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的成语「恶不去善」

2022年08月10日成语大全71

成语“恶不去善”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惡不去善
成语读音:wù bù qù shàn
成语简拼:WBQS
成语注音:ㄨˋ ㄅㄨˋ ㄑㄨˋ ㄕㄢˋ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出处:左丘明《左传 哀公五年》:“私仇不及公,好不废过,恶不去善,义之经也。”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不因为厌恶某人而否定他的优点。
成语用法:恶不去善紧缩式;作谓语;指不因为厌恶某人而否定他的优点。

成语“恶不去善”的扩展资料

1.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是什麼意思?
阳明先生晚年对自己的心学理论总结为: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道无善恶之分别,道生万物。人之初心性与道相合,是无善无恶的。就像呱呱落地的婴孩的赤子之心。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的意念一经产生,善恶,好坏也随之而来,这也就是佛家说的起心动念。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人看到恶的现象后,会痛恨恶行;看到善的事物就喜欢。这是人的良知在起作用,《大学》所说的“明明德”,就是要人弘扬内心的善良光明的德性,做一个对得起自己良知,对得起别人信任的人。 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人主动的去除不合理的私欲所产生的恶行,主动做善事。儒家的格物,意为探究事物的道理纠正人的行为,“格”在此有“穷究”之意。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知是什么意思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是一个汉语词汇,系蜀汉先主刘备所言,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意思是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干,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毫不关心。典故:这是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原句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目的是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坏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三国刘备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做。这句话值得让世人知道并铭记在心。后世人传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致福以远离
出自了凡大师的四训经典禅语对话。 一个平常人,不能说没有胡思乱想的那颗意识心,既然有这颗一刻不停的妄心在,那就要被阴阳“气数”所束缚了。既然被阴阳“气数”所束缚,怎么可以说没有“数”呢?虽然说“数”一定有,但是只是平常人,才会被“数”所束缚。要是一个极善的人“数”就拘他不住了,因为极善的人,尽管本来他的命里注定要吃苦,但他做了极大的善事,这大善事的力量,就可以使他苦变成乐,贫贱短命变成富贵长寿。而极恶的人“数”也拘不住他,因为极恶的人,尽管他本来命中注定要享福,但是,如果做了极大的恶事,这大恶事的力量就可以使福变成祸,富贵长寿变成贫贱短命。一个人被“数”拘住,那就是凡夫。 一个人的命运到底能逃的过吗?命由我自己造,福由我自己求,我造恶就自然折福,我修善就自然得福。六祖大师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同。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从内心自求,力行仁义道德,自然就能赢得他人的尊敬,而得到身外的功名富贵。若为人不知反躬内省,从心而求,只顾好高骛远,祈求身外的名利,那就算用尽心机也是求不到的。若能一心行善定能改变命运。古人说: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知错而为之是为恶,知错而不为之是为善 如何解释
明白什么是错误的还去做,就是恶;明白什么是错误的不去做,就是善。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的意思
王阳明的哲学体系最重要的是“四句教”,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是格物。”这就是说,人天生就有区别善恶的良知,这是人的本性。于是,王阳明就有了“良知”这个概念。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在五十岁时提出学说宗旨“致良知”:“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王阳明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良知”,应该用最恰当的“良知”去解决办法。他大胆地否定了封建伦理道德的死框框,死架子,而允许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个性,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处事方法。所以他提出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就不必为自己的粗俗而自卑,粗俗也并不影响一个人勤学苦读,去当圣人。总有一天,粗俗的人照样会同地位高的人一起平起平做。这一点打破了封建阶级的阶级论,为统治者不喜。他还提出在用兵上,要在变中讲求效果,他常常把“便宜八事”(最省力地办事),“期于成功”挂在嘴上,甚至提倡重用有才干的贪财人士。这一点打破了封建统治者的道德观念。王阳明还特别瞧不起死守清规而不知变通的人。阳明杂著中曾记载了一件非常典型的事:补生傅凤,因家境困难而无法养活年迈的父母和傻子弟弟,于是不顾性命日夜苦读,因为吃不饱,再加上学业辛苦,竟然卧床不起,患了大病。要是按当时传统儒家的思想,只讲动机而不讲效果,傅凤的举动可以说非常孝顺,要受到世人的称赞。可王阳明偏偏不欣赏,反而说他不孝顺父母,如果人累病了,甚至累死了,父母弟弟又将无人供养,就算你动机再好又有什么用?王阳明的“致良知”是王阳明一生提出的最后一个学说,是他心学体系中最成熟的部分,也是他对以前所有学说的最高概括和总结,是一种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6. 为善不为头,为恶不为首
我想让你做一个坏人(为恶),但是坏人是不能当的;我想让你做一个好人(为善),但是我并没有做坏事(做的是善事)却落到如此下场。摘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7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