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匮石”的成语「金匮石室」
成语“金匮石室”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jīn guì shí shì成语简拼:JGSS
成语注音:ㄐ一ㄣ ㄍㄨㄟˋ ㄕˊ ㄕˋ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石室金匮
成语出处:《史记·太史公自序》:“迁为太史令,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解释:匮:柜子。古时国家收藏重要文书处。
成语用法:金匮石室作宾语、定语;指古时国家收藏重要文书处。
成语造句:自老聃写书征藏,以诒孔氏,然后竹帛下庶人,六籍既定,诸书复稍稍出金匮石室间。(章炳麟《订孔上》)
成语“金匮石室”的扩展资料
1. 不知所谓是什么意思“不知所谓”的意思:不知道别人在说什么;也等于不知所云的意思 1、行事莫名其妙,没有规章。2、不知道所说的是什么,等于不知所云的意思。
所谓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uǒ wèi,意思是所说的,用于复说、引证等;谓某些人所说的。含不承认之意;所说的意思,意旨。常用于句末。
《不知所谓》是由黄伟文填词,陈奕迅演唱的一首歌曲。该歌曲于2001年11月1日发行,收录于辑《the easy ride》中。
扩展资料:
引证解释
1. 所说的,用于复说、引证等。
《诗·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礼记·大学》:“欲脩其身者,先诚其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后汉书·吴祐传》:“祐曰:‘掾以亲故,受污秽之名,所谓“观过斯知人”矣。’”
闽王延彬 《哭徐夤》诗:“昔除正字今何在?所谓人生能几何!”明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袁可立)神道碑》:“当大疑大险,军旅之锋刃,国事之齿牙,处盛不陨,慎守其序。所谓气以实志,惟公得之矣。”
瞿秋白《饿乡纪程》三:“非但自己创不起小家庭,还非得遵从家族经济的原则,所谓仰事俯蓄,艰难得很。”《<艾青诗选>自序》:“诗人要忠于自己的感受。所谓感受就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 谓某些人所说的。含不承认之意。
明李贽《复邓石阳书》:“如今之所谓‘出家儿’者,祗知有持钵餬口事耳。” 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四:“一面在解散民众团体,一面也在组织所谓民众团体。” 茅盾《子夜》十三:“ 朱桂英到了她的所谓‘家’的时候,已经在下雨了。”
陈先行《打开金匮石室之门》:“直到此书刻成后,陆时化方发觉第五卷中《董文敏行书兵部左侍郎节寰袁公(袁可立)行状册》有所谓触犯时忌之语,为免罹祸,急忙将印出之书追回,连同片一并毁掉。”
3. 所说的意思;意旨。常用于句末。
《礼记·祭义》:“吾闻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谓。”《韩非子·五蠹》:“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管仲茫然,不解所谓,以问妾婧。”《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太守慌得无所措手足,且又不知所谓。”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应声蓝面鬼》:“鬼忽不见,公亦掩卷就寝,尝举以告寮寀,莫测所谓。”
4. 所以。谓,通“为”。
《战国策·赵策一》:“凡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非从易也。”《吕氏春秋·恃君》作“所为”。 汉贾谊《新书·壹通》:“所谓建武关、函谷、临晋关者,大抵为山东诸侯也。” 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二:“所谓,所为也。”参见“所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所谓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2. 袁世凯是个才胜于德的历史人物,你如何看待历史人物才与德的关系?
衡量人品的标准,大致不外乎“才”与“德”。才有通才,有才;德有盛德,有美德。通才与盛德,可说全面发展,才与美德,仅是一节之长。具有通才或盛德,已极不易,才德兼备,更是难得。大抵承平之世,丰于德而啬于才者较多;因为此时生存竞争并不尖锐,人民缺少磨练才能的机会。离乱之世丰于才而啬于德者较多,因为此时生存竞争剧烈,非有才能不易生存,但为了逞才能以求生存,德操便不免会沾些瑕疵了。 方今国家任用领导干部,显然有任德不任才的倾向,而德的标准又很高,要求的是共产主义的品德,这已是超于我们传统的盛德以上了。这一方策本来不坏,如果所有领导干部都具有这样高的德行,才虽不足,亦决不致偾事。因为一般的说来,有才无德的人较多,有德无才的人较少。具有共产主义品德的干部,我相信他决不在中才以下。 可惜近来各方面暴露出来的某些干部,品德之坏,在旧社会里都是骇人听闻的。父子之亲,而有协议离弃的文书;师道之尊,而有渔色女学生的风流校长。这些人距离共产主义品德,似乎甚远,虽说是个别干部的事情,但在人民大众心里,总是为党惋惜而不是为这些干部惋惜的。 由此看来,任人以德,现在恐怕不很妥当,因为我们在最近二十年中,经过好几次大变革,可以说是一个离乱之世,有德之人,实在太少。“老子打过游击”,只能算是“功”,不能算是“德”。有功则酬以利禄,何必以位? 从历史上来看,英俊有为之君,总是任人以才的,只有比较保守的帝王,才任人以德。然而也必须是继世之君方可。若创业开国之君,则天下离乱方定,如果无才俊之士,相与共治天下,单靠几个拘拘于小德的乡愿,那是打不开大局面来的。 汉武帝刘彻,在元封五年,因为文武臣僚不够用,故下诏求人才。诏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千里马是不容易驯服的,有才干的人往往是被一般人所指摘的,但汉武帝并不因此而不用此马此人,因为他自信有能力驾御得了,可以用其所长,制其所短。 魏武帝曹操更为突出。他下过三个命令,要不拘品德,登用人才。甚至说:“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都应该由地方官吏保举出来,使他“得而用之”。这就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在百废俱兴的时候,“才”的需要尤甚于“德”。尚书说命曰:“惟治乱,在庶官。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亦就是说,要按才能以任命官吏,按品德以评薪评级也。 我们今天要做的事情多,业分工又细,如果以“德”为任用各级领导干部的标准,即使有超于传统道德以上的共产主义品德者,如果一点不了解业务,也还恐怕不顶事。何况今天之所谓“德”,还只是一些表面的组织性,纪律性,革命性,积极性而已。“樊迟请学稼,孔子曰:‘吾不如老圃’”。可以想见,盛德如孔子,如果要他去领导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他一定自认不如一个老农民的。现在改两句龚定庵的诗,以结束这一点点感想罢: “我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用人才。”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3.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金匮石室之书,还到各处实地探访,
B 试题分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一方面阅读朝廷金匮石室之书,获得史料,一方面还到各处实地探访,搜集遗闻,以补充史料之不足,使史料和考察结果相互印证,具有史料考证意识,B项正确;AC材料中并为反映出来,排除;司马迁是私人著史,不是秉承朝廷旨意,D项排除。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4. 剖符是什么意思?
【注音】
pōu fú
【释义】
剖:从中间将物体分开。
符: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虎符、符信、符节等。
符者,领军之凭证,力之征徵,用铜或竹、木制成,上刻有字。
剖符:或叫“剖竹”。封建时代的帝王在建国之后,就会封赏有功的诸侯将士,任命将、郡守,将符节剖分为二,文臣武将各执其一,作为信守的约证,叫做“剖符”。
【源流】
《国策•秦策三》中“决裂诸侯,剖符于天下”说的就是这件事情。
《汉书》中记载:“(高祖刘邦)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事例】
汉高祖五年春天,汉高祖就和韩信剖符为信,正式封他为韩王,封地在颍川 。(为避免与同时期同名的淮阴侯韩信混淆,史上称此韩信为韩王信。)
1.犹剖竹。古代帝王分封诸侯�p功臣时,以竹符为信证,剖分为二,君臣各执其一,后因以’剖符’�p’剖竹’为分封�p授官之称。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5. 成语有几种来源?
一.来源于神话寓言
我国古代的很多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含义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往往被概括成为成语。例如:
女娲补天 精卫填海 开天辟地 夸父追日
愚公移山 守株待兔 刻舟求剑 拔苗助长
二、来源于历史故事
我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后人把它们凝缩成四个字的成语。例如:
卧薪尝胆 负荆请罪 四面楚歌 草木皆兵
破釜沉舟 完璧归赵 望梅止渴 三顾茅庐
三、来源于古书成句
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从古书中直接摘引原句;一种是经过加工的,或紧缩、或减字、或增字、或换字。例如:
①一鼓作气一《左传·庄工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瓜田李下一古乐府《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四、来源于群众口语
有不少成语来源于群众口头用的通俗而形象的俗语。例如:
①狼子野心一《左传·宣公四年》 :“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②千夫所指一 《汉书·王嘉传》 :“谚曰:千夫所指,无病而死。”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6. 金匮是什么意思
金匮其实就是金色的盒子,一般用于存放比较贵重的或具有纪念意义的东西。比如:古人写的密函、遗诏等,都要放入金匮之内。宋太祖生前曾写诏书封于金匮内:“朕若崩后,传位其侄,倘不类我,更迭光义,无负天下。”
《金匮要略》是东汉名医张仲景写的医书。合起来就是很珍贵,很重要,又简明扼要的书。
在中原地区(尤其在皖西)金匮泛指珍爱、溺爱,偏贬义。
扩展资料
(1)汉朝贾谊 《新书·胎教》:“胎教之道,书之玉,藏之金柜,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
(2) 孙犁 《<秀露集>后记》:“金柜之藏,不必永存;流落村野,不必永失。”
(3)《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愚臣既不能深援安危,定金匮之计;又不知推演圣德,述先帝之志。” 颜师古 注:“金匮,言长久之法可藏於金匮石室者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匮 (词语解释)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7. 图书馆里的“珍本”“善本”具体指什么啊?
珍本:即珍贵的书籍或文学资料。如罕见的革命文献、极有价值的古旧图书资料等。珍本贵在“难得”。如汉译《共产党宣言》的本很多,但20年代党在上海建立的人民出社印行的本,已非寻常可见,成为珍贵的革命文物,从本学角度看,当推为“珍本”。善本,简单讲就是好的书本。 善本最初的概念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无讹文脱字的书本。印刷术产生前,书籍大都是写本。把原稿或别本认真缮写下来,经过与原文校核无误,就成为善本。西汉时,刘向为汉成帝典校书籍二十年,凡写新本,一定先把原文写在竹简上,改易删定后,再缮写在绢素上。如何改易删定呢?刘向《别录》记载了“雠校”之法,说:“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二人相对为雠。”湖南长沙晋永宁二年墓中出土的校雠俑,两人相向跪坐,一人读书,一人执笔校正讹字,十分形象地展现出当时人们校勘书籍的活动。所以宋代叶梦得《石林燕语》说:“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书不多有,而藏者精于校勘,故往往皆有善本。” 唐以后,雕印刷术逐步得到应用,书籍反复刊印,广泛传播,开始出现“本”的概念。不同本书籍收录文献多寡、校勘精劣程度各不相同,就有了足本和残本、精本和劣本的差别;书籍本出现早晚、珍稀程度不同,就有了古本和今本、孤本和复本的差别。善本的内涵也比原来更扩大了,清代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说:“善本非纸白新之谓,谓其为前辈通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不讹不误之本也。善本之义有三:一曰足本〔无阙卷、无删削〕,二曰精本〔精校注〕,三曰旧本〔旧刻旧〕。”清末藏书家丁丙对善本也提出了四条标准:一是旧刻;二是精本;三是旧;四是旧校。以后许多学者对善本的概念不断总结归纳,最后形成了现在通用的善本“三性”、“九条”说。 善本的“三性”指书籍应具备较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善本的“九条”是“三性”的补充和具体规定,主要包括: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写的图书;明代刻、写的图书;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本;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所刊印的图书;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本;辛亥革命以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本;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过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本;在印刷术上能反映古代印刷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画、插画的刻本;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有特色的亲笔题记等。应该指出的是,善本是一个历史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容会不断发展、更新。比如善本的时代下限,丁丙认为明本是善本;现在从书籍流传的实际出发,一般确定在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国家图书馆是世界上中国古籍收藏数量最大的图书馆,经过严格挑选的善本有27万册件之多,包括宋缉熙殿、元翰林国史院、明文渊阁和清内阁大库的历代皇家收藏,南北许多大藏书家的珍本秘籍以及词曲小说、地方文献等富有特色的古籍收藏。本将在“善本故事”栏目中陆续加以介绍,使这些世人难得一见的珍贵善本走出金匮石室,为广大读者朋友认识了解。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8. 《桯史》的桯字应该怎么念
“×老师!×老师!”我正在浏览着,忽然听到一阵热情的欢呼,看到几个穿得油光水滑的人,施施然地往里面闯,嘴里念念有词,谈论着文化呀学术呀之类的高深莫测的东西。不用说,这些人是哈尔滨的文化精英了。我急忙走过几个书架,想要离这些呱呱叫的老师们远一点儿,因为我最受不了有人在书店立大声喧哗,不管他是什么人物。
最后,我准备交款。此前,一个好心的老店员已经把我挑的书事先拿到了柜台上。我去柜台上拿我的书时,顺便瞟了一眼那些老师挑的书,看到一本野鸡的《桯史》。我真纳闷,那位老师干吗不选中华书局的——尽管中华的不打折。
准备交款之前,我请收款员先算一算,我选的书是否超过了一百元,她不耐烦地答应着我,仿佛我是讨饭的。在她闷闷不乐地为我计算书款时,那些老师们凑到了收款处,仿佛一群辛勤的蜜蜂,不停地嗡嗡着。“这是什么字呀?”一个老师举起那本野鸡《桯史》,好奇地说。完了,你不配当老师,我暗想。“不知道,这个字真怪。”另一个老师说。完了,你也该下岗了,我继续想。“这个字念tīng,”第三个老师说。哇,他居然知道这个字的读音,尽管《桯史》的桯字未必就念ting。那么,他知道这个书名是什么意思吗?我边想边等着他解释,因为我这个编外学生确实不知道。可惜,那位大师只是ting了几次,没有再说什么,让我失去了免费求学的机会。
我想,中华的《桯史》前言里大约解释过这个书名的由来,可我至今还没有产生购买此书的欲望,只是梦想着久觅不得的非野鸡《酉阳杂俎》,哪怕是贵州人民的本子。
回到家,打开电脑时想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或许会提到《桯史》,一查,果然有:
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 小说家类二
《桯史》·十五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岳珂撰。珂有《九经三传沿革例》,已著录。是编载南北宋杂事,凡一百四十馀条,其间虽多俳优诙谑之词。然惟金华士人著命司诸条不出小说习气,为自秽其书耳。……惟其以《桯史》为名,不甚可解。考《说郛》载柳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9. 《桯史》的桯字应该怎么念?
[tīng]
解释:
[tīng] 1、床前几。
2、横木:门~。
3、碓等工具的杆子或短木。
[yíng]
1.古同“楹”,厅堂前部的柱子。
2.古代车上插车盖柄的长木筒:“轮人为盖,达常(车盖柄)围三寸,~围倍之,六寸。”
岳珂在《桯史序》里面对此做了解释:“亦斋有桯焉,介几间,髹表可书,余或从搢绅间闻闻见见归,倦理铅椠,辄记其上,编已,则命小史录臧去,月率三五以为常。”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