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不知肉味”
“不知肉味”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到齐国游学,他到郊外散步,他听到一阵悦耳的音乐,就循声走去,看见一个老人在树林里演奏《韶》乐,悠扬的乐声把孔子心中烦闷驱逐得一干二净。以后的几个月孔子一直陶醉在这音乐中,不知道吃肉的味道孔子是因为什么三天不知肉味
据《论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在齐国,听到舜的音乐“韶” ,三月不知肉味,是不是孔子神经了,三个月不知道肉放在哪里,找不到肉吃,以致不知道肉的味道。不是的,而是说孔子他听到舜的这首音乐以后,他的思想就定在无邪这个境界,他在这个境界定了多久呢?三个月。在三个月,夫子全部沉浸在这首音乐的境界当中!所以当时的齐国人都非常敬佩孔子,有如此之高的音乐修养
摘自gyjslw.com
三月不知肉味这句话一般用来形容什么?
形容心一意,全神贯注,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他事情。
意思是:孔子在齐国听到《韶》这种乐曲后,很长时间内即使吃肉也感觉不到肉的滋味。
原文: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孔子在齐国听到《韶》这种乐曲后,很长时间内即使吃肉也感觉不到肉的滋味,他感叹道:“没想到音乐欣赏竟然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出处: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论语·述而》。
扩展资料:
1、典故背景:孔子出使齐国,是韶乐和武乐的正统流传之地。正逢齐王举行盛大的宗庙祭祀,孔子亲临大典,痛快淋漓地聆听了三天韶乐和武乐的演奏。
而孔子出于儒家礼仪教化的信念,对韶乐情有独钟,终日弹琴演唱,如痴如醉,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一连三个月,睡梦中也反复吟唱;吃饭时也在揣摩韶乐的音韵,以至于连他一贯喜欢的红烧肉的味道也品尝不出来了。
2、典故应用:后人常用“三月不知肉味”来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他事情,如今还可用来形容清贫,三个月都没有吃过肉。
例句:为了这项工作,他已经三月不知肉味,所有时间都拿来工作了。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三月不知肉味摘自gyjslw.com
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矣的意思
余音绕梁:形容歌声高亢、悦耳, 使人经久不忘。 三月不知肉味:形容音乐极端美好,有长时间使人忘记一切的魅力。余音绕梁和三月不知肉味不是出自同一篇文章.①.余音绕梁:《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①齐,匮②粮,过雍门③,鬻歌④乞食⑪.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⑤以其人弗去⑥.过逆旅⑦,逆旅主人辱之.韩娥因曼声⑧哀哭,十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⑨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⑩老幼喜跃汴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也.②.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朱熹集注:“盖心一于是,而不及乎他也.”
摘自gyjslw.com
“三月不知肉味”一般形容什么
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摘自gyjslw.com
三月不知肉味语出什么地方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翻译: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摘自gyjslw.com
三月不知肉味这句话一般用来形容什么?
是来形容音乐的,出自孔子
摘自gyjslw.com
让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是那首歌?
《韶》《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相传《韶》是大舜所作,而大舜在儒家之中具有圣人的地位,孔子对于圣人的遗音自然是会忘我地去聆听欣赏的,他认为《韶》已经达到了儒家思想所要求的尽善尽美的境界。
摘自gyjslw.com
成语“不知肉味”扩展:
反义词:食前方丈、日食万钱成语解释: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专心学习,吃东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难,无肉可吃。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造句:清·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小人已三月不知肉味矣。”
成语注音:ㄅㄨˋ ㄓ ㄖㄡˋ ㄨㄟˋ
成语简拼:BZRW
成语读音:bù zhī ròu wèi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不知肉味作谓语、定语;指生活贫困。
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
成语出处:春秋 孔子《论语 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摘自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