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披发文身相似类似的成语
成语“披发文身”的词条资料
成语繁体:披發文身成语读音:pī fà wén shēn
成语简拼:PFWS
成语注音:ㄆ一 ㄈㄚˋ ㄨㄣˊ ㄕㄣ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被发文身
成语出处:《礼记 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成语解释:古代吴越一带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风俗。头发披散,身刺花纹。
成语用法:披发文身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外表。
成语造句:禹入裸国,披发文身;墨子入楚,锦衣吹笙。(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成语“披发文身”的扩展资料
1. 古代什么时候人们开始纹身的?纹身其实流行的非常早,因为以前都非常信仰图腾,认为有神迹。所以很多人会将自己信仰的东西纹在身上,一个是因为信仰,一个是为了辨识身份。后期出现两个想法,第一个就是摒弃神鬼的思想,第二个就是不可以伤害自己的身体,所以这种爱好就被放下了。开始流行是在隋唐时期,所以说时代的昌盛也能让思想解放。很多人一开始也认为这个来自于刑罚,在古代有犯罪的人就会在他的身上或者脸上纹标志,让大家能知道他的身份。
但是在隋唐却变成了一种爱好,甚至还出现了门从事此事的人,技术一般的还算能看,技术好的甚至栩栩如生的还原了各种景色。那个时候的人纹身还是分类的,有非常喜欢纹的人就会选择花或者画。而一些古代的黑社会则会选择特别的图腾,就是为了展示威。文艺点的就会选择山水画,从鸟飞到山林。
而还有一些人比较精怪,就会把自己喜欢的图案放在上面,例如毛笔、葫芦等等。甚至还有非常喜欢某位诗人的,就会把他的作品纹到自己身上,也算是现在的粉丝了。当然这件事在女性身边也很流行,例如会直接纹妆容,为了方便与美丽。
古代没有现在的技术,但是却也能用一种汁液达到效果。将皮肤刺破然后让其融进去,慢慢的就形成了图案。后来也用墨,能够达到更好的模样并且清晰。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2. 屈原为何“披发行吟?
《史记·屈原列传》及《楚辞·渔父》中,在描写屈原时有句相同的话语:“屈原至于江滨,被(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披发文身,西周时期甚至西周以前东夷、吴越一带或某些南方民族的风俗;他们披散头发,身刺花纹。如“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礼记·王制》)“禹入裸国,被发文身;墨子入楚,锦衣吹笙。”(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而《史记·吴太伯世家》中的记载更为详细:“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披发左衽”,是古代指东方、北方少数民族的装束(左衽:大襟开在左边儿)。孔子《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晋代潘岳《西征赋》:“或被发左衽,奋迅泥潭,或从容傅会,望表知里。”
留全发,戴冠,是当时文明人的装束,至于远离中原、文化落后的地区,则以披发为常。《左传·哀公十五年》载,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帽子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结缨,最终被杀死。《晋语》:“人之有冠,犹室之有墙屋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上》:“(齐)景公??被发,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闺。刖跪击其马而返之,曰:‘尔非吾君也。’景公惭而不朝。”
古人以戴冠为荣,即使远离中原文化圈的楚国也如此。如《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人有“南冠客思亲”“空戴南冠学楚囚”等诗句,那么屈原为何会披发行吟呢?
屈原是一个洁身自好的人。在《离骚》中,他写道:“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而《涉江》更清晰地道出了他的与众不同、超凡脱俗:“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屈原的一反常态,披发行吟,正表现了他对当时楚国上层阶级(那些带高冠者)的不满。披发行吟是一种变相的反抗,是不愿同流合污之心志的表露,正如他所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来源:语文报高考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3. 求翻译第三段
原文: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译文: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手里拿着十米长的大彩旗。争相奋力迎着潮水逆流而上,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忽隐忽现,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但是旗尾一点也没有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夸耀自己高超的本领。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4. 翻译古诗:方其远处海门,仅如银线
刚才它远远的在入海口,就像银色的线一样细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5. 披发文身的文是什么意思?
披发文身 pī fà wén shēn 成语解释: 古代吴越一带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风俗。头发披散,身刺花纹。 成语出处: 《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例句: 禹入裸国,披发文身;墨子入楚,锦衣吹笙。(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外表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6. 皆披发文身的文的意思
披发文身:pī fà wén shēn成语解释: 古代吴越一带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风俗。头发披散,身刺花纹。成语出处: 《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例句: 禹入裸国,披发文身;墨子入楚,锦衣吹笙。(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外表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7. 《观潮》这篇古文中"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纹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中"文"是什么意思?
纹,画,身上画有图案的意思。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8. 观潮 原文翻译
1、庐山烟雨浙江潮: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和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
2、未到千般恨不消: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
3、到得还来别无事:(我)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4、庐山烟雨浙江潮: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出处:《观潮》——宋·苏轼
扩展资料
这是苏轼在临终之时给小儿子苏过手书的一道偈子。苏结束了长期流放的生活,从一个踌躇满志、一心从政报国的慷慨之士,慢慢变成一个从容面对、参透生活禅机的风烛老人。听说小儿子将去就任中山府通判,便写下了此诗。
对于此诗仅从字面解释是很简单的,但简单中又蕴舍看不简单,不简单之处就在于本诗的第一句与最后一句是重复之句。而最后一句“庐山烟雨浙江潮”重复出现究竟何意也成了解读的热点。
一种观点是“不过如此”。庐山烟雨浙江潮,感叹:“不过如此!”
另外一种观点是“正是如此”。认为:首句为想像、听说中之景。末句为目睹后之景。作者的追求得到了满足,没有失落,没有遣憾。禅意是,很多人终身在追寻某种东西,未追求到手时是痛苦,追求到手后是厌倦、无聊。
觉得“不过如此”,这样一来,人生便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作空虚而沉闷的摆动。而具备了平常心,体验了生活禅,你在实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目标时,在看到了“庐山烟雨浙江潮”之后,发出会心的微笑:“正是如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观潮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9. 观潮的详细讲解
翻译
江汹涌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浙江一带善于游泳的健儿数百人,每个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满是刺青,手里拿着十幅长的大彩旗。大家奋勇争先逆着水流踏浪而上在极高的波涛之中,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姿势变化万千,然而旗尾一点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而有钱的巨富、尊贵的官吏,争先赏赐银色的彩绸。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手饰与衣裳的观众,车马太多,路途为之阻塞。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一倍。而游客租借观赏的帐篷,即使容纳一席之地的空间也没有,非常拥挤。
重点字词解释
浙江②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③为盛。方其远出海门④,仅如银线⑤;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⑦,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⑧。
注释: ①节选自《武林旧事》(浙江人民出社1984年)卷三,略有删改。周密(1232—1298),字公谨,宋代湖州(现在浙江湖州)人。②〔浙江〕就是钱塘江。③〔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④〔方其远出海门〕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方,当……时。其,指潮。出,发、起。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⑤〔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仅,几乎,将近。⑥〔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大雪覆盖的山岭。际天,连接着天。⑦〔沃日〕冲荡太阳。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⑧〔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杨万里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这两句诗是《浙江观潮》一诗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是也”,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岁京尹①出浙江亭教阅水军②,艨艟③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⑤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⑥,水爆⑦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⑧,仅有“敌船⑨”为火所焚,随波而逝。⑩
注释:①②〔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京尹,京都临安府(现在浙江杭州)的长官。浙江亭,馆驿名,在城南钱塘江岸。③〔艨艟(méngchōng)〕战船。④〔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意思是,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尽,穷尽。五阵,指两、伍、、参、偏五种阵法。⑤〔乘骑(jì)弄旗标枪舞刀〕乘马、舞旗、举枪、挥刀。骑,马。弄,舞动。标,树立、举。⑥〔略不相睹〕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⑦〔水爆〕水军用的一种爆炸武器。⑧〔一舸(gě)无迹〕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舸,船。⑨〔敌船〕指假设的敌方战船。⑩〔逝〕去,往。
吴儿善泅者数百①,皆披发文身②,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③,出没于鲸波万仞④中,腾身百变15⑤,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注释:①〔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②〔披发文身〕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文,动词。③〔溯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而上。④〔鲸波万仞〕万仞高的巨浪。鲸波,巨浪。鲸所到之处,波涛汹涌,所以称巨浪为鲸波。万仞,形容浪头极高,不是实指。⑤〔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江干①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②,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③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④也。
注释:①〔江干〕江岸。②〔珠翠罗绮溢目〕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珠翠罗绮,泛指妇女的首饰和游人的华丽衣服。溢目,满眼。③〔倍穹〕(价钱)加倍的高。穹,高。④〔僦(jiù)赁(lìn)看幕,虽席地不容闲〕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为观潮而特意搭的帐棚。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容,许,使。
背景知识
南宋周密的《观潮》是这样描写钱江潮的:“浙江之潮,天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豪雄。”观看钱江潮,南北两岸均可。南岸的观潮地带都在沙地范围之内,尤以青龙山、赭山一带称佳。每年八月中秋至十九日这几天,几十里之外的红男绿女,要携带酒肴,赶到江边欣赏这大自然的杰作。十八日午后潮水来临之时,数十公里长堤之上,更是人山人海。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期在这节日盛会中,还有一种经过门训练的水师,为看客作“弄潮”表演,宋代诗人潘阆称:“弄潮儿向当潮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周密在《观潮》中对此作了更为具体生动的描述:“善游者数百,皆披发纹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而豪民贵宦争赏银物。”现在看来,这种弄潮技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可能他们的弄潮地点都选在杭州附近,以便南宋小朝廷的达官贵人们欣赏,而那里已是潮水的尾巴了。要是大潮地段,潮水每平方米有七吨多的冲击力,几千公斤重的护坡巨石常被卷走,可谓“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以身试潮是不堪一击的。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10. “披发文身”中“文”的意思?
【披发文身】成语解释: 古代吴越一带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风俗。头发披散,身刺花纹。成语出处: 《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外表应该是画着文采。文彩是指艳丽而错杂的色彩或形容华美的纺织品或衣服。文采指错综华丽的色采才华;辞采。形容文学艺术方面的才华。在这里,我认为是用画着文彩较合理。摘自公益成语网: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