物。他对猴子说,早上给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橡子,猴子大怒,直到他说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才欢喜。这就是“朝三暮四”的故事,意思是实质不变,用改换眉目的方法使人上当。不过现在我们多比喻变卦,反复无常。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竭尽心力去求“一”,却不知道其本来就是相同的,这就是“朝三”。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在总数上、本质上没有变,都是七个,但顺序不同,对猴子的影响也不一样。
参考资料:朝三暮四-百度百科内容来自gyjslw.com
11. 朝三暮四古文意思
朝三暮四 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内容来自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46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