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有其表」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2023年05月27日成语故事47

“虚有其表”的成语故事:

唐玄宗很器重工部侍郎苏廷硕,因为他为人正直而又很有学问,便命英俊潇洒的萧嵩起草任命苏廷硕为宰相的诏书。唐玄宗让萧嵩将“国之宝”改动一下避苏廷硕父亲苏之的名讳,萧嵩不敢乱改,气得唐玄宗骂萧嵩真是虚有其表


中国成语故事之四十五《虚有其表》
虚有其表xū yǒu qí biǎo汉语成语形容外表好看,实际上不行。出自郑处诲《明皇杂录》。近义词:色厉内荏、外强中干反义词:表里如一、名副其实同义词:有名无实。成语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内容来自gyjslw.com
李鸿章说他们“虚有其表”,你是怎样看待的?(如下)
导致北洋舰队外强中干与防军练军软弱无能的重要原因是,清廷在战略上就没有把他们当成国防军来看待,而更自私一点的原因在于满清贵族对汉人官僚掌握军队后的恐惧。换句话说,清廷并不希望这些军队过于强大,因为这会威胁到满人的统治,而这也是李鸿章屡次请求拨款购买新式军械和添购军舰而被驳回的主要原因。甲午战争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局者(即慈禧太后及满人亲贵集团)的战略无知及其私心所导致。在十九世纪军备竞赛如此紧张、几乎是豺狼当道的时期,仅仅局限于看家护院的和平主义必然遭到惨痛的失败。历史的讽刺是,在义和团之乱和八国联军的双重打击下,编练新军成为之后清廷的共识,因为不编练新军,不要说八国联军,连义和团这样的民众骚乱都无法解决­---但编练新军却也为清廷掘下坟墓。看来,慈禧太后很“英明”,她很好的把握了这个平衡和尺度,至少清朝没有在她的手里覆亡。 由此看来,北洋舰队在建军后不再购买新舰便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从规划上来说,清廷并没有指望北洋舰队去出海作战,这个舰队的主要功能是看家护院,任务和那些防军练军类似。这种战略性的失误,这个责任显然不能归到李鸿章的头上。正因为如此,李鸿章在请求了几次偃旗息鼓,毕竟,在和平时期过分讲求武备,极有可能触及满清统治者的私心逆鳞,弄不好有生命危险。 甲午战败的罪魁祸首:不是李鸿章,更不是体制 [原创 2008.12.12 12:18:19] 字号:大中小 千古功罪非议在:李鸿章的愤懑与无奈 文\金满楼 1895年的三月十四日,李鸿章等人迎着萧萧春雨,前往日本马关谈判和约。一路上,李鸿章愁怨满腹,快到马关的时候,他吟诗一首:“晚倾波涛离海岸,天风浩荡白鸥闲;舟人哪知伤心处,遥指前程是马关”。 李鸿章还算是有点先见之明,马关果然是李鸿章一生中最为伤心的地方。在马关谈判的日子里,年事已高的李鸿章不但被伊藤博文百般羞辱和嘲弄,在谈判途中还曾被日本浪人小山丰太郎刺,脸上挨了一枪不说,差点就命丧东瀛。即使后来侥幸保全性命回来,李鸿章心里也很清楚,这个丧辱国的《马关条约》一旦签订,自己必然要背上千古之骂名,正如他自己所说,“七十老翁,蒙汉奸之恶名,几有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之势。” 甲午一事结束后,李鸿章便从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了个人政治生涯的最低潮中。在搬到了贤良寺暂住的日子里,李鸿章说过这么几句话,抒发了他心中的愤懑:“十年以来,文娱武嬉,酝成此变。平日讲求武备,辄以铺张靡费为疑,至以购械购舰悬为厉禁。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敌而淆于群哄,轻于一掷,遂至一发不可复收。” 历史巨片《台湾1895》全景再现了晚清光绪年间的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和反割台斗争等几个重大事件,而其中又以甲午战争的惨痛失败最为令人痛心。甚至可以这么说,中华民族在甲午战败后5年的深重灾难都是来于这场战争的失败。 战争失败的原因,已经有无数人说过这种各样的观点,而其中最简单的办法,也是最不公正甚至是无聊可笑的,莫过于把责任推到慈禧太后和李鸿章身上。指责一个替罪羊总是容易而且能够减轻心理上的压力,但对问题的解决于事无补。笔者倒是觉得李鸿章上面说的这句话颇值得玩味:“十年以来,文娱武嬉,酝成此变。平日讲求武备,辄以铺张靡费为疑,至以购械购舰悬为厉禁。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敌而淆于群哄,轻于一掷,遂至一发不可复收。” 也许大多数国人不知道的是,在十九世界的70年代到90年代,也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同光中兴”时期,亦即为洋务运动的三十年,大清王朝从上到下,大多数人在这段时间都是感觉很良好的。洋务运动的开展,引进了西方的一些新东西如现代热兵器、轮船、电报等等,当时与西方大国的关系也比较良好,但在各国进取心如此之强的十九世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大清王朝看起来很是一个繁荣的盛世,但它缺的却是一个考验。 目前国内的主流舆论,都认为甲午战争是洋务运动的一个大考验,战争的失败也就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由此引发了对国家体制的思考并激发了在最快的时间内让国家强大起来的迫切愿望,随后的戊戌变法便是这种观念的产物。不过,笔者倒认为,体制并不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因为在工业化进程没有完成之前谈论体制的变化无异于拔苗助长,不但不会给国家命运带来转机,反而会败坏先进体制的名声。要知道,没有坚实经济基础的理想主义只能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灾害。由此,笔者认为,过分拔高戊戌变法而刻意贬低洋务运动其实是一种历史的本末倒置,而作为洋务运动总设计师的李鸿章受到各种非议是不公正的。 就当时的力结构而言,李鸿章是直隶总督兼任北洋大臣,他虽然是当时朝廷的第一重臣,却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政府首脑(比如俾斯麦宰相或者伊藤博文总理之类),这决定了他在洋务运动中无法放开手脚,因为各种反对力量如清流派及保守派,他们的力量同样强大。而当时的清廷本身就是一个各种力纠葛的复合体,作为力中枢掌控者的慈禧太后,她的经历和学识决定了她无进取之心的同时,却是极其擅长玩弄力平衡的高手,这或许是李鸿章的时代悲剧所在。(在制社会不变的情况下,缺乏进取心的君主显然是晚清最后几十年的软肋所在,这或许解释了日本能够更新而清朝深陷泥潭的原因所在)。 与大多数同僚相比,李鸿章的洋务观念和意识虽然已超前,但从本质上来说,他还是一位传统型的官僚。在清廷当时的力运作机制下,李鸿章既要发展洋务,又要明哲保身,他必须学会在各种力量间保持平衡,而不可能毫无顾忌的以洋为本。就这点而言,李鸿章相似于曾国藩而非袁世凯,袁世凯他没有传统的包袱,正因为如此,袁世凯在清末的新政中才搞得有声有色。 李鸿章搞北洋海军一败涂地,而他的接班人袁世凯却搞新式陆军一举成功,但这不能说袁世凯比李鸿章厉害,只能说他运气不太好,此乃是历史的悲剧和时代的残酷性所在。晚清的军队建设一直是极为敏感的问题,在剿灭了太平军和捻军后,由于担心清廷的猜忌,曾国藩刻意肢解湘军,而李鸿章的淮军虽得以保留,但他何尝不是深得座师的其中三味。正因为如此,那些由湘淮旧军改编的防军和练军,他们在甲午战争中干不过日本的近代陆军这是一件难以接受但却是极为正常的事情,因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只能算是地方保安部队而不是业的国防军。 导致北洋舰队外强中干与防军练军软弱无能的重要原因是,清廷在战略上就没有把他们当成国防军来看待,而更自私一点的原因在于满清贵族对汉人官僚掌握军队后的恐惧。换句话说,清廷并不希望这些军队过于强大,因为这会威胁到满人的统治,而这也是李鸿章屡次请求拨款购买新式军械和添购军舰而被驳回的主要原因。甲午战争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局者(即慈禧太后及满人亲贵集团)的战略无知及其私心所导致。在十九世纪军备竞赛如此紧张、几乎是豺狼当道的时期,仅仅局限于看家护院的和平主义必然遭到惨痛的失败。历史的讽刺是,在义和团之乱和八国联军的双重打击下,编练新军成为之后清廷的共识,因为不编练新军,不要说八国联军,连义和团这样的民众骚乱都无法解决­---但编练新军却也为清廷掘下坟墓。看来,慈禧太后很“英明”,她很好的把握了这个平衡和尺度,至少清朝没有在她的手里覆亡。 由此看来,北洋舰队在建军后不再购买新舰便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从规划上来说,清廷并没有指望北洋舰队去出海作战,这个舰队的主要功能是看家护院,任务和那些防军练军类似。这种战略性的失误,这个责任显然不能归到李鸿章的头上。正因为如此,李鸿章在请求了几次偃旗息鼓,毕竟,在和平时期过分讲求武备,极有可能触及满清统治者的私心逆鳞,弄不好有生命危险。 就李鸿章主导的洋务运动而言,其实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第一个过程。事实上,晚清的近代化有三个波浪,第一波是李鸿章等人主导了近三十年的洋务运动,第二波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变法,第三波是袁世凯等人推行的清末新政。其中,康梁等人的变法在历史上的作用并不显著,目前主流舆论过分的拔高百日维新而贬低洋务运动显然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观。 对洋务运动过多的指责其实有误导中国近代化之嫌。笔者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核心推动力不在于体制革新,因为体制革新必须先有革新的基础而不是在沙滩上造空中楼阁。纵观世界近代化的过程,其本质是工业化的过程,只有建立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各种现代制度才能立得稳、站得牢。在工业化基础打好之前的体制革新,都于一种超前的盲动,如维新变法、如辛亥革命,其失败是理所当然的。 笔者之所以认为李鸿章搞洋务运动、袁世凯搞新政比康有为等人搞变法、革命党人闹革命更有意义,因为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对于中国这个传统国家的转型而言,是一种踏踏实实的过程,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虽然不能说它不对,但明显于超前的病急乱投医。就大方向而言,李鸿章是完全对路的,其功绩也是有目共睹的,过分贬低李鸿章和洋务运动,反会使得中国的近代化偏离重点,误入歧途。 李鸿章的失败,不在于洋务运动的方向,而在于洋务运动的速度,特别是在日本这个参照国的对比下,这种罪恶被无限放大,这是一种历史认识的悲剧。李鸿章何尝不知道问题所在,但他的痛苦就在于知道问题所在但又无力更改,历史的定数如此,李鸿章即使挺身而出也未必就能扭转乾坤。所幸的是,李鸿章能够持续的主导并推进洋务运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就当时的时代而言,李鸿章已经是难能可贵,后人又何必过于苛责内容来自gyjslw.com
关于不可虚有其表的作文
“人之初,性本善”和“人之初,性本恶”两个关于人性的论述,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深不可测,之前,我对人进行了肤浅的了解和研究,还通过有关书籍来查阅资料,发现了有关人本性的好与坏。这样,我对人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其实很久以前,一些心理学家已经对人做出了深刻的研究。这并不是在研究这种生物的外表,而是研究他的内心。同样,我对这个问题也装模作样地研究了一番。在我看来,人是天使与魔鬼的化身。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会分好坏,完全是受内心所控制。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破坏别人的利益,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坏。而好却恰恰相反。这两个极端也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一位美国作家就写过一本长篇小说《人性的弱点》。我阅读后受益匪浅,也给予了我很大启发,我也更清楚地发现了人的本性和思想。 我的发现其实很简单,人是分两面的,一面是丑恶的:这有很多案例,人在金钱和利的驱使下会变的软弱无能,我敢断言,这是很多人都会的,喜欢钱很正常,但是不义之财就是肮脏的,这样得来的钱,还会使人干出令人干出了伤天害理的事;人的虚荣心有时会害了自己,有人为了面子和地位,故意地在别人面前不住地表现自己,吹嘘自己,这也是我最厌恶的一种人;还有的人是虚有其表,嘴上说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自己却不愿做出任何实际行动,真乃“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的道理。这也使我像起一副对联来: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就是在狠批那些没有半点本事,却爱自吹自擂的那些人。其实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未来的人干出什么荒唐事来都说不定呢! 人有丑恶的一面,也有善良的一面:有时很乐意帮助别人,这时人的心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这时,别人回高兴,会感激。得到别人这样的心理回应后,自己当然会快乐;有时可以丢掉虚伪和骄傲,因为这两样东西,可能会改变大家对你的看法和意见,别人对你有个好印象,便会很乐意和你交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这是公认的事实;最重要的得有坚强的意志和精神,许多革命者便是榜样,正因为他们有了这种精神,才能流芳百世。就像高尔基所说,人的肉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得有一个坚强的灵魂。世界的确不公平,但是你能克服这种不公平的话,也许你就能取得成功。所以,人拥有坚强的意志是很重要的。其实我说这点只不过是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它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我对人这两个极端的发现,同样也鼓舞着我——在丑恶的警戒下,在善良的帮助下,我学会了怎样做人。正是我的不断创新和不断发现,我也琢磨出了一些新的大的道理,正因为有了这些道理,我的人生才能不断地向前驶去!内容来自gyjslw.com
虚有其表,虚无其里什么意思
艾薇儿的天vrgtdsfgrsdgtrs上的风格是大方过内容来自gyjslw.com
“空有其表”是什么意思?
空有其表的意思是:空有好看的外表,实际上不行。
示例:
1、好的外表,固然可喜,但空有其表,则难以而立。
2、在她看来,“芭比娃娃”似乎代表着空有其表,而这个保持世界女子颠球纪录的巴西美女却不想当一个花瓶。
空有其表的近义词:
1、徒有虚名
指有名无实。
示例:茅盾《子夜》十六:“我知道赵伯韬肯放款子,就可惜我这‘红头火柴’徒负虚名,和这位财神爷竟没有半面之交!”
2、虚有其表
形容外表好看,实际上不行。
示例:邓友梅《无事忙杂记》一五:“那酒实在不能与绍兴花雕、加饭相比,淡而不醇,虚有其表。”
3、色厉内荏
形容外表强硬,内心虚弱。
示例:他跑遍租界的各处,观察了帝国主义爪牙的色厉内荏的窘态。
扩展资料:
空有其表的反义词:
1、名副其实
名声或称谓(号)与实际一致、相符合。
示例:毛泽东 《一九五七年夏天的形势》:“一定要克服个人主义、本位主义、绝对平均主义和自由主义,否则就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2、名符其实
一般是指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示例:叶圣陶《桥上》:而况教育能不能名符其实,还是个不能便下断语的问题。
3、表里如一
是指表面和内心都一样,形容言行和品质完全一致。
示例:我们的婚姻维持了49年,我始终表里如一。内容来自gyjslw.com
虚有其表是什么?
虚有其表 [xū yǒu qí biǎo] 生词本基本释义虚:空;表:表面,外貌。空有好看的外表,实际上不行。指有名无实。 贬义出 处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嵩既退;上掷其草于地:‘虚有其表耳!’”例 句他有其名而无其实,不过是~罢了。近反义词近义词徒负虚名 外强中干 有名无实 色厉内荏 鱼质龙文 名不副实反义词名副其实 表里如一内容来自gyjslw.com
虚有其表的意思
虚有其表 xū yǒu qí biǎo 虚:空;表:表面,外貌。空有好看的外表,实际回上不行。指有名无实。 唐·郑答处诲《明皇杂录》:“嵩既成,上掷其草于地,曰:‘虚有其表耳。’” 《聊斋志异·嘉平公子》:“妾初以公子世家文人,故蒙羞自荐。不图虚有其表!以貌取人,毋乃为天下笑乎!”邓友梅《无事忙杂记》一五:“那酒实在不能与绍兴花雕、加饭相比,淡而不醇,虚有其表。”内容来自gyjslw.com
虚有其表是什么意思及其历史典故
虚有其表的故事:萧嵩是唐朝开国老臣萧瑀的曾侄孙,他身材魁伟高大,容貌秀美,还留着一把漂亮的胡子,见过他的人都说他相貌非凡。在唐明皇的近臣中算得上是名美男子,甚得明皇宠爱,开元初年被任为中书舍人(宰相助理)。唐明皇对苏瑰的儿子苏珽也十分器重,想拜他为相。事前,曾向宰臣征询意见。萧嵩他们回答道:“任用贤能,皇上自有好眼力,非臣等所及。”经过再三考虑之后,唐明皇决定任命苏珽为宰相,第二天早朝宣布。时间紧急,于是派侍从去找个人来草拟诏书。侍从把萧嵩请来,明皇把自己的意思告诉他,然后叫他写一道任命苏珽为宰相的诏书。萧嵩不敢怠慢,就到一个书房里去起草文书了,过了一会儿,他把诏书草稿送给明皇审阅。古人讲话、作文,最忌直接犯用君王或父辈的名字,免获不敬之罪。明皇见文稿中有“国之瑰宝”一句,对萧嵩说:“苏珽是苏瑰的儿子,颁给苏珽的诏命中不应干犯他父亲的名讳,你得修改一下。”萧嵩这才发现自己的疏忽。唐玄宗于是让人撤出帐幕中的屏风给萧嵩使用。萧嵩万分恐惧,又着急又害怕,汗把衣服都湿透了。他躲在屏风后面,心慌意乱,不知道怎样修改才好。唐玄宗以为萧嵩思考了一段时间,应当是很周详了,就走到萧嵩的坐席去看,见他只把“国之瑰宝”换成“国之珍宝”,其余的文字根本没有变动。明皇生气地让他离开,萧嵩只好羞愧地走了。等萧嵩一走,皇上就把草稿揉成一团,狠狠地扔在地上,说道:“此人真是虚有其表,根本没有用!” 左右的人忍不住失声笑了出来。其实,萧嵩也还不是那么窝囊。他虽然缺少学术,可是处理行政公务却很慎密周到。后来出镇边关,又为朝廷立下许多军功。唐明皇终于改变看法,不再说他“虚有其表”。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萧嵩被任为中书令(即宰相),他的儿子萧衡也被明皇看中,招为附马,匹配新昌公主。每逢萧嵩夫妇进宫谒见,明皇总是亲切地称呼嵩夫人为“亲家母”,赐赠珍贵礼品。萧嵩晚年名位虽高,可是后人在使用成语“虚有其表”时,仍不免会牵扯到他,甚至误以为他是个毫不中用的角色。虚有其表的基本资料:成语词目:虚有其表成语拼音:xūyǒu qíbiǎo虚:空;表:表面,外貌。【出处】: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嵩既成,上掷其草于地,曰:‘虚有其表耳。’”《聊斋志异·嘉平公子》:“妾初以公子世家文人,故蒙羞自荐。不图虚有其表!以貌取人,毋乃为天下笑乎!”邓友梅《无事忙杂记》一五:“那酒实在不能与绍兴花雕、加饭相比,淡而不醇,虚有其表。”【近义词】:色厉内荏、外强中干【反义词】:表里如一、名副其实内容来自gyjslw.com
李鸿章说他们“虚有其表”,你是怎样看待的?(如下)
李鸿章之功:
1。组建淮军
太平天国成立后,一路如尖刀利刃,乘风纸破,势如猛虎。清军一路败退,到后来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清政府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已失去最后一支经制军主力。这个时候的江南士绅,已如抱团老鼠,危在旦夕。李鸿章就是在这个时候,临危受命,组建淮军,前往抵抗太平军。当时是两淮地区,民风强悍,尤其是“兵、匪、发、捻”交乘的皖中腹地,民间纷纷结寨自保图存。当听闻李鸿章招募之后,纷纷上前投靠,而李鸿章也通过他在两淮地区的关系,使得淮军顺利组建,以致后来成为一支雄师。
2。镇压天平天国运动
也许在现在许多人看来,太平天国起义,是一群被清朝压迫到底,进而奋起反抗的无辜平民。李鸿章率军强势镇压,实在是助纣为虐。但首先李鸿章是清朝大臣,自然为清廷效力。
再者以当时的情况,长期内耗只能加快列强瓜分中国的脚步,镇压是必然的。最后如果不镇压,真让一群什么也不懂的平民,领导一个国家,这以后的事情会如何,便无需多说了。
3。领导洋务运动,创建北洋水师
清末积弊,整个国家处于水深火热、内忧外患的境地。昔日以铁骑征服中原的大清帝国,抵不过列强的船坚利炮,成为实实在在的“东亚病夫”。在顽固派死守祖宗规矩,不图维新之时,李鸿章顽强的站了出来。带头创办实业,领导洋务运动,与守旧派作斗争。也许在今人看来,洋务运动并不是彻底的革新,并没有真正的挽救国家于水火。当在当时能够站出来,足以证明李鸿章的前瞻性,事实上后来与列强周旋,很大部分都是依靠洋务运动的积蓄来斗争的。所以李鸿章功绩极大,更不用说他创办的北洋水师了。
4。外交上的一力周旋
李鸿章代清王朝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诸如《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这是他后世最大的骂名。可是如果静下心来细思,李鸿章已经做到了最好。“弱国无外交”,并不是一句空话。内容来自gyjslw.com
连环画:虚有其表(中国成语故事之四十五
虚有其表 [ xū yǒu qí biǎo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xū yǒu qí biǎo ]
空有好看的外表,实际不行。唐郑处诲《明皇杂录》记载,唐玄宗(李隆基)让萧嵩草诏,既成,不中意,掷其稿于地并说:“虚有其表耳。” 表:外貌。
出 处
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嵩既退;上掷其草于地:‘虚有其表耳!’”
例 句
他有其名而无其实,不过是~罢了。内容来自gyjslw.com
虚有其表的十二生肖有那个????
龙,你可以理解一下,因为龙是虚构的生肖内容来自gyjslw.com

成语“虚有其表”扩展: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俄文翻译:однá только внешность <пустоцвет>
成语注音:ㄒㄨ 一ㄡˇ ㄑ一ˊ ㄅ一ㄠˇ
英文翻译:good looks without substantical ability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
成语出处:唐 郑处诲《明皇杂录》:“嵩既退,上掷其草于地:‘虚有其表耳!’”内容来自gyjslw.com
近义词:徒有虚名、秀而不实、有名无实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读音纠正:其,不能读作“qī”。
错字纠正:其,不能写作“奇”。
造句:表面看上去他挺精明的,可实际上却是虚有其表,什么事也办不好。
成语读音:xū yǒu qí biǎo
成语用法:虚有其表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简拼:XYQB
成语解释:表面上看起来很好;实际上并不好。虚:空;表:外表。
成语谜语:空谈;玩具钟;颜良文丑
反义词:货真价实、名副其实、名不虚传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gyjslw.com/post/76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