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罚不()”「赏罚不当」
成语“赏罚不当”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賞罰不當成语读音:shǎng fá bù dāng
成语简拼:SFBD
成语注音:ㄕㄤˇ ㄈㄚˊ ㄅㄨˋ ㄉㄤ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赏罚不明
成语出处:汉·贾谊《新书·过秦中》:“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当:相称。奖赏与惩罚同功过不相当
成语用法:赏罚不当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成语造句: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50回:“现在朝无贤臣,军无良将,忠佞无别,赏罚不当。”
英文翻译:Good work is not duly awarded nor bad work punished.
成语“赏罚不当”的扩展资料
1. 管理者做不到赏罚分明,怎么办?如果你有决定该管理人员的去留则采用以下办法:1、通过言传身教给以培训,让其明白赏罚不公带来的后果;2、对于无培训价值的管理人员应考虑撤换;3、应该在工作上提供最大力度的支持及帮助。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赏罚分明反义词
【反义词】:赏罚不当、赏罚不明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形容做得好就奖励,做不好就惩罚的成语是什么?
奖罚分明,读音:【jiǎng fá fēn míng】
释义:该赏的赏,该罚的罚,绝不含糊。
出处:邓小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要有奖有罚,奖罚分明。”
例句:
为人主管者必须公正无私,奖罚分明,才能树立良好的纪律,使众人信服。
责明确,层层落实,奖罚分明,形成“工程队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灌溉共同体。
另外公司明确岗位职责,制订奖罚分明的规章制度,使员工有章可循,形成良好的管理制度。
能够奖罚分明,我把生杀大一并交给你了。
奖赏是你应得的,怎么能够不要?山寨一向是奖罚分明的,莫要坏了规矩。
抛开杀鬼子不说,连对下最起码的奖罚分明都做不到,这种人还能干成大事?所以秦大问自己意见时,猪娃一路点头。
而是要施展王道,奖罚分明,如果表现出色,我绝对不会吝惜奖励!下一步,我们要举族清扫狼族和狈族老窝,狼狈两族所有财产都会用来奖励表现突出者!如何?
天道公平,奖罚分明,若能安渡天劫,便能成就无上大道。
要从制度上加强监管并且严惩,对于那些置若罔闻的企业必须进行重惩,奖罚分明才能形成正气。
“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督查不要怕得罪人!督察组下去要担负这个责任,该办就办,奖罚分明!”5月13日的常务会议上,李克强说。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有关奖惩的成语
赏罚分明shǎng fá fēn míng
[释义]
该赏的赏;该罚的罚;界限清楚;毫不含糊。
[语出]
《汉书·张敞传》:“敞为人敏疾;赏罚分明。”
[正音]
赏;不能读作“sǎnɡ”。
[辨形]
赏;不能写作“裳”。
[近义]
赏罚严明
[反义]
赏罚不当
赏罚不明
[用法]
用作褒义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为什么李广自刎是汉朝廷赏罚不公刻薄寡恩造成的?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李广被任命为前将军,随大将军卫青征伐匈奴。大军出塞后,卫青命李广所部与右将军的部队合并,从东边走。东路绕道、路远,肯定不能按时与中军汇合,李广深知这一点,便向卫青请求道:“我是前将军,自然该打先锋,您却让我走东路。我好不容易才有了面对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机会,我愿意冲在前面,先死于单于之手。”出征前,汉武帝暗中告诫卫青,说李广运气差,年纪也大了,不能让他与单于正面接战,免得误事。同时,卫青还有个私心,他的救命恩人公孙敖不久前被武帝剥夺了侯爵的名位,卫青想让他与自己居中军与匈奴接战,给他个立功的机会。因此,卫青不肯答应李广的请求,他甚至当着李广的面让部下把命令直接送到李广的军营里去。受到如此轻侮,李广也动了怒,连与卫青辞别的话都没说,面带怒色起身返回自己的军营。果不出李广所料,东路绕远,又没向导,李广的部队迷失了方向,没赶上与匈奴作战。卫青虽然与匈奴主力接战,但没抓到单于,回师时遇上李广。卫青要向武帝报告这次行动失利的原因,他的长史(将军身边掌管文书的官吏)就问李广为什么迟到?李广心想,你哪有资格问我,就没回答。长史让李广的部回答,以给李广难堪。回到军营,李广越想越不是滋味,长叹一声:“想我一生与匈奴打了70多仗,好不容易有了与单于面对面交战的机会,却又被卫青排挤,自己又不争气迷了路,这难道不是天意吗?我已60多岁,怎么说也是成名已久的老将,如今又受刀笔小使的折辱,哪堪忍受!”想到这,李广悲愤不已,拔刀自刎。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6. “国家大事,唯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
古人说:“国家大事,唯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 (1)讲的是赏罚公平的重要性。选贤任能,更需公平。 (2)治庸、治懒,必须树立以贡献论英雄、无功就是过的理念。要制定和落实目标清晰的责任制,将每个岗位的责任具体化,切实解决各项任务“谁来落实、怎么落实、何时落实”的问题。要制定和落实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对工作干得好的部门和个人论功行赏,对迟迟不能落实任务的予以处罚,真正做到功过分明,绝不能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切实改变只奖不罚、“有教无诛”、“只教不诛”的现象。 (3)要凭发展政绩任用干部,把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和群众公认的干部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要旗帜鲜明地激励开拓者,支持实干者,对那些勇于开拓、能干事、敢干事、干得成事的干部,大胆提拔重用;努力营造一种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让能干事的人有舞台,让干好了事的人有地位的良好氛围。第三,要在能“上”能“下”上求突破。对那些追名逐利、心浮气躁的干部,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干部,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干部,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干部,要坚决调整和惩戒;对那些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炮制“政绩”的干部,应视其情节轻重给予必要的经济处罚、行政处罚,直至绳之以法。 这些是网上的评论,有点政治化,将就着看看吧……希望能帮到您~~~:)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7. 罚不当罪是何意?出自于哪?
“罚不当罪”这个典故比喻处罚和所犯的罪行不相称。此典出自《荀子?正论》:“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正论》,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荀况批驳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种种论调,为巩固地主阶级政制造舆论的政治论文。在文章中,荀况批判了孟轲的“仁政”思想,反驳了“教化万能”和“治古无肉刑”的谬论,认为“治则刑重,乱则刑轻”。荀况指出:世俗(指社会上一般习俗)者说,古代太平的时代,废除了肉刑,只用象征性的刑罚。难道太平的时代就应该是这样的吗?不,如果人们本来就没有犯罪,不但不用肉刑,并且象征性的刑罚也可以不用。如果人们犯了罪,却用很轻的刑来处罚,就会使杀人的不偿命,伤人的不受刑。用刑罚处治犯人的目的,就在于禁止暴行,反对作恶,同时警戒以后发生类似的罪行。杀人的人不被处死,伤人的人不被判刑,这叫纵容暴行。如果宽容犯罪的人,就无法反对罪恶了。因此象征性的用刑,并不产生于古代安定的时代,而是产生于当今混乱的时代。如果赏罚的事情有一件处理得不恰当,就会引起混乱。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8. 单位领导奖惩不公平,做为下属该怎么办
找个合适的时间提下建议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9. 用人不当会造成什么后果?
古人历来认为,任用人才必须得当,否则会危及天下。
我国历代军事家非常重视对军事人才的考核。在历史上有“考绩”、“考察”、“考课”、“考成”等记载。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吴起就强调要通过考核来“罢无能”,“废无用”,即罢免无能和不称职的官吏;“捐不急之官”即除掉那些无关紧要的官。管仲更明确地提出:“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意思是说,即使有才干的人,不经过考核和试用,也不能轻率地录用。我国三国时期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把考核作为军事人才官职的升降、赏罚的根据。如曹操说的:“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同时他还强调要做到公平合理地进行赏罚,就得进行有效的考核,没有正确的考核,就谈不上正确的赏罚,因而就不利于人们改错立功。这种考核观念发展到魏明帝的时候,逐渐形成了“考课之法七十二条”制度。
自古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然后百度修,庶绩凝,方夏安,奸宄消伏,戎狄不敢轻侮中国,百王由之,若出一轨。
贤者任之,奸邪者不任之,则任贤之道尽矣。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有功者进,有过者黜,无功无过者职其旧——如是可以劝而惩过。
秦始皇出游到沙丘病死,其幼子胡亥在赵高策谋、李斯支持下,矫诏立胡亥为二世皇帝,杀秦始皇遗诏要立的长子扶苏。胡亥登上皇位后,想的不是如何治国安民,而是如何才能享尽人间的富贵。他和赵高的一段对话,显示了这位“二世祖”的本色。
胡亥对赵高说:“夫人生居世间也,壁犹骋六骥过决隙也。吾既已临天下矣,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以安宗庙而乐万姓,长有天下,终吾年寿,其可乎?”意思是说,人生苦短,既为皇帝,如何才能享尽人间富贵?赵高大为赞扬说:“此贤主之所能行也。”
赵高是个很阴险而有心计的宦官,他深知胡亥这个“花花公子”,所想的是如何能安坐帝位以尽情快活,便一切顺着他,使他沉迷于享乐,以达到孤立而控制之的目的。
赵高先是向胡亥提出“高枕肆意宠乐”的办法是:“严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殊,至收族,灭大臣而远骨肉,贫者富之,贱者危之。尽除去先帝之故臣,更置陛下之所亲信者近之。此则阴德归陛下,害除而奸谋塞,群臣莫不被润泽,陛下则高枕肆志宠乐矣。计莫出于此。”胡亥果听赵高之谋,尽除先帝旧臣,杀其兄弟十二人姊妹十人。
在达到孤立胡亥的目的后,便阴谋将胡亥控制在手里。他对胡亥说:“先帝临朝制天下久,朝群臣不敢为非,进邪说。今陛下富春秋,初即位,奈何与卿廷决事?事即有误。示群臣短也。天下称朕,固不闻声。”这是说,胡亥年轻,缺乏理政经验,上朝与君臣一起决事,错了会被群臣轻视。胡亥只想享乐,要他不上朝,当然乐得听从,于是处理朝政,只在禁宫中独与赵高商议决定。而胡亥这个“花花公子”没有理政才能,实际上朝政大都操纵在赵高手里。赵高利用手中力诬以谋反罪杀李斯后,被任为丞相。
赵高阴谋为乱,取而代之,恐群臣不听,便先试之:他献鹿给胡亥,说:“马也”。胡亥笑说:“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大都默然,有的说是马以顺赵高,有的直说是鹿,赵高则以他事将说鹿者杀了。从此群臣都害怕赵高,而赵高敢于指鹿为马,而群臣大都不敢吭声,说明他的力已超过了胡亥。
胡亥穷奢极侈。尽情享乐。为满足其私欲听赵高用严刑峻法,横征暴敛,致激起人民造反,天下大乱。赵高却对胡亥说:“关东盗毋能为也。”及秦军主力于巨鹿被项羽军消灭。胡亥知情责备赵高,赵高怕被杀,便先动手杀胡亥。赵高恐被群臣反对,不敢自立。便立子婴为秦王。旋为子婴所杀。不久,刘邦攻入关,子婴投降,秦亡。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