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天()”的成语「长江天堑」
成语“长江天堑”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cháng jiāng tiān qiàn成语简拼:CJTQ
成语注音:ㄔㄤˊ ㄐ一ㄤ ㄊ一ㄢ ㄑ一ㄢ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长江天险
成语出处:《南史·孙范传》:“隋师将济江,群官请为备防,范奏曰:‘长江天堑,古来险隔,虏军岂能飞渡?’” 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解释:堑:壕沟。长江为天然的坑堑、险要。旧时形容长江地势险要,不可逾越。
成语用法:长江天堑作宾语;形容长江。
成语造句:占据江南八郡,隔着长江天堑,双比淮西差多少来去。(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十回)
英文翻译:The Changjiang River is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a natural moat.
其他翻译:<德>der Landeseinschnitt des Changjiang-Flusses
成语“长江天堑”的扩展资料
1.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句话是谁说的?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毛泽东称之为“一桥飞架南北,大堑变通途”,它形象地描述武汉长江大桥的雄伟气势及其在我国南北交通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出自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写于1956年。全文如下: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璧,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 词中的“一桥”指的是武汉长江大桥,“堑”的意思是交通的沟。“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意为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以后,长江天险成为通畅的大路。
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2.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天堑指什么
长江天堑,指天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壕沟。天然的壕沟,言其险要可以隔断交通。多指 长江 。《隋书·五行志下》:“ 长江 天堑,古以为限隔南北,今日北军,岂能飞渡耶?” 唐 李白 《金陵》诗之一:“ 金陵 空壮观,天堑浄波澜。” 金 邓千江《望海潮·上兰州守》词:“云雷天壍,金汤地险,名藩自古 皋兰。”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指别的江河。宋柳永《望海潮》词:“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此指钱塘江 。 金 李汾 《汴梁杂诗》之三:“天堑波光摇落日, 太行 山色照中原。”此指黄河 。望,谢谢!
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3. 七律·长江的意思
一、回答:
1、七律长江一般是指《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意思是热情歌颂人民解放军飞渡长江天堑,解放南京,改造黑暗旧社会的光辉史实。并以富有哲理意味的诗句,阐发了“追穷寇”的深刻军事哲理。
2、白话翻译:革命的暴风雨震荡着蒋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军以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直攻蒋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根据地—南京城。以雄奇险峻而著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时候都美丽。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的。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不可学那割据长江南岸,建立割据势力的霸王项羽。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扩展知识:1、原词欣赏:《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2、作品简介: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当夜,解放军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迄江西湖口的千里长江上,分三路强行渡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由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等统一指挥的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的百万大军,即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一千余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并于四月二十三日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后欢欣鼓舞,于是写下了有名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3、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毛》《泽》《东》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4. 毛泽东的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指的是哪座桥?
毛泽东的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指的是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是万里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伊始即成为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
1956年6月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题写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对武汉长江大桥沟通中国南北交通这一重要作用的真实写照。
扩展资料:
《水调歌头·游泳》是毛泽东在1956年巡视南方,三次畅游长江写下的词,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 该词描绘了1956年中国积极建设的现象,表达了毛泽东对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体现出来毛泽东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也表达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水调歌头·游泳》
作者: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⑽。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汉长江大桥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5.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全诗是什么 ??
《水调歌头·游泳》——近现代毛泽东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
意思是:我刚刚才喝了长江的水,马上又能吃到武昌的鱼。在万里长江上横穿而过。远远地看着水天一色。不管风吹来浪潮涌起,就像在庭院散步一样悠闲,今天终于有充裕的时间了。风吹船帆动,龟蛇二山静静伫立,心中宏图壮志升起。一座桥飞架南北,原本的天堑变得畅通无阻。要在长江西边竖起大坝,斩断巫山多雨的洪水,让三峡出现平坦的水库。神女如果还在,必定会惊愕世界变了模样。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修建武汉长江大桥。1955年毛泽东视察了全部工程。1956年毛泽东巡视南方,又视察了大桥的施工。6月1日、3日、4日毛泽东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写下了此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水调歌头·游泳
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6. 长江不是号称“天险”吗?为什么从来都挡不住北方人?
虽然长江被誉为天险,但不是每一段水域都是天险,而且对于北方人来说非常的骁勇善战,他们并不是不会找出破绽。
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7. 天堑变通途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长江天堑将会畅行无阻。源自于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
(1)天堑(qiàn):堑,沟壕。古人把长江视为“天堑”。据《南史·孔范传》记载,隋伐陈,孔范向陈后主说:“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
(2)通【tōng】
基本释义:
1、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管子是通的。
2、有路达到:四通八达。
3、连接;相来往:沟通。串通。
4、传达;使知道:通知。通报。通个电话。
5、了解;懂得:通晓。精通业务。
6、通顺:文章写得不通。
(3)途【tú】
基本释义:道路:路途。旅途。长途。
扩展资料:
原句出自于1957年1月毛泽东发表在《诗刊》上的一首词《水调歌头·游泳》。
原句: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白话译文:江面风帆飘荡,龟蛇二山静静伫立,胸中宏图升起。大桥飞跨沟通南北,长江天堑将会畅行无阻。
《水调歌头·游泳》运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谱写了一曲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战歌。在词里各种景物,历史神话等融贯着社会主义的道理。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8. 长江为什么叫长江?
长江古名江,又称大江,六朝以后,通称“长江”。近代不少国家把整条长江称为扬子江。长江各段名称和别名总计不下30种。一般常用的分段名称有: 从江源至当曲口(藏语“曲”即“河”),长358公里,称沱沱河,为长江正源; 当曲口至青海省玉树县巴塘河口,长813公里,称通天河; 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市岷江口,长2308公里,称金沙江; 岷江口至长江入海口,长2884公里(荆江裁弯取直后,缩短航程80公里,为2800余公里),通称长江。 其中,宜宾至湖北省宜昌市,因长江大部分流经四川省境内,俗称川江,长1030公里。 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岳阳市城陵矶,因长江流经古荆州地区,俗称荆江; 江苏省扬州、镇江附近及以下江段,因古有扬子津渡口,得名扬子江。 除以上常用名称外,尚有:沱沱河上游的江源河段,藏族称为“那钦曲”;沱沱河,藏族称“玛曲”(意为“红河”),蒙古族则称“托克托乃乌兰木伦”(意为“滔滔的红水河”),沱沱河一名即由蒙语而得,也有译为“托托河”或“滔滔河”的。通天河,藏族称“直曲”,或译“活曲”、“州曲”,意为“犁牛河”。楚玛尔河口以上的通天河段,过去曾称“木鲁乌苏”(蒙语)。金沙江,古称“绳水”、“丽水”,藏族称“布垒河”或“布列楚河”。长江在四川省江津附近弯曲呈几字形,又称“几江”。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至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的三峡河段,俗称“峡江”。江西省九江市,古称浔阳,附近江段又称“浔阳江”。江苏省镇江市,古称京口,附近江段又名“京江”,长江下游江段在明、清时期还曾名为“洋子江”。
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9.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
刚到过长江,又来到了武昌。 我在万里长江上横渡, 举目眺望舒展的长空。 哪管得风吹浪涌, 这一切犹如信步闲庭, 今天我终可以尽情流连。 孔子在岸边叹道: 光阴如流水般远去了! 江面风帆飘荡, 龟蛇二山静静伫立, 胸中宏图升起。 大桥飞跨沟通南北, 长江天堑将会畅行无阻。 我还要在长江西边竖起大坝, 斩断巫山多雨的洪水, 让三峡出现平坦的水库。 神女想必很健康, 但她会惊愕世界变了模样。
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10. 毛泽东几次游长江,分别在哪一年?
毛主席共游长江17次,具体时间如下
1、1956.5.31,入水点:长江大堤口,起水点:汉口谌家矶,游泳时长:2小时4分钟
2、1956.6.2,入水点: 汉阳鹦鹉洲,起水点:青山八大家,游泳时长:2小时
3、1956.6.3,入水点:武昌平湖门,起水点:青山汪家集,游泳时长:1小时
4、1957.9.5,入水点:长江大桥5桥墩,起水点:汉口四维路,游泳时长:约50分钟
5、1958.9.10,入水点:汉口小河口,起水点:汉口四维路,游泳时长:约50分钟
6、1958.9.11,入水点:湖北省银行,起水点:汉口四维路,游泳时长:约40分钟
7、1958.9.12,入水点:长江大桥,起水点:汉口四维路,游泳时长:约40分钟
8、1958.9.13,入水点:长江大桥,起水点:汉口四维路,游泳时长:约30分钟
9、1958.9.14,入水点:汉口小河口,起水点:季军码头,游泳时长:约30分钟
10、1959.6.23
11、1959.6.29
12、1961.9.24,入水点:武昌造船厂码头,起水点:滨江公园附近,游泳时长:约40分钟
13、1962.6.19,入水点:武昌造船厂码头,起水点:汉口军用码头
14、1962.6.21,入水点:武昌造船厂码头,起水点:汉口军用码头
15、1962.6.24,入水点:长江大桥武船码头,游泳时长:约30分钟
16、1963.8.18,入水点:武昌造船厂,起水点:滨江公园
17、1966.7.16,入水点:武昌大堤口,起水点:武昌阳迁,游泳时长:1小时5分钟
扩展资料:
1956年5月31号,63岁的毛泽东第一次在武汉横渡长江,之后四天内,他又三次横渡长江,并挥毫写下了著名的诗词《水调歌头·游泳》,诗中写到“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受到毛泽东畅游长江精神的鼓舞,同年6月,武汉举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首届横渡长江竞赛,游程5000米,多达1958人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11. 东吴明明有二十万雄兵,有长江天险为峙,为什么仅...
当时的东吴,已经经过了好几场大的政治动乱,国力衰退,风雨飘摇,吴国虽然还有二十万军队,又有长江天险做屏障,但人心散乱,军心不稳,离彻底亡国也不远了。
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12. 有哪些关于长江的成语
长江天堑
cháng jiāng tiān qiàn
典故: 堑:壕沟。长江为天然的坑堑、险要。旧时形容长江地势险要,不可逾越。
成语出处: 《南史·孙范传》:“隋师将济江,群官请为备防,范奏曰:‘长江天堑,古来险隔,虏军岂能飞渡?’”
大江东去
dà jiāng dōng qù
成语典故: 长江的水往东奔流而去。后借用为词牌名。多表示陈迹消逝,历史向前发展。
成语出处: 宋·苏轼《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南北
dà jiāng nán běi
成语典故: 指靠临长江中下游两岸的广大地区
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tiān dī wú chǔ,yǎn kōng wú wù
成语典故: 吴楚:泛指长江中下游。原指登上南京城,一眼望去,越远越觉得天下垂,除见苍天之外,空无所有。现也比喻一无所见。
成语出处: 元·萨都刺《念奴娇·登石头城》词:“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楚尾吴头
chǔ wěi wú tóu
成语典故: 古豫章一带位于楚地下游,吴地上游,如首尾相衔接,故称“楚尾吴头”。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地方。
吴下阿蒙
wú xià ā méng
成语典故: 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成语出处: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