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推敲」成语故事是什么年代的

2023年05月13日成语故事46

“反复推敲”的成语故事:

唐朝时期,诗人贾岛因考试不中就去当和尚,法名无本。他爱好作诗,作诗时十分认真。一次得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便去请教韩愈,韩愈建议他用“僧敲月下门”,韩愈被贾岛的这种严谨治学所感动


立论推敲有哪几点?
第一,论点检查。论点是辩论中的“战旗”。辩论者对于其自己所持的论点必须满怀自信,如同战场上高举战旗一样。可是,自信绝对不是盲目的自我欣赏,必须是科学分析的结果。
论点的检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提炼过程的检查,二是语言表达上的检查。从原始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点,其中有复杂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等思维过程。对于论点形成过程进行自我诘难与反复推敲,是保证论点正确性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思维活动中逐渐转化而成的论点表达的语言形式,也是论点检查的重要内容。语言表达的清晰度、逻辑性以及表现力,都应该逐项推敲,反复检验。
第二,论据检查。论据是辩论中的“弹药”。如果辩论者没有掌握数量充足、威力巨大的“弹药”,就不会在“交锋”中占优势。因此,论据的准备是一种扎扎实实的物质准备。论据的检查,也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论据的真实性,二是论据的逻辑性。真实可靠,是论据选择的首要原则,那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论据一定要坚决摒弃。推导严密是选择论据的又一项重要原则,那些牵强附会、证明力不强的论据应该果断删去。
第三,论证方法检查。论证方法可谓是辩论中的“战术设计”。辩论者一定要根据论点的需要、论据的特点以及自身的条件,精心设计“战术方案”,即论证方法的选择与组织。只有经过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反复检查,确信己方“战旗”鲜亮,“弹药”充足,“战术”精巧,方能在辩论中充满自信。
所谓的知彼,就是了解对方。除了开始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对方的观点、材料以及辩论特点之外,在辩论现场的察言观色也是知彼的一条重要捷径。也就是说,借助观察,发现辩论对方的优势、弱点、情绪变化以及战术运用等,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这是辩论技巧运用的客观依据的重要方面。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反复推敲的成语出处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着“推”字,炼之未定。 《诗话总龟》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反复推敲是什么意思,反复推敲的典故由来
反复推敲 [fǎn fù tuī qiāo]
反复推敲,解释是多次捉摸,选择最佳方案。
中文名
反复推敲
所领域
文献
结构
偏正式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仔细琢磨。
近义词
仔细琢磨
成语资料
【成语】反复推敲
【注音】fǎn fù tuī qiāo
【年代】古代
【日语】缲り返し考える
【同韵词】心痒难搔、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分路扬镳、杀鸡焉用牛刀、利傍倚刀、临阵磨刀、鹤鸣九皋、请人捉刀、气充志骄、民脂民膏
成语出处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着“推”字,炼之未定。 《诗话总龟》
成语故事
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有一天,他骑着毛驴外出,在路上一面走,一面作诗,其中有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反复地吟诵这两句诗,还用手做着推敲的姿势,是“推门”好呢,还是“敲门”好呢?他一时定不下来。这时候,文学家韩愈经过这里。按当时规定,官员来了,行人都要让路。可是贾岛仍然在低着头吟诗,不觉一头撞到了韩愈的仪仗队里。公差马上把贾岛从驴背上拽下来,推到韩愈跟前。贾岛只得说:“因斟酌‘推’‘敲’二字,心思考,不及回避。” 韩愈听后不仅没有责备贾岛,反而笑着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啊!”这个故事后来形成了一个词语,叫“推敲”。意思是在文字上再三琢磨修改。“反复推敲”就是反复琢磨,一再修改。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诗人推敲诗句的故事有哪些?
推敲”的故事可谓流传久远。诗人贾岛有一次骑着跛驴去拜访朋友李余,一路上搜索诗句,终于得了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反复吟诵了几遍,又想将“推”改为“敲”,他犹豫不决,于是在驴背上做推敲的姿势,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惊讶。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时候,跛驴冲撞了时任长安最高长官的韩愈的车骑。韩愈知道了原委后,不但不治他的罪,还和他一起想,最后认为还是“敲”字佳。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古人做诗,反复推敲,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推敲”的故事可谓流传久远。诗人贾岛有一次骑着跛驴去拜访朋友李余,一路上搜索诗句,终于得了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反复吟诵了几遍,又想将“推”改为“敲”,他犹豫不决,于是在驴背上做推敲的姿势,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惊讶。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时候,跛驴冲撞了时任长安最高长官的韩愈的车骑。韩愈知道了原委后,不但不治他的罪,还和他一起想,最后认为还是“敲”字佳。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泊船瓜洲》是王安石诗歌的代表作,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广为人们传诵。有家人藏有这首诗的诗稿,拿来一看,发现该句中的“绿”字,诗人一改再改。初云“到”,后圈去,注曰:“不好”;后改为“过”,复圈去;又改为“入”,旋改为“满”,先后改了十多次,始定为“绿”。为什么呢?“绿”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色彩鲜明,唤起江南一片春色,唤起联想,引起游子思归的念头,与下文的“明月照我还”密切呼应。 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是大文豪苏轼游庐山所作,历来为人们所赞赏。但据《东坡志林》,第二句原为“到处看山山不同”,后来才改为“远近高低各不同”。“到处看山”,不仅意思与第一句重复,而且语言平平,读来乏味,改为“远近高低”,既再现了庐山的特点,又代表了不同的角度,意蕴无疑丰富得多,诗意也更加浓厚。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反复的推敲,捉摸”是哪个成语的意思
反复推敲【解释】:多次捉摸,选择最佳方案。【示例】:经过反复推敲,我们终于选择了这个方案。【近义词】:仔细琢磨【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推敲译文
《贾岛推敲》
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己。俄为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译文:
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决定不下来,便在驴背上吟诵,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看到的人都很惊讶。当时韩愈担任京兆尹(京城地方的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部分,还没有停止做推敲的手势。忽然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诗句的事,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想得出神了,忘记了要回避。韩愈停下马车思考了很久,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于是两人并排骑着马和驴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滞留了数日因此与普通老百姓贾岛结为了好朋友。
贾岛:唐朝诗人
  岛初赴举京师:贾岛当初到京城去考进士
  赴举:参加科举考试.
  京师:京城(长安)
  得句:想出诗句,一般指一句或两句
  始欲着”推“字:开始想用”推“字。着:用
  炼之未定:用心琢磨,反复锤炼,决定不下来
  吟哦:吟咏.
  :引手作推敲之势: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
  韩愈吏部京兆:礼部侍郎韩愈代理京兆尹
  左右拥至尹前:随从人员(拿下贾岛)带到韩愈跟前
  讶:对……感到惊讶.
  具对:全部详细回答
  云云:如此.  炼:锤炼,申引为反复思考.  俄:不久.  立马良久:让马站住很久.  留连:舍不得离开.  :代理……职务.  京兆尹:京城地方长官.
  第三节:指韩退之仪仗的第三节.
  尚:还,仍然.
  已:停止.  俄:不久,指时间短.
  神游象外: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神:精神
游,离开.象,眼前事物.象外:现实生活,眼前事物之外.
  车骑:车马.  辔:驭马的缰绳,这里指马.
  布衣之交:普通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布衣:平民,百姓.
  引手:伸手.
  遂:于是就.
至:到...某地.
推敲: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就用手做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想说,用“敲”字好。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的字句,反复琢磨。
后蜀
何光远
《鉴戒录·贾忤旨》:“﹝贾岛﹞忽一日于驴上吟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欲著‘推’字,或欲著‘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作‘推’字手势,又作‘敲’字手势。不觉行半坊。观者讶之,岛似不见。时韩吏部愈京尹,意气清严,威振紫陌。经第三对呵唱,岛但手势未已。俄为官者推下驴,拥至尹前,岛方觉悟。顾问欲责之。岛具对:‘偶得一联,吟安一字未定,神游诗府,致冲大官,非敢取尤,希垂至鍳。’韩立马良久思之,谓岛曰:‘作敲字佳矣。’”后因以“推敲”指斟酌字句。亦泛谓对事情的反复考虑。宋·张孝祥《念奴娇·再用韵呈朱丈》词:“忍冻推敲、清兴满,风里乌巾猎猎。”明·徐渭《过陈守经留饭海棠树下赋得夜雨剪春韭》:“醉后推敲应不免,只愁别驾恼郎当。”清·孔尚任
《桃花扇·投轩》:“你的北来意费推敲,一封书信无名号。”吴组缃·《山洪》二:“三官认真的沉着脸,觉得这话值得推敲。”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苦吟派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不知是“敲”还是“推”好。嘴里就边推敲边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亨利·摩尔是如何推敲创作“斜倚像”的?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大楼建造到一半时,亨利·摩尔接到了为该组织设计一个大型雕像的委托。这件雕像将放置在大楼主要入口的正前方。作为一个雕塑家,摩尔以前从不去关心对作品的题材要作什么通俗或深邃的解释,而这次他意识到自己是在为一个思想目的性极强的机构搞创作,因此认为选择人类应有社会责任感的题材是适宜的。他仔细研究了有关家庭成员、文化教育、国际团结这些思想产生的来龙去脉,并从中得到了启发。经过反复推敲,在抛弃了许多初稿后,摩尔决定雕刻一个不带任何故事情节的斜倚像,既可以避免任何俗套的比喻性,又能使人们产生各种遐想。这件作品是摩尔创作的“斜倚像”主题中最成功的一件。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很多诗句都是经过反复推敲锤炼才得到的,比如什么
“推敲”一词是根据唐朝诗人贾岛锤炼诗句的故事引申出来的,意为反复琢磨。
一天,贾岛在京城长安,骑着毛驴在街上行走,随口吟成一首诗,其中两句是:
“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觉得诗中的“推”字,用得不够恰当,想把“推”字改为“敲”字,但一时不知哪个字好。于是,一面思考,一面用手反复做着推门和敲门两种动作。街上行人看到贾岛这种神情,感到十分惊讶。
韩愈看到,十分生气地对贾岛说:“你骑驴子怎么低着头,也不朝前面看看?”
贾岛一惊,慌忙下驴,向韩愈赔礼,并将自己刚才驴上所得诗句,因斟酌“推”“敲”二字,心思考,不及回避的情形讲了一遍。
韩愈听后,转怒为喜,深思片刻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是显得夜深人静。”
贾岛连连拜谢,把诗句定为“僧敲月下门”。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反复推敲的意思是什么
反复推敲 [fǎn fù tuī qiāo] 基本释义多次捉摸,选择最佳方案。 褒义近义词仔细琢磨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反复推敲的成语示例
1、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罗迦·费·因格《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2、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反复推敲 ,综合了许多印象 ,虚构出这一能够突出表现人和人的感受的风景画 ,这就可以说明构思对于作品的效果所起的作用 。3、不是看见什么就画什么、也不是主观主义地对待客观实际的画家,其所以能够遵循客观实际的法则而又能够充分发挥构思的主观作用,从而创造出富于感染力的形象,除了其他条件之外,也依靠他在创作过程中的反复推敲。4、对我们起草的《创作情况汇报》,他在统改全稿时,总是要反复推敲,字斟句酌。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关于推敲的成语有哪些
关于推敲的成语有哪些 :反复推敲、推敲字句【百锻千炼】:形容写作时一字一句多次推敲、琢磨。 【薄批细抹】:薄:略微地;批:批改;细:仔细抹:删除。略微地推敲批改,缌地斟酌删除。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白居易反复推敲的诗
这首就是白居易反复推敲的诗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作者
白居易
所朝代
唐代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译文及注释
「翻译」
花开时我们一同醉酒以销春之愁绪,醉酒后盼着了花枝当做喝酒之筹码。
突然间,想到老友远去他乡不可见,屈指算来,你今天行程该到梁州了。
「注释」
破:破除,解除。
酒筹:饮酒时用以记数或行令的筹子。
天际:肉眼能看到的天地交接的地方。
计程:计算路程。梁州:地名,在今陕西汉中一带。
「赏析」
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这首诗中的“元九”就是在中唐诗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809年(元和四年),元稹奉使去东川。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直家饮酒,席上忆念元稹,就写了这首诗。
诗的首句,据当时参加游宴的白行简在他写的《三梦记》中记作“春来无计破春愁”,照说应当是可靠的;但《白氏长庆集》中却作“花时同醉破春愁”。一首诗在传钞或刻印过程中会出现异文,而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也会反复推敲,多次易稿。就此诗来说,白行简所记可能是初稿的字句,《白氏长庆集》所录则是最后的定稿。诗人之所以要作这样的修改,是因为在章法上,诗的首句是“起”,次句是“承”,第三句当是“转”。从首句与次句的关系看,把“春来无计”改为“花时同醉”,就与“醉折花枝”句承接得更紧密,而在上下两句中,“花”字与“醉”字重复颠倒运用,更有相映成趣之妙。再就首句与第三句的关系看,“春愁”原是“忆故人”的伏笔,但如果一开头就说“无计破春愁”,到第三句将无法显示转折。这样一改动,先说春愁已因花时同醉而破,再在第三句中用“忽忆”两字陡然一转,才见波澜起伏之美,从而跌宕出全篇的风神。
这首诗的特点是,即席拈来,不事雕琢,以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深厚、极其真挚的情意。而情意的表达,主要在篇末“计程今日到梁州”一句。“计程”由上句“忽忆”来,是“忆”的深化。故人相别,居者忆念行者时,随着忆念的深入,常会计算对方此时已否到达目的地或正在中途某地。这里,诗人意念所到,深情所注,信手写出这一生活中的实意常情,给人以特别真实、特别亲切之感。
白居易对元稹行程的计算是很准确的。当他写这首《醉忆元九》诗时,元稹正在梁州,而且写了一首《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元稹对这首诗的说明是:“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乐天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吏已传呼报晓矣。”巧的是,白居易诗中写的真事竟与元稹写的梦境两相吻合。这件事,表面上有一层神秘色彩,其实是生活中完全可能出现的巧合,而这一巧合正是以元稹、白居易平日的友情为基础的。唐代长安城东南的慈恩寺和曲江是当时的游赏胜地。而且,进士登科后,皇帝就在曲江赐宴;慈恩寺塔即雁塔,又是新进士题名之处。他们两人应当常到这两处共同游宴。对元稹说来,当他在孤寂的旅途中怀念故人、追思昔游时,这两处长安名胜,不仅在日间会时时浮上他的心头,当然也会在夜间进入他的梦境。由于这样一个梦原本来自对故人、对长安、对旧游的朝夕忆念,他也只是如实写来,未事渲染,而无限相思、一片真情已全在其中。其情深意真,是可以与白居易的诗比美的。
读者更可见两人的交谊之笃,也更可见白居易的这首诗虽像是偶然动念,随笔成篇,却有其深厚真挚的感情基础。如果把两人的诗合起来看:一写于长安,一写于梁州;一写居者之忆,一写行人之思;一写真事,一写梦境;诗中情事却如《本事诗》所说,“合若符契”。而且,两诗写于同一天,又用的是同一韵。这是两情的异地交流和相互感应。读者不仅可以领略诗篇的艺术魅力,而且可以从它的感情内容得到真和美的享受。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反复推敲“”字的故事
王安石是抚州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当宰相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没几年就被罢了官。他在京城闭居无聊,决意回南京去看看妻儿。
第二年春天,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令江苏省南京市),路过于京口(令江苏省镇江市)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时,船靠码头,不再走了。他站在船头上,极目西望,但见青山隐隐,江水滔滔,春风绿野,皓月当空,触景生情,更加怀念起金陵钟山(又名紫金山)的亲人来了。他走进船舶,拿出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
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反复推敲”扩展:

近义词:仔细琢磨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注音:ㄈㄢˇ ㄈㄨˋ ㄊㄨㄟ ㄑ一ㄠ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繁体成语:反復推敲
成语读音:fǎn fù tuī qiāo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日文翻译:繰り返し考える
成语解释:多次捉摸,选择最佳方案
成语用法:反复推敲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成语出处:《诗话总龟》:“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着‘推’字,炼之未定。”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简拼:FFTQ
造句:经过反复推敲,我们终于选择了这个方案。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62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