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的成语「参差错落」
成语“参差错落”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參差錯落成语读音:cēn cī cuò luò
成语简拼:CCCL
成语注音:ㄘㄣ ㄘ ㄘㄨㄛˋ ㄌㄨㄛ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近义词:参差不齐
反义词:井井有条
成语出处: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十回:“那七个铃便不一齐都响,亦复参差错落,应机赴节。”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解释: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错落:交错、交织的样子。各种不同的事物,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成语用法:参差错落作谓语、定语;指交错不齐。
成语造句: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我们看韩愈的‘气盛言宜’的理论和他的参差错落的文句,也正是多多少少在口语化。”
英文翻译:uneven
成语“参差错落”的扩展资料
1. 古文翻译 全文 急六国为秦所灭,天下被统一。蜀山变得高而平,阿房宫殿得以建成。(它)覆盖了三百多里地,几乎遮蔽了天日。(阿房宫)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古咸阳在骊山西北)。渭水和樊川,浩浩荡荡地流进了宫墙。走五步一座高楼,走十步一座亭阁;长廊像绸带一样迂回曲折,(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撅起。这些亭台楼阁啊,各自依着不同的地势,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盘旋的样子,迂回曲折的样子,像蜂房那样密集,如水涡那样套连,矗立着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龙?那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像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有虹霓产生?高高低低的楼阁,分辨不清,使人辨不清南北西东。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暖意,如同春光那样和乐;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就在同一天内,同一座宫里,而气氛感觉却截然不同。(六国的)宫女妃嫔、诸侯王族的女儿孙女,辞别了故国的楼阁宫殿,乘坐辇车来到秦国。(她们)在早上唱歌在晚上弹琴,成为秦皇的宫人。(清晨)只见(光如)明星闪亮,(原来是她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又见乌云纷纷扰扰,(原来是她们)一早在梳理发鬓;渭水涨起一层脂膏,(是她们)泼下的脂粉水呀;轻烟缭绕,香雾弥漫,是她们焚烧的椒兰异香。忽然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不知它驶向何方。(宫女们)极力显示自己的妩媚娇妍,每一处肌肤,每一种姿态,都娇媚极了。(她们)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可怜)有的人三十六年始终未曾见过皇帝的身影。燕国赵国、韩国魏国、齐国楚国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都是多少年、多少代,从人民那里掠夺来的,堆积如山。一旦国家破亡,不能再占有,都运送到阿房宫中。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砂砾,扔得到处都是,秦人看着,也不觉得可惜。唉!一个人所想的,也是千万人所想的。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老百姓也眷念着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甚至使得(阿房宫)支承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要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织女还要多;突出的钉头,比仓谷里的粟粒还要多;参差不齐的瓦缝,比人们身上穿的丝缕还要多;直的栏杆,横的门槛,比九州的城廊还要多;琴声笛声,嘈杂一片,比闹市里的人声还要喧闹。(这)使天下人们口里虽不敢说,但心里却充满了愤怒。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于是驻守边关的士兵起义,函谷关被刘邦攻占;项羽放了一把大火(烧毁秦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唉!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灭秦国的是秦王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假使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抚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了;(秦统一后)如果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亡他呢?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他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2. “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常是落花时。”这句诗出自哪儿?
西郊落花歌 龚自珍
西郊落花天下奇,古人但赋伤春诗。
西郊车马一朝尽,定庵先生沽酒来赏之。
先生探春人不觉,先生送春人又嗤。
呼朋亦得三四子,出城失色神皆痴。
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
如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
奇龙怪凤爱漂泊 ,琴高之鲤何反欲上天为?
玉皇宫中空若洗,三十六界无一青蛾眉。
又如先生平生之忧患,恍惚怪诞百出无穷期。
先生读书尽三藏,最喜维摩卷里多清词。
又闻净土落花深四寸,瞑目观赏尤神驰。
西方净国未可到,下笔绮语何漓漓!
安得树有不尽之花更雨新好者,三百六十日长是落花时
《西郊落花歌》是龚自珍描写落花的最出色的一篇歌行。当时诗人第五次参加会考又落第无奈沉浸于金石研究之中。在这种情况之下写《西郊落花歌》,尽管流露着不为世用的失落悲哀,但却格调高昂,积极奋进,在万艳飞舞的璀璨壮观中充分展示了瑰丽的生命力量和崇高的理想境界。值得称道的是:诗人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尤其是修辞艺术手法,谱写了一阕落花的“狂想”曲。
(一)
在诗前的小序中,诗人就表明了欣赏落花,一反常调礼赞落花的态度。因而全诗一开始,先是点明了古来伤春的落花意蕴,一个“但”字就否定了前人替落花嗟叹、见落花伤情的的传统笔调。“先生探春人不觉,先生送春人又嗤”两句与《红楼梦》中黛玉葬花之词“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悲调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又巧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以生命的体验,形象生动地烘托出暮春花落的季节氛围。在诗人眼中,一切客观景象都被主观虚化了,他把“春”看成了自己的好友、知己,所以才有“探春”、“送春”的行为活动。但是,这种超常的行为活动却被世人漠视、嗤笑,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不为世用、不为时重的失落悲哀与傲岸不羁。这种深层的失落悲哀与傲岸不羁正是诗人眼见“风飘万点”的熳丽而“失色”、“神痴”的感情因素所在。
在诗歌的第二部分,诗人驰骋想象,连用比喻、引用、炼字等修辞手法,以极度夸饰渲染的笔法,描写落花之漫天遍地、鲜艳异常的壮观。
首先,诗人连用八种生动的形象来比喻落花,新颖离奇,异彩缤呈。在诗人笔下,落花如海如潮,如昆阳之古战,如天女之胭脂,如奇龙怪凤,如琴高之鲤,如玉皇宫殿,如三十六界之青娥眉,如先生之忧患,无边无际……如此壮美的景观,如此斑斓的色彩,落花不再是哀怜身世的象征,而是富有生气的理想境界。诗人深深地为随风而逝的落花所感动:生命虽然陨落但却灿烂辉煌,青春消逝的感伤转化为崇高的赞美。诗人极尽夸饰渲染,将落花漫天飞舞、聚散缤纷得姿彩描绘得极为生动感人。
其次,诗人在璀璨的狂想之中,引用历史神话传说来丰富落花的内涵,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如先引用历史上刘秀带领八千兵马与王莽四十万大军对战昆阳的激烈场面来形容落花分飞之精彩,再引用神话中的奇龙怪凤的漂泊无踪来映衬落花之飘忽不定,接着又引用传说中的琴高之鲤来质问落花飞天的无缘无故……这样,落花不仅富有新的生命内涵,而更呈现出光怪陆离、令人眩目的缤纷画面。既是巧用典故而又没有斧凿填砌的痕迹,可见诗人艺术才华之高深。
再次,诗人在盛赞落花之瑰丽时,锤炼字句,生动传神。如“齐向此地倾胭脂”一句中的“倾”字,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落花飞舞的色彩和动态:犹如天女洗妆后倾洒的胭脂水粉一样艳丽夺目,赤色欲流。再如“玉皇宫中空若洗”的“空”“洗”两字,更是夸张地写出飞花点点的动人之处:犹如三十六界的仙女全部下凡幻化为落花,翩跹起舞,随风而动。炼字如此如壁龙点睛,既生动传神又自然贴切,甚得风流。
在诗歌的第三部分,诗人透过落化时聚时分的璀璨画面,展开了更深一层的想象:他引用佛教经典的总称(三藏)和维摩卷里的清词,幻想自己来到了无边无际的道教的神仙国度或者佛教的净土世界之中。此时此刻,他已经处在心醉神驰、半痴半狂的状态,最后竟发狂地希冀一年到头都有不尽之花降落人间,飘洒如雨。应该指出的是,诗人在这一部分的诗句中流露出的道教和佛教的思想,是他在落第之后心情苦闷失落,沉浸于金石研究而又不愿消殒、浪费生命,从而把眼前的客观景象主观虚化的心理表现。他把个人的主观感情同客观存在的景物有机而自然地结合起来,从而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艺术天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
因苦闷而见落花,因见落花而痴狂,因痴狂而产生幻想,这一心理流程是诗人在失意挫折之中,苦闷失落而又不甘沉沦的精神矛盾激烈斗争之下产生的。他一反常态盛赞落花,实质上是对传统思想文化意识提出怀疑、挑战的表现,充分展示了这个富有才华而不为世用、不为时重的疏狂之士在封建时代末期逐渐觉醒的个性意识同传统思想观念相互之间激烈的斗争。而《西郊落花歌》正是这两种思想意识相互交锋、个性意识显示优势的产物。纵观整首《西郊落花歌》,除了以上所述的各种修辞手法外,诗人还出色地运用了反复、排比的修辞手法,在一跌三宕、反复咏叹中畅尽抒发了诗人的理想、憧憬,以及对落花的深深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所用反复、排比的手法是极为明显的。如“先生探春人不觉,先生送春人又嗤”两句,就是通过反复诉说,把世人的冷漠无情与自身奔放如火的热情、瑰丽崇高的理想互相对照,进而畅尽地表达了不为世用、不能施展才华的失落无奈、并体现了诗人自身狂傲不羁、不理世人的个性特点。
诗人的理想不能实现,于是把对理想的追寻、对未来的憧憬深深地倾注到落花上。他把落花视为知己,连用八个奇喻来盛赞落花:“如钱塘潮夜澎湃,如昆阳战晨披靡,……又如先生平生之忧患,恍惚怪诞百出无穷期。”以反复、排比的手法表达了对落花的无比热爱,对生命价值的探讨、对理想的追寻而执著不悔的精神。如此复沓回环、一咏三叹,酣畅淋漓地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感情,使全诗的意境随着主体感情的倾尽外露而一步一步地向外开拓和延伸,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的节奏感。
但是,这些反复咏唱并没有导致诗歌达到流利和婉的境地,反而形成了参差错落、一跌三宕的特色。诗人打破了传统歌行的铺叙展衍、四句一转韵、一气婉转的特点,而以七言、九言、十言、十三言穿插而行,时而行云流水,时而激流冲涧,在参差错落中呈现奔放不羁的力度和强劲有力的节奏美。这种参差跌宕的形式美与其奔放热情的感情特征相互结合,促使全诗的气势和意境逐步向远处深化,向高处凌升。
(三)
《西郊落花歌》因其浩瀚磅礴的气势和壮美瑰丽的景观受到读者的喜爱并欣赏。此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语言音律方面。汉语是极富音乐性的语言,尤其是诗体语言,更应注重语音方面的调节,以体现诗词的音律美。《西郊落花歌》在语言音律的调配上,也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华。
首先,诗人在诗中多次运用双声、叠韵、叠音词。双声、叠韵有助于诗词的音律美。在音感上,双声词听起来较为紧促,叠韵词则显绵长,要是能配合起来用,可造成一种回环复沓的语境和乐感。而叠音词则是借助声音的繁复增进语感的繁复,借助声音的和谐来张大语调的和谐。如诗中的“澎湃”(双声),“披靡”(叠韵),“漂泊”(双声),“漓漓”(叠音)等词,既增添了语言的音趣和美感,又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具体点说,这些词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在声韵和谐、声情并茂之中,不仅形象生动地描写出落花的美丽,而且把诗歌的意境推向异常完美的境界,使之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修辞效果。
其次,这首诗在押韵方面是一韵到底、一气贯注,而在诗歌的中间却有一句(“齐向此地倾胭脂。奇龙怪凤爱漂泊”)转韵:由“四支”韵(脂)转为“十药”韵(泊),到下一句(“琴高之鲤何反欲上天为?”),又转回“四支”韵(为),并由此贯注到底,结束全诗。“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和谐,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王力)。这首诗的韵在回环往复、一气贯注的流程中,却有一韵反弹、奔突,如一叶扁舟逆风而行、迎浪而前,这一“变奏”的音韵使全诗呈现出一种令人奔腾激动的力量美。另一方面,由于这首诗的句式变化多端,因而语言声调的平仄对应、高低升降就显得错落有致、浑成生动,富有明快、奔放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西郊落花歌》的语言音律调配得既精丽生动,又潇洒自然,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因而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波澜起伏,听起来铿锵悦耳、荡气回肠。
(结语)
《西郊落花歌》是诗人用灵魂来表现的一阕“落花”的赞歌。龚自珍运笔有如鬼斧神工,极尽夸饰渲染之能事,以丰富而奇特的想象,缤纷而璀璨的画面,绚丽而斑斓的色彩,展示了诗人在不为世用、不为时重的挫折中,既失意苦闷而又不甘沉沦、不愿退伏的心路历程。他一反传统对落花的倾注深情、极致赞美,正是诗人对新的生命价值的追求、对个人感情的尊重的个性意识的流露。而这一切,又被艺术地、诗化地表现出来,透出一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倔强精神。
全诗气势磅礴,感情强烈,笔力遒劲。诗人出色地运用了多种修辞艺术手法,透过落花随风而逝、漫天飞舞的壮美景观,以新奇的艺术构思、巧妙的寓意把瑰丽的生命力量与崇高的理想相互结合起来,极写生命陨落的辉煌、生命力迸发的尽致。生命虽极辉煌而毕竟陨落,虽陨落而曾经辉煌,这就揭示了生命的瑰丽璀璨与生命的凋谢陨灭、青春的美丽与青春的易逝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规律,深深地寄托了诗人失意之中的悲哀与无奈。不过,正是因为这种深层的悲哀与无奈激发了诗人内在的傲岸不羁的个性意识的觉醒,以疏狂痴想之姿态向“落花”的传统意蕴即陈旧的传统思想文化意识发出挑战,并积极探求个体生命与人生理想的真正价值所在。正因如此,《西郊落花歌》这一阕“奇思古艳”(谭嗣同)的“落花”狂想曲,才真的是大放异彩,震撼人心。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3. 高中课本有一首现代诗叫《错误》,请问全诗是什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qióng)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 /是个/过客……《错误》赏析 郑愁予的《错误》这首小诗,轻巧清隽,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 口的佳作。如果说,郑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灵 深处的地方,莫过于美与情,那么《错误》这首诗可谓其中的佼佼 者,为诗人奠定了他在台湾诗坛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初看这首诗时,最先感受到的便是它的中国性。这是一首绝对 的中国诗,是一首于中国人的诗,讲着一个永恒、美丽的中国的 故事。因此,这首诗的外壳虽标榜着学习西方技巧的现代派,但它所传达出的更深一层的中国传统意识是不可置疑的。 《错误》一诗,承受的可说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 传统。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留下了独守空闺的女子,日以继夜地等待着、盼望着情人’我’的归来。然而女子痴痴的深情却换来了漫长又百般无聊的等待。所以,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消息,没有满天飞舞的春天的’柳絮’;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着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去看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 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 不露,又悠长深远。终于’我’回来了,达达的马蹄声对她而言是美丽的,因为日盼夜 盼的心上人归来了,但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 无限的失望。因为’我’只不过是过路罢了,而不是’归人’。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像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或许,有些人会把诗中的’我’理解为浪子无家可归的悲哀, 而这种理解是未尝不可的。处在那个动荡时代的台湾人的心态是一 种漂泊,等待着一天能够有个定位,他们在台湾岛上仅是一个过客,想着有一天能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然而,由于政治缘故, 他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产生出失落惆怅之感。不过,如果尝试 把郑愁予的其他诗作与《错误》相对比的话,不难找出有力的旁 证。如郑愁予《情妇》中’我想,寂寥与等待,对妇人是好的’和 ’因我不是常常回家大那种人’两行,皆表现出女子深守闺中,等 待主人公归来的主题。另一首诗《窗外的女奴》中’我是南面的神, 裸着的臂用纱样的黑夜缠绕。于是,垂在腕上的星星是我的女奴’ 亦透露了女子在冷清寂寞的悠长岁月中,空等着男子归来的凄凉心 境。 《错误》这首诗共九行,九十四个字,全篇幅不长,但所表现 的艺术技巧不仅被人称道,更被人在口头上传诵。从结构上看,隐 含着纵横两条线索。明显可见的纵线是自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开头两句先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再将镜头推移到小城,然后到街 道、帷幕、窗扉,最后落在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寂静的马蹄声。 这种写法与柳宗元《江雪》中从’千山鸟飞绝’的大景,最后落墨在渔翁独钓江心的小景上的空间处理,颇有相似之处,将诗情层层 推向高潮。从横线来看,开头两句应该是结尾,正是因为’我’从江南走至女子的处所也不进去,女子期盼的’容颜如莲花开落’,等待的炽情变成了心灰意冷。最后两句本应该是’我不是归人,是 个过客’,所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在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小倒装句。这样的安排,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 得诗意盎然,在不协调中闪发出光彩。 这首诗另一动人之处是其语言之美,特别是’美丽的错误’数 字。这句话原本就是矛盾的,’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 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 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转, 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更形成了清劲跌宕之势。若与此诗的中国性 联想,又似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所表现的意境。 同时,郑愁予在诗中还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 ’莲花’、’柳絮’、’马蹄’、’春帏’,特别是’东风’这一意象取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意,再再表现了郑愁予中国性的最根本的所在。杨牧在《郑愁予传 奇》的长篇文章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 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绝对地现代的’,强调了郑愁予诗歌语言的中国化,从而体现了中国的思想与情感。 文字纯净是这首诗的另一个优点。郑愁予在谈论写诗技巧时,说:’写诗要忠诚,对自己诚,而不是唬唬人的,如果写的东西连 自己都不确定,那就是不忠实。’因而郑愁予的《错误》强调纯净 利落,清新轻灵,不在文字上玩弄游戏,或堆砌词藻,竭力以最忠 实的文字展示诗人最忠实的感情。这是一首真实、真情的诗。 《错误》至今仍能打动无数读者的心弦,我想最重要的因素不 在于以词藻取胜,而是以它内在的情感感动人。这种情感不伪装、 不雕饰,在诗中使情景和谐一致,产生了意味不尽的艺术感染力。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4. 参差错落是什么意思啊
读音 [cēn cī cuò luò]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意思是:各种不同的事物,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5. 参差错落的意思?
【解释】: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错落:交错、交织的样子。各种不同的事物,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出自】:《史记·滑稽列传》:“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饮五六斗……八斗而醉。”《古文观止》注:“上云,一斗一石,此又添二斗、五六斗,八斗,参差错落。”【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交错不齐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