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的成语「老成之见」
成语“老成之见”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老成之見成语读音:lǎo chéng zhī jiàn
成语简拼:LCZJ
成语注音:ㄌㄠˇ ㄔㄥˊ ㄓ ㄐ一ㄢˋ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不想今日原从这着,可见老成之见,大略相同。”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老成:阅历多而练达世事。老练而周到的见解
成语用法:老成之见作宾语;用于观点等。
成语“老成之见”的扩展资料
1. 老之什么四字成语老蚌珠胎 老莱娱亲 老气横秋 老蚌生珠 老骥伏枥 老之将至 老医少卜 老王卖瓜 老蚕作茧 老而不死 老奸巨猾 老妪能解 老迈龙钟 老有所终 老于世故 老成练达 老鼠过街 老态龙钟 老弱残兵 老天拔地 老子长孙 老大徒伤 老马恋栈 老泪纵横 老成炼达 老骥嘶风 老罴当道 老婆当军 老师宿儒 老大无成 老朽无能 老僧入定 老成见到 老马为驹 老谋深算 老牛舐犊 老熊当道 老羞变怒 老当益壮 老羞成怒 老生常谈公益成语:gyjslw.com
2.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什么意思
释义:幼年学习的人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学习的人,像夜裏走路拿著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麽也看不见要好。
出处:出自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原文节选:
神仙之事,未可全诬;但性命在天,或难钟值。人生居世,触途牵絷;幼少之日,既有供养之勤;成立之年,便增妻孥之累。衣食资须,公私驱役。
而望遁迹山林,超然尘滓,千万不遇一尔。加以金玉之费,炉器所须,益非贫士所办。学如牛毛,成如麟角。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白话译文:
得道成仙的事情,不能说全是虚假,只是人的性命长短取决於天,很难说会碰上好运还是遭遭厄运。人在世一生,到处都有牵挂羁绊;少年时候,要尽供养侍奉父母的辛劳,成年以后,又增加养育妻子儿女的拖累。
衣食供给需求,为公事、私事操劳奔波,而希望隐居于山林,超脱手尘世的人,千万人中遇不到一个。加上得道成仙之术,要耗资黄金宝玉,需要炉鼎器具,更不是贫士所能办到的。
学道的人多如牛毛,成功的人稀如磷角。幼年学习的人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学习的人,像夜裏走路拿著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麽也看不见要好。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承圣三年(55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颜之推为回江南,乘黄河水涨,从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偷渡,经砥柱之险,先逃奔北齐。但南方陈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归之愿未遂,即留居北齐,官至黄门侍郎。577年齐亡入周。隋代周后,又仕于隋。
《颜氏家训》一书不仅对当时诸如“玄风之复扇、佛教之流行、鲜卑之传播、俗文字之盛兴”等多方面作了较为翔实的纪录。颜之推很重视文学。他批评扬雄视文学为雕虫小技的说法,并从个人立身修养的角度说明文学的重要性。
对于文学的功用,颜之推不狭隘地仅仅把它归结为服务于政治教化和实用,他也肯定文学具有愉悦耳目、陶冶性灵的审美功能,同时也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表现出了较强的文学审美能力。公益成语:gyjslw.com
3. 带有见的四字成语
显而易见、
见死不救、
拨云见日、
重见天日、
视而不见、
司空见惯、
可见一斑、
见微知著、
不见天日、
见异思迁、
捉襟见肘、
相形见绌、
立竿见影、
真知灼见、
明心见性、
见义勇为、
数见不鲜、
一见钟情、
囿于成见、
各抒己见、
层见叠出、
图穷匕见、
远见卓识、
开门见山、
少见多怪、
一针见血、
一般见识、
屡见不鲜、
见机行事、
相见恨晚
固执己见、
先见之明、
见风使舵、
世俗之见、
兵戎相见、
见怪不怪、
自寻短见、
见利忘义、
见钱眼开、
一见如故、
见多识广、
各持己见、
捉贼见赃、
所见所闻、
管窥之见、
博见洽闻、
洞见肺腑、
情见于色、
掣襟肘见、
硁硁之见、
牵衣肘见、
浅闻小见、
所见略同、
赤诚相见、
箪豆见色、
见弹求鹗、
览闻辩见、
一字见心、
肤见谫识、
得见青天
老成之见、
了不可见、
敬陈管见、
区闻陬见、
见哭兴悲、
识微见远、
眼错不见、
浅见寡闻、
管见所及、
书生之见、
略见一斑、
见佛不拜、
僾见忾闻、
见弃于人、
畛域之见、
神龙见首、
榆枋之见、
瓮天之见、
见素抱朴、
见势不妙、
开口见胆、
看生见长、
见兔放鹰、
见机而作、
一隅之见、
了无所见、
羞面见人、
见不逮闻、
瑕瑜互见、
寡见鲜闻
相见无日、
见猎心喜、
见可而进、
喜见于色、
见经识经、
时隐时见、
冥眗亡见、
累见不鲜、
噬不见齿、
时见一斑、
惊见骇闻、
影响之见、
亲眼所见、
意见言外、
老成见到、
见善必迁、
妇人之见、
刍荛之见、
海枯见底、
独出己见、
情见乎辞、
门户之见、
水清石见、
见鞍思马、
儿童之见、
独见之虑、
短见薄识、
尸居龙见、
见精识精、
披云见日
浅薄易见、
见小暗大、
见仁见智、
吹糠见米、
相见以诚、
以小见大、
见性成佛、
见豕负涂、
梦见周公、
不见圭角、
喜闻乐见、
大有见地、
区区之见、
促襟见肘、
见所未见、
见世生苗、
因小见大、
见卵求鸡、
小中见大、
见风是雨、
见财起意、
曝书见竹、
原始见终、
冗不见治、
见缝插针、
家见户说、
士穷见节、
见墙见羹、
单见浅闻、
情见势竭
饫闻习见、
以诚相见、
踵决肘见、
燕雀之见、
饫闻厌见、
一见倾心、
肝胆相见、
见端知末、
不著见效、
饿虎见羊、
秋扇见捐、
苍蝇见血、
独见之明、
殚见洽闻、
一见倾倒、
开心见诚、
旁见侧出、
洞见古今、
见惯不惊、
洞见症结、
见兔顾犬、
井蛙之见、
八面见光、
不见舆薪、
见棱见角、
乡曲之见、
我见犹怜、
远见明察、
了了可见、
白天见鬼
目知眼见、
见雀张罗、
见事生风、
各抒已见、
察见渊鱼、
浅见薄识、
不见经传、
一孔之见、
见时知几、
见贤不隐、
因难见巧、
明见万里、
独得之见、
如见肺肝、
经多见广、
疑贰之见、
目不见睫、
开心见肠、
路见不平、
情见势屈、
见贤思齐、
先入之见、
间见层出、
素见成事
千闻不如一见: 指听得再多还不如亲见更为可靠。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指空前绝后。亦用作讽刺。
旁见侧出: 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表现的形象。
皮相之见: 肤浅的看法。
排沙见金: 比喻从大量的东西中选取精华。同“排沙简金”。
曝书见竹: 指睹物思人。
拿贼见赃: 捉贼要查到赃物做凭证。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 目光敏锐,可以看清鸟兽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为人精明,只看到小节,看不到大处。
目不见睫: 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
门户之见: 门户:派别;见:成见。因派别不同而产生的成见。
明见万里: 对于外界或远方的情况,知道得很清楚。也比喻人有预见。
目不忍见: 形容景象极其悲惨。同“目不忍视”。
梦见周公: 周公:西周初著名政治家,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原为孔子哀叹自己体衰年老的辞句。后多作为瞌睡的代称。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明心见性: ①佛教语。指屏弃世俗一切杂念,彻悟因杂念而迷失了的本性(即佛性)。②指率真地表现心性。
目见耳闻: 指亲眼看见,亲耳听到。
目知眼见: 亲眼所见。形容熟悉了解。
无面目见江东父老: 以之为羞见故乡人之典实。
览闻辩见: 指见识多,能说会道。
历历可见: 历历:分明、清楚。看得清清楚楚。
路见不平: 指见到不平的事。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在路上遇见欺负人的事情,就挺身而出帮助受害的一方。旧时为人们所称道的一种侠义行为。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
烈火见真金: 真金是不怕烈火烧的,所以只有在烈火中才能鉴别出是不是真金。比喻在关键时刻最能考验人。
老成见到: 见到:见识周到。阅历丰富,见解高明。
了不可见: 了:完全。完全不能看见。
了了可见: 了了:了然,清楚。清清楚楚,完全可以看得见。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
开口见心: 说话直爽,没有隐曲。
窥见一斑: 指只了解一二。公益成语:gyjslw.com
4. 少年人须有老成人之识见,老成人须有少年人之襟怀。
意思是:青年人必须拥有老成的识见,老成的人也必须拥有青年人那样的胸怀。感悟是:年轻人不可太幼稚,要有成熟的思想观念,要能够明辨是非的能力;而年纪大的人呢,又应该要充满活力,要学习年轻人,不能总是抱怨自己老了,什么事也不能做了,要心胸开阔一点。从而形成一个互补。公益成语:gyjslw.com
5. 有吴生者老而趋势偶赴广席见布衣者后至略酬其楫意色殊傲····的翻译
译文
有一个叫吴生的人,年纪很大却老是奉承有势的人。有一次参加一个盛大宴会,见到一位平民过后到来,只是稍稍地鞠了半个躬,神情颇为傲慢。不久却看到主人非常恭敬地对待他,悄悄地询问主人这个布衣者是谁,主人告诉他那是著名戏曲家张伯起(张伯起:即张凤翼),再想向张伯起弯曲身体敬礼问候。
张伯起却笑着说:“你刚才已经鞠过半个躬了,只需要弥补一下另外半个躬,不要再继续辛苦了。”周围的人讥笑了一番。
原文
有吴生者,老而趋势。偶赴盛宴,见一布衣者后至,略酬其揖,意色殊傲。已而见主人待之甚恭,私询之,乃张伯起也。吴生更欲殷勤致礼,张笑曰:“适已领过半揖,但乞补还,勿复为劳。”时人嗤之。
(选自清代冯梦龙《古今谭概》)
启示
我们不要见有有势的便低三下四,而见无无势的则嗤之以鼻。
扩展资料
《古今谭概》又名《古今笑史》、《古今笑》、《谈概》,是由明朝著名小说家冯梦龙写的笔记小说。内容大多是历代的典故,如著名的“州官放火”。
内容
以通俗文学创作著称于世的冯梦龙,留给后人的不仅有“三言”,还有不少用浅近文言文写成的名篇侄构。《古今谭概》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汇集历朝历代的上千则故事传说,涵盖了世间百态。这些故事传说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可笑可乐,往往诙谐中带着机智,幽默中不乏哲理,而且多数故事都有事实依据。
可以说,在语言的表现形式上它接近《聊斋志异》、《笑林广记》,但比之深刻得多。读此书如入宝山,金玉琳琅,美不胜收。愿大家在恣情赏览之后,都有所斩获,携得几件宅贝归来。
《古今谭概》取材历代正史,兼收多种稗官野史、笔记丛谈,按内容分为36 类,一卷一类,所取多为真人真事,它们经过冯梦龙纂评,组成一幅奇谲可笑的漫画长廊。李渔为此书作序,称“述而不作,仍古史也”。
梁守中在《“辛未状元”三道试题的出处》中写道,“其中第四关书生(即‘辛未状元’)所出的三道考难黄蓉的试题,就来自明人冯梦龙的《古今笑》”。现存最早的是明代苏州阊门叶昆池刻36卷本。
本书小说简练、生动、幽默、但意义深远。由于其出后没有引起反响,所以万历庚申 (公元1620年) 春重刻,改名《古今笑》,增“韵社第五人题于萧林之碧泓”的《题古今笑》和冯氏《自叙》,《自叙》署“吴下词奴”、“前周柱史”。
清康熙丁未 (公元1667年)仲春,朱在钟、朱姜玉、朱宫声昆仲三人,对该书复加删削,分为34 卷,改书名为《古今笑》,由李渔作序刊行。
现即据叶昆池刻本影印。原书“不韵部”第15 和16 页“酬嘲部”,第22 页下半页,“微词部”目录第3 页,均据《古今笑》配补。另将《古今笑》冯氏《自叙》和“韵社第5 人”的《题古今笑》以及《古笑史》的李渔序,均附于书后,以作参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势利鬼吴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今谭概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