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公()人”「王公大人」

2023年05月09日成语大全182

成语“王公大人”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wáng gōng dà rén
成语简拼:WGDR
成语注音:ㄨㄤˊ ㄍㄨㄥ ㄉㄚˋ ㄖㄣˊ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达官贵人、王公贵人
反义词:平民百姓
成语出处:战国·宋·墨翟《墨子·尚贤上》:“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成语解释:国君重臣。后泛指高官贵人。
成语用法:王公大人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造句:清·龚自珍《明良论一》:“富贵者,天所以待王公大人君子。”
英文翻译:the dukes and high ministers

成语“王公大人”的扩展资料

1. “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巨害也”什么意思?
如果内心确实想求得兴起天下的利益,除去天下的祸害,那么,假若频繁地进行攻伐,这实际就是天下巨大的祸害。
该句出自《墨子》第十九章非攻(下)
19章 非攻(下)
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所誉善者,其说将何哉?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与?意亡非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与?虽使下愚之人,必曰:“将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今天下之同意者,圣王之法也,今天下之诸侯,将犹多皆免攻伐并兼,则是有誉义之名,而不察其实也。此譬犹盲者之与人,同命白黑之名,而不能分其物也,则岂谓有别哉!是故古之知者之为天下度也,必顺虑其义而后为之行。是以动,则不疑速通。成得其所欲,而顺天、鬼、百姓之利,则知者之道也。是故古之仁人有天下者,必反大国之说,一天下之和,总四海之内。焉率天下之百姓,以农、臣事上帝、山川、鬼神。利人多,功故又大,是以天赏之,鬼富之,人誉之,使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参乎天地,至今不废,此则知者之道也,先王之所以有天下者也。
今王公大人、天下之诸侯则不然。将必皆差论其爪牙之士,皆列其舟车之卒伍,于此为坚甲利兵,以往攻伐无罪之国。入其国家边境,芟刈其禾稼,斩其树木,堕其城郭,以湮其沟池,攘杀其牲口,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覆其老弱,迁其重器,卒进而柱乎斗,曰:“死命为上,多杀次之,身伤者为下;又况失列北桡乎哉?罪死无赦!”以惮其众。夫无兼国覆军,贼虐万民,以乱圣人之绪。意将以为利天乎?夫取天之人,以攻天之邑,此刺杀天民,剥振神之位,倾覆社稷,攘杀其牲□,则此上不中天之利矣。意将以为利鬼乎?夫杀之人,灭鬼神之主,废灭先王,贼虐万民,百姓离散,则此中不中鬼之利矣。意将以为利人乎?夫杀之人为利人也博矣!又计其费此--为周生之本,竭天下百姓之财用,不可胜数也,则此下不中人之利矣。
今夫师者之相为不利者也,曰:“将不勇,士不分,兵不利,教不习,师不众,率不利和,威不圉,害之不久,争之不疾,孙之不强。植心不坚,与国诸侯疑。与国诸侯疑,则敌生虑而意羸矣。偏具此物,而致从事焉,则是国家失卒,而百姓易务也。今不尝观其说好攻伐之国,若使中兴师,君子,庶人也,必且数千,徒倍十万,然后足以师而动矣。久者数岁,速者数月。是上不暇听治,士不暇治其官府,农夫不暇稼穑,妇人不暇纺绩织纴,则是国家失卒,而百姓易务也。然而又与其车马之罢毙也,幔幕帷盖,三军之用,甲兵之备,五分而得其一,则犹为序疏矣。然而又与其散亡道路,道路辽远,粮食不继,傺食饮之时,厕役以此饥寒冻馁疾病而转死沟壑中者,不可胜计也。此其为不利于人也,天下之害厚矣。而王公大人,乐而行之。则此乐贼灭天下之万民也,岂不悖哉?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若使此四国者得意于天下,此皆十倍其国之众,而未能食其地也,是人不足而地有余也。今又以争地之故,而反相贼也,然则是亏不足,而重有余也。
今逮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以非子墨子曰:“以攻伐之为不义,非利物与?昔者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是何故也?”子墨子曰:“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祗,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侍,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禹既巳克有三苗,焉磨为山川,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则此禹之所以征有苗也。逮至乎夏王桀,天有(车告)命,日月不时,寒暑杂至,五谷焦死,鬼呼国,鹤鸣十夕余。天乃命汤于镳宫:“用受夏之大命。夏德大乱,予既卒其命于天矣,往而诛之,必使汝堪之。”汤焉敢奉率其众,是以乡有夏之境,帝乃使阴暴毁有夏之城,少少有神来告曰:“夏德大乱,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予既受命于天,天命融隆火,于夏之城闲西北之隅。”汤奉桀众以克有,诸侯于薄,荐章天命,通于四方,而天下诸侯莫敢不宾服,则此汤之所以诛桀也。逮至乎商王纣,天不序其德,祀用失时,兼夜中十日,雨土于薄,九鼎迁止,妇妖宵出,有鬼宵吟,有女为男,天雨肉,棘生乎国道,王兄自纵也。赤鸟衔珪,降周之岐社,曰:“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国。”泰颠来宾,河出绿图,地出乘黄。武王践功,梦见三神曰:“予既沈渍殷纣于酒德矣,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武王乃攻狂夫,反商之周,天赐武王黄鸟之旗。王既巳克殷,成帝之来,分主诸神,祀纣先王,通维四夷,而天下莫不宾。焉汤之绪,此即武王之所以诛纣也。若以此三圣王者观之,则非所谓“攻”也,所谓“诛”也”
则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以非子墨子曰:“子以攻伐为不义,非利物与?昔者楚熊丽,始讨此睢山之间,越王繄亏,出自有遽,始邦于越;唐叔与吕尚邦齐、晋。此皆地方数百里,今以并国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是故何也?子墨子曰:“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古者天子之始封诸侯也,万有余;今以并国之故,万国有余皆灭,而四国独立。此譬犹医之药万有余人,而四人愈也,则不可谓良医矣。”
则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曰:“我非以金玉、子女、壤地为不足也,我欲以义名立于天下,以德求诸侯也。”子墨子曰:“今若有能以义名立于天下,以德求诸侯者,天下之服,可立而待也。夫天下处攻伐久矣,譬若傅子之为马然。今若有能信效先利天下诸侯者,大国之不义也,则同忧之;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小国城郭之不全也,必使修之,布粟之绝则委之,币帛不足则共之。以此效大国,则小国之君说。人劳我逸,则我甲兵强。宽以惠,缓易急,民必移。易攻伐以治我国,攻必倍。量我师举之费,以争诸侯之毙,则必可得而序利焉。督以正,义其名,必务宽吾众,信吾师,以此授诸侯之师,则天下无敌矣,其为下不可胜数也。此天下之利,而王公大人不知而用,则此可谓不知利天下之臣务矣。是故子墨子曰:“今且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情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今欲为仁义,求为上士,尚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若“非攻”之为说,而将不可不察者此也!”
译文
墨子说道:当今天下所赞美的人,该是怎样一种说法呢?是他在上能符合上天的利益,于中能符合鬼神的利益,在下能符合人民的利益,所以大家才赞誉他呢?还是他在上不能符合上天的利益,于中不能符合鬼神的利益,在下不能符合人民的利益,所以大家才赞誉他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必定会说:“是他在上能符合上天的利益,于中能符合鬼神的利益,在下能符合人民的利益,所以人们才赞誉他。”现在天下所共同认为是义的,是圣王的法则。但现在天下的诸侯大概还有许多在尽力于攻战兼并,那就只是仅有誉义的虚名,而不考察其实际。这就象瞎子与常人一同能叫出白黑的名称,却不能辨别那个物体一样,这难道能说会辨别吗?所以古时的智者为天下谋划,必先考虑此事是否合乎义,然后去做它。行为依义而动,则号令不疑而速通于天下。确乎得到了自己的愿望而又顺乎上天、鬼神、百姓的利益,这就是智者之道。所以古时享有天下的仁人,必然反对大国攻伐的说法,使天下的人和睦一致,总领四海之内,于是率领天下百姓务农,以臣礼事奉上鬼、山川、鬼神。利人之处多,功劳又大,所以上天赏赐他们,鬼神富裕他们,人们赞誉他们,使他们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声与天地并列,至今不废。这就是智者之道,先王所获得天下的缘故。
现在的王公大人、天下的诸侯则不是这样。他们必定要指使他们的谋臣战将,都排列其兵船战车的队伍,在这个时候准备用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去攻打无罪的国家,侵入那些国家的边境,割掉其庄稼,斩伐其树木,摧毁其城郭,填塞其沟池,夺杀其牲畜,烧毁其祖庙,屠杀其人民,灭杀其老弱,搬走其宝器,终至进而支持战斗,(对士卒)说:“死于君命的为上,多杀敌人的次之,身体受伤的为下。至于落伍败退的呢?罪乃杀无赦!”用这些话使他的士卒畏惧。兼并他国覆灭敌军;残杀虐待民众,以破坏圣人的功业。还将认为这是利于上天吗?取用上天的人民,去攻占上天的城邑,这乃是刺杀上天的人民,毁坏神的神位,倾覆宗庙社稷,夺杀其牲口,那么这就对上下符合上天的利益了。还将认为这样利于鬼神吗?屠杀了这些人民,就灭掉了鬼神的祭主,废灭了先王(的祭祀),残害虐待万民,使百姓分散,那么这就于中不符合鬼神的利益了。还将认为这样利于人民吗?认为杀他们的人民是利人,这就也微薄了。又计算那些费用,原都是人民的衣食之本,所竭尽天下百姓的财用,就不可胜数了,那么,这就对下不符合人民的利益了。
现在率领军队的人相互认为不利的事情,即是:“将领不勇敢,兵士不奋厉,武器不锐利,训练不习战,军队不多,士卒不和,受到威胁而不能抵御,遏止敌人而不能久长,争斗而不能迅疾,转拢来又不强大,树立的决心不坚定,结交的诸侯内心生疑。结交的诸侯内心生疑,那么敌对之心就会产生而共同对敌的意志就减弱了。”假若完全具备了这些不利条件而竭力从事
战争,那么国家就会失去法度,百姓也就要改业了。现在何不试着看看那些喜欢攻伐的国家?假使国中出兵发动战争,君子身分的人(数以百计),普通人士数以千计,负担劳役的人数十万,然后才足以成军而出动。(战争时间)久的数年,快的数月,这使在上位的人无暇听政,官员无暇治理他的官府之事,农夫无暇耕种,妇女无暇纺织,那么国家就会失去法度,而百姓则要改业了。然而如那种兵车战马的损失,帐幕帷盖,三军的用度,兵甲的设备,如果能够收回五分之一,这还只是一个粗略的估计。然而又如那种士卒在道路上散亡,由于道路遥远,粮食不继,饮食不时,厮役们因之辗转死于沟壑中的,又多得不可胜数。像这样不利于人、为害天下之处就够严重了。但王公大人却乐于实行,那么这实即是乐于残害天下的百姓,难道不是荒唐吗?现在天下好战的国家为齐、晋、楚、越,如果让这四国得意于天下,那么,使他们的人口增加十倍,也不能全部耕种土地。这是人口不足而土地有余呀!现在又因争夺土地的缘故而互相残杀,既然这样,那么这就是亏损不足而增加有余了。
现在一般喜好攻伐的国君,又辩饰其说,用以非难墨子说:“(你)认为攻战为不义,难道不是有利的事情吗?从前大禹征讨有苗氏,汤讨伐桀,周武王讨伐纣,这些人都立为圣王,这是什么缘故呢?”墨子说:“您没有搞清我说法的类别,不明白其中的缘故。他们的讨伐不叫作‘攻’,而叫作‘诛’。从前三苗大乱,上天下命诛杀他。太阳为妖在晚上出来,下了三天血雨,龙在祖庙出现,狗在市上哭叫,夏天水结冰,土地开裂而下及泉水,五谷不能成熟,百姓于是大为震惊。古帝高阳于是在玄宫向禹授命,大禹亲自拿着天赐的玉符,去征讨有苗。这时雷电大震,有一位人面鸟身的神,恭谨地侍立,用箭射死有苗的将领,苗军大乱,后来就衰微了。大禹既已战胜三苗,于是就划分山川,区分了事物的上下,节制四方,神民和顺,天下安定。这就是大禹征讨有苗。等到夏王桀的时候,上天降下严命,日月失时,寒暑无节,五谷枯死,国都有鬼叫,鹤鸣十余个晚上。天就在镳宫命令汤:‘去接替夏朝的天命,夏德大乱,我已在天上把他的命运终断,你前去诛灭他,一定使你戡定他。’汤于是敢奉命率领他的部队,向夏边境进军。天帝派神暗中毁掉夏的城池。少顷,有神来通告说:‘夏德大乱,去攻打他,我一定让你彻底戡定他。我既已受命于上天,上天命令火神祝融降火在夏都西北角。’汤接受夏的民众而战胜了夏,在薄地会合诸侯,表明天命,并向四面八方通告,而天下诸侯没有敢不归附的。这就是汤诛灭夏。等到商王纣,上天不愿享用其德,祭祀失时。夜中出了十个太阳,在薄地下了泥土雨,九鼎迁移位置,女妖夜晚出现,有鬼晚上叹喟,有女子变为男人,天下了一场肉雨,国都大道上生了荆棘,而纣王更加放纵自己了。有只赤鸟口中衔圭,降落在周的岐山社庙上,圭上写道:‘上天授命周文王,讨伐殷邦。’贤臣泰颠来投奔帮助,黄河中浮出图箓地下冒出乘黄神马。周武王即位,梦见三位神人说:‘我已经使殷纣沉湎在酒乐之中,(你)去攻打他,我一定使你彻底戡定他。’武王于是去进攻纣这个疯子,灭商兴周。上天赐给武王黄鸟之旗。武王既已战胜殷商,承受上天的赏赐,命令诸侯分祭诸神,并祭祀纣的祖先,政教通达四方,而天下没有不归附的,于是继承了汤的功业。这即是武王诛纣。如果从这三位圣王来看,则(他们)并非‘攻’,而叫作‘诛’。”
但是那些喜好攻伐的国君又辨饰其说,用来非难墨子道:“您以攻战为不义,它难道不是很有利吗?从前楚世子熊丽,最初封于睢山之间;越王繄
亏出自有遽,始在越地建国;唐叔和吕尚分别建邦于晋国、齐国。(他们)这时的地方都不过方圆数百里,现在因为兼并别国的缘故,(这些国家)四分天下而占有之,这是什么缘故呢?”墨子说:“您没有搞清我说法的类别,不明白其中的缘故。从前天下最初分封的诸侯,万有余国;现在因为并国的缘故,万多国家都已覆灭,惟有这四个国家独自存在。这譬如医生给万余人开药方,而其中仅四个人治好了,那么就不能说是良医了。”
但是喜好攻伐的国君又辩饰其说,说道:“我并不是以为金玉、子女、土地不够(而攻战),我要在天下以义立名,以德行收服诸侯。”墨子说:“现在如果真有以义在天下立名,以德收服诸侯的,那么天下的归附就可以立等了。”天下处于攻伐时代已很久了,就像把童子当作马骑一样。今天如果有能先以信义相交而利于天下诸侯的,对大国的不义,就一道考虑对付它;对大国攻打小国,就一道前去解救;小国的城郭不完整,必定使他修理好;布匹粮食乏绝,就输送给他;货币不足,就供给他。以此与大量较量,小国之君就会高兴。别人劳顿而我安逸,则我的兵力就会加强。宽厚而恩惠,以从容取代急迫,民心必定归附。改变攻伐政策来治理我们的国家,功效必定加倍。计算我们兴师的费用,以安抚诸侯的疲敝,那么一定能获得厚利了。以公正督察别人,以义为名,务必宽待我们的民众,取信于我们的军队,以此援助诸侯的军队,那么就可以无敌于天下了。这样做对天下产生的好处也就数不清了。这是天下之利,但王公大人不懂得去应用,则这可以说是不懂得有利于天下的最大要务了。所以墨子说:“现在天下的王公大人士君子,如果内心确实想求得兴起天下的利益,除去天下的祸害,那么,假若频繁地进行攻伐,这实际就是天下巨大的祸害。现在若想行仁义,求做上等的士人,上要符合圣王之道,下要符合国家百姓之利,因而对于象‘非攻’这样的主张,将不可不审察的原因,即在于此。”
注释
(1)中:合。
(2)“意”为“义”字之误。
(3)“免”即“勉”。
(4)同注(2)。
(5)“成”为“诚”之假借字。
(6)“堕”通“隳”。
(7)牲牷:牲口。
(8)“溃”通“■”。
(9)重器:国家的宝器。
(10)“柱”通“拄”。
(11)■:即“惮”。
(12)“振”为“挀”字之误。
(13)“博”为“悖”字之误。
(14)疑应为“卒不和”。
(15)“害”通“曷”。
(16)“孙”为“系”字之误。
(17)“卒”应为“率”。
(18)“之”为“不”字之误。
(19)“遝”通“逮”。
(20)“水”为“冰”字之误。
(21)“乃命”后疑脱“禹于”二字。
(22)“四”为“雷”字之误。
(23)“瑾”、“侍”分别为“谨”、“持”之误。
(24)“祥”为“将”字之误。
(25)“磨”为“磿”字之误。
(26)即“飨制四极”。
(27)“阴”为“隆”字之误。“暴”为“爆”之假借字。
(28)“序”为“享”字之误。
(29)“兄”同“况”。
(30)“绿”通“箓”。
(31)“践”为“缵”之假借字。
(32)“反”通“翻”。“之”为“作”字之误。
(33)“来”为“赉”之假借字。
(34)“维”通“于”。
(35)“讨”为“封”字之误。
(36)“傅”当为“孺”。
(37)“之”为“乏”字之误。
(38)“效”为“校”。
(39)“争”为“竫”字之误。
(40)“序”为“厚”字之误。
(41)“授”为“援”字之误。
(42)“其为”之后脱“利天”二字。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2. 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的翻译
原句是。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翻译:墨子说:“这是因为王公大人治理国家不能做到尊贤使能。”答案有用,请点击 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3. 怎样理解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犯,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难解
白话意思是“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粮;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积三个月的粮食。”出自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散文《逍遥游》。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子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
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污秽,“不可与庄语”,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庄子的逍遥游理论,千百年来,深刻影响了后世关于生活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为人们开辟了一条通往自由的人生之路。
庄子逍遥人生观对世俗工具价值进行了批判,强调从宇宙的高度来把握人的存在,使人的精神从现实中升华,并且破除自我中心,从固步自封、自我局限的狭隘心境中摆脱出来,以免在平庸忙碌之中迷失和异化了自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逍遥游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4. 翻译下面文言语段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
见译文 墨子说:“现在掌握国家政的王公大人,都希望国家富,人民多,政治清明。但事实上他们得到的不是国家富而是国家穷,不是人民多而是人民少,不是政治清明而是政治混乱,那就是他们所希望的没有得到,却得到了他们所憎恶的。这个原因在哪里呢?”墨先生接着回答说:“这就在于掌握国家政的王公大人不能以尊重贤人任用能人的办法来管理政治。国家拥有的贤良之士多,治理国家的力量就雄厚;贤良之士少,治理国家的力量就薄弱。因此,大人的重要任务,就只在于使贤良之士增多而已。”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5.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是什么意思
词目:利见大人  出自《易经》   乾卦,九二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利见大人有两种含义:一是表现的有大人风范,二是得到大人的赏识。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6. 大人这个称呼用在什么人身上
这位知友,大人在古代有三层意思。第一是成年人,与幼儿相对应,这种用法我们现在还用;第二种用法是晚辈对长辈,现在一些老派的人给父母写信,依然说“父亲大人”“母亲大人”;第三是有德望的人,《论语》里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易经》里说,“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史记》里说,“沛公大人长者”,都指其德行而言,而非官职。什么德行呢,用《周易》的解释就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么好的形容词,当然会被最有力的人抢占,所以也称呼王公贵族,我们现在还说“王公大人”,司马相如曾写过《大人赋》,其中的大人就是天子。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7. 使父王公大人而即出于此,则吾未见其不旋踵而败也 意思
使夫王公大人而计出于此,则吾未见其不旋踵而败也。——假如那些王公大人也像子贡这样谋划计策,那么我不会看到他们没有转身就失败了。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8.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
背负着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挡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
出自庄周《逍遥游》。
原句是: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译文:因此,鹏在九万里的高空飞行,风就在它的身下了,凭借着风力,背负着青天毫无阻挡,然后才开始朝南飞。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子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人世间既然如此污秽,“不可与庄语”,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思想内容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集中代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
“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自然就可以悠游于世。逍遥游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在庄子看来,达到这种境界的最好方法就是“心斋”“坐忘”,这两者体现了一种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遥游。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逍遥游》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9. 王公大人,有所爱其色而使,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 将以上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分别选自《墨子·尚贤》中、下。【】中的部分为为了句顺填补的。王公大人, 有 所爱(其色) 而 使王公大人【因为】怀有 | 对(某人的美貌)的喜爱 | 而|任用他即:王公大人因爱一个人的美貌而任用他今 王公夫人,其所富,其所贵, 皆 王公大人 骨肉之亲、 无故富贵……现在的王公大人,他使(之)富贵发达的,都是王公大人们的家族里的人和无缘无故就发迹了的人即:现在的王公大人提携重视的全都是官宦世家里的亲友和那些无缘无故就发迹了的人。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10. 请写出他们的身份和性格特征?(要简练)
墨子
(约前468-376年)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姓墨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吕氏春秋·爱类》),人称“布衣之士”(《吕氏春秋·博志》)和“贱人”(《渚宫旧事》),汉代王充甚至说:“孔墨祖愚,丘翟圣贤。”(《论衡·自纪》)曾为宋国大夫,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墨子·贵义》),是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师从史角之后,传其清庙之法。又学于儒者,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明于《诗》、《书》、《春秋》,因不满儒家礼乐烦苛,于是弃周道而用夏政。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其为人“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庄子·天下》)。为宣扬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生徒,寻常亲从弟子数百人,形成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上说:“王公大人”,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几乎“遍从人而说之”(《墨子·公孟》)。《庄子·天下篇》称赞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而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行迹所至。东到齐,西游郑、卫,南至于楚、越。曾与公输班论战,成功地制止了楚国对宋国的侵略战争。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还长于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墨子的事迹,分别见于《荀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于》等书,其思想则主要保存在墨家后学《墨子》一书中。
周亚夫(?—前143年),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西汉著名军事家。
周亚夫为汉初大将周勃次子,父爵为绛侯。起初做河内郡守时,许负曾给他看相,说他三年后为侯,封侯八年为丞相,掌握国家大,位尊任重,在众臣中将首屈一指,再过九年会饿死。周亚夫笑着说:“我的哥哥已代父为侯,如若他去世,他的儿子理应承爵位,我周亚夫怎说得上封侯呢?再说若我已显贵到如你所说的那样,怎么说会饿死呢?你来解释解释!”许负指着他的嘴说:“你嘴边有条竖线,纹理入口,这就是饿死之相。”过了三年,周亚夫的哥哥绛侯周胜之犯了罪,文帝选周勃子孙中有贤德的人为侯,大家都推举周亚夫,于是封周亚夫为条侯,继承绛侯爵位。
汉文帝六年(前158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文帝命宗正刘礼为将军,屯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棘门;河内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守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三军警备,以防匈奴入侵。
文帝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军营都可直接驱车而入,将军和他下面的官兵骑马迎进送出。接着去细柳军营,营中将士各个披坚持锐,刀出鞘,弓上弦,拉满弓,持战备状态。文帝的先导驱车门下,不得人。先导说:“天子就要到了!”守卫军门的都尉说:“将军有令:军中只听将军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等了不一会儿,文帝到了,又不得入营。于是文帝派使者手持符节诏告将军:“我要入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才传令打开营门。营门的守卫士兵对皇帝随从人员交代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车马奔驰。”于是文帝的车便控着缰绳,慢慢走。到了营中,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向文帝拱手说:“身着铠甲的将士不行拜跪礼,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天子深受感动,改换了姿态,靠在车前横木上向军队敬礼。派人称谢说:“皇帝郑重的慰劳将军。”劳军仪式结束后,出了营门,群臣都非常惊讶。文帝称赞道:“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呢!以前过的霸上和棘门的军队,好象小孩子做游戏。那里的将军遭击就可成为俘虏。至于周亚夫,敌人能有时机冒犯他吗?”文帝对亚夫赞美了很久。一个多月以后,三支部队撤兵,文帝便任命周亚夫做中尉,负京城的治安。
周亚夫的治军给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帝临死时嘱咐告诫太子刘启(后来的景帝)说:“国家若有急难,周亚夫真正可以担当带兵的重任。”文帝逝世后,景常即位,任用周亚夫做车骑将军。
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等七国叛乱(参见汉平吴、楚七国之乱)。周亚夫以中尉代行太尉的职务,领兵向东进击吴、楚。周亚夫对景帝说:“吴楚勇猛,行动迅捷,我们很难同他们在面对面的作战中取胜。我想让梁国拖住吴兵,再率兵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就可以制服吴楚了。”景帝同意了这个战略建议。
太尉周亚夫调集军队在荥阳会合,这时吴国军队攻打梁国,梁国告急,请求援助。周亚夫却领兵向东北急行至昌邑,深沟高垒进行防御。梁国每日都派使者请求援助,周亚夫却坚守营垒不去救助。梁国向景帝上书,景帝派使臣命令太尉救援梁国。周亚夫却不执行,坚壁不出,而派弓高侯韩颓当等人率领轻骑兵断绝吴、楚后方的粮道。吴兵乏粮,饥饿难当,多次挑战,周亚夫终不出击。夜晚,周亚夫军中突然惊乱,互相攻扰,甚至闹到了太尉周亚夫的营帐之下,周亚夫始终高卧不起,过了一会儿,就恢复安定了。后来吴军扬言要奔周亚夫军营的东南,而周亚夫却派人戒备西北。不久吴兵果然以其精锐攻打亚夫营西北,不能打下。吴兵受饥忍饿,战斗力极弱,便引军撤退。周亚夫于是派精兵追击,大破吴军(参见下邑之战)。吴王刘濞丢掉他的大部队和几千名精兵逃跑了,躲在江南的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东南)。汉兵乘胜追击,俘虏了他们,吴军全部投降。悬赏黄金千两捉拿吴王。一个多月以后,东越人斩下了吴王的头前来报功请赏。这次平定吴、楚之乱,历时三个月,可谓神速。这时将帅们才领略到了太尉周亚夫的计划谋略得当。由于这次平乱,梁孝王刘武因亚夫不救梁,与太尉周亚夫有了矛盾。
周亚夫率军得胜归来,被正式任命为太尉。五年之后,升任丞相,深得汉景帝的器重。
景帝七年(前150年),景帝要废掉栗太子刘荣,丞相周亚夫坚决反对,却没有达到劝阻的目的。景帝还因此事疏远了亚夫。而梁孝王每次上朝,常和太后说周亚夫的不是。亚夫在朝中处在了孤立的地位。一次窦太后对景帝说:“皇后(景帝之妻王夫人)的哥哥王信可以封侯。”景帝表示:“太后的侄儿南皮侯窦彭祖,太后弟弟章武侯窦广国,先帝(指文帝)都没封他们做侯,到我即位才封他们做侯,王信看来还不能封呢。”窦太后说:“人主各以时行法,不必墨守祖法。我兄窦长君在世之时,不得封侯,死后他的儿子窦彭祖反而得到了封爵,我对这事非常悔恨。你赶快封王信爵位吧!”景帝表示要与丞相商议。周亚夫得知此事后说:“高祖规定:不是刘姓不能封王,没有立功的人不能封侯。不遵守这条规定的,天下的人可以共同攻击他。王信虽为皇后之兄,却没有战功,现在若封他为侯,是背信弃约的事。”景帝沉默不语,放弃了为王信封侯。
后来匈奴王徐卢等五人降汉,景帝想要赐封他们,用来鼓励后面的匈奴人来降汉。丞相亚夫说:“他们背叛了他们的君王而来投降汉王,汉王却封他们以侯爵,那么今后用什么责备小忠实的臣子呢?”景帝说:“丞相议不可用。”,于是封唯徐卢等人为侯。这一切引起了景帝的不悦,周亚夫因而称病谢罪。景帝三年被以病免掉丞相职务。
不久景帝在宫中召见周亚夫,赏赐食物与他。可亚夫的席上只有一块大肉,没有切好的碎肉,而且没有放筷子。周亚夫很不高兴,转头叫管酒席的官员取筷子。景帝于是笑着讥刺周亚夫说:“这难道还不够您满意吗?”亚夫觉出这顿饭不对头,于是免冠告罪请退,便快步走出去了。景帝目送着他离去,说:“瞧这个愤愤不平的人,将来能事奉少主吗?”
周亚夫的儿子给父亲买了五百件皇家殉葬用的铠甲、盾牌,因没有给搬运的人付钱,引起怨恨,于是上书告发亚夫的儿子。这事牵连到周亚夫。有关部门把罪行书之于册,一条条按问,周亚夫拒不答话。景帝听了骂道:“我不任用他了。”下诏令把条侯交给廷尉治罪。廷尉责问亚夫为何造反,周亚夫说:“我所买的兵器都是殉葬品,怎么可以说造反呢?”审问的官吏说:“你即使不在地上造反,也要到地下造反哩!”当初官吏逮捕条侯时,亚夫本想自杀,后因夫人劝阻,因此没死,进了廷尉的监狱后,他因而绝食五天,吐血而死,他的封国被撤除。
周亚夫死后,景帝便封王信做了盖侯。
祖逖(266—321),字士稚,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西晋末年北方大族士族,曾与刘琨同为司州主簿,两人同被共寝,闻鸡起舞,志向宏远。永嘉之乱后,祖逖率亲党数百家渡江,居于京口。在东晋建国前,他就向司马睿请求北伐,被任为豫州刺史。建兴元年(313年)祖逖率部曲百家渡江,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当时中原郡县系统已经崩溃,到处都是坞壁,祖逖采取灵活策略,招抚坞壁,屡破石勒,使黄河以南尽为晋土。当祖逖练兵积谷,为进取河北做准备时,晋元帝司马睿担心祖逖的发展对他不利,遂任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北方六州军事,节制祖逖。祖逖眼看北伐无成,忧愤成疾,死于军中。
鲁肃是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早年鲁肃在袁术手下当东城长,后经周瑜的推荐,成为孙的参谋,很早就为孙谋划了成就帝业的战略计划,深受孙器重。赤壁战前,鲁肃在联合刘备、劝说孙抗曹等方面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在之后协助周瑜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赤壁战后,鲁肃从大局考虑,又劝说孙将荆州借给刘备,继续巩固孙刘联盟。周瑜去世后,鲁肃接任他的位置,负责处理荆州事务。
鲁肃 - 简明演义传记
鲁肃为周瑜的好友,在孙继位后为周瑜推荐,仕于孙,为孙谋划战略,深受器重。赤壁之战时,鲁肃力主抗曹,出使联合刘备,并协助诸葛亮、周瑜说服孙。鲁肃为人忠厚老实,不忍周瑜陷害诸葛亮,多次协助诸葛亮脱险。赤壁战后,鲁肃在诸葛亮的设计下,成为保人,将荆州“借”予刘备,此后多次讨要不成,处于两难的境地。周瑜去世后,鲁肃代周瑜成为水军都督,数年后病逝。
鲁肃的历史评价
陈寿评曰: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孙之论,优劣允当,故载录焉:孙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於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周公不求备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又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於子敬。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59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