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的成语「罢黜百家」
成语“罢黜百家”的词条资料
成语读音:bā chù bǎi jiā成语简拼:BCBJ
成语注音:ㄅㄚ ㄔㄨˋ ㄅㄞˇ ㄐ一ㄚ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反义词:百家争鸣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武帝纪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成语解释:罢黜:废弃不用。原指排除诸子杂说,专门推行儒家学说。也比喻只要一种形式,不要其他形式。
成语用法:罢黜百家作谓语、定语;指只要一种方式。
成语造句:……只认朗诵词和诗。笔者却不能够赞成这“罢黜百家”的作风(朱自清《论朗诵诗》)
成语“罢黜百家”的扩展资料
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是什么?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历史事件。这一政策几乎为以后各代统治者所遵奉,长达两千年之久,对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对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古代史学家多认为是汉武帝与董仲舒君臣撮合而成的,一个是为了建立大一统帝国的需要,一个是出于争夺学术地位的需要,因此,三道策问,一拍即合。其实,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其他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一样,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只要深入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细加钩沉比勘,就不难揭示其事实真相。
扩展资料: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董仲舒传》中记载了董仲舒提议的原话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武帝纪赞》中,记载了汉武帝的做法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特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制王,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近代中国史,率先揭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人是清末民初的著名思想家易白沙(1886-1921年),1916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孔子平议》一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西南部,景县、故城、枣强三县交界处)人,西汉哲学家。
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
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
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君、父、夫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汉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历经四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扩展资料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所谓的“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指的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者是后者的别名。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崛起。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
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
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董仲舒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西南部,景县、故城、枣强三县交界处)人,西汉哲学家。
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
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
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君、父、夫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汉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历经四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扩展资料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所谓的“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指的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者是后者的别名。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崛起。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
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
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董仲舒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4. 汉武帝为何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外无资料,仅凭个人领悟回答:首先回答,为什么是儒家?因为儒家是显学,从战国以来的显学。这在战国的很多书里都可以体现。哪怕是庄子和韩非子里,孔子也是以大贤的样子出现的,虽然可能是过时的或者没看到最根本的人…但你可以体会到孔子的地位。还有一个关键,在于儒家特别注重教育,基本上除了具体技能以外,儒家的精神教育是最出色的,在上层人士中影响最深。所以儒家复兴的种子一直埋在知识人的心中。在汉高祖的时候,就有复兴帝王礼制。在汉文帝的时候,又有一次儒家复兴的尝试,但是失败了。所以一直以来儒家的努力并没有中断过。只要有良好的根基,总会出现一个天才的人物遇到良好的运气可以复兴,董仲舒就是这样的人。而前面法家的思想已经臭了,道家的思想给政带来的合法性不够。再怎么说也该轮到儒家了。其次,为啥要独尊。其实我认为,独尊儒术并不是断绝其他先秦思想。不过是在儒家的框架下统合先秦的各家思想。而且独尊并不是灭掉其他思想。只是官方支持一种思想而已。汉武帝下面实际上啥人都有,而且以纵横之流为多,但是都以儒术自饰。所以汉武时期所谓的独尊儒术不过是一个儒学架子。而这个架子是统一意识形态的需要。再次,为啥是汉武时期出现这个改变。当时汉朝承平日久,大家肚子吃饱了,就自然开始搞文化。汉朝搞的文化必然是整合先秦文化。当时有两大文化整合系统,一个是以《淮南子》为代表的道家系统,一个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系统。其实都是大杂烩…所以,汉武时期的文化整合有其历史时机。最后董仲舒代表的儒家思想比较适应大一统的环境,又比较能支持有为的君主,于是被武帝看重也是自然之理。独尊儒术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影响极其深远,因为儒家解释了国家的合法性,儒家垄断了作为国家工作人员需要的知识,进而垄断了教育。而宋以后,更是深入基层,一道德,同风俗,决定了传统中国的思想底色。但是这都是后续的影响,在当时,其实也就那样,大家可能并不惊奇。本内容来自公益成语:gyjslw.com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益成语网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