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犁()()穴”「犁庭扫穴」
成语“犁庭扫穴”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犂庭掃穴成语读音:lí tíng sǎo xué
成语简拼:LTSX
成语注音:ㄌ一ˊ ㄊ一ㄥˊ ㄙㄠˇ ㄒㄩㄝˊ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犁庭扫闾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匈奴传下》:“固已犁其庭,扫其闾,郡县而置之。”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成语解释:犁平敌人的大本营,扫荡他的巢穴。比喻彻底摧毁敌方。
成语用法:犁庭扫穴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比喻彻底摧毁敌方。
成语造句:雄师百万下江东,辞庙仓皇是蒋凶。丧尽人心终不悔,犁庭扫穴事最公。(陈毅《纪念宁沪解放十周年》诗)
英文翻译:defeat the enemy completely
成语“犁庭扫穴”的扩展资料
1. 襦和犁怎么读襦_[rú] 部首:衤五笔:PUFJ笔画:19[解释]1.短衣,短袄:珠~。绣腰~。 2.幼儿的围嘴儿。犁[lí] 部首:牛五笔:TJRH笔画:11[解释]1.耕地的农具:~杖。~铧。~头。木~。 2.用犁耕地:~地。~庭扫闾(喻彻底摧毁敌巢。亦称“犁庭扫穴”)。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2. 卫青霍去病缴获了匈奴多少战马牛羊?他们懂兵法吗?
大汉名将,首推卫青霍去病。其实不仅仅是在汉朝,纵观二十四史,也很少有哪位名将建立了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功勋。就连曹操那个眼高于顶的黄须儿曹彰,也发誓要把学习卫青霍去病进行到底。
司马迁先生是贵族出身,所以只瞧得起同为贵族出身的常败将军李广,而看不起几乎等于草根出身的卫青霍去病。于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竭尽全力对卫青霍去病进行了抹黑,甚至在《佞幸列传》中也不晚捎带卫霍一笔,以至于有人认为卫青霍去病就是不学无术的裙带之臣。
其实司马迁是给卫青霍去病写了正传的,只不过这正传要排在《李将军列传》和《匈奴列传》之后,不细看还真不容易找到。至于卫青霍去病能否缴获匈奴上千万战马牛羊,呼伦贝尔人应该知道答案:一千万是保底,上不封顶。
司马迁的选择性失明:攻击一点,不计其余
司马迁在指责卫青霍去病北征匈奴劳民伤财后,还对这二人的能力进行了质疑:卫青“以和柔自媚于上,然天下未有称也。”
至于霍去病,在司马迁笔下则成了不学习兵法、不爱惜士卒的反面教材:“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骠骑将军霍去病手下的将士都饿得爬不起来了,但居然还能犁庭扫穴,把匈奴大本营的物资打包带走,打了胜仗的霍去病将士赶着大批牛羊还能挨饿,是匈奴窝囊不禁打,还是汉军糊涂不会烤肉?
匈奴不窝囊,汉军也不糊涂,而是司马迁攻击一点不计其余,这一点倒是跟后世许多文人比较相似的。
司马迁指责卫青霍去病打空了汉朝国库,这其实是一种选择性失明:打了胜仗既能开疆拓土,又能缴获大批牛羊,是只赚不赔的买卖,真正打亏本仗的,恰恰是司马迁的“世交”李广和李陵,全军覆没的结果,是汉朝要支出大笔抚恤金。
现在想来,汉武帝还是太仁慈,他就应该让司马迁像博士狄山一样去边关守烽燧——狄山被匈奴取走了吃饭的家伙,再也不能高唱和亲论调了。
卫霍战术与《孙子兵法》:智将务食于敌,军食可足也
话题回到文章开头,来看一看卫青霍去病是不是不学无术的裙带之臣。这一点,咱们还是搬出《孙子兵法》来逐一考核卫青霍去病的战况,这一考核,我们就会得出一个结论:卫青霍去病的战略战术水平,未必在孙武吴起之下,他们不但深得《孙子兵法》精髓,而且把“以战养战”发挥到了极致——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匈奴给我们送上前!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餽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打仗就是打后勤,这一点是个人都知道,所以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初,也是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没有贸然跟匈奴开战。
匈奴的贪欲,是永无餍足的,他们既要汉朝的百姓(掳去当奴隶)和粮食财帛,还要大汉的疆土,兵锋直指长安,要是按照文官们的想法,把都城南迁以避匈奴骚扰了。
汉有西东,而没有像宋朝那样分为南北,就是因为汉武帝对内顶住了文官集团的逃跑叫嚣,对外派卫青霍去病迎头痛击,不但拓展了疆土,还打得匈奴“漠南无王庭”,为汉朝北部的经济发展营造了和平环境。
卫青霍去病作为汉武帝近臣,既不想“日费千金”,也不想让大后方“千里馈粮”,所以他们采取的都是速战速决的战术,或者分进合击,或者直捣龙城,就是为了毕其功于一役。
我们翻烂了《史记》和《后汉书》,都找不到汉朝从各地征调粮食以供给卫青霍去病的记载,倒是汉武帝对卫青霍去病的褒奖诏书和司马迁的笔下中有这样的词句:“车骑将军青略河南地,至于陇西,捕首虏数千,畜数十万,走白羊、楼烦王,遂以河南地为朔方郡……西定河南地,执讯获丑,驱马牛羊百有余万,全甲兵而还。”
“(卫青)至赵信城,得匈奴积粟食军。军留一日而还,悉烧其城余粟以归。”
“骠骑将军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取食于敌,逴行殊远而粮不绝。”
虽然没有记载表明卫青和霍去病精通孙子兵法,但是他们对战争的理解,丝毫不在孙武之下,他们尽可能地给汉武帝减少麻烦,给大汉百姓减轻负担,可谓他们对《孙子兵法》的实战应用,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而且也让司马迁自己打了自己的脸:他指责霍去病部下饿得半死而霍去病不管不顾,同时又酸溜溜地说:“骠骑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
霍去病打赢了是“天幸”,那李广李陵祖孙二人三次全军覆没,岂不是遭了“天谴”?
前一段时间,有人质疑卫青霍去病的战果被司马迁夸大了,这当然是无稽之谈——司马迁夸大战损倒是有可能,夸大战果,那得等太阳从西边出来。
夏虫不可语冰:匈奴有没有数以千万计的牛马让卫霍抢?
在百十年前,呼伦贝尔大草原遍地牛马(羊并不很多,因为当时还没有羊绒产业,羊肉也不如牛肉好吃),甚至连牧场主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牛马,他们做买卖都是按“沟”计算:“从这条河沟到那条河沟,这些牛马你给出个价!”
综合《史记》《汉书》《后汉书》记载,匈奴疆域,可能要十倍于呼伦贝尔大草原,这一点我们看看“匈奴十王”的领地,就会有一个大致的估计:
(1、2)浑邪王与休屠王,在甘肃河西走廊,他们的领地被卫青霍去病拿下,汉武帝设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3、4)犁污王和温偶駼王在河西走廊以北,包括甘肃永昌、内蒙古居延海;(5)姑夕王在内蒙古通辽、赤峰、锡林郭勒;(6)左犁污王在托克托以北,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都曾是左犁污王的牧马之地;(7)日逐王在新疆焉耆、库尔勒一带;(8)东蒲类王在准噶尔盆地西南部;(9)南犁污王在准噶尔盆地东部;(10)於靬王在贝加尔湖,也就是苏武牧羊的北海。
其实匈奴的领地,不仅仅限于这十王,因为有些匈奴王的领地不在今天境内,就不一一例举了,据林干先生所著《匈奴史》记载,除了大单于,有领地的匈奴王至少有十六个。即使仅算“匈奴十王”的领地,不算单于大本营,整个匈奴的牧马之地,也不是呼伦贝尔大草原能比得了的。
现在好像马肉也很受欢迎了,仅仅是二连浩特口岸,每年就进口两万多吨马肉。看地图我们就知道,马肉的来源地原本就是“匈奴故地”。
成吉思汗崛起于呼伦贝尔大草原,他麾下铁骑的军粮,就是牛肉干和马奶。成吉思汗的勇士出征,每人最少有两匹战马,至于“肉马”,那是不被计算在内的。牛跑得太慢,他们也不屑带走,都是直接杀掉做肉干。
连司马迁也承认,匈奴“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汉高祖被匈奴困于白登,就是因为匈奴有“控弦之士三十于万”,在骑兵兵力上占有优势。
三十万战士至少有六十万匹训练有素的战马,普通驭马、肉马应该十倍于这个数字,所以史料中常说匈奴“马畜弥山”——以畜牧业为主的大漠部族有多少马匹,不是江南水乡之人所能想象得到的。
卫青霍去病连牛带马缴获千八百万,那是再正常不过了——这舅甥二人都有一个好习惯,那就是打赢了就把牛羊统统赶走,吃不了的粮食就烧掉,从而消耗了匈奴的战争潜力。
匈奴的悲哀:漠北无王庭,不敢南下牧马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无藩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这是匈奴被卫霍征剿之后的悲歌,要是翻译过来,应该是这样的:卫青霍去病这两个凶神呀,抢走了我们的天山和胭脂山(焉支山盛产胭脂草),我们既不能放牧也不能化妆美颜了,这日子没法儿过了!
匈奴的日子难过,其实是自找的,他们整天想着南下牧马,大肆掳掠汉朝人口和资源,这有了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的雷霆之怒和卫青霍去病的犁庭扫穴。
卫青霍去病打得漠南无王庭,他们的后世名将又打得漠北无王庭,匈奴不敢南下牧马,只好迁移到欧洲去欺负别人,匈奴残兵居然能导致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崩溃——通过甲强于乙、乙强于丙,则甲必然强于丙的简单推理,我们就知道所谓的罗马军团,根本就不是大汉威武之师的对手。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军的赫赫威名,起始于卫青霍去病,这一点不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搞点文字游戏就能抹杀的。
本文要解答两个问题:其一、卫青霍去病算不算军事家、懂不懂兵法;其二、匈奴有没有数以千万计的马牛羊,能不能让卫霍北征只赚不赔。
这两个问题,原本不需要长篇大论地解答,但是由于地域的差别和时间的流逝,再加上一些人的误导,卫霍的功绩正在一片质疑声中被蚕食抹杀,这就有必要进行一番考证和阐明了。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3. 犁怎么读音是什么
犁 lí 耕地的农具:犁杖。犁铧。犁头。木犁。 用犁耕地:犁地。犁庭扫闾(喻彻底摧毁敌巢。亦称“犁庭扫穴”)。 笔画数:11; 部首:牛;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4. 明朝的“成化犁庭”,为何被说成是历史上的壮举?
我们有一个成语叫“犁庭扫穴”,意思是彻底的摧毁,而明朝的这一次“成化犁庭”也是对建州女真族的一次毁灭性打击,而且极大的震慑了周边游牧民族,使他们不敢贸然侵犯我大明朝。
明宪宗朱见深在位第三年,由于土木堡之变,明朝损失了二十万精锐,虽然在于谦的主持下,明朝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但是明朝对九边重镇的防御力量遭到弱化,北方蒙古诸部和东北女真部落都蠢蠢欲动,随时准备侵犯我大明朝。
建州女真生活在辽东地区,在朱棣期间,建州女真被分成了建州三卫。朝廷对建州三卫以安抚为主,几乎是予给予求,要什么给什么。当时的建州女真部落首领名为爱新觉罗董山,这是一个很敢干的人,1466年,董山就为刚继任皇位的朱见深送上一份大礼——入侵三道关,伏歼明都指挥使邓佐。后来,又连续侵入连山关,开原、抚顺,铁岭、宁远、广宁等地,基本把辽东都抢了一圈,据史料记载,董山部杀掠边民多达10万余人。
朱见深在历史上并不算是一个明君,但是,这一次,朱见深很果断,他很难忍受一个小小的女真族居然数次挑衅大明朝,于是在位第三年,下诏书出兵建州女真,要求明朝军队‘’毁其巢穴,绝其种类”。明君分三路迅速出击,直接对上建州三部,同时还要求朝鲜出兵予以配合。
在这样的打击下,经过一个月的围剿,明军斩杀女真族1700多人,令女真族元气大伤,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次的历史事件就被称之为“成化犁庭”。
此次围剿之后,朝廷又对女真族进行了几次的打击,使得明朝边境和平了几十年,可以说是明朝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5. _庭扫穴,这个成语的全称以及意义?
词目 犁庭扫穴 发音 lí tíng sǎo xué 释义 犁平敌人的大本营,扫荡他的巢穴。比喻彻底摧毁敌方。 出处 《汉书·匈奴传下》:“固已犁其庭,扫其闾,郡县而置之。” 示例 雄师百万下江东,辞庙仓皇是蒋凶。丧尽人心终不悔,~事最公。(陈毅《纪念宁沪解放十周年》诗)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6. 名字里有个“犁”字,求带“犁”字的常用词,这样告诉别人名字的时候好让人联想起这个字。
联合国门前的“铸剑为犁”雕塑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7. 穴的形近字组词
黾穴鸲巢 两鼠斗穴 狡兔三穴 虎穴狼巢 焚巢捣穴 焚巢荡穴 钻穴逾墙 猿穴坏山 蚁穴溃堤 蚁封穴雨 穴居野处 十鼠同穴 琼厨金穴 龙潭虎穴 犁庭扫穴 空穴来风 虎穴龙潭 堤溃蚁穴 巢居穴处 群居穴处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8. 肛风扫月这个成语出自哪里?
疾风扫秋叶 比喻力量强大、行动迅速,象暴风扫除落叶一样。 犁庭扫穴 犁平敌人的大本营,扫荡他的巢穴。比喻彻底摧毁敌方。 秋风扫落叶 秋天的大风把落叶一扫而光。比喻强大的力量迅速而轻易地把腐朽衰败的事物扫除光。 斯文扫地 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扫地:比喻名誉、信用、地位等完全丧失。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威信扫地 威信:威望和信誉。威望、信誉全部丧失。比喻威望和信誉完全丧失。 五经扫地 五经:借指文人。把文人的脸都丢尽了。旧时也指圣人之道泯灭。 颜面扫地 比喻面子丧失干净。 闭门扫轨 轨:车迹。指杜绝宾客,不与来往。 闭门扫迹 指杜绝宾客,不与来往。 焚香扫地 形容清幽的隐居生活。 刮野扫地 大风吹扫野地。比喻杀获无余。 犁庭扫闾 犁平他的庭院,扫荡他的村庄。比喻彻底摧毁敌方。庭:庭院。扫:扫荡。闾:里巷的门。 秋风扫叶 比喻威力大、气势猛。 拖天扫地 形容衣服过长。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9. 犁组词,
犁鹕、
犁轭、
犁涂、
留犁、
耧犁、
三犁、
扫犁、
犁头、
驾犁、
犁牛、
犁镵、
祝犁、
爬犁、
犁扫、
楼犁、
铧犁、
耕犁、
鉏犁、
火犁、
泥犁、
扒犁、
犁铧、
开犁、
犁锄、
步犁、
撑犁、
犁沟、
孅犁、
锄犁、
伊犁将军、
双铧犁、
铧式犁、
犁舌狱、
伊犁河、
呴犁湖、
留犁挠酒、
撑犁孤涂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10. “犁庭扫穴”是什么意思
1、犁庭扫穴的意思:犁平敌人的大本营,扫荡他的巢穴。比喻彻底摧毁敌方。庭:龙庭,古代匈奴祭祀天神的处所,也是匈奴统治者的军政中心。2、犁庭扫穴的拼音:【lí tíng sǎo xué】。3、犁庭扫穴的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匈奴传下》:“固已犁其庭,扫其闾,郡县而置之。”本内容来自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