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知”的成语「愚民安知」
成语“愚民安知”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yu min an zhi成语简拼:YMAZ
成语注音:˙ㄩ ˙ㄇ一ㄣ ˙ㄢ ˙ㄓ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成语解释:无知的老百姓哪里会知道。
成语“愚民安知”的扩展资料
1. 古书里说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句话怎么会是一种讽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出自《史记·陈涉世家》,又见《庄子·内篇·逍遥游》,意思是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昔日苦况,安知异日不再尝之 什么意思
异日是中国的词语,意思是[coming days]∶以后的一天或一段时间 例:留待异日再议。释义——过去日子里的艰苦状况,怎么就知道以后的什么时候就不再次品尝它呢?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是什么意思?
“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这句话的意思是:
只是一味强调杜丽娘死而复生与柳梦梅结合的事,从理的角度看一定没有,又怎么知道从情的角度看一定存在呢?
1、出处:
“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这句话出自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记题词》。
2、原文如下: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彷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3、译文:
天下女子的多情,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寻求到所梦的人而复生。像杜丽娘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多情的人了。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为情而生。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复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梦中产生的情,为什么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难道还缺少这样的梦中之人吗?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亲,等到挂冠辞官后才感觉安全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说法啊。
记述杜太守事迹的故事,模仿了晋代武都太守李仲文、广州太守冯孝将儿女恋爱的传说。我稍加改动而写成了这个剧本。至于杜太守拘押拷打柳梦梅,也就象汉代睢阳王拘押拷打谈生了。
唉,人世的事情,不是人世所能理解透彻的。自己不是学问贯通古今的人,所以常常用“理”去加以推究了。只是一味强调(杜丽娘死而复生与柳梦梅结合的事)从理的角度看一定没有,又怎么知道从情的角度看一定存在呢?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安的成语有哪些
国泰民安、
安于现状、
相安无事、
不安于室、
安土重迁、
居安思危、
安步当车、
心安理得、
坐立不安、
竹报平安、
安分守己、
安居乐业、
少安毋躁、
除暴安良、
一路平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局促不安、
安身立命、
入土为安、
忐忑不安、
安富尊荣、
寝不安席、
惴惴不安、
平安无事、
安贫乐道、
安之若素、
长治久安、
安然无恙随遇而安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5.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句话又成为讽刺,因为什么,而什么.
讽刺的是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的人.因为 同是为别人耕田的人,陈涉有着 富贵 的梦想.别人对他的梦想进行了嘲讽.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6.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下一句是什么?谁知道这个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出自《陈涉世家》,为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的传记。公元前209年,以陈胜、吴广为首的戍卒九百人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揭开了反对秦王朝残暴统治的序幕。
全文(节选)如下: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译文如下:
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和别人一起被雇佣给人耕地,(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说:“如果有谁富贵了,不要忘记大家呀。”一起耕作的同伴笑着回答说:“你一个受雇耕作的人,哪来的富贵呢?”陈胜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九百人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里面,担任屯长。
扩展资料:
《陈涉世家》一文在写作上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记事。写起义过程,先写起义的原因和起义前的谋划,再写起义的爆发和发展,直至政的建立,脉络非常清晰。
在记述中,则采取了先因后果的写法。写起义的动机,则先写暴秦的严刑峻法;写起义的发生,则又先写将尉的残酷等等。都入情入理,有力地突出了起义的正义性。文中还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对起义的过程、浩大的声势以及起义领袖的精神面貌,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展现,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文生动地记述了从大泽乡起义到张楚政建立这一段历史进程,再现了陈胜、吴广两位起义领袖的英雄本色。陈胜有很高的阶级觉悟,并且怀有“鸿鹄之志”。
这表现在佣耕时与同伴的对话中,表现在并杀两尉之后面对徒所作的讲演中,尤其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话语,是对封建世制度的有力否定和批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涉世家》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7. 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只是一味强调(杜丽娘死而复生与柳梦梅结合的事)从理的角度看一定没有,又怎么知道从情的角度看一定存在呢?
出自《牡丹亭记题词》,选自明代汤显祖的《汤显祖诗文集》卷三十三。
节选原文: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译文:
记述杜太守事迹的故事,模仿了晋代武都太守李仲文、广州太守冯孝将儿女恋爱的传说。我稍加改动而写成了这个剧本。至于杜太守拘押拷打柳梦梅,也就象汉代睢阳王拘押拷打谈生了。
唉,人世的事情,不是人世所能理解透彻的。自己不是学问贯通古今的人,所以常常用“理”去加以推究了。只是一味强调(杜丽娘死而复生与柳梦梅结合的事)从理的角度看一定没有,又怎么知道从情的角度看一定存在呢?
扩展资料
这篇题词作于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在作者在遂昌弃官返临川后数月写成。文中强调情的神奇作用,并以“情”驳“理”,表现了作者新的思想观点。通过女主角杜丽娘与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杜丽娘的至情,歌颂了反道学、反礼教,追求爱情自由的斗争精神。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
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感天动地窦娥冤》、 《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牡丹亭还魂记》中,身心俱受压抑的太守之女杜丽娘游园中入梦与风雅文士柳梦梅相遇,并得成云雨之欢。梦醒后的杜丽娘惆怅难安,“情不知所起”而相思成疾,病体难愈终至香消玉殒。
三年后,杜丽娘梦中之人柳梦梅偶得佳人自绘画像,丽娘也以游魂之身再入人世,寻找梦中姻缘。杜丽娘与柳梦梅在他人帮助下终于打破重重爱情障碍,起死回生,最终得成眷。
汤显祖在这部传奇作品中,描绘了杜丽娘与柳梦梅二人之间感人深切的生死爱情,这种至情至性的爱情演绎无不代表着汤显祖对人生与爱情的哲学思考与世情体验,而情深而亡的杜丽娘则成为汤显祖笔下至情理想的化身。
该剧标志着明代传奇发展的最高峰。《牡丹亭还魂记》的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使其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牡丹亭记题词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