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的成语「理固当然」
成语“理固当然”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理固當然成语读音:lǐ gù dāng rán
成语简拼:LGDR
成语注音:ㄌ一ˇ ㄍㄨˋ ㄉㄤ ㄖㄢˊ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理所当然
成语出处:宋·苏轼《始皇论中》:“始皇既平天下,分都邑,置守宰,理固当然。”摘自gyjslw.com
成语解释:理:道理;当然:应该这样。按道理应当这样
成语用法:理固当然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理应如此。
成语造句:清·无名氏《说唐》第二回:“汝之理论,理固当然,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英文翻译:as it ought to be
成语“理固当然”的扩展资料
1. 形容理顺的成语顺理成章shùn lǐ chéng zhāng[释义] 章:篇章;理:条理。指写文章或做事顺着条理就能做好。比喻某种情况自然产生某种结果。[语出] 清·吴趼人《九命奇冤》九:“(桂仙)歇了一歇道:‘姑妈;我父亲当日;虽然说发的是横财;却是顺理成章;自然到手的;并不是悖入之物。’”[正音] 顺;不能读作“sùn”。[辨形] 理;不能写作“礼”。[近义] 水到渠成 马到成功[反义] 颠三倒四 语无伦次[用法] 用作褒义。用来比喻某种情况自然会产生。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结构] 连动式。[例句] ①有了总体设计;就有了清晰的思路;然后下笔;才能~。 ②各位评委都认为他的这篇论文获奖是~的事。[英译] follow a logical train of thought。摘自gyjslw.com
2. 凝聚态物理导论和固体理论哪个更难
凝聚态物理导论和固体理论哪个更难当然是原子分子物理喽~《原子分子物理》没有《凝聚态物理》那么详细的业划分,也就是说《原子分子物理》的理论要笼统一些,更接近实际.《凝聚态物理》一般是硕士研究生以上才开的课,其业划分就相当细致,理论程度也更高.就像《牛顿力学》与《理论力学》的区别.《原子分子物理》更接近于《固体物理》.摘自gyjslw.com
3. 形容理所当然的词语
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不容置疑、毫无疑义、金科玉律
一、天经地义 [ tiān jīng dì yì ]
【解释】:经:规范,原则;义:正理。天地间历久不变的常道。指绝对正确,不能改变的道理。也指理所当然的事。
【出自】:春秋 左邱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释义】:礼节,上天的原则,大地的道理,民众的行为。
二、理所当然 [ lǐ suǒ dāng rán ]
【解释】:当然:应当如此。按道理应当这样。
【出自】:隋·王通《文中子·魏相篇》:“非辩也,理当然耳。”
【释义】:这不是辩论的,理当如此罢了
三、不容置疑 [ bù róng zhì yí ]
【解释】:不允许有什么怀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
【出自】:宋·陆游《严州乌龙广济庙碑》:“盖其灵响暴著,亦有不容置疑者矣。”
【释义】:因为他的灵响暴露,不允许有什么怀疑。
四、毫无疑义 [ háo wú yí yì ]
【解释】:疑义:可疑的道理。一点也没有可以使人怀疑的地方。
【出自】:清·刘鹗《老残游记》第16回:“怎幺他毫无疑义,就照五百两一条命算呢?”
五、金科玉律 [ jīn kē yù lǜ ]
【解释】:科:旧指法律条文;律:规章,法则。原形容法令条文的尽善尽美。现比喻必须遵守、不能变更的信条。
【出自】:汉·扬雄《剧秦美新》:“懿律嘉量,金科玉条。”
【释义】:美律嘉量,必须遵守、不能变更。摘自gyjslw.com
4. 形容拿了别人的东西还觉得理所当然的句子
1、远道无轻载,原文是:远道没轻载。意思就是路途遥远,再轻的东西都会觉得很重。引申就是艰巨在于漫长。常用作“远路无轻载,路远不胜金。”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词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释义: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力气的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指时间可以检验一切。摘自gyjslw.com
5. 找诗词中的“当然”
1、今我何时当然得(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
2、天分当然何足疑(宋·李曾伯·《沁园春》)
3、信当然(宋·华岳·《水调歌头》)
4、信当然(宋·翠微翁·《水调歌头》)
5、於义当然(宋·黄庭坚·《故江阳杨君画像赞》)
6、臣心感激义当然(宋·彭秋宇·《读吟啸集》)
7、初贞正喜固当然(唐·赵冬曦·《邕湖作》)
8、若知此事为当然(宋·王铚·《白头吟一首》)
9、君初试吏或当然(宋·贺铸·《寄汉阳赵尉沔》)
10、我身蓝缕分当然(宋·林焞·《题太岳院壁》)
11、於命有当然(宋·王令·《暨阳居四首》)
12、东升西落理当然(宋·张继先·《虚空歌》)
13、疏慵顾我自当然(宋·苏辙·《赠提刑贾司门青》)
14、当然不容易(宋·陈淳·《榘子名字义》)
15、当然紧切功(宋·陈淳·《警惰》)
16、著衣喫饭即当然(宋·陈淳·《无言上人求诗依黄簿韵》)
17、人心独当然(宋·王洋·《次韵李叔飞》)
18、不坐乃当然(宋·杨简·《蒙训》)
19、肉食当然贱何事(宋·张耒·《叙十五日事》)
20、曰吾道当然(宋·赵蕃·《谢文显老丈见过》)
习闻谓当然(宋·陆游·《肉食》)
22、无非礼义当然耳(宋·陈普·《太极诗上范天碧侍郎》)
23、无心固当然(宋·苏辙·《新火》)
24、疏慵顾我自当然(宋·并叙·《赠提刑贾司门青》)
25、岂伊理当然(宋·张耒·《杂咏三首》)
26、遣母当然事(宋·林同·《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陆绩》)
27、天于是当然识者希(宋·魏了翁·《程节推挽诗》)摘自gyjslw.com
6. 失街亭的译文
却说魏主曹睿令张郃为先锋,与司马懿一同征进;一面令辛毗、孙礼二人领兵五万,往助曹真。二人奉诏而去。且说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出关下寨,请先锋张郃至帐下曰:“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今必出军斜谷,来取郿城。若取郿城,必分兵两路,一军取箕谷矣。吾已发檄文,令子丹拒守郿城,若兵来不可出战;令孙礼、辛毗截住箕谷道口,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郃曰:“今将军当于何处进兵?”懿曰:“吾素知秦岭之西,有一条路,地名街亭;傍有一城,名列柳城:此二处皆是汉中咽喉。诸葛亮欺子丹无备,定从此进。吾与汝径取街亭,望阳平关不远矣。亮若知吾断其街亭要路,绝其粮道,则陇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连夜奔回汉中去也。彼若回动,吾提兵于小路击之,可得全胜;若不归时,吾却将诸处小路,尽皆垒断,俱以兵守之。一月无粮,蜀兵皆饿死,亮必被吾擒矣。”张郃大悟,拜伏于地曰:“都督神算也!”懿曰:“虽然如此,诸葛亮不比孟达。将军为先锋,不可轻进。当传与诸将:循山西路,远远哨探。如无伏兵,方可前进。若是怠忽,必中诸葛亮之计。”张郃受计引军而行。 却说孔明在祁山寨中,忽报新城探细人来到。孔明急唤入问之,细作告曰:“司马懿倍道而行,八日已到新城,孟达措手不及;又被申耽、申仪、李辅、邓贤为内应:孟达被乱军所杀。今司马懿撤兵到长安,见了魏主,同张郃引兵出关,来拒我师也。”孔明大惊曰:“孟达做事不密,死固当然。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便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参军马谡曰:“某愿往。”孔明曰:“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谡曰:“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孔明曰:“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谡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孔明曰:“军中无戏言。”谡曰:“愿立军令状。”孔明从之,谡遂写了军令状呈上。孔明曰:“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再拨一员上将,相助你去。”即唤王平分付曰:“吾素知汝平生谨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如所守无危,则是取长安第一功也。戒之!戒之!”二人拜辞引兵而去。孔明寻思,恐二人有失,又唤高翔曰:“街亭东北上有一城,名列柳城,乃山僻小路,此可以屯兵扎寨。与汝一万兵,去此城屯扎。但街亭危,可引兵救之。”高翔引兵而去。孔明又思:高翔非张郃对手,必得一员大将,屯兵于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唤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后屯扎。延曰:“某为前部,理合当先破敌,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孔明曰:“前锋破敌,乃偏裨之事耳。今令汝接应街亭,当阳平关冲要道路,总守汉中咽喉:此乃大任也,何为安闲乎?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切宜小心在意!”魏延大喜,引兵而去。孔明恰才心安,乃唤赵云、邓芝分付曰:“今司马懿出兵,与旧日不同。汝二人各引一军出箕谷,以为疑兵。如逢魏兵,或战、或不战,以惊其心。吾自统大军,由斜谷径取郿城;若得郿城,长安可破矣。”二人受命而去。孔明令姜维作先锋,兵出斜谷。 却说马谡、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势。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王平曰:“虽然魏兵不敢来,可就此五路总口下寨;却令军士伐木为栅,以图久计。”谡曰:“当道岂是下寨之地?此处侧边一山,四面皆不相连,且树木极广,此乃天赐之险也:可就山上屯军。”平曰:“参军差矣。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总有十万,不能偷过;今若弃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保之?”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平曰:“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谡曰:“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平曰:“若参军欲在山上下寨,可分兵与我,自于山西下一小寨,为掎角之势。倘魏兵至,可以相应。”马谡不从。忽然山中居民,成群结队,飞奔而来,报说魏兵已到。王平欲辞去。马谡曰:“汝既不听吾令,与汝五千兵自去下寨。待吾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须分不得功!”王平引兵离山十里下寨,画成图本,星夜差人去禀孔明,具说马谡自于山上下寨。却说司马懿在城中,令次子司马昭去探前路: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 司马昭奉令探了一遍,回见父曰:“街亭有兵守把。”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昭笑曰:“父亲何故自堕志气耶?男料街亭易取。”懿问曰:“汝安敢出此大言?”昭曰:“男亲自哨见,当道并无寨栅,军皆屯于山上,故知可破也。”懿大喜曰:“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遂更换衣服,引百余骑亲自来看。是夜天晴月朗,直至山下,周围巡哨了一遍,方回。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传令与诸将:“倘兵来,只见山顶上红旗招动,即四面皆下。” 却说司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又问:“街亭左右别有军否?”探马报曰:“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懿乃命张郃引一军,当住王平来路。又令申耽、申仪引两路兵围山,先断了汲水道路;待蜀兵自乱,然后乘势击之。当夜调度已定。次日天明,张郃引兵先往背后去了。司马懿大驱军马,一拥而进,把山四面围定。马谡在山上时,只见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队伍,甚是严整。蜀兵见之,尽皆丧胆,不敢下山。马谡将红旗招动,军将你我相推,无一人敢动。谡大怒,自杀二将。众军惊惧,只得努力下山来冲魏兵。魏兵端然不动。蜀兵又退上山去。马谡见事不谐,教军紧守寨门,只等外应。 却说王平见魏兵到,引军杀来,正遇张郃;战有数十余合,平力穷势孤,只得退去。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山上无水,军不得食,寨中大乱。嚷到半夜时分,山南蜀兵大开寨门,下山降魏。马谡禁止不住。司马懿又令人于沿山放火,山上蜀兵愈乱。马谡料守不住,只得驱残兵杀下山西逃奔。司马懿放条大路,让过马谡。背后张郃引兵追来。赶到三十余里,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郃;视之,乃魏延也。延挥刀纵马,直取张郃。郃回军便走。延驱兵赶来,复夺街亭。赶到五十余里,一声喊起,两边伏兵齐出:左边司马懿,右边司马昭,却在魏延背后,把延困在垓心。张郃复来,三路兵合在一处。魏延左冲右突,不得脱身,折兵大半。正危急间,忽一彪军杀入,乃王平也。延大喜曰:“吾得生矣!”二将合兵一处,大杀一阵,魏兵方退。二将慌忙奔回寨时,营中皆是魏兵旌旗。申耽、申仪从营中杀出。王平、魏延径奔列柳城,来投高翔。此时高翔闻知街亭有失,尽起列柳城之兵,前来救应,正遇延、平二人,诉说前事。高翔曰:“不如今晚去劫魏寨,再复街亭。”当时三人在山坡下商议已定。待天色将晚,兵分三路。魏延引兵先进,径到街亭,不见一人,心中大疑,未敢轻进,且伏在路口等候,忽见高翔兵到,二人共说魏兵不知在何处。正没理会,又不见王平兵到。忽然一声炮响,火光冲天,鼓起震地:魏兵齐出,把魏延、高翔围在垓心。二人往来冲突,不得脱身。忽听得山坡后喊声若雷,一彪军杀入,乃是王平,救了高、魏二人,径奔列柳城来。比及奔到城下时,城边早有一军杀到,旗上大书“魏都督郭淮”字样。原来郭淮与曹真商议,恐司马懿得了全功,乃分淮来取街亭;闻知司马懿、张郃成了此功,遂引兵径列柳城。正遇三将,大杀一阵。蜀兵伤者极多。魏延恐阳平关有失,慌与王平、高翔望阳平关来。摘自gyjslw.com
7. 找诗词中的“当然”
1、今我何时当然得(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
2、天分当然何足疑(宋·李曾伯·《沁园春》)
3、信当然(宋·华岳·《水调歌头》)
4、信当然(宋·翠微翁·《水调歌头》)
5、於义当然(宋·黄庭坚·《故江阳杨君画像赞》)
6、臣心感激义当然(宋·彭秋宇·《读吟啸集》)
7、初贞正喜固当然(唐·赵冬曦·《邕湖作》)
8、若知此事为当然(宋·王铚·《白头吟一首》)
9、君初试吏或当然(宋·贺铸·《寄汉阳赵尉沔》)
10、我身蓝缕分当然(宋·林焞·《题太岳院壁》)
11、於命有当然(宋·王令·《暨阳居四首》)
12、东升西落理当然(宋·张继先·《虚空歌》)
13、疏慵顾我自当然(宋·苏辙·《赠提刑贾司门青》)
14、当然不容易(宋·陈淳·《榘子名字义》)
15、当然紧切功(宋·陈淳·《警惰》)
16、著衣喫饭即当然(宋·陈淳·《无言上人求诗依黄簿韵》)
17、人心独当然(宋·王洋·《次韵李叔飞》)
18、不坐乃当然(宋·杨简·《蒙训》)
19、肉食当然贱何事(宋·张耒·《叙十五日事》)
20、曰吾道当然(宋·赵蕃·《谢文显老丈见过》)
习闻谓当然(宋·陆游·《肉食》)
22、无非礼义当然耳(宋·陈普·《太极诗上范天碧侍郎》)
23、无心固当然(宋·苏辙·《新火》)
24、疏慵顾我自当然(宋·并叙·《赠提刑贾司门青》)
25、岂伊理当然(宋·张耒·《杂咏三首》)
26、遣母当然事(宋·林同·《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陆绩》)
27、天于是当然识者希(宋·魏了翁·《程节推挽诗》)摘自gyjslw.com
8. 比喻无疑理所当然的成语
无可争辩】没有什么可争辨的。表示确实无疑。无可置辩】置辩:辩论,申辩(用于否定)。没有什么可以争辩的。表示确凿无疑。以碫投卵】碫:磨刀石。用磨刀石去砸蛋。比喻以强攻弱,必胜无疑。以石投卵】用石头去砸鸡蛋。比喻以强攻弱,必胜无疑。真赃真贼】赃物、罪犯都确凿无疑。指犯罪的证据确凿。摘自gyjslw.com
9. 理所当然词语的意思
理所当然 [lǐ suǒ dāng rán] 生词本基本释义当然:应当如此。按道理应当这样。 褒义出 处隋·王通《文中子·魏相篇》:“非辩也;理当然耳。天经地义 不容置疑 当仁不让 理固当然 理应如此 顺理成章 义不容辞 义无反顾摘自gyjslw.com
10. 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宋]苏洵洵布衣穷居,尝窃有叹,以为天下之人,不能皆贤,不能皆不肖,故贤人君子之处于世,合必离,离必合。往者天子方有意于治,而范公在相府,富公为枢密副使,执事与余公、蔡公为谏官,尹公驰骋上下,用力于兵革之地。方是之时,天下之人,毛发丝粟之才,纷纷然而起,合而为一。而洵也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不足以自奋于其间,退而养其心,幸其道之将成,而可以复见于当世之贤人君子。不幸道未成,而范公西,富公北,执事与余公、蔡公分散四出,而尹公亦失势,奔走于小官。洵时在京师,亲见其事,忽忽仰天叹息,以为斯人之去,而道虽成,不复足以为荣也。既复自思,念往者众君子之进于朝,其始也,必有善人焉推之;今也亦必有小人焉间之。今之世无复有善人也矣,如其不然也,吾何忧焉?姑养其心,使其道大有成,而待之,何伤? 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年,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异。时复内顾,自思其才,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敢以为是也。近所为《洪范论》、《史论》凡七篇,执事观其如何?嘻,区区而自言,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惟执事思其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集》,北京出社,有删改)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而洵也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 度:思量B.今也亦必有小人焉间之 间:离间C.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 胜:超过 D.然犹未敢以为是也 是:这样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体现苏洵“读书益精”的一组是( )(3分)①姑养其心,使其道大有成,而待之 ②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读之 ③若人之言固当然者 ④胸中之言日益多 ⑤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 ⑥惟执事思其十年之心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欧阳修与范公、富公等被贬谪到各地的时候,作者的道德学问还未修成;当他亲眼见到这些事情后,就经常神情恍惚地忧愁仰天叹息,非常失望。B.作者认为,以前众多的君子因有好人推荐才被朝廷任用,所以只要世上有好人,自己就可以修好心性,使道德学问有所成就,等待任用,不会有遗憾。C.作者你年轻的时候,不学无术,一直到二十五岁才读书;此时,他明白自己年纪大了,于是用古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总是认为自己的学问差得太远。D.作者在求学过程中,曾经烧光以前写的几百篇文章,再取出论语孟子,韩愈等圣人、贤人的文章整天阅读,时间长了,读得更加精通,胸中豁然明朗。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尹公驰骋上下,用力于兵革之地。(2)如其不然也,吾何忧焉?(3)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 参考答案:4. D(是:正确)5. B(①是写自己的愿望;②是写自己开始读古人书;⑤是要欧阳修理解自己的苦心)6. C(后一个分句表述有误,应该是“没有用古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看到别人不如自己,就认为自己的学问可以了”)7.(1)尹公在朝廷上上下奔走,在战场上效力。(得分点:驰骋、兵革、句式)(2)如果不是这样,我担忧什么呢?(得分点:如、然、句式)(3)不了解内情的人,又会以为我是在自卖自夸,用来求得别人的赏识。(得分点:知、以为、求人、知己)附【参考译文】 我本是平民百姓生活贫困,常常私下里感叹。认为天下的人,不可能都是贤明的,不可能全都是不贤明的。正直的君子活在世上,有聚合就一定有分离,有分离就一定有聚合。以前天子有意把国家治理好的时候,,范公任宰相,富公作枢密副使,您和余公、蔡公当谏官,尹公在朝廷上上下奔走,在战场上效力。在那个时候,天下的人,哪怕仅有一点才能,也纷纷地起来,聚合在一起为朝廷出力。可是我估量自己是一个愚钝鲁莽没有用处的人,不能和他们一道发奋出力,于是就退下来修养身心,希望自己在道德学问方面有所成就,可以使我再次和当是的贤人君子相见。不幸的是道德学问未修成,而范公向就被贬谪到西边,富公被贬谪到北边,您和余公、蔡公被贬到各地,而尹公也失去了势,为小官的事务奔忙。我当时在京师,亲见这个事,神情恍惚地经常仰天叹息,认为你们已经离开了,即使道德学问有所成也没有引以为荣的地方。后来又多次自思,想到以前众多君子能够被朝廷任用,开始一定有好人推荐;现在,也一定有小人离间他们。当今世上再也没有好人也就罢了。如果不是这样,我担忧什么呢。暂且修好我的心性,使自己道德学问有所成就,等待任用的日子,又有什么妨碍呢? 我少年的时候,不学无术,到了二十五岁才知道读书,与一些有学问的人交往。年纪一样大了,又不能做到潜心学习,砥砺自己的德行,用古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反而看得与自己一起学习的人,都超不过我,就以为自己的学问可以了。后来,我感到文思越来越窘困,然后拿出古人的文章来读,才开始觉得他们遣词立意与自己不同。当时再回头来看看自己,思量自己有多少才能,就又觉得好像不应该停留在这样的水平上。因此烧光了以前写的几百篇文章,取出《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的文章,一动不动地端坐在那里,整天阅读这些文章,就这样过了七八年。开始的时候,深入钻研它们的实际内容,感到迷惑烦恼,浏览多了那些文章,又令人吃惊。等到时间长了,读得更加精通,而我的胸中也豁然开朗起来,似乎觉得人的言论本来就应该这样,然而,就是这样也还不敢写出我想要说的话。时间久了,胸中积累的话越来越多,不能自我控制,就试着把它们写下来。然后反复诵读古人的书便觉得文思泉涌,写起来容易多了,然而就是这样也不敢自以为是。近来所写的《洪范论》、《史论》总共七篇,您看怎么样?唉!我一个小人物,这样自我介绍,不了解内情的人,又会以为我是在自卖自夸,用来求得别人的赏识。我只是希望您理解我多年来的苦心,像我这样做绝不是偶然的,愿您察明我的心意。摘自gyjslw.com
11.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的含义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简单来说,是指事情的发生发展必定有其促使它发生的缘由,该发生的事情迟早总会发生;道理的存在也本来就是如此的。理有固然,即理固当然,也就是理所当然,《文中子·魏相》:“非辩也,理当然尔。”当然:应当这样。意思是说按道理应该是这样的。摘自gyjslw.com
12. 想当然是成语吗
想当然 [xiǎng dāng rán] [解释] 凭主观推断,认为事情大概是或应该是这样。摘自gyjslw.com
13. 理所应当和理所当然的区别
理所应当和理所当然的区别 :
1、理所当然,是指事情做的对,用于该事已经做完。
2、理所应当是指应该怎么做,而这件事还没做。
理所当然
lǐ suǒ dāng rán
出处:隋·王通《文中子·魏相篇》:’非辩也,理当然耳。’
解 释 :理:道理,情理; 当:应当; 然:这样。 按道理应当这样,含有完全合理、不容怀疑的意思。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示 例老舍《柳家大院》:“谁还管青红皂白,先揍完再说,反正打媳妇是~的事。”
善者福而恶者祸,理所当然。 ——明·赵弼《续东窗事犯传》
近义词:天经地义、不容置疑 当仁不让 理固当然 理所必然 理应如此 理之当然 事出有因 顺理成章 千真万确 义不容辞 义无反顾
反义词:不以为然、毫不在意
灯 谜: 火烧剃头店
造 句: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理所应当
一般指过程尚未进行,但从逻辑或情感出发将获得可以预料的结果。摘自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