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字开头的成语 「民膏民脂」

2023年05月20日成语大全184

成语“民膏民脂”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mín gāo mín zhī
成语简拼:MGMZ
成语注音:ㄇ一ㄣˊ ㄍㄠ ㄇ一ㄣˊ ㄓ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民脂民膏
成语出处:宋 张唐英《蜀壽杌》下卷:“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人父母,罔不仁慈。”gyjslw.com
成语解释:膏、脂:油脂。比喻人民用血汗创造的财富
成语用法:民膏民脂作宾语;指人们的财富。
成语造句:元·无名氏《村乐堂》第三折:“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苍难欺也呵!”
英文翻译:flesh and blood of the people
俄文翻译:народная кровь

成语“民膏民脂”的扩展资料

1. 蒋介石统治末期,怎样通过发行法币掠夺民脂民膏
1935年国民党政府币制改革以前,市场上除了银两、银元混用外’不少地方银行(主要为省行)、外国银行、私营行庄也都发行过在市场上流通的纸币(尚不包括各革命根据地和伪满蒙政发行的货币)。仅就银元来说,就有鹰洋(因上有鹰的图案而得名,又称“墨西哥洋”)、龙洋(因上面有龙的图案而得名,清政府铸造)、大头银洋(又称“袁大头”,上有袁世凯头像,北洋政府铸造)、船洋(因上面有帆船图案而得名,南京国民党政府铸造),此外还有英国、法国、日本过去发行的银元;如果再算上地方政府铸造的成色低的各种银元,其种类达几十种之多。 1935年国民政府废止银本位制,实行纸币制的一次币制改革。1935年11月4日起实行。中国疆域辽阔,货币制度一直很复杂混乱,严重地影响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易,并且不利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金融的稳定。1933年3月,国民政府废两改元,实行银本位制,虽对货币制度进行了一次改革,但整个中国的币制仍非常紊乱。1934年6月,美国政府实施《购银法案》,提高白银收购价格,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动摇了银本位制的基础。国民政府为谋求稳定币值,摆脱财政经济危机,英国财政家李滋罗斯的建议,决定放弃银本位制,实施法币政策。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施行法币公告,其主要内容为:①统一货币发行,实行法币政策。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之钞票为法币;其他银行不得继续发行新钞票;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其他原经财政部核准发行之银行钞票,准其照常行使,由财政部定期以法币换回。②实行白银国有。禁止白银流通,并将收归国有的白银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凡银钱行号商店及其他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本位币或其他银币生银等银类者,应自11月4日起交由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其指定之银行兑换法币。③放弃银本位制,采用外汇本位制。为使法币对外汇比价稳定,规定由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无限制买卖外汇;法币的价值用外汇率来表示;法币与英镑保持固定汇率,当时规定法币1元合英镑1先令2.5便士。为此引起美国的争夺,同年12月美国变更购银办法,迫使世界银价猛跌,影响中国外汇基金的稳定。 1936年5月,国民政府被迫与美国缔结《中美白银协定》,法币又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法币1元等于0.2975美元,使法币成为英镑、美元的附庸。 抗日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了打内战,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困难,财政赤字大量增加,因而大量增发钞票进行弥补,结果进一步引起通货膨胀。从1937年6月—1949年5月,国民党政府的法币发行量增加了1445亿倍,同时期物价指数上涨了85000多亿倍。物价暴涨,引起投机倒把盛行。这种情况在解放初期仍未停止。在一些大的城市中大宗交易多用黄金、银元,或以物易(农村中则使用银元)。大批投机商人乘机大肆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炒买炒卖黄金、美元和银元的情况也十分严重,结果引起金银价格暴涨。金银价格暴涨又反过来带动了一般物价的上涨。 此时的南京政府已把滥发纸币当成发财最简易的办法。1948年8月19日,肯定金元券为本位制,“法币”以及其他地方纸币停止流通,法币300元兑换金元券 1元,同时加强经济管制,冻结物价,限定全国物品及劳务价格、按1948年8月19日各地价格,折合金元券出售。金元券发行同样对人民是一场掠夺,据中央银行统计,至10月底,南京政府搜到计有黄金165万两、白银900余万两、银元5300余万枚以及美钞港市数千万元,合计当时值两亿美元。 金元券只不过是改了名称的“法币”,它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 贬值,更加不得人心。1949年6月20日四川地区出现了28亿金元券换银币 1元的情况。1948年后发行金圆券,一元折合法币300元。新疆省银行还发行过面值六十亿元的巨额纸币,这些恶性通货膨胀的纸币急剧贬值,几同废纸。 剧烈的通货膨胀必然导致物价飞涨。打个比方,1937年6月,全国法币发行量为14.1亿元,此时如果一个人有12亿元法币(按兑换比价折合银元 元),这笔钱几乎等于国民党政府的货币发行总量;但是到1942年,则变成中储券(汪伪政发行的纸币,强迫人民按与法币1:2的比价兑换)6亿元,1945年10月又变成法币300万元(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在沦陷区按中储券与法币200:1的比价收兑中储券)。而到1948年8月国民党政府实行第二次币制改革时(用金元券取代法币,按1:300万比价收兑),只变成1元金元券了,按当时物价可买5升米;从1948年8月到1949年5月,物价又上涨了6441326倍,1元金元券的购买力只相当于9个月前的0.000000155元,这时连一粒米也买不到了,一粒米的价格以变成130金元券了。 剧烈的通货膨胀也为外国货币占领我国市场打开了大门。除了美钞、港币广为流通外,在市场上还流通着英镑、法郎、叨币(新加坡币)、越币、葡币、印度卢比、缅币等各式各样的外币,除苏联及东北亚国家外,几乎周边国家和华侨较多国家的货币在中国市场流通中都被派上用场。据估计,在 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在中国流通的美钞约有3亿美元,港币约有5.8亿港元。港币发行量的半数流入了华南。 法币政策的实施,统一了币制,是中国货币制度的进步,在实行初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国民政府利用货币发行的集中,加强了金融垄断;又以法币系拥有法偿资格的不兑现纸币,而用膨胀发行办法填补财政赤字,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成为后来国民经济崩溃的重要原因。 ......搞死我了~~~~楼主~~请加分吧......gyjslw.com
2.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出自哪里?
出自《戒石铭》,于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颁示天下。
此句是从孟昶继位后,为整饬吏治,于广政四年(公元941年)亲撰的《颁令箴》中选出来的。宋太宗为刷新吏治,亲颁戒石铭于府州县,苦苦告诫地方官,以戒石铭约束自以及手下的官员,可后世的贪官污吏却依旧层出不穷。
全文意思是你们的俸禄都是来源于老百姓辛苦赚来的钱,百姓容易剥削,但是上天却很难被欺骗。
扩展资料:
《戒石铭》历代沿革
江西泰和县博物馆珍藏着一块珍贵的碑刻--黄山谷书《戒石铭》。铭文出自于五代蜀主孟昶的《令箴》,原文见宋张唐英的《蜀寿机》和洪迈哟《容斋续笔》,共24句。
宋太宗删繁就简,摘取其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颁于州县,敕令勘石立于衙署大堂前。州主县令坐堂理事,即可见其16字,以警戒其秉公办事,从政为民,故称《御制戒石铭》。
宋哲宗也曾御书《戒石铭》赐郡县。南宋高宗绍兴二年,黄山谷所书《戒石铭》于郡县。两宋以后,《戒石铭》遍布全国各州县流传日广,成为名言警句,官场箴规。
清代前期,于衙署大堂之前正中主’戒石碑’,后期改成牌坊形式,现河北保定直隶总督衙署仍保存着’戒石坊’。
光绪年间,广东澄海人陈凤翔任泰和县今,曾重修泰和的名胜古迹——快阁,重刻黄书《戒石铭》嵌于楼壁。他在铭文后附一跋云:’快阁旧有山谷诗碑,宋泰和宰卓士真所重刻,兵燹后此碑遂毁,一缺撼。
光绪壬午余丞此县,适邑人重修快阁,乃倩孙君籽国仿录一通刊之楼壁。后得道州黄书成石钻石刻本,复为钩抚勒石。俾官斯土者有所观感,未始无补。岂徒为.快阁增一故实哉。澄海陈凤翔并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戒石铭gyjslw.com
3. 中国银行开卡都要搜刮民脂民膏,太气愤了
办理中国银行借记卡,10元年费,5元工本费,存1元,总共16元即可。存1元是最低额度,不存卡就无法使用。。。至于你遇到的情况很可能是深圳坂田支行在给你开卡时绑定了其他东西,如果柜台执意你办理,那就投诉吧,中行客服电话95566。。。回你那些跟其他人的追问,小额账户管理费和年费是两个概念,小额管理费是针对存折收取的,不足500元每季度扣费3元,中行借记卡不收小额管理费,年费是每年必收,为10元。。。提到欠费问题,我只能说你多虑了,借记卡是不存在欠费问题的,因为借记卡根本不能透支,即不会出现负金额,如果一张卡长期不使用等扣到0元后就自动停止扣费了,一般两年不适用就会被销卡。流传的欠费都是信用卡,信用卡的年费一般都在百元左右,欠费之后存在滞纳金等问题,越滚越多最后就欠费打到上千甚至上万。。。在ATM机上可以一次性取8K的,取款选项之后又其他金额选项,在那里输入需要取现的金额,一次最高为1W元,这是在本行的ATM机上的操作,也是免费的,跨行取款,异地取款肯定是要收取费用的,而且一次性取款达不到1W元gyjslw.com
4. 民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么?
民 mín 【名】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commonpeople〗 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 民,氓也。——《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 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谷梁传·成公元年》 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 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左传·闵公元年》 黎民阻饥。——《书·舜典》 民不适有居。——《书·盘庚上》 哀我征夫,独为匪民。——《诗·小雅·何草不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史记·项羽本纪》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又如:民夫(被官府征召服劳役的百姓);民户(民家);民居(百姓居住之所);民服(平民的衣服);民宅(民房);民望(民众的希望、心愿;在民众中的声望);民牧(民众的治理者。后指地方的长官);民情(民众的心情、意愿);民役(民众所承担的劳役);民利(民众的利益);民命(民众的意旨;民众的生命;人命);民和(民众和睦团结);汉民;回民;藏民;民壮(清朝州、县官的卫兵。即三班中的壮班);渔民;农民;牧民;民膏(比喻人民用血汗创造的财富);民经(人民的规范);民熙物阜(人民安乐,物产富饶。形容升平景象);民害(人民的祸害);民力(人民的财力和劳力);民脂(比喻人民的劳动果实);民财(人民的财物);民纪(人民行为的准则);民祗(人民所敬畏者) 泛指人〖man;person;humanbeing;mankind〗 民受无地之中以生。——《左传·成公十三年》 食者,民之本也。——《淮南子》 石斧之民。——〔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又如:民性(人的天赋本性);民灵(人和神);民智(人的聪明才智)gyjslw.com
5. 名脂名膏是什么意思
民脂民膏拼音 mín zhī mín gāo释义 比喻人民用血汗换来的财富。脂:牛羊油,膏:猪油。多用于指反动统治阶级压榨人民来养肥自己的场合。出处 五代·后蜀·孟昶《戒石文》:“尔俸尔禄,民脂民膏。”示例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五回:“可怜民膏民脂,弃之无用之地。”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2回:“管甚么民脂民膏,竟忘了礼义廉耻,直至身将就木,还遗命叫儿子薄殡殓,勿治丧,勿礼忏。”用法 作主语、定语;指人们的财富。gyjslw.com
6. 水浒传中捜刮民脂民膏是什么意思
指劳动人民用血汗换来的财富。脂:牛羊油;膏:猪油。多用于指反动统治阶级压榨人民来养肥自己的场合。出处五代·后蜀·孟昶《戒石文》:“尔俸尔禄,民膏民脂。”gyjslw.com
7. “搜刮民脂民膏”是什么意思?
搜刮民脂民膏:是指掠夺人民百姓的财物 释义: 民脂民膏:比喻人民用血汗换来的财富。 脂:牛羊油;膏:猪油。多用于指反动统治阶级压榨人民来养肥自己的场合。 出处:五代·后蜀·孟昶《戒石文》:“尔俸尔禄,民膏民脂。”gyjslw.com
8. 爾俸爾撸禄民膏脂易虐上难欺:是什么意思
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孟知祥称帝后,为了酬谢昔日患难与共一同打江山的将相大臣,给他们诸多宽厚的待遇。然而这些官吏借此机会肆无忌惮地害民虐庶,搜刮民脂民膏。孟昶继位后,为整饬吏 治,于广政四年(公元941年)亲撰《颁令箴》24句: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长,抚养惠绥。 政存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 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 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思。 以此诫谕地方官要爱护百姓,不做贪官污吏。 宋灭蜀后,宋太宗鉴于前后蜀政治腐败、不战而败的历史教训,将《颁令箴》缩写为4句16字: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这16个字就是《戒石铭》,于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颁示天下,至南宋绍兴二年(1132)高宗又把诗人黄庭坚书写的这一祖训,颁于各府州县刻石立于大堂前。明太祖朱元璋进一步明令立于甬道中,并建亭保护,故有“戒石亭”之称。清人后因出入不便,改为牌坊,称为“戒石坊”,以进出熟规,铭记不忘。“公生明”作为官场箴规,意为公正方能明察事之本末,即所谓“公生明,偏生暗”,长官坐堂理事北向的铭文16字,即抬头可见,以提醒其秉公办事,若徇私枉法,天理不容。gyjslw.com
9. “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的最早出处
“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四句诗出自于五代十国时期孟昶亲撰的《颁令箴》。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孟知祥称帝后,为了酬谢昔日患难与共一同打江山的将相大臣,给他们诸多宽厚的待遇。
然而这些官吏借此机会肆无忌惮地害民虐庶,搜刮民脂民膏。孟昶继位后,为整饬吏治,于广政四年(公元941年)亲撰《颁令箴》。
扩展资料:
戒石铭的由来
《戒石铭》铭文出自于五代蜀主孟昶的《颁令箴》。宋太宗删繁就简,摘取其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颁于州县,敕令勘石立于衙署大堂前。
州主县令坐堂理事,即可见其16字,以警戒其秉公办事,从政为民,故称《御制戒石铭》。
宋哲宗也曾御书《戒石铭》赐郡县。南宋高宗绍兴二年,黄山谷所书《戒石铭》于郡县。两宋以后,《戒石铭》遍布全国各州县流传日广,成为名言警句,官场箴规。
清代前期,于衙署大堂之前正中主’戒石碑’,后期改成牌坊形式,现河北保定直隶总督衙署仍保存着’戒石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颁令箴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69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